一种七叶一枝花林下仿野生的种植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221238阅读:71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中药材种植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七叶一枝花林下仿野生的种植方法。



背景技术:

七叶一枝花为百合科重楼属的植物。别名蚤休、蚩休,重台根、整休,草河车,重台草,白甘遂,金线重楼,虫蒌,九道箍、鸳鸯虫,枝花头,螺丝七、海螺七,灯台七,白河车,螺陀三七,土三七,又名七叶莲。其特征是由一圈轮生的叶子中冒出一朵花,花的形状像极了它的叶子,它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外轮花及内轮花,外轮花与叶子很像,约有6片,而内轮花约有8片,七叶一枝花的叶序属轮生叶,片数有个体差异、从4片到14片都有,“七叶”只是名称。花的结构特别:叶心如轮状会开花,花萼为绿色,花瓣呈细丝带状。分布不丹、越南、锡金、尼泊尔以及中国大陆的贵州、云南、西藏、四川和中国台湾等地,生长于高海拔1,800m至3,200m林下。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晾肝定惊之功效。用于疔疮肿痛,咽喉肿痛,蛇虫咬伤,跌扑伤痛,惊风抽搐。

福建省龙岩市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平均气温18.7℃~21.0℃,平均降水量1031毫米~1369毫米,日照时数1804小时~2060小时。全年气候温和,无霜期长,雨量充沛,适宜亚热带作物和林木的生长,森林覆盖率78%,居全省设区市首位,野生中草药资源丰富。其中野生七叶一枝花在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区分布广泛,随着七叶一枝花的药用价值被不断开发,已成为多种中成药和新药的重要原材料,对七叶一枝花的需求大幅度增加,供求矛盾日益突出。野生七叶一枝花资源由于采挖泛滥面临枯绝,资源破坏严重。为此,开展七叶一枝花野生驯化转人工栽培种植,是解决供需矛盾、保护野生资源的有效途径。现有技术中,人工栽培七叶一枝花以大田种植为主,林下零星种植。田间栽培存在土壤板结有机质含量少、带病菌多、光照强等不利于七叶一枝花良好生长的诸多因素,造成七叶一枝花生长势差、病害严重、产量低、品质差。为了克服现有的种植技术的不足,需要发明一种七叶一枝花林下仿野生的种植方法,既充分利用林下自然的温光资源,又适宜七叶一枝花的生长。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一种七叶一枝花林下仿野生的种植方法。

本发明通过下述方案实现:

一种七叶一枝花林下仿野生的种植方法,该技术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选地;

步骤二、种苗移栽;

步骤三、田间管理;

步骤四、采收及初加工;

所述步骤二中的种苗移栽可以采取种子繁殖和块茎繁殖;

所述步骤三中的田间管理包括除草、施肥、摘蕾、倒苗、病虫害防治;

所述步骤四包括以下具体步骤:

种子繁殖是在出苗后第7年后采收,根茎繁殖是在出苗后3-5年后采收,每年秋季在地上茎枯萎倒苗时采挖;

采挖时选择晴天,可先割除茎叶,然后用锄头从侧面开挖,挖出块茎,保持块茎完整,去净泥土,切下有芽苞的块茎作种用;

其余的根茎采取晾晒干或以30-65℃进行烘干,水分含量控制在10%~12%,将干品打包后贮藏或出售。

在所述步骤一中,选地的标准为:海拔500-1000米的山区林下地带,地势相对平坦或沟谷、排水良好、含腐殖质较多、有机质含量较高、疏松肥沃的微酸性沙质壤土;地块相对集中,能形成一定规模,交通便利,在种植地周围10km以内无污染;土壤环境质量要达到土壤质量gb15618-1995的二级标准,重金属和其他有害物均不超过国家中药材gap种植相关标准,灌溉水质要达到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92,大气环境要达到"大气环境"质量指标gb3095-82的二级指标;

将选择的土地清除土壤中的石头和杂草,捡净枯枝,平整后将土壤深翻20-25cm,依地块大小起垄作畦,畦宽不等,高20cm,沟宽30cm,开好排水沟即可。

在所述步骤一中,微酸性沙质壤土的ph值5.8-6.7之间。

在所述步骤一中,其他有害物质指的是六氯化苯和1,1,1-三氯-2,2-双(对氯苯基)乙烷。

在所述步骤二中,所述种子繁殖和块茎繁殖具体步骤为:

种子繁殖:选择本地饱满成熟的新鲜野生种子,现采现播,按10×10cm的株行距播于做好的苗床上,种子播后覆盖腐殖土,覆土厚1cm,再在畦面上盖草,厚度以不露土为宜,浇透水,保持湿润;

块茎繁殖:将地下根茎按垂直于根茎主轴方向,在带顶芽部分切下有芽苞的块茎3cm左右作种用,或按根茎的芽残茎、芽痕特征,用刀垂直茎块纵向切成小段,每段保证带1个芽痕,刀具用高锰酸钾进行消毒,每切1次消毒1次,其余部分可晒干作加工药材,切块后伤口蘸草木灰,放置24小时后种植于苗床,株行距10㎝×10㎝。

步骤三中,所述除草、施肥、摘蕾、倒苗、病虫害防治的具体步骤分别为:

1、除草:在秋冬季地下根茎萌芽出土和翌年春季生长期,采用人工锄草或拔草,然后将杂草覆盖在畦面上;

2、施肥:一年2次施肥,第一次是在当年秋冬季出芽后施腐熟羊粪,第二次是在春季生长的旺盛期,也就是3-4月施腐熟兔粪肥,掌握好施肥种类和施肥时期是促进七叶一枝花生长,提高产量的关键;

3、摘蕾:在4~7月份出现花萼片时,及时摘除子房,保留萼片;

4、倒苗:当年栽培的种苗在9月中旬开始倒苗,地下的根茎部位进入休眠期,在秋冬季将紫云英种子直接撒播在畦面上,再用枯枝落叶覆盖,翌年春季,结合锄草将长出的紫云英植株铲锄翻入土中做绿肥;

5、病虫害防治;全生育期病害发生轻,根据病害具体发生情况,只需喷药防治2-3次或不喷药,主要有(1)茎腐病:主要危害茎基部,每年5-6月份雨多高湿时发病,严重时茎湿腐倒苗,防治方法:及时排水,及时清除病死株,并采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70%代森锰锌1000-2000倍液喷施2-3次进行防治;(2)菌核病:每年5月份雨多高湿时发病,危害基部,先出现软腐状,后可见病部出现白色丝状物,之后病部周围出现黑褐色颗粒的病原菌菌核,最后全株枯死倒伏;防治方法:及时清沟排水,及时清除病死株,在发病中心撒施生石灰,用75%甲基托布津1500倍液连续喷2-3次或75%百菌清2000倍液连续喷2-3次;(3)黑斑病病害从叶尖或叶基开始,产生圆形或近圆形病斑后蔓延至花轴,形成叶枯和茎枯;防治方法:注意排水排湿,发病初期喷洒5%菌毒清水剂1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悬浮剂1500倍液;(4)虫害防治:由于七叶一枝花具轻微毒性,因此,虫害的危害轻,无需喷药防治。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能够实现七叶一枝花仿野生的生态种植,而且生长周期缩短、产量可提高30%-50%以上;同时由于全部采用有机肥和天然肥料,并限制或不使用农药,入药根茎符合《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重楼”项下的各项规定,且农药残留、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均低于标准规定,药材质量得到保障;成本得以降低。并因其在种植过程中全部采用有机肥和天然肥料,使土壤得到很好的改良,在创造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带来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一种七叶一枝花林下仿野生的种植方法,该技术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选地;

步骤二、种苗移栽;

步骤三、田间管理;

步骤四、采收及初加工;

所述步骤二中的种苗移栽可以采取种子繁殖和块茎繁殖;

所述步骤三中的田间管理包括除草、施肥、摘蕾、倒苗、病虫害防治;

所述步骤四包括以下具体步骤:

种子繁殖是在出苗后第7年后采收,根茎繁殖是在出苗后3-5年后采收,每年秋季在地上茎枯萎倒苗时采挖;

采挖时选择晴天,可先割除茎叶,然后用锄头从侧面开挖,挖出块茎,保持块茎完整,去净泥土,切下有芽苞的块茎作种用;

其余的根茎采取晾晒干或以30-65℃进行烘干,水分含量控制在10%~12%,将干品打包后贮藏或出售。

在所述步骤一中,选地的标准为:海拔500-1000米的山区林下地带,地势相对平坦或沟谷、排水良好、含腐殖质较多、有机质含量较高、疏松肥沃的微酸性沙质壤土;地块相对集中,能形成一定规模,交通便利,在种植地周围10km以内无污染;土壤环境质量要达到土壤质量gb15618-1995的二级标准,重金属和其他有害物均不超过国家中药材gap种植相关标准,灌溉水质要达到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92,大气环境要达到"大气环境"质量指标gb3095-82的二级指标;

将选择的土地清除土壤中的石头和杂草,捡净枯枝,平整后将土壤深翻20-25cm,依地块大小起垄作畦,畦宽不等,高20cm,沟宽30cm,开好排水沟即可。

在所述步骤一中,微酸性沙质壤土的ph值5.8-6.7之间。

在所述步骤一中,其他有害物质指的是六氯化苯和1,1,1-三氯-2,2-双(对氯苯基)乙烷。

在所述步骤二中,所述种子繁殖和块茎繁殖具体步骤为:

种子繁殖:选择本地饱满成熟的新鲜野生种子,现采现播,按10×10cm的株行距播于做好的苗床上,种子播后覆盖腐殖土,覆土厚1cm,再在畦面上盖草,厚度以不露土为宜,浇透水,保持湿润;

块茎繁殖:块茎繁殖:将地下根茎按垂直于根茎主轴方向,在带顶芽部分切下有芽苞的块茎3cm左右作种用,或按根茎的芽残茎、芽痕特征,用刀垂直茎块纵向切成小段,每段保证带1个芽痕,刀具用高锰酸钾进行消毒,每切1次消毒1次,其余部分可晒干作加工药材,切块后伤口蘸草木灰(既可防腐又有催芽作用),放置24小时后种植于苗床,株行距10*10厘米。

步骤三中,所述除草、施肥、摘蕾、倒苗、病虫害防治的具体步骤分别为:

1、除草:在秋冬季地下根茎萌芽出土和翌年春季生长期,采用人工锄草或拔草,然后将杂草覆盖在畦面上;

2、施肥:一年2次施肥,第一次是在当年秋冬季出芽后施腐熟羊粪,第二次是在春季生长的旺盛期,也就是3-4月施腐熟兔粪肥,掌握好施肥种类和施肥时期是促进七叶一枝花生长,提高产量的关键;全生育期施两次有机肥,掌握好施肥时期、施肥量和有机肥种类;人工除草和秋冬季撒播紫云英作绿肥,既改良土壤又增加土壤肥力;

3、摘蕾:根据生产的需要,如果不需留种,为减少养分消耗,使养分集中供应地下根茎部分,促进根茎生长,在4~7月份出现花萼片时,应及时摘除子房,保留萼片,通过增进光合作用提高产量

4、倒苗:当年栽培的种苗在9月中旬开始倒苗,地下的根茎部位进入休眠期,停止生长,在秋冬季将紫云英种子直接撒播在畦面上,再用枯枝落叶覆盖,达到保湿防寒目的;到翌年春季,结合锄草将长出的紫云英植株铲锄翻入土中做绿肥,能够提高土壤有机质数量和质量,改良土壤,增加土壤养分

5、病虫害防治;全生育期病害发生轻,根据病害具体发生情况,只需喷药防治2-3次或不喷药,主要有(1)茎腐病:主要危害茎基部,每年5-6月份雨多高湿时发病,严重时茎湿腐倒苗,防治方法:及时排水,及时清除病死株,并采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70%代森锰锌1000-2000倍液喷施2-3次进行防治;(2)菌核病:每年5月份雨多高湿时发病,危害基部,先出现软腐状,后可见病部出现白色丝状物,之后病部周围出现黑褐色颗粒的病原菌菌核,最后全株枯死倒伏;防治方法:及时清沟排水,及时清除病死株,在发病中心撒施生石灰,用75%甲基托布津1500倍液连续喷2-3次或75%百菌清2000倍液连续喷2-3次;(3)黑斑病病害从叶尖或叶基开始,产生圆形或近圆形病斑后蔓延至花轴,形成叶枯和茎枯;防治方法:注意排水排湿,发病初期喷洒5%菌毒清水剂1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悬浮剂1500倍液;(4)虫害防治:由于七叶一枝花具轻微毒性,因此,虫害的危害轻,无需喷药防治。

本发明申请通过人工除草、秋冬季撒播紫云英作绿肥,既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减少有机肥料的施用量,又促进七叶一枝花根茎的生长,减少病虫的危害,有效提高根茎的生长量,产量可提高30%-50%以上,同时保证了中草药的品质。

下面结合具体的应用实例对本申请的效果做进一步的说明

连城县赖源乡某农场采用本申请技术方案进行林下仿野生种植七叶一枝花近100亩,亩产量比大田种植提高46%,块茎品质符合《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重楼”项下的各项规定,且农药残留、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均低于标准规定,药材质量得到保证。

尽管已经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和列举,应当理解,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对上述实施例做出修改或者采用等同的替代方案,这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在不偏离本发明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