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捕捉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94657阅读:389来源:国知局
一种捕捉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捕捉器。



背景技术:

现阶段,捕捉药材地里、草原上的鼢鼠及竹林里的竹鼠所用的捉捕机构一般是木质结构的,各个部件之间的摩擦力比较大,灵敏度低,不利于捕捉;而且,木质的捉捕机构易腐朽、使用寿命短,对树木的破坏程度大;同时,体积大,对药材、草地的破坏程度大。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捕捉器,以达到灵敏度高、使用寿命长、体积小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捕捉器,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上设有通孔,与所述通孔对应位置的所述底板上设有中空结构的套管,所述套管内设有弹性捕捉机构;

所述套管的外壁上设有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支撑杆位于所述套管的外部,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支撑杆之间铰接有延伸至所述弹性捕捉机构上的触发机构。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弹性捕捉机构包括位于所述套管内的插杆,所述插杆上套装有拉伸弹簧,所述拉伸弹簧的一端连接至所述插杆上,所述拉伸弹簧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底板上;所述插杆靠近所述底板的一端设有尖端部。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插杆上设有容纳孔,所述拉伸弹簧设置于所述容纳孔的下方,所述拉伸弹簧的一端挂装至所述插杆上的所述容纳孔内;

所述底板上还设有位于所述套管一侧的连接孔,所述拉伸弹簧的另一端挂装至所述连接孔内。

作为再进一步的改进,所述触发机构包括铰接于所述第一支撑杆上的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一连杆对应位置的所述套管上设有长孔;

所述第二支撑杆上铰接有触发杆,所述触发杆与所述第一连杆之间铰接有第二连杆;

处于初始状态时,所述第一连杆经所述长孔并延伸至所述容纳孔内;所述触发杆向所述尖端部倾斜延伸。

作为更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第二连杆的两端均折弯有圆环,其中一所述圆环转动安装于所述第一连杆上;所述触发杆上设有向所述第二连杆延伸的延伸部,另一所述圆环挂装于所述延伸部上。

作为又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底板的两端均设有用于插入土地中的固定杆。

作为又进一步的改进,所述插杆远离所述尖端部的一端设有手柄。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捕捉器的有益效果如下:

由于底板上设有中空结构的套管,套管内设有弹性捕捉机构;且套管上的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之间铰接有延伸至弹性捕捉机构上的触发机构,从而在使用中,将底板贴放在地方上,并通过重物将底板进行固定,同时,将套筒内的弹性捕捉机构对准鼠洞的中心,进而当鼢鼠或竹鼠出洞时触动触发机构,之后,弹性捕捉机构动作实现对鼢鼠或竹鼠的捕捉。

综上所述,组成该捕捉器的各个部件、机构都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避免了对树木的破坏,而且使用寿命长,灵敏度高,大大提高了捕捉效率和成功率;同时,该捕捉器加工方便,体积小,成本低,有效避免了对药材、草地的破坏,保护了环境。

由于弹性捕捉机构包括位于套管内的插杆,插杆上套装有拉伸弹簧,拉伸弹簧的一端连接至插杆上,另一端连接至底板上,从而在工作中(初始状态时, 拉伸弹簧处于拉伸状态),当鼢鼠或竹鼠出洞时触动触发机构后,触发机构与弹性捕捉机构脱离,之后拉伸弹簧回缩并带动插杆动作,同时尖端部穿过鼢鼠或竹鼠的身体,将鼢鼠或竹鼠固定在插杆上。结构简单,为捕捉器具有高的灵敏度奠定了基础。

由于拉伸弹簧的一端挂装至容纳孔内,另一端挂装至连接孔内,采用该挂装方式,大大提高了拉伸弹簧装配的便利性。

由于触发机构包括铰接于第一支撑杆上的第一连杆,第二支撑杆上铰接有触发杆,触发杆与第一连杆之间铰接有第二连杆,从而在工作中,当鼢鼠或竹鼠出洞时首先触动倾斜设置的触发杆,同时在拉伸弹簧的作用下,第一连杆会带动第二连杆向上运动,直至触发杆与第二连杆脱离,此时,没有任何力作用于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上,进而拉伸弹簧的回缩力带动插杆动作。综上所述,采用该触发机构结构简单,通过杠杆原理,有效保证了弹性捕捉机构在初始状态的保持性(鼢鼠或竹鼠未触动触发机构前);同时,为插杆快速动作提供了保障(鼢鼠或竹鼠未触动触发机构后)。

由于第二连杆的两端均折弯有圆环,其中一圆环转动安装于第一连杆上,另一圆环挂装于触发杆的延伸部上,结构简单,大大提高了与第一连杆和触发杆连接的便利性,同样,有助于提高灵敏度。

由于底板的两端均设有固定杆,从而在使用中,将该固定杆插入土地中,大大提高了该捕捉器在使用中的固定性。

由于插杆远离尖端部的一端设有手柄,从而通过手柄大大提高了对插杆操作的便利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 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底板;101-连接孔;2-套管;201-长孔;3-弹性捕捉机构;301-插杆;3011-容纳孔;3012-手柄;302-拉伸弹簧;4-第一支撑杆;5-第二支撑杆;6-触发机构;601-第一连杆;602-触发杆;6021-延伸部;603-第二连杆;6031-圆环;7-固定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和图2共同所示,一种捕捉器,包括与地面接触的底板1,该底板1的两端均设有用于插入土地中的固定杆7;该底板1上还设有通孔,与通孔对应位置的底板1上设有中空结构的套管2,该套管2内设有弹性捕捉机构3;该套管2的外壁上螺纹安装有第一支撑杆4和第二支撑杆5,该第一支撑杆4和第二支撑杆5位于套管2的外部,且第一支撑杆4和第二支撑杆5之间铰接有延伸至弹性捕捉机构3上的触发机构6。

该弹性捕捉机构3包括位于套管2内的插杆301,该插杆301上设有容纳孔3011,位于容纳孔3011下方的插杆301上套装有拉伸弹簧302,该拉伸弹簧302的一端挂装至容纳孔3011内;该拉伸弹簧302的另一端连接至底板1上,作为优选,该底板1上还设有位于套管2一侧的连接孔101,该拉伸弹簧302的另一端挂装至连接孔101内。

该插杆301靠近底板1的一端设有尖端部;该插杆301的另一端设有手柄3012。

该触发机构6包括铰接于第一支撑杆4上的第一连杆601,作为优选,该 第一支撑杆4为直角结构;与第一连杆601对应位置的套管2上设有长孔201;该第二支撑杆5上铰接有触发杆602,该触发杆602与第一连杆601之间铰接有第二连杆603;处于初始状态时,该第一连杆601经长孔201并延伸至容纳孔3011内,该触发杆602向尖端部倾斜延伸。

作为优选,该第二连杆603的两端均折弯有圆环6031,其中一圆环6031转动安装于第一连杆601上;该触发杆602上设有向第二连杆603延伸的延伸部6021,另一圆环6031挂装于延伸部6021上。

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