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的沉水式水温加温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08067阅读:540来源:国知局
改良的沉水式水温加温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改良的沉水式水温加温装置,特指一种设于养殖业水池中用以有效预防寒害的沉水式水温加温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极端气候变化,冬天气温屡见新低,养殖渔业水池温度亦连日处于低温甚至是超低温度,导致鱼、虾等水产受不了水池内的低温池水而冻死,使得渔民蒙受损失。

目前业界虽有开发电能加热器,但因目前所用的加热器皆仅局部加热或仅于水面加热,导致某些部位温度得以升高,但越远离该加热气的部位效果则相当有限,且由于养殖渔业所开设的养殖渔业水池通常范围十分地广大,若要使整个水池内的水温均匀地上升,则必须增加装设加热器的个数以及密度,即成本高,且有耗费能源之虞。

本实用新型创作人于中国台湾新型专利第M418545号的创作人相同,该第M418545号的专利提出一种沈水式水温加热装置,其系一种可大范围加温水池的加温装置,有效地改善必须增加装设加热器的个数以及密度的问题。然而,本实用新型人发现,该沈水式水温加热装置的出水端位于该加温装置的上方,而加温的池水因热上升的物理特性不易下沉,造成仅有水池的上层具有加温的池水,使水池整体的加温效果不佳;又,该水温加热装置上方的倒锥形发散板系呈将加热池水呈扇形状流出,水流改变流向且阻力过大,亦造成该加热温水上升仅限于该扇形区域。

因此,目前仍亟需一种可有效提升池水的加温效果的加温装置,可于寒冬提升养殖渔业水池的水温,降低养殖渔业寒害损失。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良的沉水式水温加温装置,其结构简单,装卸便利,加温循环池水,且能有效提高加热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改良的沉水式水温加温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含:

一圆筒型中空壳体,该壳体由上往下区分为吸气进水部、加热部、导流部及出水部;

一吸气进水机构,设于该吸气进水部,其具有数个中空软管及环绕该圆筒型中空壳体四周的进水口;

一加热机构,设于该加热部;

一泵,系设于该导流部;

一导流盘,设于该出水部,呈现圆弧倒锥型圆盘状;

一出水口,环设于该出水部;及

一基座部,设于该圆筒型中空壳体下方。

其中,该吸气进水机构的进水口外围设有一护罩。

其中,该吸气进水机构所吸入的水经由该护罩的下端进入该进水口。

其中,该加热机构的上下侧进一步分别设置一上隔板及一下隔板,且该上隔板及该下隔板相对于该加热机构,具有一上端局部开口及一下端部局部开口,分别位在该圆筒型中空壳体内部的两侧。

其中,该中空软管的一端具有浮标,另一端固定于该吸气进水机构。

其中,该基座部设有数个固定插脚。

其中,该加热机构具有数个加热管。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改良的沉水式水温加温装置,其中于该吸气进水部的吸气进水机构包含数个中空软管及环绕该圆筒型中空壳体四周的进水口,其中,该中空软管设有浮标,可漂浮于池水面,且与水面接触的端具有气孔,泵吸入空气与吸入的池水混合并导入该圆筒型中空壳体,随后经由下端出水部流出,使池水注有空气以增加池水的含氧量;又,该进水口可吸入水池的池水,并送入该加热机构加热后,再由下端出水部流出,以循环加热水池的池水,且该进水口外围设有护罩,以避免水中鱼虾、较大杂物等流入该水温加温装置,而池水则得经由护罩下端进入到进水口。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改良的沉水式水温加温装置,其中该加热机构具有数个加热管,以提供热能加热池水。首先,通过吸气进水部吸入的池水会由该加热机构的上端局部开口流入至该加热机构之后,在由该加热机构的下端局部开口流出至该导流部;该上端及下端部局部开口分别位在该圆筒型中空壳体内部的两侧,此构造设计可增加池水与数个加热管的接触面积,以提升池水的加热效果。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改良的沉水式水温加温装置,其中该导流部的泵提供动力使吸水进水部吸入池水及池面空气,并流经至加热机构、导流部、及出水部,该动力可有效地使该圆筒型中空壳体的上端吸气进水部吸入池水及池面空气,下端出口部流出,以达到强制加温循环池水的功效。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改良的沉水式水温加温装置,其中该出水部的导流盘,系呈现圆弧倒锥型圆盘状,可将导流部的池水引导至出水口以360°向加温装置外围全方位喷射,且其构造特殊,可使流出的加过热的池水与水池底部平行,减少热水流出的阻碍,而使流出的加热池水更有效地送至水池下层较远距离的处,并因加热池水具有热上升的物理特性,可往水池上层漂升,即可有效地达到水池加温的功效,此功效有效地改善本实用新型人过去中国台湾专利M418545号的沈水式水温加热装置,因其加热池水仅系由上方出水端流出,使得加热的池水无法流至水池的中下层,达到水池的加温效果。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改良的沉水式水温加温装置,其中该基座部设有复数个固定插脚,其系用以插入养殖渔业水池底部以稳固固定本实用新型的沈水式水温加温装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沉水式水温加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沉水式水温加温装置使用时的水流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沉水式水温加温装置使用时的水池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沉水式水温加温装置使用时的水池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实用新型为达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及其余功效,兹举一较佳实施例并配合图式加以说明如下:

本实用新型主要以养殖渔业水池为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为的特征及功效,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仅能用在养殖渔业水池,于此先行叙明。

本实用新型于下列说明中,有时会使用「上」以「中」及「下」的词,其系对应于图式的上、中、下方向。

请参阅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改良的沉水式水温加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改良的沉水式水温加温装置,系设于养殖渔业水池底部(于本具体例中,为养殖渔业水池底部),该装置包含:一圆筒型中空壳10、一吸气进水部20、一加热部30、一导流部40、一出水部50以及一基座部60;详言之,在该中空壳体10中,系由上往下依序区隔为一吸气进水部20、一加热部30、一导流部40及一出水部50。

为使该养殖渔业水池中的水能有足够的氧气,该吸气进水部20上方设有数个中空软管22,该中空软管22具有气孔221及浮标222,使该中空软管22可漂浮在水面以吸入池面空气;该吸气进水部20又设有环绕该圆筒型中空壳体四周的进水口21,可吸入鱼池的上层池水,且在该进水口21外围设有护罩211,以阻挡避免鱼虾及因较大杂物随着水流流动所造成的阻塞(如图2)。

该加热部30的加热机构上方设有一上隔板34,以形成一上端局部开口32,中间为数个加热管31,下方设有一下隔板35,以形成一下端局部开口33。由该吸气进水部20所吸入的池水会由该上端局部开口32进入该加热机构与该加热管31接触并加热,再由该下端局部开口33流出进入该导流部40,该上端局部开口32及下端局部开口33分别位在该圆筒型中空壳10内部的两侧边,不为水平对向,此结构的设计主要可增加池水与加热管31的接触面积,以提升加热效果(如图2)。

该导流部40设有泵41,其提供动力给吸气进水部20吸入池面空气及水池的上层池水进入该圆筒型中空壳10,以达到强制加温循环养殖渔业水池的池水的目的;加热池水的喷射流的范围大小取决于该泵41的马力大小,马力越大,热水喷射流所及的范围越大。

该出水部50设有环状出水口51及导流盘52,该导流盘52呈现倒锥型圆盘状,因此可将该导流部40的加温池水及空气透过泵出水口411引导由该出水口51流出,且流出的池水由于经过导流盘52的导流,因此流出的加热池水系与养殖渔业水池池底部呈平行方向,并向该沉水式水温加温装置外的360度全方位喷射,如图3的箭头所示,该箭头代表加温池水的喷流,且由于该导流盘52的设计,使流出的加热池水系与养殖渔业水池底部呈平行方向喷流,且加温池水因导流盘52圆弧倒锥型设计使喷出的阻力有效下降,加温池水可有效地送至养殖渔业水池的中下层,随后,因为加温池水具有相对较高的温度以及较低的密度,并可因热上升的物理特性向养殖渔业水池的上层上升,以达到大范围上下层池水均匀加温的目的(如图4所示,箭头代表加温池水的喷流)。

该基座部60设有数个固定插脚61,用以插入养殖渔业水池底部以稳固固定本实用新型的改良的沉水式水温加温装置(如图1),该等固定插脚61的数量并未特别限制,只要可达到稳固地固定目的即可。

本实用新型已藉上述较佳实施例加以说明,惟,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述的技术特征及精神所为的均等变化与修饰,均应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申请专利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