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吸式高密度精量穴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25833阅读:223来源:国知局
气吸式高密度精量穴播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播种机械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气吸式宽腰带错行鸭嘴的高密植播种机穴播器。



背景技术:

穴播器或点播器是播种机中最重要的工作装置之一,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播种工作的成败。特别是随着精准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播种的密度和株行距都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目前的穴播器或点播器一般采用机械或气吸方式进行取种。

机械式取种机构较为复杂,占用空间大,当播种密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很难再提高,机械式机构的一个最大的不足是故障率较高,影响播种质量。气吸式结构较为简单,而且取种精度容易控制,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其不足是与点播器外围的点种鸭嘴较难配合。

为更好的满足用户的播种要求,使得播种机在进行播种作业中发挥更好地效果和提升作业效率,以及方便操作和维修,一种具有双吸子盘、双分子盘和共用气室的宽腰带气吸式错行鸭嘴高密植穴播器就应运而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工作性能可靠、播种精度高的气吸式高密度精量穴播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地是通过以下结构实现的:包含两块定盘(7)、两块定盘(7)之间的动盘(2)和中心轴(3)。

所述的定盘(7)包含盘体(71),盘体(71)上设有进种口(72)和轴承座(76),盘体(71)的内侧设有两个半环形的隔离带,即内隔离带(75)和外隔离带(74),所述两个半环形的隔离带均包含弧形的带体和开口,两个半环形的隔离带开口相互交错,并且内隔离带(75)的开口向下形成取种区(56),外隔离带(74)的开口向前(左侧)形成投种区(54),内隔离带(75)与外隔离带(74)的下部形成种子室,内隔离带(75)与外隔离带(74)之间则形成一弧形通道(77)。

所述的动盘(2)包含动盘带(21),盘带(21)为一环形的带状体,环形的带状体上按左右设有两排排种口(22),每个排种口(22)上均设有一个点种嘴(1),所述的点种嘴(1)包含点种鸭嘴(11)和压板(12),相邻的点种嘴(1)上的压板 (12)交互设置于点种鸭嘴(11)的两侧,点种鸭嘴(11)与动盘(2)的排种口(22)之间设有由外向内倾斜的种道(13)。

所述的两块定盘(7)与动盘(2)构成一空腔,空腔中设有两块设有吸种孔(51)的取种盘(5)将空腔分隔成中心负压腔(61)、左种室(62)和右种室(63),所述的中心轴(3)为设有负压抽气管的空心轴,空心轴管壁上设有气孔(31),并且,所述的气孔(31)与中心负压腔(61)相连通。

所述取种盘(5)的吸种孔(51)设置于定盘(7)上的内隔离带(75)与外隔离带(74)所形成一弧形通道(77)之间的弧形通道(77)中。

所述的取种盘(5)外侧设有导引板(4),导引板(4)上设有与取种盘(5)上的吸种孔(51)相对应的导引槽(41),该导引槽(41)与动盘(2)上的排种口(22)相连接。

进一步地,上述的中心负压腔(61)中最好设有中心隔板(64),该中心隔板(64)将中心负压腔(61)分隔成左右两个腔室。

再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还可设有闭气板(53)、种刷(55)和挡种板(52)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的闭气板(53)为取种盘(5)中心负压腔(61)一侧的吸种孔(51)行进线上的投种区(54)处的遮挡板;所述的种刷(55)为内隔离带(75)和外隔离带(74)一侧的投种区(54)的毛刷或刮板;所述的挡种板(52)为内隔离带(75)和外隔离带(74)的开口处的投种区(54)与取种区(56)之间的隔离板。

再进一步地,上述导引板(4)的导引槽(41)与动盘(2)上的排种口(22)之间设有分种盘(42),该分种盘(42)为一呈内侧口小,外侧口大的喇叭圈体,圈体壁上设有与,导引板(4)上的导引槽(41)相对应的分种孔(43),通过该分种孔(43)可以使所取的种子在进入排种口(22)时位置更加精确。

再进一步地,上述的内隔离带(75)和外隔离带(74)在所述的取种区(56)和投种区(54)处最好首尾相接,使内隔离带(75)与外隔离带(74)形成一螺旋线状。

工作中,牵引车通过连接播种机悬挂向前匀速行驶,播种机风机产生负压通过中心轴(3)使中心负压腔(61)产生负压,两取种盘(5)分别从左种室(62)和右种室(63)中取种并通过导引槽(41)投入到动盘(2)上的排种口(22),之后进入点种嘴(1)中,通过点种嘴实现点播。由于所述的动盘(2)上按左右设有两排排种口(22),每个排种口(22)上均设有一个点种嘴(1),相邻的点种嘴(1)上的压板(12)交互设置于点种鸭嘴(11)的两侧,点种鸭嘴(11)与动盘(2)的排种口 (22)之间设有由外向内倾斜的种道(13),因此在相同直径的动盘(2)上可以安置更多的点种嘴(1),实现高密度精量点播,由于同时采用了气吸式,使机构结构更加简单,工作性能可靠也大大提高,而点种鸭嘴(11)则可根据需要在动盘(2)上呈直线排列,也可呈左右三角形交互排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A—A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分解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图2分解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C—C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4B—B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点种嘴,11为点种鸭嘴,12为压板,13为种道,2为动盘,21为动盘带,22为排种口,3为中心轴,31为气孔,4为导引板,41为导引槽,42为护圈,5为取种盘,51为吸种孔,52为挡种板,53为闭气板,54为投种区,55为种刷,56为取种区,61为中心负压腔,62为左种室,63为右种室,64为中心隔板,7为定盘,71为定盘外板,72为进种口,73为观察窗,74为外隔离带,75为内隔离带,76为轴承座,77为弧形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

实施例1:参照图1至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包含两块定盘7、两块定盘7之间的动盘2和中心轴3,定盘7包含盘体71,盘体71上设有进种口72和轴承座76,盘体71的内侧设有两个半环形的隔离带,即内隔离带75和外隔离带74,所述两个半环形的隔离带均包含弧形的带体和开口,两个半环形的隔离带开口相互交错,并且内隔离带75的开口向下形成取种区56(图5虚线所示区域),外隔离带74的开口向前左侧形成投种区54(图5虚线所示区域),内隔离带75与外隔离带74的下部形成种子室,内隔离带75与外隔离带74之间则形成一弧形通道77,所述的动盘2包含动盘带21,盘带21为一环形的带状体,环形的带状体上按左右并列设有两排排种口22,每个排种口22上均设有一个点种嘴1,所述的点种嘴1包含 点种鸭嘴11和压板12,相邻的点种嘴1上的压板12交互设置于点种鸭嘴11的两侧,点种鸭嘴11与动盘2的排种口22之间设有由外向内倾斜的种道13,点种鸭嘴11则可根据需要在动盘2上呈直线排列,也可呈左右三角形交互排列。所述的两块定盘7与动盘2构成一空腔,空腔中设有两块设有吸种孔51的取种盘5将空腔分隔成中心负压腔61、左种室62和右种室63,所述的中心轴3为设有负压抽气管的空心轴,空心轴管壁上设有气孔31,并且,所述的气孔31与中心负压腔61相连通,所述的中心负压腔61中设有中心隔板64,该中心隔板64将中心负压腔61分隔成左右两个腔室。所述取种盘5的吸种孔51设置于定盘7上的内隔离带75与外隔离带74所形成一弧形通道77之间的弧形通道77中;所述的取种盘5外侧设有导引板4,导引板4上设有与取种盘5上的吸种孔51相对应的导引槽41,该导引槽41与动盘2上的排种口22相连接。所述导引板4的导引槽41与动盘2上的排种口22之间设有分种盘42,该分种盘42为一呈内侧口小,外侧口大的喇叭圈体,圈体壁上设有与,导引板4上的导引槽41相对应的分种孔43,通过该分种孔43可以使所取的种子在进入排种口22时位置更加精确。所述的取种盘5中心负压腔61一侧的吸种孔51行进线上的投种区54处设有闭气板53,在内隔离带75和外隔离带74一侧的投种区54还设有种刷55和挡种板52。

实施例2:参照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与实施例1相比,本实施例的不同在于:所述的内隔离带75和外隔离带74在所述的取种区56(图7虚线所示区域)和投种区54(图7虚线所示区域)处首尾相接,使内隔离带75与外隔离带74形成一螺旋线状隔离带。

实施例3:参照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与之前的实施例相比,本实施例的不同在于:所述动盘2的盘带21上的两排排种口22呈交互状排列。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化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