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舞毒蛾卵块采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90777发布日期:2018-06-15 20:22阅读:427来源:国知局
一种舞毒蛾卵块采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舞毒蛾卵块采集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手动可伸缩的采集装置。



背景技术:

舞毒蛾,鳞翅目毒蛾科,是一种世界性大害虫,具有分布广、食性杂、危害重、幼虫顺风迁移及周期性大发生等特点。其幼虫主要为害叶片,在我国北、华北、华中、西北等地区均有分布。舞毒蛾产卵时通常数百粒至上千粒产在一起结成卵块,大量集中在石崖下、屋檐下及墙角等高处,卵期可长达9个月,且随着年份的增加,卵块颜色逐渐由鹅黄色加深至暗黄色,较为松软。

由于舞毒蛾卵块较为集中且卵期较长,所以人工采集卵块法是防治舞毒蛾的一种重要方法。同时,科研工作者也会自己采集舞毒蛾卵用于研究舞毒蛾及其防治办法。然而,舞毒蛾卵块通常位于屋檐下、墙角等不易碰到的高处,这就增加了人工采集的难度。

在长期的人工采集工作中,人们一般使用长棍,其长度不可调,在采集高处舞毒蛾卵块的时候比较困难,而且木棍会破坏卵块,难以获得完整的卵块。目前有一种利用吸尘器原理改造而成的舞毒蛾卵清除装置(CN201220001484.8)可以有效地解决此问题,但其体积较大,装置较为复杂、笨重,亦不方便携带;而一种用于舞毒蛾卵块采集的电动装置(CN201621221365.8)在使用过程中无法有效采集贴在雨棚外侧、玻璃或金属材质墙面上的卵块,影响采集效率。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手动可伸缩采集装置,通过调节采集装置长度,可以实现对高处舞毒蛾卵块的快速采集。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利用手动可伸缩功能的采集装置实现对位于不同高度的舞毒蛾卵块的采集。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包括:手柄(1)、伸拉管(2)、收集袋(3)和尼龙铲(4)。采集装置材质为碳纤维管,伸长后全长5.2米,收缩后长为1.2米;伸拉管(2)由5节顺次相连的分管组成,每节分管长为1 米,其底端有手柄(1),手柄(1)长为12厘米;尼龙铲(4)位于伸拉管(2)顶部,长为8厘米,材质为尼龙66,铲面上有一凹槽,与其底部连接的收集袋(3)相通,可使得铲下的卵块顺利滑落到收集袋(3) 中。

在使用本实用新型时,一只手握住手柄(1),另一只手调节伸拉管(2)以调整采集装置的长度,尼龙铲(4)位于伸拉管(2)顶部,铲上有一凹槽,收集袋(3)接在尼龙铲(4)凹槽底部,当舞毒蛾卵块被尼龙铲(4)铲下时,会沿着尼龙铲(4)上的凹槽滑落至收集袋(3)中。

与已有发明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采集装置整体构造简单,使用方便;

(2)采集装置采用碳纤维管为主体,质量轻,易于携带;

(3)采集装置的伸拉管由5节顺次相连的分管组成,每节分管长为1米,可以手动调整长度用以采集不同高度的舞毒蛾卵块,实现长度手动可调;

(4)尼龙铲材质为尼龙66,韧性好,与墙面贴合度高,铲卵时的阻力小;

(5)尼龙铲上有一凹槽,使得铲下的卵块顺利滑落到收集袋中;

(6)尼龙铲底部连接有收集袋,提高了采集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卵块采集装置示意图;

图2为尼龙铲局部示意图。

图中(1)手柄 (2)伸拉管 (3)收集袋 (4)尼龙铲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说明如下:

以采集高处舞毒蛾卵块为例。

使用时,一只手握住手柄(1),另一只手根据墙高调整伸拉管(2)的长度。当采集与地面垂直的墙面上的舞毒蛾卵块时,将尼龙铲(4)顶部置于卵块下侧5至10厘米处,此时尼龙铲(4)与墙面贴合,用力将采集装置向上推动,尼龙铲(4)铲下卵块,卵块沿尼龙铲(4)凹槽内壁落入收集袋(3)中;当采集与地面平行的墙面上的舞毒蛾卵块时,将尼龙铲(4)顶部置于卵块前侧(靠近墙角位置)约5至10 厘米处,此时采集装置整体与墙面呈30-45度角,用力将采集装置向靠近自己的方向移动,尼龙铲(4)刮下卵块,由于舞毒蛾卵块较为松软,因此卵块较容易脱落并会沿尼龙铲(4)内壁落入收集袋(3)中。

本实用新型不仅适用于舞毒蛾卵块的采集,同样适用于其他相似昆虫卵、蛹等的采集,同时,本实用新型具有操作简单、便于携带的优点,可操作性较强。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