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信号传输的感应式智能拟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01646发布日期:2018-07-10 20:50阅读:22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钓鱼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带信号传输的感应式智能拟饵。



背景技术:

在海钓或路亚钓过程中,由于传统鱼铃铛和浮标在使用过程中,存在铃铛存在灵敏度不够,容易受到风的影响产生误报警,声音太小,浮标可视效果差,加之海钓上鱼机会少,钓友长时间盯着浮标容易疲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以上问题,提供一种带信号传输的感应式智能拟饵,它能实现准确的将鱼上钩的信号传输给钓鱼者,同时引诱效果好,使用方便。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带信号传输的感应式智能拟饵,它包括上端的电控盒及其下端通过连接管连接的硅胶假饵;所述电控盒内设置有针管式电池和电路板;所述电路板上设置有蓝牙芯片;所述电控盒上端设置有鱼线环;所述硅胶假饵内部设置有压力传感器;所述硅胶假饵内竖直贯穿设置有加强管;所述电控盒下端设置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与加强管相连;所述加强管下端设置有钓钩环;所述钓钩环上设置有钓钩。

进一步的,所述电路板的电线穿过连接管和加强管,从加强管侧边穿出来与压力传感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硅胶假饵上设置有发光二极管通过电线与针管式电池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硅胶假饵两侧设置有用于导流的柔性硅胶片。

进一步的,所述电控盒为圆管形状,底面为半球形,顶端设置有半球形的电池盖;所述电池盖顶端设置有鱼线环。

进一步的,所述加强管上端设置有卡紧环。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智能拟饵可以成为提示钓鱼者鱼讯的产品,相对传统浮标和铃铛,可以让钓友看到更准确的信号。将拟饵制作成诱鱼的饵料形状,做成新材料空心拟饵,将传感器装入拟饵内,当上鱼后,传感器通过鱼的咬合力,触发信号,信号经过数据处理,传递到手机或接受显示器,让钓友通过手机APP软件,直接看到上鱼情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鱼线环;2、电池盖;3、针管式电池;4、电控盒;5、电路板;6、连接管;7、连接套;8、加强管;9、卡紧环;10、硅胶假饵;11、发光二极管;12、压力传感器;13、柔性硅胶片;15、钓钩环;16、钓钩。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本部分的描述仅是示范性和解释性,不应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有任何的限制作用。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具体结构为:一种带信号传输的感应式智能拟饵,它包括上端的电控盒4及其下端通过连接管6连接的硅胶假饵10;所述电控盒4内设置有针管式电池3和电路板5;所述电路板5上设置有蓝牙芯片;所述电控盒4上端设置有鱼线环1;所述硅胶假饵10内部设置有压力传感器12;所述硅胶假饵10内竖直贯穿设置有加强管8;所述电控盒4下端设置有连接管6;所述连接管6与加强管8相连;所述加强管8下端设置有钓钩环15;所述钓钩环15上设置有钓钩16。

优选的,所述电路板5的电线穿过连接管6和加强管8,从加强管8侧边穿出来与压力传感器12连接。

优选的,所述硅胶假饵10上设置有发光二极管11通过电线与针管式电池3连接。

优选的,所述硅胶假饵10两侧设置有用于导流的柔性硅胶片13。

优选的,所述电控盒4为圆管形状,底面为半球形,顶端设置有半球形的电池盖2;所述电池盖2顶端设置有鱼线环1。

优选的,所述加强管8上端设置有卡紧环9。

优选的,所述加强管8通过连接套7与连接管6连接。

本发明具体原理:

当本发明的硅胶假饵10被鱼咬住时,鱼嘴的咬合力被压力传感器12感应到,压力传感器将信号传输给电路板5上的CPU芯片后,经CPU芯片处理后通过蓝牙芯片发送出来,被手机或其他接收设备接收到,提示鱼上钩。

硅胶假饵10两侧设置的柔性硅胶片13可以促使硅胶假饵10随水流飘动,提高引诱效果。

将电控盒4与硅胶假饵10独立区分设置,可以缩小硅胶假饵10的体积,同时也可以降低电池损耗风险,并且便于后续维修更换;采用加强管8贯穿硅胶假饵10,当鱼拖动硅胶假饵10时,也不容易损耗假饵。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由于文字表达的有限性,而客观上存在无限的具体结构,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润饰或变化,也可以将上述技术特征以适当的方式进行组合;这些改进润饰、变化或组合,或未经改进将发明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