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富硒富锌高钙高蛋白大米及其种植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326727阅读:121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大米种植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富硒富锌高钙高蛋白大米及其种植方法。



背景技术:

大米长期作为人们尤其是南方人的主食。随着生活水平和农业科技的不断提高,以及人们对于保健养生的需要,对于大米品质的要求除了口味上面的软糯香等外,还要求具备营养保健功能,从而,对于大米中营养成分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硒:世界卫生组织及各国专家公认:硒能杀死癌细胞,阻止癌细胞生殖生存和能源供应。硒几乎能预防一切癌症,解除有害自由基,增强免疫力,解除人体内烟毒、酒毒及各种毒素,是肝脏、心脑血管的保护神,对于硒的摄入量,正常成人一般要求每日摄入100-200μg,而对于肿瘤、肝病等患者,要求每日摄入量在400μg以上甚至更高,而日常饮食中,一般摄入量仅为10μg左右,远远不能满足人体的正常需要,比如目前的普通大米,其硒含量一般检测不出来。

锌:与冠心病、肝硬化、糖尿病、男性生殖病、肾病、视觉障碍、神经精神障碍、皮肤病、免疫力低下等有关,能促进儿童智力发育、青少年生长发育,促进视力发育与男子生育,直接参与精子的生存、成熟、激活过程,锌能改变睾丸的生精速度,精子数量的重要性。老年痴呆症,维持人体其它功能有很大作用,目前,普通大米中,锌含量较低,一般低于6mg/kg。

钙:能维持细胞的生存功能和细胞的分裂繁殖,单细胞的改变功能。人缺钙时血凝会发生障碍,牙龈会出血,妇女会出现子宫出血、尿血呕血。人要充分摄入钙,细胞才能活跃,人才能朝气蓬勃,维持心跳的镇静作用,体内钙浓度增加时会抑制精神和肌肉的兴奋性。钙离子对人体分泌激素有决定的作用,对维持循环、呼吸、消化、泌尿、神精、内分泌,生殖系统器官功能很重要。缺钙直接影响婴儿发育过程中的形态质量、骨骼变形,方头、o型腿出现。直接影响牙齿的发育,儿童缺钙会发软骨病、佝偻病,生长迟,站立迟,走路迟,说话迟,龋齿、厌食、消瘦、多汗、夜哭、好动症,精神不集中,枕部脱发,感冒不断,发育迟缓,牙齿畸形,麻疹、近视眼等。老年缺钙,易患骨质疏松症、骨质增生、牙痛出血、腰酸背痛、头昏失眠、高血压、心脏病、痴呆、便秘易疲劳、易骨折、因骨骼愈合困难而死亡。目前普通大米钙含量较低,一般低于70mg/kg。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就在于提供一种富硒富锌高钙高蛋白大米的种植方法,以解决上述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一种富硒富锌高钙高蛋白大米的种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选择背风向阳的浅脚田;

(2)施用有机基底肥和微量元素肥料:所述基地肥中含有硒、锌、钙、蛋白质和氮、磷、钾;

(3)在孕穗期补充钙、锌、蛋白质;

(4)在灌浆期补充硒;

(5)在乳熟期补充硒。

优选利用长寿稻为载体。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步骤(2)中,基底肥的施用时间为插秧7天前用在土壤中。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步骤(2)中,每100kg基底肥中,含有硒40-60g、锌2-5kg、钙2-5kg,以及氮10-20kg、磷5-15kg、钾15-30kg。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步骤(3)中,补充的钙量为2-3kg/亩,锌量为3-6kg/亩;补充方式为撒施与叶面喷施结合。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步骤(4)中,补充硒的量为15-30g/亩,补充方式是叶面喷施。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步骤(5)中,补充硒的量为25-35g/亩,补充方式是叶面喷施。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插秧时,插秧的株距采用(30-35)×(45-50)cm,单株插秧。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最迟在腊黄期增施硒、钙、锌和蛋白质。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上述的种植方法所得到的富硒富锌高钙高蛋白大米。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本发明的大米同时含有丰富的硒、锌、钙和氨基酸,本发明利用长寿稻为载体,培育出大米内含硒元素达2.21mg/kg以上,锌元素达16.5mg/kg以上,钙元素达110mg/kg以上,蛋白质7.82g/100g以上,18种氨基酸总含量7.38%(质量比)以上,是一种具有很高营养价值的大米,而且生产成本低,每生产100kg大米,仅仅比普通大米增加10多元的成本。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本实施例采用长寿稻为载体;一种富硒富锌高钙高蛋白大米的种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选择背风向阳的浅脚田;

(2)施用有机基底肥和微量元素肥料:所述基地肥中含有硒、锌、钙、蛋白质和氮、磷、钾;基底肥的施用时间为插秧7天前用在土壤中;每100kg基底肥中,含有硒40g、锌2kg、钙2kg,以及氮10kg、磷5kg、钾15kg;

(3)在孕穗期补充钙、锌、蛋白质;补充的钙量为2kg/亩,锌量为3kg/亩,蛋白质适量;补充方式为撒施与叶面喷施结合;

(4)在灌浆期补充硒;补充硒的量为20g/亩,补充方式是叶面喷施;

(5)在乳熟期补充硒;补充硒的量为35g/亩,补充方式是叶面喷施。

插秧时,插秧的株距采用30×45cm,单株插秧。

本实施例得到的大米,送四川省农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检测,其检测结果为:

硒元素含量为2.21mg/kg(依据gb5009.93-2010),锌元素含量为16.5mg/kg(依据gb/t5009.14-2003),钙元素含量为110mg/kg(依据gb/t5009.92-2003),蛋白质7.82g/100g(依据gb5009.5-2010),17种氨基酸总含量7.51%(质量比,依据gb/t5009.124-2003);

其中,上述的18种氨基酸的质量百分含量分别为天门冬氨酸0.70%,苏氨酸0.25%,丝氨酸0.38%,谷氨酸1.47%,甘氨酸0.36%,丙氨酸0.48%,胱氨酸0.11%,缬氨酸0.40%,蛋氨酸0.10%,异亮氨酸0.29%,亮氨酸0.61%,酪氨酸0.19%,苯丙氨酸0.40%,赖氨酸0.27%,组氨酸0.27%,精氨酸0.75%,脯氨酸0.35%,色氨酸0.13%(质量比,依据gb7650-1987)。

实施例2:

本实施例采用长寿稻为载体;一种富硒富锌高钙高蛋白大米的种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选择背风向阳的浅脚田;

(2)施用有机基底肥和微量元素肥料:所述基地肥中含有硒、锌、钙、蛋白质和氮、磷、钾;基底肥的施用时间为插秧7天前用在土壤中;每100kg基底肥中,含有硒50g、锌3kg、钙2.5kg,以及氮15kg、磷10kg、钾20kg;

(3)在孕穗期补充钙、锌、蛋白质;补充的钙量为2.5kg/亩,锌量为5kg/亩,蛋白质适量;补充方式为撒施与叶面喷施结合;

(4)在灌浆期补充硒;补充硒的量为20g/亩,补充方式是叶面喷施

(5)在乳熟期补充硒;补充硒的量为30g/亩,补充方式是叶面喷施。

插秧时,插秧的株距采用35×50cm,单株插秧;

本实施例得到的大米,送四川省农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检测,其检测结果为:

硒元素含量为2.96mg/kg(依据gb5009.93-2010),锌元素含量为17.9mg/kg(依据gb/t5009.14-2003),钙元素含量为116mg/kg(依据gb/t5009.92-2003),蛋白质8.92g/100g(依据gb5009.5-2010),17种氨基酸总含量8.53%(质量比,依据gb/t5009.124-2003);

其中,上述的17种氨基酸的质量百分含量分别为天门冬氨酸0.76%,苏氨酸0.30%,丝氨酸0.38%,谷氨酸1.69%,甘氨酸0.36%,丙氨酸0.57%,胱氨酸0.21%,缬氨酸0.40%,蛋氨酸0.18%,异亮氨酸0.39%,亮氨酸0.71%,酪氨酸0.29%,苯丙氨酸0.40%,赖氨酸0.39%,组氨酸0.27%,精氨酸0.81%,脯氨酸0.37%,色氨酸0.17%(质量比,依据gb7650-1987)。

实施例3:

本实施例采用长寿稻为载体;一种富硒富锌高钙高蛋白大米的种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选择背风向阳的浅脚田;

(2)施用有机基底肥和微量元素肥料:所述基地肥中含有硒、锌、钙、蛋白质和氮、磷、钾;基底肥的施用时间为插秧7天前用在土壤中;每100kg基底肥中,含有硒60g、锌5kg、钙5kg,以及氮20kg、磷15kg、钾30kg;

(3)在孕穗期补充钙、锌、蛋白质;补充的钙量为3kg/亩,锌量为6kg/亩,蛋白质适量;补充方式为撒施与叶面喷施结合;

(4)在灌浆期补充硒;补充硒的量为30g/亩,补充方式是叶面喷施;

(5)在乳熟期补充硒;补充硒的量为35g/亩,补充方式是叶面喷施。

插秧时,插秧的株距采用30×45cm,单株插秧。

本实施例得到的大米,送四川省农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检测,其检测结果为:

硒元素含量为2.52mg/kg(依据gb5009.93-2010),锌元素含量为18.1mg/kg(依据gb/t5009.14-2003),钙元素含量为118mg/kg(依据gb/t5009.92-2003),蛋白质8.13g/100g(依据gb5009.5-2010),17种氨基酸总含量7.80%(质量比,依据gb/t5009.124-2003);

其中,上述的17种氨基酸的质量百分含量分别为天门冬氨酸0.71%,苏氨酸0.25%,丝氨酸0.38%,谷氨酸1.56%,甘氨酸0.36%,丙氨酸0.48%,胱氨酸0.11%,缬氨酸0.40%,蛋氨酸0.20%,异亮氨酸0.30%,亮氨酸0.61%,酪氨酸0.19%,苯丙氨酸0.40%,赖氨酸0.27%,组氨酸0.27%,精氨酸0.85%,脯氨酸0.35%;色氨酸0.12%(质量比,依据gb7650-1987)。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