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生梭鱼苗种淡化培育及高效益、低排污的生态养殖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658779发布日期:2018-06-12 17:06阅读:352来源:国知局
海生梭鱼苗种淡化培育及高效益、低排污的生态养殖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海生梭鱼苗种淡化培育及高效益、低排污的生态养殖方法,能提高经济效益且实现低排污,属于水产环保养殖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沿海滩涂的咸淡水体中,生长着许多味美价高,深受消费者欢迎的水生物,如梭鱼等。通过开发利用这些水生物来发展海涂特色水产养殖业,可以大大提高海涂水产养殖业的经济效益,给海涂开发注入新的生命力,推动全国滩涂合理开发利用。梭鱼是一种适应性很强的鱼类,分布广泛,尤其适合在海涂围滩养殖的咸淡水条件下生长。梭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经济价值较高,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梭鱼生长速度快、个体大、食性杂、病害少,素有“清道夫”之称,适合于生态混养。在海涂大水面滩塘中混养梭鱼,能有效清除池底剩余的饵料及排泄物,充分利用滩塘空间及饵料,调节水质,减少药物的使用量,提高养殖效益。梭鱼苗种原产于海水,目前已有人工育苗,但成本较高、市场供不应求。

经检索发现,申请号CN200910214086.7,申请公布号CN101779603A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提高广盐性海水鱼类品质的养殖方法,主要针对斜带石斑鱼、卵形鲳鲹、尖吻鲈等品种,其中包括:选择健康、规格整齐的苗种,在放养前对鱼苗进行逐级淡化至合理的盐度范围;其中还包括:当池塘中的养殖鱼达到商品规格前1~2个月时,进行逐级咸化至自然海区盐度后移至自然洁净海区网箱净化养殖。该技术方案采用“二次养殖”方式,即低盐度池塘养殖与自然清洁海区网箱养殖相结合的养殖方法,取长补短,既避免了网箱养殖病害频繁防治难的弊病,又避免了池塘养殖品质较差的矛盾。然而,梭鱼和这些鱼的生活习性不同,因此淡化技术和养殖模式不同,该技术方案并非专门针对梭鱼设计,并不适用于梭鱼;而且,其中并未关注到环保问题。

申请号CN201510321715.1,申请公布号CN104982354A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菊黄东方鲀套养梭鱼亲鱼的生态养殖方法,包括:冬季放养梭鱼后备亲鱼,室外土池每3-5亩配备1个1.5Kw增氧机;放养前用生石灰清池消毒,一周后注水,水源为天然海水;注水10天后,放养2龄梭鱼后备亲鱼,密度为20-30尾/亩,不用投料;春天,室外土池水温升到14-15℃,将越冬的2龄菊黄东方鲀鱼种放养到室外土池,密度800-1000尾/亩,每日投饵2次,日投饵量为菊黄东方鲀鱼种体重的3-8%,饵料为鳗鱼饲料,投喂于饵料台,根据摄食情况及时调整下次的投饲量,每2周换水1次;11月中下旬,菊黄东方鲀起捕进棚越冬,梭鱼留在池塘中到1月初水温较低时干塘捕捞,选留符合要求的作为亲鱼进行强化培育。然而,该技术方案最终仅获得梭鱼亲鱼,且为海水养殖,没有专门为梭鱼设计配套的混养方案;同时,该技术方案选用梭鱼的目的是维持池塘水质稳定,并没有关注养殖尾水低排污的问题。关键是,该技术方案是海水养殖模式,而不是海生鱼和淡水鱼混养模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海生梭鱼苗种淡化培育及高效益、低排污的生态养殖方法,能将海生梭鱼与淡水鱼进行混养,并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养殖用水低排污的环保效益。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海生梭鱼苗种淡化培育及高效益、低排污的生态养殖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将预定数量的海生梭鱼苗种放入淡化池进行一级淡化,然后将海生梭鱼苗种引入另一淡化池进行二级淡化,之后将海生梭鱼苗种引入再一淡化池进行三级淡化,最后得到淡化的梭鱼,备用;

其中,一级淡化所用水体的盐度为10±1‰,二级淡化所用水体的盐度为6-7‰,三级淡化所用水体的盐度为2-3‰;各级淡化的淡化时间分别为3-5天;

在一级淡化时,投喂的食物为浮游动物,或者投喂的食物由重量比80±5%的浮游动物和重量比20±5%的豆浆构成;在二级淡化时,投喂的食物为豆浆;在三级淡化时,投喂的食物为豆浆,或者投喂的食物由重量比80±5%的豆浆和重量比20±5%的颗粒饲料构成;

第二步、按预定的生态混养搭配在鱼种养殖大塘中进行鱼类养殖,养殖所用水体的盐度小于3‰;所述生态混养搭配由第一步所得梭鱼、滤食鱼以及其它鱼构成,所述其它鱼为吃食鱼和/或肥水鱼;所述滤食鱼为鲢鱼和/或鳙鱼;所述吃食鱼为青鱼、草鱼、鲤鱼、鳊鱼之一或其组合;所述肥水鱼为银鲫和/或非鲫;

所述生态混养搭配中,以一种鱼或两种鱼为主养鱼,以其余的鱼为配养鱼;所述主养鱼的放养量占总放养量的60~70%wt.;

所述生态混养搭配中,放养时每尾鱼的平均规格为90~150g;

第三步、在预定养殖期内,定期检查梭鱼的生长情况,并对投喂量和/或投饲次数进行调整,使梭鱼在预期上市时间达到预定规格。

发明人根据现实需求设想了将梭鱼与淡水鱼进行混养的思路,然后经调研可知,若要将梭鱼与淡水鱼进行混养,则需要将梭鱼苗种先进行淡化:梭鱼苗种的自然生存水体其盐度为12-15‰,要让梭鱼最终能在盐度小于3‰的水体中生存,这也是淡水鱼生存水体的盐度最高限,随后即可与淡水鱼进行混养。然而,发明人在实践中发现,采用现有的海鱼苗种淡化方法存在诸多问题:有的方法苗种成活率低,经过淡化会损失大量鱼苗;有的方法时间过长,严重影响后续养殖期的时间安排。发明人经过深入地反复实践研究,得出了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三级淡化方法,即特定的三级盐度梯度设计结合特定的投喂食物,即可在尽量短的时间内(9-15天)完成梭鱼淡化,并实现高达95%以上的苗种成活率,然后即可投入后续混养。

在确定生态混养搭配时,发明人也做了深入地反复实践研究,并得出了特定的生态混养搭配,不仅能有效提高亩产经济效益,还能有效降低氮磷环境负荷量、有效提高饲料氮磷利用率并降低饵料系数、有效改善池塘底质状况以及有效降低养殖废水排污量,确保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养殖用水低排污的环保效益。

本发明进一步完善的技术方案如下:

优选地,第二步中,在所述生态混养搭配中,所述配养鱼为梭鱼、鲢鱼和鳙鱼,所述梭鱼的放养量占总放养量的30±10%wt.,所述鲢鱼与鳙鱼的放养量比例为重量比3~4:1。采用这一优选方案时,梭鱼、鲢鱼和鳙鱼三者的产量可以占到总产量的30-40%。

更优选地,所述生态混养搭配由梭鱼、银鲫、鲢鱼和鳙鱼构成,其中,银鲫为主养鱼,梭鱼、鲢鱼和鳙鱼为配养鱼;银鲫包括异育银鲫;银鲫的放养量占总放养量的60~70%wt.,梭鱼的放养量占总放养量的30±10%wt.,鲢鱼和鳙鱼的放养量占据总放养量的剩余部分,且鲢鱼与鳙鱼的放养量比例为重量比3~4:1。

此外,所述鱼种养殖大塘为海涂大水面滩塘;养殖所用水体为海水或人工海水。

优选地,第一步中,所述淡化池内设有增氧设备和喂食设备;第一步结束时,苗种成活率达到95%以上。具体来说,所述淡化池位于鱼种养殖大塘边,且由水泥或土围成;所述淡化池的数量为2~10个,当淡化池数量为2个时,有1个淡化池被复用;所述淡化池的面积为50m2~5000m2;相邻淡化池间设有连通口,所述连通口处设有闸门,当连通口打开时,流水量为1m3~1000m3/h。此外,所述连通口的形状为任意形状;所述闸门的材质为铁板、木板或水泥板;各级淡化所用水体分别为海水或人工海水。

优选地,第三步中,在检查梭鱼的生长情况后,判断其生长进度是过快还是过慢,若其生长进度过快,则减少投喂量和/或投饲次数,若其生长进度过慢,则增加投喂量和/或投饲次数。所述预定养殖期由初期、中期和后期构成,所述初期的时长为30-60天,所述中期和后期的时长分别为80-110天;初期不换水,仅适量补充水体以维持预定水深;中期和后期持续换水且逐渐加大换水量,平均每天换水比例为体积比1±0.5%。

此外,所述预定养殖期为4月至11月;所述鱼种养殖大塘中设有增氧设备;投喂的饲料主要成分为:粗蛋白质31.51%,粗脂肪6.56%,粗灰分15.00%,钙1.52%,总磷1.05%,赖氨酸1.75%,粗纤维12.87%,食盐1.02%,水分12.49%。

本发明能将海生梭鱼与淡水鱼进行混养,不仅能有效降低氮磷环境负荷量、提高饲料氮磷利用率并降低饵料系数,还能有效提高亩产经济效益,确保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养殖用水低排污的环保效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氮、磷环境负荷量对比示意图;图中LN表示氮环境负荷量,LP表示磷环境负荷量;a、b、BC分别表示差异显著性,字母相同的组表示它们之间差异不显著,字母不同的组表示它们之间差异显著,大写字母则表示差异极显著,下同,不再赘述。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饲料氮、磷利用率对比示意图。a、b、B分别表示差异显著性。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鱼净增产量和饵料系数对比示意图。a、b、B分别表示差异显著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并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所给出的例子。

本发明具体实施的海生梭鱼苗种淡化培育及高效益、低排污的生态养殖方法,包括:

第一步、将预定数量的海生梭鱼苗种放入淡化池进行一级淡化,然后将海生梭鱼苗种引入另一淡化池进行二级淡化,之后将海生梭鱼苗种引入再一淡化池进行三级淡化,最后得到淡化的梭鱼,备用;

其中,一级淡化所用水体的盐度为10±1‰,二级淡化所用水体的盐度为6-7‰,三级淡化所用水体的盐度为2-3‰;各级淡化的淡化时间分别为3-5天;

在一级淡化时,投喂的食物为浮游动物,或者投喂的食物由重量比80±5%的浮游动物和重量比20±5%的豆浆构成;在二级淡化时,投喂的食物为豆浆;在三级淡化时,投喂的食物为豆浆,或者投喂的食物由重量比80±5%的豆浆和重量比20±5%的颗粒饲料构成。

淡化池内设有增氧设备和喂食设备;第一步结束时,苗种成活率达到95%以上。

具体来说,淡化池位于鱼种养殖大塘边,且由水泥或土围成;淡化池的数量为2~10个,当淡化池数量为2个时,有1个淡化池被复用;淡化池的面积为50m2~5000m2;相邻淡化池间设有连通口,连通口处设有闸门,当连通口打开时,流水量为1m3~1000m3/h。此外,连通口的形状为任意形状;闸门的材质为铁板、木板或水泥板;各级淡化所用水体分别为海水或人工海水。

第二步、按预定的生态混养搭配在鱼种养殖大塘中进行鱼类养殖,养殖所用水体的盐度小于3‰;生态混养搭配由第一步所得梭鱼、滤食鱼以及其它鱼构成,其它鱼为吃食鱼和/或肥水鱼;滤食鱼为鲢鱼和/或鳙鱼;吃食鱼为青鱼、草鱼、鲤鱼、鳊鱼之一或其组合;肥水鱼为银鲫和/或非鲫;

生态混养搭配中,以一种鱼或两种鱼为主养鱼(注:此处按具体的鱼种类来算。比如,主养鱼为银鲫一种鱼,主养鱼为青鱼和银鲫两种鱼,等等),以其余的鱼为配养鱼;主养鱼的放养量占总放养量的60~70%wt.;生态混养搭配中,放养时每尾鱼的平均规格为90~150g。

在生态混养搭配中,配养鱼为梭鱼、鲢鱼和鳙鱼,梭鱼的放养量占总放养量的30±10%wt.,鲢鱼与鳙鱼的放养量比例为重量比3~4:1。采用这一优选方案时,梭鱼、鲢鱼和鳙鱼三者的产量可以占到总产量的30-40%。举例来说,生态混养搭配由梭鱼、银鲫、鲢鱼和鳙鱼构成,其中,银鲫为主养鱼,梭鱼、鲢鱼和鳙鱼为配养鱼;银鲫包括异育银鲫;银鲫的放养量占总放养量的60~70%wt.,梭鱼的放养量占总放养量的30±10%wt.,鲢鱼和鳙鱼的放养量占据总放养量的剩余部分,且鲢鱼与鳙鱼的放养量比例为重量比3~4:1。

此外,鱼种养殖大塘为海涂大水面滩塘;养殖所用水体为海水或人工海水。

第三步、在预定养殖期内,定期检查梭鱼的生长情况,并对投喂量和/或投饲次数进行调整,使梭鱼在预期上市时间达到预定规格。

在检查梭鱼的生长情况后,判断其生长进度是过快还是过慢,若其生长进度过快,则减少投喂量和/或投饲次数,若其生长进度过慢,则增加投喂量和/或投饲次数。比如,梭鱼的上市规格在800-1000g之间,如果规格在6月份之前已达到400g以上,就需要对投饲量进行调整,减少投喂量和/或减少投饲次数,以确保其在规定时间达到规定规格。

预定养殖期由初期、中期和后期构成,初期的时长为30-60天,中期和后期的时长分别为80-110天;初期不换水,仅为维持预定水深而补充水体;中期和后期持续换水且逐渐加大换水量,平均每天换水比例为体积比1±0.5%。

此外,预定养殖期为4月至11月;鱼种养殖大塘中设有增氧设备;投喂的饲料主要成分为:粗蛋白质31.51%,粗脂肪6.56%,粗灰分15.00%,钙1.52%,总磷1.05%,赖氨酸1.75%,粗纤维12.87%,食盐1.02%,水分12.49%。

实施例、不同养殖模式的对比试验

采用六种养殖模式以相同养殖条件进行对比试验,采用的梭鱼为经过前文淡化过程后的淡化梭鱼,六种养殖模式如下(百分比为放养量比例):

T1,100%异育银鲫;

T2,80%异育银鲫+20%鲢、鳙(质量比3:1);

T3,100%梭鱼;

T4,80%异育银鲫+20%梭鱼;

T5,60%异育银鲫+30%梭鱼+10%鲢、鳙(3:1);

T6,68%异育银鲫+8%草鱼+15%鲢+9%鳙。

其中,T5模式即属于本发明养殖模式。

鱼种总放养量为1883kg/hm2。每尾平均规格分别为:异育银鲫119±3.5g,鲢鱼102g±2.8g,鳙鱼121±3.6g,梭鱼132±4.7g,草鱼97±3.3g。

养殖期4月至11月,每个塘合计投料24612kg。

饲料主要成分为:粗蛋白质31.51%,粗脂肪6.56%,粗灰分15.00%,钙1.52%,总磷1.05%,赖氨酸1.75%,粗纤维12.87%,食盐1.02%,水分12.49%。

养殖期间,根据鱼类活动情况确定开增氧机,每个塘开720h。

养殖前30d内,不换水,根据水量蒸发或渗漏等情况适量补充添加少量水,维持水深约1.6m。养殖中、后期采取不间断方式逐渐加大换水量,平均每天约换水1%。降水量8232mm,日照时数1424h。

试验结果1:对比各养殖模式的环境负荷量、饲料利用和经济效益。

经检测,各养殖模式的氮、磷环境负荷量如图1所示,饲料氮、磷利用率如图2所示,鱼净增产量和饵料系数如图3所示。

由结果可知,T5模式在各方面均具有优势。T5模式充分利用梭鱼和其它鱼的生态位互补,延长了食物链,提高饲料利用率,增加产量和经济效益。与T1单养银鲫模式相比,T5模式的氮、磷环境负荷量分别减少21.89%、19.65%;提高饲料氮磷利用率;饲料系数降低16%;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亩获利3370元,经济效益提高32.51%。

试验结果2:对比各养殖模式的池塘底质状况。

经检测,各养殖模式的池塘底质状况如下表所示:

注:表中a、b、B分别表示差异显著性。

由结果可知,底泥中总氮、总磷含量都是T3最大,T5最小,T3分别比T5高24.52%、21.28%,差异都达到极显著水平。T3与T1、T4之间差异不显著。T2、T5、T6之间差异不显著。

试验结果3:对比各养殖模式的养殖废水排污量。

经检测,各养殖模式的养殖废水排污量如下表所示:

注:表中a、b、BC分别表示差异显著性。

由结果可知,通过养殖废水向外排放的总氮量的顺序为T3>T1>T4>T2>T6>T5。T3与T1之间差异显著。T3、T1分别与T2、T4、T5、T6之间都达到极显著差异,但T2、T4、T5、T6之间彼此差异都不显著。通过养殖废水排放的氮占饲料氮总量的22%(T5)~40%(T3)。

通过养殖废水向外排放总磷量的顺序为T3>T1>T6>T4>T2>T5,T3虽然大于T1,但二者之间差异不显著,T3、T1分别与T2、T4、T5、T6之间差异都达极显著水平,但T2、T4、T5、T6之间彼此差异都不显著。通过养殖废水排放的磷占饲料磷总量的8%(T5)~13%(T3)。

通过养殖废水向外排放COD量的顺序为T3>T1>T4>T6>T2>T5。T3与T1的COD排放量差异达显著水平,与T2、T4、T5、T6之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T2、T4、T5之间差异不显著。

T3的SS排放量显著大于T1,极显著大于T2、T3、T4、T5、T6。T1与T2、T4、T5、T6之间差异也达到了显著水平。T2、T4、T5、T6之间差异不显著。

综合以上各试验结果可知,与其它养殖模式相比,T5模式(即本发明养殖模式)不仅能有效提高亩产经济效益,还能有效降低氮磷环境负荷量、有效提高饲料氮磷利用率并降低饵料系数、有效改善池塘底质状况以及有效降低养殖废水排污量,确保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养殖用水低排污的环保效益。

除上述实施例外,本发明还可以有其他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