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小黄鱼的早繁及快速育苗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658778发布日期:2018-06-12 17:06阅读:792来源:国知局
一种小黄鱼的早繁及快速育苗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海水养殖鱼类繁殖育苗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小黄鱼的早繁及快速育苗方法。



背景技术:

小黄鱼与大黄鱼、带鱼、乌贼并称我国的“四大海产”,属硬骨鱼纲、鲈形目、石首鱼科、黄鱼属,是我国沿海重要的经济鱼类。其分布范围较广,主要集中在渤海、黄海、东海和朝鲜半岛西岸海区水深小于100m的海域。随着渔业装备和捕捞技术的不断发展,小黄鱼资源受到过度捕捞的严重威胁,加之环境恶化等因素的影响,致使小黄鱼渔获量急剧下降,小黄鱼渔业种群结构也出现诸如低龄化、小型化、性成熟提前等变化。此外小黄鱼1年龄便可性成熟,舟山渔场小黄鱼每年四月中旬开始产卵繁殖,现经过一个伏季休渔期的生长到上市时绝大多数小黄鱼的体重不超过100g/条,规格较小,导致市场价格偏低、经济效应不明显,而少数体重超过150g/条的小黄鱼的市场价格较前者翻2~3倍。现在虽然已有小黄鱼全人工繁殖的方法,但存在耗时耗力,生产成本大、存活率低,苗种上市时间长,受季节影响大等缺点,不利于实现早出苗、提前上市、苗种价格高。因此培育生长快速、规格较大的人工养殖小黄鱼上市,是目前急需攻破的技术难题。

中国专利CN201410475021.9,专利名称一种提早繁育、培育大规格唇苗种繁育方法,公开了通过早繁育苗繁育大规格重唇鱼苗种的方法,包括亲鱼培育、亲鱼促熟、人工催产、人工授精和孵化以及苗种培育等过程,但该方法仅适用于重唇鱼,对小黄鱼适用性差。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大多数小黄鱼出苗规格小,经济效益不明显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小黄鱼的早繁及快速育苗方法,通过建立针对小黄鱼的快速育苗方法,以期提高小黄鱼的规格,缩短小黄鱼的出苗时间,实现小黄鱼的早出苗、提前上市、苗种价格高,从而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可缓解市场对大规格小黄鱼产品的需求,也可提供保护东海小黄鱼渔业资源的途径。

本发明提供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小黄鱼的早繁及快速育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消毒亲鱼池和孵化缸,然后用沙滤海水冲洗干净,再注入沙滤海水;

(2)1月上旬选择体表无外伤、正常进食的体重60~100g 的雄亲鱼和雌亲鱼按1:1比例在亲鱼池内混养,并用沙蚕逐渐替代混养前投喂的人工配合饲料;

(3)2月中旬将水温逐渐升温至15.5℃保持恒定,每天定量更换亲鱼池内海水并延长照明;

(4)3月上旬至3月中旬期间检查亲鱼的性腺成熟程度,满足要求后向亲鱼体内注射催产素注射液,使亲鱼在亲鱼池内产卵受精;

(5)收集亲鱼池内的受精卵置于孵化缸中常规孵化得到鱼苗;

(6)孵化10~15天后将孵化缸内海水温度逐渐升至28℃并保持,同时随着鱼苗体长的增加而进行分缸育苗。

作为本发明方法的一种改进,步骤(2)中5天内沙蚕完全替代人工配合饲料,沙蚕与人工配合饲料每天投放质量比依次为:1:4、2:3、1:1、4:1和5:0。

作为本发明方法的一种改进,步骤(3)中的升温速率为0.5℃/天,每天用16℃的沙滤海水更换亲鱼池内30%~40%体积的海水,延长照明至亲鱼池接受的包括自然光照明在内的总照明时间为13.5小时。

作为本发明方法的一种改进,步骤(4)中亲鱼可注射催产素注射液的性腺成熟程度为:雌鱼性腺饱满,性腺内可见颗粒状的卵细胞;雄鱼性腺饱满呈乳白色,轻微挤压性腺可见精液溢出。

作为本发明方法的一种改进,步骤(4)中催产素注射液为促黄体素释放激素与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复方氨基酸溶液,促黄体素释放激素浓度为1.2μg/kg、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浓度为500IU/kg,雌鱼注射剂量0.2ml,雄鱼注射剂量0.1mL。

作为本发明方法的一种改进,步骤(5)中鱼苗在孵化缸中的放养密度为2尾/L海水。

作为本发明方法的一种改进,步骤(4)向亲鱼注射催产素注射液与步骤(5)收集受精卵的时间间隔为36~48h。

作为本发明方法的一种改进,步骤(5)升温速率1℃/天,分缸育苗的方法为:鱼苗体长1cm时分缸,放养密度为1尾/L海水;育苗体长至3cm时分缸,放养密度1尾/2L海水。

作为本发明方法的一种改进,亲鱼池为室内半埋式水泥池,亲鱼池的池深1.8~2m,水深1m,容水20m3,亲鱼池顶部设有保温膜和照明灯,保温膜覆盖池面4/5的面积,照明灯功率为12W且布置密度为1个/10m2

作为本发明方法的一种改进,沙滤海水的盐度为28‰~32‰。

本发明的小黄鱼快速育苗方法通过小黄鱼早繁和鱼苗的合理培育实现小黄鱼早出苗。

在1月上旬选择体表无外伤、正常进食、运动活跃的小黄鱼雄亲鱼和雌亲鱼在亲水池内进行营养强化。在营养强化过程中用沙蚕逐渐取代混养前投喂的人工配合饲料,从而增强亲鱼体质,促进小黄鱼生长,进行增肥增重。在2月中旬以0.5℃/天的升温速率将亲鱼池的海水升温至15.5℃进一步的强化培养10~15天,在3月上旬至中旬期间,小黄鱼性腺达到成熟进行催产,收集受精卵进行孵化。自然条件下1月份近海海域水温为10℃,小黄鱼保持一定的活跃程度,进入2月份后海水水温降低至8℃,小黄鱼的运动和进食进一步缩减,不利于小黄鱼的营养强化,因此选择在1月份进行小黄鱼亲鱼营养强化喂养。选择小黄鱼亲鱼的体重为60~100g,体重小的小黄鱼体质相对较弱,体重过大则可能是2龄鱼。经过一段时间喂养强化后在2月中旬以0.5℃/天的梯度将亲鱼池水温升温至15.5℃,通过缓慢升温使小黄鱼的机体逐渐适应水温并进行充分发育,经过光照时间延长和10~15天的继续营养强化至3月中上旬时,小黄鱼的性腺达到成熟,然后注射催产素注射液进行小黄鱼催产并受精形成受精卵。与自然条件下小黄鱼在4月中旬开始产卵受精相比,受精时间提前1个月左右。所用的催产素注射液为促黄体素释放激素(Lhrh-A2)与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GG)的复方氨基酸溶液,其中HCG直接刺激小黄鱼的性腺释放卵泡刺激素与黄体生成素,促进卵子和精子的成熟和排出,Lhrh-A2通过对小黄鱼的垂体作用促进排卵,Lhrh-A2与HGG复配可以有效提高外源激素不敏感亲鱼的催产率,经上述过程得到的小黄鱼的催产率为88%,受精率为78%,将受精卵转移至孵化缸中孵化的孵化率为76%。孵化10~15天后自然海水温度达到11℃,此时以1℃/天的速率升温孵化缸内海水温度至28℃,时间为4月中旬,保持28℃下小黄鱼的鱼苗快速生长,并在生长过程中进行分缸培育。经过上述早繁和育苗过程,6月上旬时小黄鱼的鱼苗平均体长为7.8cm,与自然条件下相比,体长5cm鱼苗的育出时间缩短50天,存活率提高20%,从而缩短了小黄鱼的出苗时间,实现小黄鱼的早出苗、提前上市、苗种价格高的目标。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针对小黄鱼的人工早繁育苗方法,小黄鱼的产卵受精时间与自然条件相比提前1个月,催产率为88.2±0.2%,受精率为78.4±0.1%,孵化率为76.7±0.1%,6月上旬的鱼苗平均体长达到7.8cm,小黄鱼体长5cm的鱼苗育出时间与自然条件下培育相比缩短50天,存活率提高20%,从而实现小黄鱼早出苗、提前上市的目标,小黄鱼的苗种价格高,经济效益良好,同时可缓解市场对大规格小黄鱼产品的需求,并提供了保护东海小黄鱼渔业资源的途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方法的技术路线图。

图2为不同培育温度下的鱼苗体长对比示图。

图3为不同培育温度对鱼苗体长影响的统计学示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就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

如无特别说明,本发明中所采用的原料均可从市场上购得或是本领域常用的,如无特别说明,下述实施例中的方法均为本领域的常规方法。

本发明方法所用的沙滤海水的盐度为28‰~32‰。

本发明方法所用的亲鱼池位于舟山海域的西轩渔业科技岛,为室内半埋式水泥池,亲鱼池的池深1.8~2m,水深1m,容水20m3,亲鱼池顶部设有保温膜和照明灯,保温膜覆盖池面4/5的面积,保温膜为两层黑色地膜,照明灯功率为12W且布置密度为1个/10m2

本发明方法所用的加热装置为加热棒,亲鱼池内布置密度为1个加热棒/2m2

本发明方法中向亲鱼注射催产素注射液与收集受精卵的时间间隔为36~48h。

如图1所示,本发明方法的技术路线是:1月上旬选择小黄鱼雄亲鱼和雌亲鱼按照数量1:1在亲鱼池内混养,保持亲鱼池内海水盐度28‰~32‰,通过投喂沙蚕进行营养强化培养,然后将水温以0.5℃/天的速率梯度升温至15.5℃并延长光照时间达到13.5小时使亲鱼形成早繁群体,与自然状态相比提前1个月受精,将受精卵在孵化缸中孵化培育,并将海水温度以1℃/天的速率梯度升温至28℃培育,经两个月培育至6月中上旬,自然海水温度达到28℃时转移至养殖池常规培养形成小黄鱼成鱼,与自然条件相比小黄鱼成鱼的规格大,然后可从中选择运动活跃、进食正常的小黄鱼雌鱼和雄鱼作为小黄鱼雄亲鱼和雌亲鱼在亲鱼池内再次进行营养强化培养,进行下一轮的小黄鱼早繁和快速育苗培育。

实施例

一种小黄鱼的早繁及快速育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每年12月下旬准备亲鱼池和孵化缸,在亲鱼池和孵化缸内泼洒700mg/L次氯酸钠溶液消毒,然后用沙滤海水冲洗干净,再注入沙滤海水;

(2)1月上旬舟山海域海水温度为10℃,选择体表无外伤、正常进食和运动活跃的雄亲鱼和雌亲鱼按1:1比例在亲鱼池内混养,亲鱼体重80g/条,放养密度600尾/亲鱼池,用沙蚕5天内逐渐替代混养前投喂的人工配合饲料,沙蚕与人工配合饲料每天投放质量比依次为:1:4、2:3、1:1、4:1和全沙蚕,每天饱食投喂3次,投喂总量为小黄鱼体重的1.5%;

(3)2月中旬舟山海域海水温度为8℃,将水温以0.5℃/天的速率经15天升温至15.5℃保持恒定,每天用16℃的沙滤海水更换亲鱼池内30%体积的海水,且开启照明灯延长照明使亲鱼池接受的包括自然光照明在内的总照明时间为13.5小时;

(4)3月中旬检查亲鱼的性腺成熟程度,当雌鱼性腺饱满,性腺内可见颗粒状的卵细胞和雄鱼性腺饱满呈乳白色,轻微挤压性腺可见精液溢时符合催产要求,在第一天的18:00时向亲鱼胸鳍基部注射催产素注射液,在第三天的6:00收集受精卵,催产素注射液为促黄体素释放激素与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复方氨基酸溶液,促黄体素释放激素浓度为1.2μg/kg,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浓度为500IU/kg,雌鱼注射剂量为0.2mL,雄鱼注射剂量为0.1mL;

(5)将亲鱼池收集的受精卵置于孵化缸中常规孵化得到鱼苗,鱼苗放养密度为2尾/L海水;

(6)孵化10天后,将孵化缸内海水的温度以1℃/天升至28℃培育鱼苗,同时随着鱼苗体长的增加而进行分缸,方法为:鱼苗体长1cm时分缸一次,放养密度为1尾/L海水;育苗体长至3cm时分缸一次,放养密度1尾/2L海水;

(7)6月份舟山海域自然海水的水温达28℃时将鱼苗转至养殖池进行常规的养殖吧变成小黄鱼成鱼,并可以作为下次小黄鱼早繁及快速育苗的亲鱼来源。

经上述方法得到的小黄鱼的产卵和受精时间与自然条件相比提前1个月,催产率为88.2±0.2%,受精率为78.4±0.1%,孵化率为76.7±0.1%,小黄鱼体长5cm的鱼苗育出时间与自然条件下培育相比缩短50天,6月上旬的鱼苗平均体长达到7.8cm,存活率提高20%。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实施例中且不限于上述实施例,步骤(2)中亲鱼池投放亲鱼的其他合适放养密度为小于600尾/亲鱼池且不低于400尾/亲鱼池,其他合适的亲鱼体重为小于80g/条但不低于60g/条或者大于80g/条但不超过100g/条,每天其他的合适饱食投喂次数为2次;步骤(3)中每天更换亲鱼池海水的其他适宜体积为大于30%但不超过40%;步骤(4)中其他检查亲鱼的性腺成熟程度的时间为3月上旬;采用上述参数进行小黄鱼早繁育苗所得亲鱼的催产率、受精率和孵化率的统计值与实施例的差异不超过2%。步骤(6)中孵化10~15天后的自然海水水温为11℃,选取孵化后11天、12天、13天、14天或15天以1℃/天的速率升温海水与孵化后10天升温海水对鱼苗生长的影响不超过1%。步骤(7)中也可以在自然海水的水温达到22℃时将鱼苗转入养殖池进行常规的养殖。

鱼苗培育温度对鱼体生长的影响

对照组:与上述实施例(孵化10后以1℃/天速率升温培育温度达28℃并保持)的不同之处在于,鱼苗孵化后孵化缸内海水温度与自然海水温度保持同步;

16℃组:与上述实施例(孵化10后以1℃/天速率升温培育温度达28℃并保持)的不同之处在于,鱼苗孵化10天后将孵化缸内海水温度以1℃/天升至16℃保持培育鱼苗;

22℃组:上述实施例(孵化10后以1℃/天速率升温培育温度达28℃并保持)的不同之处在于,鱼苗孵化10天后将孵化缸内海水温度以1℃/天升至22℃保持培育鱼苗。

实施例与对照组、16℃组和22℃组的鱼苗在孵化40天后的个体体长对比见图2,不同培育温度群体的体长特征的统计学分析见图3,统计学方法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跟随的Duncan’s post hoc检测。

从图1中可以看出,孵化10天后升温至28℃培育的小黄鱼鱼苗个体的体长最长,其次为升温至22℃培育的鱼苗个体,其次为保持自然海水温度的鱼苗个体,升温至16℃培育的鱼苗个体的体长最小。

从图2可以看出,28℃培育的小黄鱼鱼苗的体长显著高于22℃培育的小黄鱼鱼苗的体长;22℃培育的小黄鱼鱼苗的体长显著高于对照组鱼苗的体长;对照组鱼苗的体长显著高于16℃培育的小黄鱼鱼苗的体长;误差棒之上的不同小写字母代表着统计学在P<0.05值有差异。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