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向日葵诱集带防治棉田牧草盲蝽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731385发布日期:2018-10-23 20:44阅读:42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治棉田虫害的方法。



背景技术:

牧草盲蝽lyguspratensis(linnaeus)属半翅目(hemiptera)、盲蝽科(miridae)、盲蝽亚科(mirinae)、草盲蝽属(lygus),是新疆盲蝽蟓的优势种,是棉花蕾期、铃期的常发害虫之一。上世纪50、60年代牧草盲蝽在新疆棉区危害最为严重,引起棉花蕾铃脱落率高达23.5%~82.2%,是当时新疆棉花的主要害虫之一,上世纪70~90年代逐步演变为次要害虫。2000年后,受新疆转bt基因棉花的广泛种植,以及种植业结构调整、作物布局改变、棉花种植模式改变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使牧草盲蝽在新疆棉田发生面积逐年增加、数量剧增。目前,牧草盲蝽在新疆各棉区普遍发生,有牧草盲蝽发生的棉田高达70%以上,发生量最大达到101头/百株,其为害造成的棉花产量损失可达40%。

由于牧草盲蝽成虫善于飞行、寄主转移为害、世代重叠等特点,若虫具有隐匿为害的特点,这给棉田牧草盲蝽防治增加了难度,造成药剂防治效果不佳。因此,在棉田牧草盲蝽发生期内需多次施药,才能控制该虫为害,棉田牧草盲蝽简便、有效的防治方法是目前新疆棉花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公开号为cn106718408a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利用红花诱集防治新疆棉田牧草盲蝽的方法,但是此方法诱集带所占棉田的面积比例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新疆棉田牧草盲蝽为害逐年加重的现状,现有方法诱集带所占棉田的面积比例较大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种植向日葵诱集带防治棉田牧草盲蝽的方法。

种植向日葵诱集带防治棉田牧草盲蝽的方法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一、在棉田边开始种植1行宽为0.5米的向日葵为诱集带起始行,与诱集带起始行向日葵间隔30米再种植1行宽为0.5米的向日葵诱集带,以此类推相邻两行向日葵间距为30米,棉田种植的向日葵组成向日葵诱集带;

二、棉花与向日葵同时播种,且棉花种植在每两行向日葵诱集带中间的土地上;

三、棉花生育期内清除棉田田间及田边杂草(尤其是牧草盲蝽优势寄主藜科杂草),以减少其对向日葵诱集效应的干扰;

四、棉田和向日葵诱集带同时进行第一次浇水,从第一次浇水开始每10天在向日葵诱集带上施药1次,至向日葵成熟为止(共施药8~9次);

五、向日葵诱集带施药期间,棉田不进行牧草盲蝽的防治,如需要防治其它害虫时,棉田和向日葵诱集带同时进行施药;

步骤四中所施农药为40%啶虫脒水分散颗粒剂和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交替使用。

步骤一中所述向日葵诱集带中向日葵的行株距为50×40厘米。

步骤四中所述40%啶虫脒水分散颗粒剂用药量为120~150g/hm2,用水量为600kg/hm2

步骤四中所述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用药量为100~120g/hm2,用水量为600kg/hm2

步骤四中6月初若不能按时对棉田和向日葵诱集带进行第一次浇水应在6月初对向日葵进行1次施药,消灭第一次浇水前迁入棉田的牧草盲蝽成虫。

采用本发明方法比对照纯棉田牧草盲蝽成虫和若虫数量分别减少42.43%和54.35%,同时可显著降低牧草盲蝽在棉田的为害及提高棉田成铃数量,提高棉花产量,为棉田牧草盲蝽防治提供一种新方法。解决新疆棉田牧草盲蝽为害逐年加重的现状,而生产上缺乏有效防治方法的技术问题。

公开号为cn106718408a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利用红花诱集防治新疆棉田牧草盲蝽的方法,与该方法相比,本发明有以下优点:

(1)向日葵诱集带与红花诱集带上牧草盲蝽成虫数量相当,但向日葵诱集带上牧草盲蝽若虫数量显著低于红花诱集带,说明牧草盲蝽成虫在向日葵上的产卵适合度低于红花,本发明方法采用向日葵作为诱集带可大大降低诱集带牧草盲蝽若虫的防治压力,避免了因诱集带牧草盲蝽防治不及时或防治不当造成其种群数量增加从而加重对棉田为害的可能性。

(2)红花诱集带与棉田的比例最高为1:4~1:12,本发明专利中向日葵诱集带与棉田的比例为1:30,而2种发明方法对减少棉田牧草盲蝽种群数量的效果相当。

(3)本发明有效减少了诱集带所占棉田的面积比例,减少人工成本,有利于棉田机械中耕、除草、施肥、施药等。

(4)向日葵的生长势强于红花,且不易遭到棉花共有害虫地老虎、棉铃虫、叶螨的为害,尤其是7月中旬开始红花易染叶螨,若不做针对性防治,极易成为虫源地蔓延为害棉花。

附图说明

图1是实验三中采用处2种种植向日葵诱集带棉田进行牧草盲蝽成虫发生数量实验数据对比图;

图2是实验四中采用2种种植向日葵诱集带棉田进行牧草盲蝽成虫发生数量实验数据对比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技术方案不局限于以下所列举具体实施方式,还包括各具体实施方式间的任意组合。

具体实施方式一:本实施方式种植向日葵诱集带防治棉田牧草盲蝽的方法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一、在棉田边开始种植1行向日葵为诱集带起始行,与诱集带起始行间隔30米再种植1行向日葵,以此类推相邻两行向日葵间距30米,组成向日葵诱集带;

二、棉花与向日葵同时播种,且棉花种植在每两行向日葵诱集带中间的土地上;

三、清除棉田田间及田边杂草(尤其是牧草盲蝽优势寄主藜科杂草),减少对向日葵诱集效应的干扰;

四、棉田和向日葵诱集带同时进行第一次浇水,从第一次浇水开始每10天在向日葵诱集带上施药1次,至向日葵成熟为止;

五、向日葵诱集带施药期间,棉田不进行牧草盲蝽的防治,如需要防治其它害虫时,棉田和向日葵诱集带同时进行施药;

步骤四中所施农药为40%啶虫脒水分散颗粒剂和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交替使用;其中,棉花和向日葵的施肥、浇水、农业管理措施一致。

本实施方式中向日葵诱集带每行的宽度均为0.5米,行株距为50×40厘米。

按照新疆棉花种植习惯,4月初播种至5月底为棉花蹲苗时期,此时期不会浇水,一般浇第一次水的时间为6月初至6月中旬。

具体实施方式二: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不同的是步骤一中所述向日葵诱集带中每行向日葵的宽度为1米。其它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三: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或二不同的是步骤四中所述40%啶虫脒水分散颗粒剂用药量为120~150g/hm2,用水量为600kg/hm2。其它与具体实施方式一或二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四:本具体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三之一不同的是步骤四中所述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用药量为100~120g/hm2,用水量为600kg/hm2。其它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三之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五:本具体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四之一不同的是步骤四中6月初不能按时对棉田和向日葵诱集带进行第一次浇水,应在6月初对向日葵诱集带进行1次施药,消灭第一次浇水前迁入的牧草盲蝽成虫。其它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四之一相同。

牧草盲蝽成虫习性决定其6月初迁入棉田,第一次浇水时间决定其大量迁入棉田的时间,即使6月初棉田不浇水也会有少量牧草盲蝽成虫迁入棉田,因此如6月初不能按时第一次浇水,向日葵诱集带要进行施药1次的原因。

采用下述试验验证本发明效果:

实验一:

种植向日葵诱集带防治棉田牧草盲蝽的方法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一、在棉田边开始种植1行宽为0.5米的向日葵为诱集带起始行,与诱集带起始行间隔30米再种植1行0.5米宽向日葵诱集带,以此类推相邻两行向日葵诱集带间距30米,组成向日葵诱集带;

二、4月1日棉花与向日葵同时播种,且棉花种植在每两行向日葵诱集带中间的土地上,棉花和向日葵的施肥、浇水、农业管理措施一致;

三、棉花生育期内清除棉田田间及田边杂草(尤其是牧草盲蝽优势寄主藜科杂草),减少对向日葵诱集效应的干扰;

四、6月1日棉田和向日葵诱集带同时进行第一次浇水,浇水后第二天开始进行调查,至向日葵成熟为止。

五、向日葵诱集带和棉田都不进行牧草盲蝽的防治,如需要防治其它害虫时,棉田和向日葵诱集带同时进行施药;

调查采用目测法,平行实验5组取平均值。

实验结果:

向日葵诱集带、棉花牧草盲蝽成虫发生总量分别为273.60±17.60和53.20±4.09头/百株,二者达到显著性差异(t=25.18,df=8,p=0.000),向日葵牧草盲蝽成虫发生总量为棉花的5.1倍。

实验结果说明向日葵对牧草盲蝽成虫具有明显的诱集效应。

实验二:

种植向日葵诱集带防治棉田牧草盲蝽的方法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一、在棉田边开始种植1行宽为0.5米的向日葵为诱集带起始行,与诱集带起始行间隔30米再种植1行宽为0.5米的向日葵,以此类推相邻两行向日葵诱集带间距30米,组成向日葵诱集带;

二、4月1日棉花与向日葵同时播种,且棉花种植在每两行向日葵诱集带中间的土地上,棉花和向日葵的施肥、浇水、农业管理措施一致;

三、棉花生育期内清除棉田田间及田边杂草(尤其是牧草盲蝽优势寄主藜科杂草),减少对向日葵诱集效应的干扰;

四、6月1日棉田和向日葵诱集带同时进行第一次浇水,6月10日开始每10天在向日葵诱集带上施药1次,至向日葵成熟为止;

步骤四中所施农药为40%啶虫脒水分散颗粒剂和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交替使用。

步骤四中所述40%啶虫脒水分散颗粒剂用药量为150g/hm2,用水量为600kg/hm2

步骤四中所述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用药量为120g/hm2,用水量为600kg/hm2

实验结果:

每次施药前调查虫口基数,每次施药后10天调查虫口密度,试验证明,药后10天40%啶虫脒水分散颗粒剂、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40%啶虫脒水分散颗粒剂和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交替使用最终防效分别为77.80%、76.70%和78.93%。

实验结果说明2种药剂均对牧草盲蝽具有优异的防治效果,2种药剂交替使用防效高于单独使用,且2种药剂交替使用可延迟该虫抗药性的产生。

实验三:

种植向日葵诱集带防治棉田牧草盲蝽的方法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一、在棉田边开始种植1行宽为0.5米的向日葵为诱集带起始行,与诱集带起始行间隔30米再种植1行宽为0.5米的向日葵,以此类推相邻两行向日葵诱集带间距30米,组成向日葵诱集带;

二、4月1日棉花与向日葵同时播种,且棉花种植在每两行的向日葵诱集带中间的土地上,棉花和向日葵的施肥、浇水、农业管理措施一致;

三、棉花生育期内清除棉田田间及田边杂草(尤其是牧草盲蝽优势寄主藜科杂草),减少对向日葵诱集效应的干扰;

在以上在同一棉田种植向日葵诱集带,进行2组处理,每组处理设5个重复,棉花和向日葵品种相同。

处理一(本发明组):6月1日第一次浇水,6月1日开始在向日葵诱集带上施药至向日葵成熟截止(所施农药为40%啶虫脒水分散颗粒剂和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交替使用。所述40%啶虫脒水分散颗粒剂用药量为150g/hm2,用水量为600kg/hm2,所述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用药量为120g/hm2,用水量为600kg/hm2)。处理二:以不种植向日葵的棉田为对照组。

本实验对种植向日葵诱集带棉田和对照组棉田牧草盲蝽发生数量进行调查,实验数据如图1所示。本发明方法组对向日葵进行定向、定时施药的棉田相较于对照组可有效降低迁入期棉田的牧草盲蝽成虫数量。牧草盲蝽成虫迁入期恰好是棉花的蕾期,此时为害主要造成棉花蕾的脱落,是为害棉花的关键时期。通过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本发明方法组与对照组棉田中牧草盲蝽成虫种群动态差异不显著(t=3.37,df=1,3,p=0.164),但均呈现出显著的季节性变化(t=24.73,df=15,90,p=0.001)。本发明方法组相较于对照组可显著降低棉田牧草盲蝽成虫和若虫种群数量,同时可显著降低牧草盲蝽在棉田的为害及提高棉田成铃数量,增加棉花产量,见表1。

表1

其中成虫和若虫数量结果看出为种植向日葵诱集带集合施药技术,可减少棉田牧草盲蝽种群数量,77.80%、76.70%和78.93%为药剂防治效果。

实验四:

采用2种不同的种植方式,第一组与实验三处理一相同种植向日葵,但向日葵全生育期不使用药剂防治。第二组以不种植向日葵的棉田为对照组。

本实验对种植向日葵诱集带棉田和对照组棉田牧草盲蝽发生数量进行调查,实验数据如图2所示。第一组对向日葵诱集带全程不进行施药,与对照组牧草盲蝽成虫种群动态基本一致,第一组方法组不能有效减少棉田牧草盲蝽成虫种群数量。通过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第一组与对照组棉田中牧草盲蝽成虫种群动态差异不显著(t=4.37,df=1,3,p=0.864),但均呈现出显著的季节性变化(t=17.73,df=15,90,p=0.024)。第一组与对照组棉田牧草盲蝽成虫发生总量差异不显著,分别为129.25±11.37和135.75±9.64(t=-3.566,df=1,6,p=0.009)。试验结果说明,棉田种植向日葵诱集带但不对诱集带进行定向、定时施药不能减少棉田牧草盲蝽种群数量。

实验五:

种植向日葵诱集带防治棉田牧草盲蝽的方法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一、棉田宽度不足30米,在棉田边开始种植1行宽为0.5米的向日葵为诱集带起始行,在棉田的另一边种植1行宽为0.5米的向日葵为诱集带为终止行,组成向日葵诱集带;两行向日葵诱集带实测间距为25米;

二、棉花与向日葵同时播种,且棉花种植在每两行的向日葵诱集带中间的土地上,棉花和向日葵的施肥、浇水、农业管理措施一致;

三、棉花生育期内清除棉田田间及田边杂草(尤其是牧草盲蝽优势寄主藜科杂草),减少对向日葵诱集效应的干扰;

四、棉田和向日葵诱集带同时进行第一次浇水,从第一次浇水开始每10天在向日葵诱集带上施药1次,至向日葵成熟为止;

五、向日葵诱集带施药期间,棉田不进行牧草盲蝽的防治,如需要防治其它害虫时,棉田和向日葵诱集带同时进行施药;

步骤四中所施农药为40%啶虫脒水分散颗粒剂和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交替使用。

步骤四中所述40%啶虫脒水分散颗粒剂用药量为150g/hm2,用水量为600kg/hm2

步骤四中所述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用药量为120g/hm2,用水量为600kg/hm2

本实验对种植向日葵诱集带棉田和对照组棉田牧草盲蝽发生数量进行调查,实验数据如表2所示。

实验六:

种植向日葵诱集带防治棉田牧草盲蝽的方法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一、在棉田边开始种植1行宽为0.5米的向日葵为诱集带起始行,与诱集带起始行间隔35米再种植1行宽为0.5米的向日葵为诱集带,以此类推相邻两行向日葵诱集带间距35米,组成向日葵诱集带;

二、棉花与向日葵同时播种,且棉花种植在每两行的向日葵诱集带中间的土地上,棉花和向日葵的施肥、浇水、农业管理措施一致;

三、棉花生育期内清除棉田田间及田边杂草(尤其是牧草盲蝽优势寄主藜科杂草),减少对向日葵诱集效应的干扰;

四、棉田和向日葵诱集带同时进行第一次浇水,从第一次浇水开始每10天在向日葵诱集带上施药1次,至向日葵成熟为止;

五、向日葵诱集带施药期间,棉田不进行牧草盲蝽的防治,如需要防治其它害虫时,棉田和向日葵诱集带同时进行施药;

步骤四中所施农药为40%啶虫脒水分散颗粒剂和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交替使用。

步骤四中所述40%啶虫脒水分散颗粒剂用药量为150g/hm2,用水量为600kg/hm2

步骤四中所述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用药量为120g/hm2,用水量为600kg/hm2。本实验对种植向日葵诱集带棉田和对照组棉田牧草盲蝽发生数量进行调查,实验数据如表2所示。

实验七:

一、在棉田边开始种植1行宽为1米的向日葵为诱集带起始行,与诱集带起始行间隔30米再种植1行宽为1米的向日葵,以此类推相邻两行向日葵诱集带间距30米,组成向日葵诱集带;

二、棉花与向日葵同时播种,且棉花种植在每两行的向日葵诱集带中间的土地上,棉花和向日葵的施肥、浇水、农业管理措施一致;

三、棉花生育期内清除棉田田间及田边杂草(尤其是牧草盲蝽优势寄主藜科杂草),减少对向日葵诱集效应的干扰;

四、棉田和向日葵诱集带同时进行第一次浇水,从第一次浇水开始每10天在向日葵诱集带上施药1次,至向日葵成熟为止;

五、向日葵诱集带施药期间,棉田不进行牧草盲蝽的防治,如需要防治其它害虫时,棉田和向日葵诱集带同时进行施药;

步骤四中所施农药为40%啶虫脒水分散颗粒剂和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交替使用。

步骤四中所述40%啶虫脒水分散颗粒剂用药量为150g/hm2,用水量为600kg/hm2

步骤四中所述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用药量为120g/hm2,用水量为600kg/hm2。本实验对种植向日葵诱集带棉田和对照组棉田牧草盲蝽发生数量进行调查,实验数据如表2所示。

表2

实验五、六、七对种植向日葵诱集带棉田和对照组棉田牧草盲蝽发生数量进行调查。由表2可以看出,诱集带宽度为0.5米时,两诱集带间距为25米、30米、35米时棉田牧草盲蝽成虫种群数量差异均不显著;两诱集带间距35米时棉田牧草盲蝽若虫、成虫和若虫种群数量显著高于间距为25米和30米,间距为25米和30米棉田牧草盲蝽若虫、成虫和若虫种群数量差异不显著。在两诱集带间距同为30米的情况下,诱集带宽度0.5米和1米棉田牧草盲蝽成虫、若虫、成虫和若虫种群数量差异均不显著。通过实验五、六、七说明诱集带宽度为0.5米,两诱集带间距为30米为最佳诱集带配置方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