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茯苓的栽培种植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189093发布日期:2018-12-08 05:30阅读:49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中药材种植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茯苓的种植方法。
背景技术
茯苓又名茯灵、白茯苓,是一种兼性腐生真菌,属于担子菌亚门,层菌纲,多孔菌目,多孔菌科,卧孔菌属;茯苓,俗称云苓、松苓、茯灵,为寄生在树根上的菌类植物,形状像甘薯,外皮黑褐色,里面白色或粉红色。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药具有利水渗湿、益脾和胃、宁心安神之功用,所含茯苓酸具有增强免疫力、抗肿瘤以及镇静、降血糖等的作用;可松弛消化道平滑肌,抑制胃酸分泌,防止肝细胞坏死,抗菌等功效。最新发现的功效,茯苓中的主要成分为茯苓聚糖,含量很高。对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能降胃酸,对消化道溃疡有预防效果;对肝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有抗肿瘤的作用;对免疫功能进行调节;能使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加速回升;并有镇静的作用。茯苓多寄生于马尾松或段木上,其生长发育可分为两个阶段:即菌丝(白色丝状物)阶段和菌核阶段。菌丝生长阶段,主要是菌丝从木材表面吸收水分和营养,同时分泌酶来分解和转化木材中的有机质(纤维素),使菌丝蔓延在木材中旺盛生长。第二阶段是菌丝至中后期聚结成团,逐渐形成菌核(亦称结等)。结苓大小与菌种的优劣、营养条件和温度、湿度等环境因子有密切关系。传统的茯苓栽培方法:把树根部土挖空,把树根部砍断,把菌种放置于根部交叉处,然后盖土。传统的茯苓栽培方法缺点:菌种容易招蚂蚁,而被蚂蚁吃掉,雨水多时,菌种易腐烂;茯苓的产量低,产出的茯苓皮厚,品质差。技术实现要素: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茯苓的种植方法,产量高。一种茯苓的栽培种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配置培养基:按照重量份,将木屑90-93份、石灰0.3-0.5份、玉米粉10-20份、香菇粉5-10份、小麦粉10-20份、鸡蛋壳5-10份、牛奶1-3份、石膏粉10-20份、白酒酒糟0.5-2份、水40-50份混合,进行消毒处理;(2)培养茯苓原菌:将步骤(1)的培养基消毒杀菌后,将茯苓母菌接种到步骤(1)的培养基上,在无菌环境下,在10-15℃下恒温培养13-18天,然后再至于25-30℃下恒温5-12天,至培养容器内长满菌丝体,得到茯苓原菌;(3)配置代料:按照重量份,将石膏粉10-18份、玉米秸秆35-45份、水6-10份、大豆粉5-10份混合,进行消毒处理;(4)培养茯苓栽培菌:将步骤(1)的培养基和步骤(3)的代料按照质量比1:0.3混合,放入培养袋中,混合,消毒杀菌后,将步骤(2)得到的茯苓原菌接种到所述培养袋的培养基和代料的混合物中,将培养袋扎紧,置于无菌环境中,先在10-15℃中恒温培养4-10天,然后在20-30℃中恒温培养18-23天,至培养袋内布满茯苓菌丝体,得到茯苓栽培菌;(5)树木段接种:将经过风干处理完保留有65-70%水分的树木段装入培养袋中进行消毒杀菌处理,在无菌环境下,将步骤(4)培养的茯苓栽培菌接种到树木段的端头上,接着将培养袋的袋口扎紧,最后将所述树木段置于无菌的空间内,堆叠成堆状,在15-30℃的温度下培养繁殖20-30天;所述树木段直径为20-25cm、长度为30-40cm;(6)整地选地:选择坡度为10-30°、背风向阳、排水良好、ph为3-5的沙土壤地;(7)子实体培养:当外界温度处于20℃以上时,将步骤(5)培养繁殖后的树木段去除培养袋后移植到步骤(6)的沙土壤中,使树木段置于土壤下方,保证在树木段上方的土壤厚度为1-5cm,茯苓菌丝体在土壤中自然生长。优选地,步骤(1)和步骤(3)中的消毒处理为紫外消毒。优选地,步骤(2)和步骤(4)的消毒杀菌具体为:压力0.1-0.2mpa、温度120-130℃、时间7-9h。优选地,步骤(2)中培养茯苓原菌时的接种量为每5ml的茯苓母菌,配步骤(1)的培养基300-350g。优选地,步骤(4)培养茯苓栽培菌时的接种量为:按照带有茯苓原菌的培养基13-15g配300g步骤(1)培养基和步骤(3)代料的混合物。优选地,步骤(5)树木段接种时的接种量为:一根直径为20-25cm、长度为30-40cm的树木段配带有茯苓栽培菌的培养基和代料的混合物200-250g。优选地,步骤(5)中所述消毒杀菌处理具体为:在蒸汽杀菌锅中,在110-120℃温度下杀菌24-30h。本发明中所述的木屑、玉米粉、香菇粉、小麦粉、鸡蛋壳、石膏粉、玉米秸秆、大豆粉均是对应的原料烘干后,粉碎过100目得到的;本发明的优点:本发明提供的方法,茯苓的产量稳定,采收期短,缩短为3个月,生产的菌核体大,产量高,茯苓品质好。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一种茯苓的栽培种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配置培养基:按照重量份,将木屑90份、石灰0.3份、玉米粉10份、香菇粉5份、小麦粉10份、鸡蛋壳5份、牛奶1份、石膏粉10份、白酒酒糟0.5份、水40份混合,进行紫外消毒;(2)培养茯苓原菌:将步骤(1)的培养基消毒杀菌后,将茯苓母菌接种到步骤(1)的培养基上,接种量为每5ml的茯苓母菌,配步骤(1)的培养基300g,在无菌环境下,在10℃下恒温培养18天,然后再至于25℃下恒温12天,至培养容器内长满菌丝体,得到茯苓原菌;消毒杀菌具体为在压力0.1mpa、温度120℃的条件下杀菌9h;(3)配置代料:按照重量份,将石膏粉10份、玉米秸秆35份、水6份、大豆粉5份混合,进行紫外消毒;(4)培养茯苓栽培菌:将步骤(1)的培养基和步骤(3)的代料按照质量比1:0.3混合,放入培养袋中,混合,按照步骤(2)的消毒杀菌进行消毒杀菌后,将步骤(2)得到的茯苓原菌接种到所述培养袋的培养基和代料的混合物中,接种量为:按照带有茯苓原菌的培养基13g配300g步骤(1)培养基和步骤(3)代料的混合物,将培养袋扎紧,置于无菌环境中,先在10℃中恒温培养10天,然后在20℃中恒温培养23天,至培养袋内布满茯苓菌丝体,得到茯苓栽培菌;(5)树木段接种:将经过风干处理完保留有65-70%水分的树木段装入培养袋中,在蒸汽杀菌锅中,在110℃温度下杀菌30h,在无菌环境下,将步骤(4)培养的茯苓栽培菌接种到树木段的端头上,接种量为每根树木段配带有茯苓栽培菌的培养基和代料的混合物200g,接着将培养袋的袋口扎紧,最后将所述树木段置于无菌的空间内,堆叠成堆状,在15℃的温度下培养繁殖30天;所述树木段直径为20-25cm、长度为30-40cm;(6)整地选地:选择坡度为10-30°、背风向阳、排水良好、ph为3-5的沙土壤地;(7)子实体培养:当外界温度处于20℃以上时,将步骤(5)培养繁殖后的树木段去除培养袋后移植到步骤(6)的沙土壤中,使树木段置于土壤下方,保证在树木段上方的土壤厚度为1-5cm,茯苓菌丝体在土壤中自然生长。实施例2一种茯苓的栽培种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配置培养基:按照重量份,将木屑93份、石灰0.5份、玉米粉20份、香菇粉10份、小麦粉20份、鸡蛋壳10份、牛奶3份、石膏粉20份、白酒酒糟2份、水50份混合,进行紫外消毒;(2)培养茯苓原菌:将步骤(1)的培养基消毒杀菌后,将茯苓母菌接种到步骤(1)的培养基上,接种量为每5ml的茯苓母菌,配步骤(1)的培养基350g,在无菌环境下,在15℃下恒温培养13天,然后再至于30℃下恒温5天,至培养容器内长满菌丝体,得到茯苓原菌;消毒杀菌具体为在压力0.2mpa、温度130℃的条件下杀菌7h;(3)配置代料:按照重量份,将石膏粉18份、玉米秸秆45份、水10份、大豆粉10份混合,进行紫外消毒;(4)培养茯苓栽培菌:将步骤(1)的培养基和步骤(3)的代料按照质量比1:0.3混合,放入培养袋中,混合,按照步骤(2)的消毒杀菌进行消毒杀菌后,将步骤(2)得到的茯苓原菌接种到所述培养袋的培养基和代料的混合物中,接种量为:按照带有茯苓原菌的培养基15g配300g步骤(1)培养基和步骤(3)代料的混合物,将培养袋扎紧,置于无菌环境中,先在15℃中恒温培养4天,然后在30℃中恒温培养18天,至培养袋内布满茯苓菌丝体,得到茯苓栽培菌;(5)树木段接种:将经过风干处理完保留有65-70%水分的树木段装入培养袋中,在蒸汽杀菌锅中,在120℃温度下杀菌24h,在无菌环境下,将步骤(4)培养的茯苓栽培菌接种到树木段的端头上,接种量为每根树木段配带有茯苓栽培菌的培养基和代料的混合物250g,接着将培养袋的袋口扎紧,最后将所述树木段置于无菌的空间内,堆叠成堆状,在30℃的温度下培养繁殖20天;所述树木段直径为20-25cm、长度为30-40cm;(6)整地选地:选择坡度为10-30°、背风向阳、排水良好、ph为3-5的沙土壤地;(7)子实体培养:当外界温度处于20℃以上时,将步骤(5)培养繁殖后的树木段去除培养袋后移植到步骤(6)的沙土壤中,使树木段置于土壤下方,保证在树木段上方的土壤厚度为1-5cm,茯苓菌丝体在土壤中自然生长。实施例3一种茯苓的栽培种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配置培养基:按照重量份,将木屑91份、石灰0.4份、玉米粉15份、香菇粉8份、小麦粉15份、鸡蛋壳8份、牛奶2份、石膏粉16份、白酒酒糟1份、水45份混合,进行紫外消毒;(2)培养茯苓原菌:将步骤(1)的培养基消毒杀菌后,将茯苓母菌接种到步骤(1)的培养基上,接种量为每5ml的茯苓母菌,配步骤(1)的培养基320g,在无菌环境下,在12℃下恒温培养15天,然后再至于28℃下恒温10天,至培养容器内长满菌丝体,得到茯苓原菌;消毒杀菌具体为在压力0.1mpa、温度125℃的条件下杀菌8h;(3)配置代料:按照重量份,将石膏粉15份、玉米秸秆40份、水8份、大豆粉8份混合,进行紫外消毒;(4)培养茯苓栽培菌:将步骤(1)的培养基和步骤(3)的代料按照质量比1:0.3混合,放入培养袋中,混合,按照步骤(2)的消毒杀菌进行消毒杀菌后,将步骤(2)得到的茯苓原菌接种到所述培养袋的培养基和代料的混合物中,接种量为:按照带有茯苓原菌的培养基14g配300g步骤(1)培养基和步骤(3)代料的混合物,将培养袋扎紧,置于无菌环境中,先在12℃中恒温培养7天,然后在25℃中恒温培养20天,至培养袋内布满茯苓菌丝体,得到茯苓栽培菌;(5)树木段接种:将经过风干处理完保留有65-70%水分的树木段装入培养袋中,在蒸汽杀菌锅中,在115℃温度下杀菌27h,在无菌环境下,将步骤(4)培养的茯苓栽培菌接种到树木段的端头上,接种量为每根树木段配带有茯苓栽培菌的培养基和代料的混合物230g,接着将培养袋的袋口扎紧,最后将所述树木段置于无菌的空间内,堆叠成堆状,在20℃的温度下培养繁殖25天;所述树木段直径为20-25cm、长度为30-40cm;(6)整地选地:选择坡度为10-30°、背风向阳、排水良好、ph为3-5的沙土壤地;(7)子实体培养:当外界温度处于20℃以上时,将步骤(5)培养繁殖后的树木段去除培养袋后移植到步骤(6)的沙土壤中,使树木段置于土壤下方,保证在树木段上方的土壤厚度为1-5cm,茯苓菌丝体在土壤中自然生长。性能指标检测采用的茯苓母菌数量和种类相同,将实施例1-3和
背景技术
中的传统栽培种植方法进行对比,结果见表1。表1实施例1-3和传统法的对比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3传统法菌核平均重量(g)389.67375.75380.65327.80茯苓酸含量(%)0.210.240.230.06总多糖含量(%)84.7683.3484.8959.78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