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堵塞型人工鱼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28253发布日期:2018-10-12 19:56阅读:19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防堵塞型人工鱼礁。



背景技术:

人工鱼礁是一类用于在海洋水产养殖的过程中为鱼类提供庇护的人工设置。人工鱼礁通常包括一个用于为鱼类等水产动物活动区域(为鱼类等水产动物提供庇护的区域)。由于鱼类等水产动物的排泄物中常含有残渣例如小颗粒的砂石以及食物残渣,所以极容易造成人工鱼礁中用于为鱼类提供庇护的区域内残渣的淤积,以及护鱼区域的海水流动容易受阻,进而引起护鱼区域(鱼类等水产动物的活动区域)的水质较周围海域差,氨氮和亚硝氮含量较高、溶氧含量偏低的情况,不利于鱼类等水产动物的生存和聚集,也容易影响护鱼区域的生物群落结构。此外,残渣(主要包括水产动物的排泄物以及食物残渣等)的淤积及容易造成护鱼区域的容积变小,从而降低人工鱼礁的功能效果。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中存在人工鱼礁中的护鱼区域容易淤积残渣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堵塞型人工鱼礁,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人工鱼礁中的护鱼区域容易淤积残渣的问题。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防堵塞型人工鱼礁,包括沉降座、支撑组、鱼礁底、鱼礁盖和浮漂箱,所述鱼礁底位于所述沉降座的上方,所述支撑组包括至少一根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上端连接所述鱼礁底上,所述支撑杆的下端连接在所述沉降座上,所述鱼礁底包括底护鱼腔,所述底护鱼腔呈上端开口的半球型,所述鱼礁底在位于底护鱼腔下端的位置处设有排渣孔,所述排渣孔的上端与所述底护鱼腔连通,所述排渣孔的下端贯穿所述鱼礁底的下端;

所述鱼礁盖位于所述鱼礁底的上方,在位于所述鱼礁底的上端与所述鱼礁盖的下端之间的位置处设有进鱼间隔,所述鱼礁底上连接有连接架组,所述鱼礁盖转动连接在所述连接架组上,所述鱼礁盖能在所述鱼礁底的上方转动,所述鱼礁盖在所述鱼礁底的上方转动的轴线在所述底护鱼腔的上端面的投影与所述底护鱼腔的上端面的径向平行,在位于所述轴线两侧各设有压缩弹簧,所述压缩弹簧的下端连接在所述鱼礁底上,所述压缩弹簧的上端连接在所述鱼礁盖上,在位于所述轴线的两侧各设有所述浮漂箱,每个所述浮漂箱上各连接有延伸杆,所述延伸杆远离所述浮漂箱的一端连接在所述鱼礁盖上。

进一步地,所述沉降座在位于所述鱼礁底下方的位置处设有倒流面,倒流面呈中间高四周低的球面形。

进一步地,所述鱼礁盖的材质的密度小于海水的密度,所述鱼礁盖上设有顶护鱼腔,顶护鱼腔呈下端开口的半球型,顶护鱼腔的下端与所述底护鱼腔的上端呈上下相对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压缩弹簧的数量为两个,所述浮漂箱的数量为两个,定义所述轴线在与所述底护鱼腔的上端面重合的平面内的投影为轴线投影,定义所述压缩弹簧在与所述底护鱼腔的上端面重合的平面内的投影为压缩弹簧投影,定义所述浮漂箱在于所述底护鱼腔的上端面重合的平面内的投影为浮漂箱投影,两个压缩弹簧投影关于轴线投影对称分布,两个浮漂箱投影关于轴线投影对称分布。

进一步地,所述沉降座的底部连接有若干的底座杆,各底座杆分布在所述沉降座的四周,分别向所述沉降座以外的方向延伸。

进一步地,还包括海藻夹,海藻夹用于夹持大型海藻的假根,每个海藻夹由两个夹持单元构成,海藻夹呈圆柱筒状,夹持单元呈半圆柱环形,夹持单元的上端连接有夹持端盖,夹持端盖的横截面呈半圆形,夹持端盖上设有海藻孔,海藻孔的横截面呈半圆形,夹持单元的内腔中设有海绵垫,每个所述底座杆上各设有若干的底座杆盲孔,底座杆盲孔用于插接海藻夹。

进一步地,还包括海藻孢子筒,海藻孢子筒包括渗水筒和筒盖,渗水筒包括孢子腔,孢子腔上端开口,筒盖插接在孢子腔的上端开口的位置处,海水能经渗水筒的外壁渗入到孢子腔中,筒盖的上端设有孢子孔,孢子孔的上端贯穿筒盖的上端,孢子孔的下端与孢子腔连通,每个所述浮漂箱的上端面上各设有若干的浮漂箱盲孔。

进一步地,所述鱼礁盖上设有鱼礁盖弹簧孔,所述压缩弹簧的上端插接在鱼礁盖弹簧孔中,所述鱼礁底上设有鱼礁底弹簧孔,所述压缩弹簧的下端插接在鱼礁底弹簧孔中,所述鱼礁底在位于鱼礁底弹簧孔上端的位置处连接有限位套筒,限位套筒用于限制所述鱼礁盖转动的幅度。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防堵塞型人工鱼礁,在使用本发明的时候,将本发明整体沉入海底,沉降座用于增大本发明整体的平均密度,保证本发明能够顺利的沉降到海底,并且能够牢固的置于海底。本发明通过设置鱼礁底、底护鱼腔以及鱼礁盖来为在附近海域中所养殖的鱼类提供庇护场所,位于底护鱼腔和鱼礁盖之间的区域是用于庇护鱼类等水产动物的区域,也是鱼类等水产动物活动的区域,通过设置进鱼间隔来方便鱼类等水产动物进出庇鱼区域。本发明通过将底护鱼腔为半球形方便残渣沉降到底护鱼腔的下端,通过设置排渣孔方便残渣的排除。本发明通过将鱼礁盖转动连接在鱼礁底,使得鱼礁盖能够在鱼礁的上方发生转动。通过设置浮漂箱以及延伸杆,使得在海水的流动(例如涨潮退潮)的时候,由于水流速度的不均匀的特性而引起的两个浮漂箱受力存在差异,这种受力的差异会引起鱼礁盖发生转动或往复的晃动。通过设置压缩弹簧来使得鱼礁盖的转动变成往复的晃动。鱼礁盖的上述晃动动作能够使得位于鱼礁盖与鱼礁底之间的区域的容积发生变化,从而促进鱼礁盖与鱼礁底之间的区域的海水的流动,从而更加有利于残渣从排渣孔中排出。同时也有利于保证位于鱼礁盖与鱼礁底之间的海水的清洁程度,保证鱼类健康安全的活动。本发明在保证为鱼类提供庇护的区域的海水清洁的时候,无需海底生态环境以外的其它因素的介入,具有节能、发挥稳定、作用持续的技术效果,即无需人类提供外部的干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俯视图

图3为图2的b-b剖面视图;

图4为图2的c-c剖面视图;

图5为图4中d部分的放大图;

图6为海藻孢子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海藻夹的夹持大型海藻的原理图;

图8为夹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沉降座,11、倒流面,12、底座杆,13、底座杆盲孔,2、鱼礁底,21、底护鱼腔,22、排渣孔,23、鱼礁底弹簧孔,24、限位套筒,25、支撑杆,26、安装座,27、螺杆,28、螺母,3、鱼礁盖,31、顶护鱼腔,32、鱼礁盖弹簧孔,33、盖轴,4、浮漂箱,41、延伸杆,42、浮漂箱盲孔,5、进鱼间隔,6、连接架,61、连接架座,62、套筒,7、压缩弹簧,8、夹持单元,81、夹持端盖,82、海藻孔,83、海绵垫,84、大型海藻,85、假根,9、渗水筒,91、筒盖,92、孢子腔,93、孢子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发明包括沉降座1、支撑组、鱼礁底2、鱼礁盖3和浮漂箱4。鱼礁底2位于沉降座1的上方,支撑组包括至少一根支撑杆25,各个支撑杆25用于将沉降座1与鱼礁底2连接起来,在沉降座1上对鱼礁底2形成牢固的支撑。支撑杆25的上端连接在鱼礁底2上,支撑杆25的下端连接在沉降座1上。鱼礁底2包括底护鱼腔21,底护鱼腔21呈上端开口的半球型,鱼礁底2在位于底护鱼腔21下端的位置处设有排渣孔22,排渣孔22的上端与底护鱼腔21连通,排渣孔22的下端贯穿鱼礁底2的下端。例如,在制造本发明的时候,通过混凝土浇筑的方式来将沉降座1、支撑组以及鱼礁底2制作成一体式的结构。再例如,通过对体积较大的石块进行石雕的加工,从而将沉降座1、支撑组以及鱼礁底3制造成一体式的结构。再例如,采用一些废弃的、密度较大、能够防止海水腐蚀且容易再加工成型的废弃物如大密度的塑料和橡胶来将沉降座1、支撑组以及鱼礁底3制造成一体式的结构。总之,要尽量保证本发明中的沉降座1、支撑组、以及鱼礁盖3尤其是沉降座的密度与重量,以保证沉降座1能下沉到海水的底部而且能够保证沉降座1在海水中能够稳定。

如图1至图4所示,鱼礁盖3位于鱼礁底2的上方,在位于鱼礁底2的上端与鱼礁盖3的下端之间的位置处设有进鱼间隔5。进鱼间隔5为鱼类进出底护鱼腔21提供通道。鱼礁底2上连接有连接架组,鱼礁盖3转动连接在连接架组上,鱼礁盖3能在鱼礁底2的上方转动,鱼礁盖3在鱼礁底2的上方转动的轴线在底护鱼腔21的上端面的投影与底护鱼腔21的上端面平行。所述连接架组包括两个连接架6,每个连接架6各包括连接架座61和套筒62,每个套筒62上各设有轴承,鱼礁底2上设有两个安装座26,安装座26上设有供螺杆27穿过的孔,连接架座61上也设有供螺杆27穿过的孔,安装座26通过螺杆27与螺母28的配合来固定连接架6。鱼礁盖3包括两个盖轴33,两个盖轴33的轴线位于同一条直线上,两个盖轴33分布在鱼礁盖3的两侧,所述盖轴33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连接架6上,盖轴33的轴线即是鱼礁盖3在鱼礁底2的上方转动的轴线。连接架6用于将鱼礁盖3支撑在鱼礁底2的上方的同时还能保证鱼礁盖3在鱼礁底2的上方能够发生转动。

如图1至图4所示,在位于盖轴33的轴线两侧设有压缩弹簧7,压缩弹簧7的下端连接在鱼礁底2上,压缩弹簧7的上端连接在鱼礁盖3上,在位于盖轴33的轴线的两侧设有浮漂箱4。每个浮漂箱4上各连接有延伸杆41,延伸杆41远离浮漂箱4的一端连接在鱼礁盖3上。鱼礁盖3的材质的密度、浮漂箱4的材质的密度以及延伸杆41的材质的密度小于海水的密度,以提高海水流动对这些结构晃动的影响。

如图1至图4所示,在使用本发明的时候,将本发明整体沉入海底,沉降座1用于增大本发明整体的平均密度,保证本发明能够顺利的沉降到海底,并且能够牢固的置于海底。本发明通过设置鱼礁底2、底护鱼腔21以及鱼礁盖3来为在附近海域中所养殖的鱼类提供庇护场所,位于底护鱼腔21和鱼礁盖3之间的区域是用于庇护鱼类等水产动物的区域,也是鱼类等水产动物活动的区域,通过设置进鱼间隔5来方便鱼类进出庇鱼区域。本发明通过将底护鱼腔21为半球形方便残渣沉降到底护鱼腔21的下端,通过设置排渣孔22方便残渣的排除。本发明通过将鱼礁盖3转动连接在鱼礁底2,使得鱼礁盖3能够在鱼礁2的上方发生转动。通过设置浮漂箱4以及延伸杆41,使得在海水的流动的时候,由于水流速度的不均匀的特性而引起的两个浮漂箱4受力存在差异,这种受力的差异会引起鱼礁盖3发生转动或往复的晃动。通过设置压缩弹簧7来使得鱼礁盖3的转动变成往复的晃动。鱼礁盖3的上述晃动动作能够使得位于鱼礁盖3与鱼礁底2之间的区域的容积发生变化,从而促进鱼礁盖3与鱼礁底2之间的区域的海水的流动,从而更加有利于残渣从排渣孔22中排出。同时也有利于保证位于鱼礁盖3与鱼礁底2之间的海水的清洁程度,保证鱼类健康安全的活动。本发明在保证为护鱼区域的海水清洁的时候,无需海底生态环境以外的其它因素的介入,具有节能、发挥稳定、作用持续的技术效果,即无需人类提供外部的干预。

如图1至图4所示,沉降座1在位于鱼礁底2下方的位置处设有倒流面11,倒流面11呈中间高四周低的球面形。鱼礁盖3的材质的密度小于海水的密度,鱼礁盖3上设有顶护鱼腔31,顶护鱼腔31呈下端开口的半球型,顶护鱼腔31的下端与底护鱼腔21的上端呈上下相对设置。本发明通过设置顶护鱼腔31,有利于提高本发明中用于护鱼区域的容积,增大鱼类等水产动物的活动空间。

如图1至图4所示,压缩弹簧7的数量为两个,浮漂箱4的数量为两个,定义轴线在与底护鱼腔21的上端面重合的平面内的投影为轴线投影,定义压缩弹簧7在与底护鱼腔21的上端面重合的平面内的投影为压缩弹簧投影,定义浮漂箱4在于底护鱼腔21的上端面重合的平面内的投影为浮漂箱投影,两个压缩弹簧投影关于轴线投影对称分布,两个浮漂箱投影关于轴线投影对称分布。本发明的上述结构在保证鱼礁盖3晃动幅度的同时有利于提高鱼礁盖3晃动的对称性,避免由于鱼礁盖3的晃动而引起的进鱼间隔5的某一侧的空间变得过小而造成的大部分鱼类无法进出的问题,能够最大程度的降低鱼礁盖3的晃动对鱼类进出的影响。

如图1至图4所示,沉降座1的底部连接有若干的底座杆12,各底座杆12分布在沉降座1的四周,分别向沉降座1以外的方向延伸。本发明通过设置底座杆12,来提高沉降座1在海底的支撑面积,从而提高本发明在海底的稳定程度。

如图1、图7和图8所示,本发明还括海藻夹,海藻夹用于夹持大型海藻的假根,每个海藻夹由两个夹持单元8构成。海藻夹呈圆柱筒状,夹持单元8呈半圆柱环形。夹持单元8的上端连接有夹持端盖81,夹持端盖81的横截面呈半圆形,夹持端盖81上设有海藻孔82。夹持单元8的内腔中设有海绵垫83。每个底座杆12上各设有若干的底座杆盲孔13,底座杆盲孔13用于插接海藻夹。例如海带、紫菜、石花菜和鹿角菜等都属于大型海藻。在使用海藻夹固定大型海藻84的时候,将大型海藻84的假根85放置在海绵垫83的区域,然后将两个夹持单元拼接在一起后插接到底座杆盲孔13中,由于海绵垫83的弹性作用,使得假根85能够被夹持在两个海绵垫83之间。插接在底座杆盲孔13中的海藻夹在摩擦力的作用下能够避免从底座杆盲孔13上轻易的脱落。通过所述海藻夹将大型海藻84携带至海底生长繁殖。大型海藻在海水中的漂浮会影响到浮漂箱4的在海水中的运动,生长至浮漂箱4周围的海藻在海水中浮动运动的不规则造成浮漂箱4的运动的不规则,使得浮漂箱4的运动更加频繁,从而有利于保证本发明中用于为鱼类提供庇护的区域的海水的清洁程度。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发明还包括海藻孢子筒,海藻孢子筒包括渗水筒9和筒盖91。渗水筒9包括孢子腔92,孢子腔92上端开口,筒盖91插接在孢子腔92的上端开口的位置处,海水能经渗水筒9的外壁渗入到孢子腔92中。筒盖91的上端设有孢子孔93,孢子孔93的下端与孢子腔92连通,每个浮漂箱4的上端面上各设有若干的浮漂箱盲孔42,浮漂箱盲孔42能够用于插接海藻孢子筒。孢子腔92用于盛放海藻孢子。海藻孢子筒在盛放入海藻孢子之后被插接到浮漂箱盲孔42中,然后随本发明一起沉入至海底中。在海水中的时候,位于孢子腔92中的海藻孢子经孢子孔93从孢子腔92向周围海域中扩散,从而在周围海域中繁殖海藻。同时还有利于部分海藻附着在浮漂箱4上,这有利于提高附近海域的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为小型鱼类提供饵料,促进鱼苗的生长发育。同时附着在浮漂箱4上的海藻还能够吸引周围海域中小型水产品的附着生长,从而也会引来较大体积的鱼类的进行捕食,会造成较大体积的鱼类对浮漂箱4的撞击,从而有利于鱼礁盖3的晃动。

如图1至图4所示,鱼礁盖3上设有鱼礁盖弹簧孔32,压缩弹簧7的上端插接在鱼礁盖弹簧孔32中,鱼礁底2上设有鱼礁底弹簧孔23,压缩弹簧7的下端插接在鱼礁底弹簧孔23中,鱼礁底2在位于鱼礁底弹簧孔23上端的位置处连接有限位套筒24,限位套筒24用于限制鱼礁盖3转动的幅度。本发明通过设置限位套筒24,来限制鱼礁盖3晃动的幅度,保证鱼类正常进出到为鱼类提供庇护的区域。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