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收割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50737发布日期:2019-08-17 01:15阅读:154来源:国知局
联合收割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联合收割机,详细来说,涉及在位于驾驶部的下方侧的动力部具备发动机、发动机冷却用的散热器、通过防尘网吸入用于冷却散热器的室外空气的冷却风扇、除去附着在防尘网上的尘埃的除尘机构、以及驱动除尘机构的驱动机构的联合收割机。



背景技术:

<1>一直以来,作为除尘机构,有如下的机构,即,相对于用于驱动冷却风扇的传动带,倒转用带轮代替正转用带轮发挥作用而将冷却风扇切换至倒转状态,利用风将在防尘网上附着的尘埃吹走。并且,驱动机构具备:具备电动马达的切换操作部、被该切换操作部操作的带轮支承部;切换操作部构成为,在覆盖动力部上侧的动力部罩的下表面,通过螺栓在前后两侧各分别连结而被固定(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17-57809号公报

在上述现有结构中,例如,为了进行维护作业,在从动力部罩卸下驱动机构或再次安装驱动机构等情况下,难以进行该卸下或安装作业。

进一步说明的话,动力部的上部侧及机体前部侧被动力部罩覆盖,在动力部罩的上表面支承有驾驶座或其他部件(例如,空气净化器等),动力部罩的前表面作为将驾驶部的内部空间分隔开的壁部发挥作用。其结果是,难以从动力部的上部侧部位以及机体前部侧部位进行驱动机构的卸下作业或安装作业。另外,由于动力部的机体左侧位于机体里侧,因此难以从机体横向外侧方进行作业,并且由于动力部的机体右侧具备散热器因此难以进行作业。在此,上述这样的驱动机构的卸下作业等需要从动力部的机体后侧进行。

但是,在上述现有结构中,由于构成为,驱动机构的切换操作部在动力部罩的下表面通过螺栓在前后两侧分别连结而被固定,因此在从动力部的机体后侧伸入手来进行作业的情况下,需要在进入到前部侧的部位卸下螺栓,难以进行作业。

在此,期望容易地进行用于驱动除尘机构的驱动机构的卸下作业或安装作业。

<2>在联合收割机中具备动作状态切换装置,该状态切换装置借助与各个动作装置对应的多个操作线缆而与多个动作装置连动连结,且在适当的时机切换多个动作装置的动作状态。

作为联合收割机,例如有专利文献2所示联合收割机。在专利文献2所示联合收割机中,作为多个动作装置,具备脱粒离合器以及收割离合器。作为动作状态切换装置,具备:第一臂、第一凸轮板、第二臂、第二凸轮板、离合器马达。

即,第一臂经由第一操作线与脱粒离合器的张力臂连动连结。利用离合器马达的动力对第一凸轮板进行旋转操作而第一臂被第一凸轮板摆动操作,第一操作线被第一臂操作而脱粒离合器被切换操作为接合状态或切断状态。第二臂借助经由第二操作线与收割离合器的张力臂连动连结。利用离合器马达的动力对第二凸轮板进行旋转操作而第二臂被第二凸轮板摆动操作,第二操作线被第二臂操作而收割离合器被切换操作为接合状态或切断状态。

通过第一凸轮板向接合侧操作第一臂,之后通过第二凸轮板向接合侧操作第二臂,出现脱粒离合器以及收割离合器中只有脱粒离合器被操作为接合的状态、和脱粒离合器以及收割离合器都被操作为接合的状态。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5797890号公报

在为了装配上述动作状态切换装置,而设置用于配置动作状态切换装置的特别配置空间来装配的情况下,由于配置空间,机体的横向宽度变宽、机体的前后长度变长等,从而机体变大。

本发明提供在装配动作状态切换装置的同时能够避免机体大型化的联合收割机。



技术实现要素:

<1>本发明的联合收割机的特征结构在于,具备:

动力部,其具有发动机、发动机冷却用的散热器、以及吸入用于冷却所述散热器的外部空气的冷却风扇,且被动力部罩覆盖;

驾驶部,其具有在所述动力部罩的上部载置支承的驾驶座,且位于所述动力部的上方;

防尘部,其以覆盖所述动力部的机体横向外侧方的方式设置,通过防尘网阻止尘埃的通过并且允许被所述冷却风扇吸入的外部空气的通气;

除尘机构,其将附着在所述防尘网上的尘埃除去;

在所述动力部具备支承于所述动力部罩的内表面部并驱动所述除尘机构的驱动装置,

在所述内周面具备能够将所述驱动装置的前部卡止的罩侧卡止部,并且在所述驱动装置的前部具备能够卡止于所述罩侧卡止部的被卡止部,

具备连结机构,该连结机构能够在将所述驱动装置的后部与所述动力部罩连结的连结状态和解除连结的非连结状态之间切换,

所述连结机构在所述被卡止部卡止于所述罩侧卡止部的状态下能够切换为所述连结状态,

当所述连结机构切换为所述非连结状态时,能够将所述罩侧卡止部与所述被卡止部切换为非卡止状态。

根据本发明,安装驱动装置时,在动力部罩的下表面侧,从动力部的机体后部侧向前方侧放入驱动装置,先使被卡止部止挡卡止于罩侧卡止部。通过在被卡止部卡止于罩侧卡止部的状态下将连结机构切换为连结状态,能够将驱动机构安装在动力部罩的下表面侧。在从动力部罩的下表面侧卸下驱动装置时,在将连结装置切换为非连结状态之后,将罩侧卡止部与被卡止部切换为非卡止状态,能够卸下驱动机构。

在从动力部的机体后部侧进行连结机构的连结作业或连结解除作业的情况下,由于在驱动机构的后部具备连结机构,因此不需要将手伸到里侧,能够容易地进行作业。

因此,变得能够容易地进行用于驱动除尘机构的驱动机构的安装作业或卸下作业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

所述罩侧卡止部以与所述内周面之间空出间隙的状态支承于所述动力部罩,从而通过将所述被卡止部插入所述罩侧卡止部与所述内周面之间而所述驱动装置的前部卡止于所述动力部罩。

根据本结构,为了安装驱动装置而从动力部的机体侧将驱动装置在动力部罩的下表面侧向前方侧放入时,通过将被卡止部插入间隙,而被卡止部卡止于罩侧卡止部。

因此,能够一边使驱动装置沿动力部罩的下表面侧从机体后部侧向前方侧移动一边使驱动装置卡止于罩侧卡止部,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卡止操作。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

在所述驱动装置具备:驱动所述除尘机构的促动器、设有所述被卡止部并且支承所述促动器的安装部件,

在所述动力部罩中安装所述驱动装置的部位,形成有供所述促动器能够贯穿插入的开口,

所述安装部件在所述被卡止部插入所述间隙的状态下,能够以所述被卡止部和所述罩侧卡止部的卡止部为中心,在所述促动器通过所述开口而比所述动力部罩更向上侧突出的状态和从所述开口中脱出的状态之间摆动,

所述连结机构在所述促动器通过所述开口而在上表面侧突出的状态下,能够将所述安装部件的后部与所述动力部罩连结。

根据本结构,当驱动装置的安装部件安装于动力部罩的下表面侧时,促动器通过在动力部罩形成的开口而向上方突出。能够减少促动器暴露在动力部内的高温空气中的可能性从而提高耐用性。

而且,安装驱动装置时,在将被卡止部插入间隙并卡止于罩侧卡止部而止挡支承前部侧的状态下,能够使促动器通过开口向上表面侧突出,从而安装作业变得容易。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

在所述驾驶部的后方具备谷粒箱,

所述谷粒箱能够绕所述后部侧的纵轴芯,在位于机体内侧的储存姿态和向横外侧方鼓出的鼓出姿态之间摆动,

在所述动力部罩具备从后侧覆盖所述动力部的后部侧壁部,

所述后部侧壁部能够在覆盖所述动力部的封闭状态和使所述动力部开放的开放状态之间切换。

根据本结构,通过使谷粒箱改变姿态为鼓出姿态,能够在确保动力部的后部侧作业用空间的状态下,进行驱动装置的卸下作业或安装作业等。

在进行驱动装置的卸下作业或安装作业等情况下,通过将动力部罩中后部侧壁部切换为开放状态而作业变得容易进行。另外,在动力部以外的其他部位进行维护作业等时,通过在安装后部侧壁部的状态进行作业,能够防止作业者接近动力部装置。

<2>本发明的联合收割机具备:

收割部,其收割植立谷秆;

脱粒装置,其对收割谷秆进行脱粒处理;

谷粒储存部,其与所述脱粒装置横向并排设置并储存脱粒处理后的谷粒;

动作状态切换装置,其与多个动作装置经由与各个所述动作装置对应的多个操作线缆连动连结,且在适当的时机下切换所述多个动作装置的动作状态;

所述动作状态切换装置配置在所述脱粒装置的后部与所述谷粒储存部的后部之间,

所述多个操作线缆从所述动作状态切换装置朝向机体前方延伸。

在联合收割机中,着眼于在将脱粒处理后的谷粒朝向谷粒储存部向上方输送的扬谷装置立设在脱粒装置与谷粒储存部之间等、能够在脱粒装置的后部与谷粒储存部的后部之间空出空间,并且,着眼于通过从动作状态切换装置朝向机体前方延伸多个操作线缆而多个操作线缆缠绕并位于动作状态切换装置的前侧从而容易在空出的空间配置动作状态切换装置,采用多个操作线缆从动作状态切换装置朝向机体前方延伸的结构,将脱粒装置的后部与谷粒储存部的后部之间的空出空间灵活用于动作状态切换装置的配置空间来配置动作状态切换装置。

因此,不需要在装配动作状态切换装置的同时设置用于配置动作状态切换装置的特别的配置空间,从而能够避免机体的大型化。

本发明中,优选的是,还具备:扬谷装置,其立设在所述脱粒装置与所述谷粒储存部之间,并将脱粒处理后的谷粒朝向所述谷粒储存部向上方输送,所述动作状态切换装置配置在所述脱粒装置与所述扬谷装置之间。

根据本结构,在为了维护谷粒储存部等而卸下或打开等情况下,将扬谷装置灵活用作对动作状态切换装置的保护部件从而能够保护动作状态切换装置。

在本发明,优选的是,所述动作状态切换装置支承于所述脱粒装置的侧壁。

根据本结构,由于动作状态切换装置牢固地支承于脱粒装置,因此能够避免动作状态切换装置摆动而接触扬谷装置等。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动作状态切换装置以具有操作所述多个操作线缆的凸轮机构、操作所述凸轮机构的促动器、和支承所述多个操作线缆的端部的线缆支承部的状态跨越比所述扬谷装置更靠前侧的部位与比所述扬谷装置更靠后侧的部位设置。

根据本结构,在跨越比扬谷装置更靠前侧的部位与比扬谷装置更靠后侧的部位的宽广范围内设置促动器、凸轮机构以及线缆支承部,能够抑制动作状态切换装置的横向长度(在机体横方向中的大小)过大,因此容易在脱粒装置与扬谷装置之间配置动作状态切换装置。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具备排气管,其在机体前后方向上经过所述脱粒装置与所述谷粒储存部之间且将发动机的废气排出,所述动作状态切换装置配置在所述排气管的下方。

根据本结构,由于因排气管的配置而能够将脱粒装置与谷粒储存部之间的排气管的下方空出的空间灵活用于动作状态切换装置的配置空间,所以不需要设置用于配置动作状态切换装置的特别空间。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对发动机的废气进行净化处理的废气净化装置设置在所述脱粒装置的前部与所述谷粒储存部的前部之间。

根据本结构,因废气净化装置的配置而能够将在脱粒装置的后部与谷粒储存部的后部空出的空间灵活用于动作状态切换装置的配置空间,因此不需要设置用于配置动作状态切换装置的特别空间。

附图说明

图1是联合收割机的整体侧视图。

图2是联合收割机的整体俯视图。

图3是动力部的纵剖主视图。

图4是旋转状态切换机构的纵剖侧视图。

图5是旋转状态切换机构的纵剖主视图。

图6是正转状态中的旋转状态切换机构的侧视图。

图7是倒转状态中的旋转状态切换机构的侧视图。

图8是驱动装置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驱动装置的安装状态的侧视图。

图10是表示驾驶部结构体的姿态切换状态的俯视图。

图11是表示驾驶部结构体的框架体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伴随着驾驶部结构体的姿态切换的引导部件的分离形态的俯视图。

图13是表示联合收割机整体的右侧视图。

图14是表示联合收割机整体的俯视图。

图15是表示动作状态切换装置的后视图。

图16是表示动作状态切换装置的右侧视图。

图17是风扇控制以及脱粒控制的框图。

附图标记说明

4驾驶部

6谷粒箱

7驾驶席

8动力部

14动力部罩

14c后部侧壁部

20风扇

21防尘部

21a防尘网

26除尘机构

42促动器

46安装部件

51罩侧卡止部

52被卡止部

53连结机构

57开口

5'发动机

7'收割部

8'脱粒装置

8d'侧壁

9'谷粒储存部(谷粒箱)

10'扬谷装置

13'废气净化装置(第二废气净化装置)

14'排气管

17'动作装置(正转离合器)

18'动作装置(倒转离合器)

19'操作线缆

20'操作线缆

21'动作状态切换装置

22'动作装置(脱粒离合器)

23'操作线缆

24'动作装置(链离合器)

25'操作线缆

31'凸轮机构(第一凸轮机构)

32'凸轮机构(第二凸轮机构)

34'线缆支持部

35'线缆支持部

m1'促动器(第一电动马达)

m2'促动器(第二电动马达)

具体实施方式

<1>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联合收割机的实施方式适用于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的情况进行说明。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发明的联合收割机在行驶机体的前部具备收割植立谷秆的收割部2,行驶机体具备左右一对履带式行驶装置1、1。在行驶机体的前部右侧具备周围被驾驶舱3覆盖的驾驶部4,在行驶机体的后部以在横向并排的状态具备对收割部2所收割的谷秆进行脱粒处理的脱粒装置5、和对脱粒处理所得到的谷粒进行储存的谷粒箱6。以位于行驶机体的驾驶部4的驾驶席7的下方的状态具备动力部8。在行驶机体,具备将谷粒箱6储存的谷粒向机外排出的谷粒排出装置9。

在该实施方式中,在定义机体的前后方向时,沿作业状态中的机体行进方向进行定义,在定义机体的左右方向时,在机体行进方向视图观察的状态下定义左右。即,图1以及图2中符号(f)表示的方向为机体前侧,图1以及图2中符号(b)表示的方向为机体后侧。图2中符号(l)表示的方向为机体左侧,图2中符号(r)表示的方向为机体右侧。

如图10所示,在驾驶部4具备:驾驶席7、位于驾驶席7的前方的前面板10、位于该前面板10和驾驶席7之间的地板11、位于驾驶席7的收割部2侧的横侧方的侧面板12等。

如图1、2、11所示,覆盖动力部8的上侧的动力部罩14具备:位于发动机13的机体前方侧的前侧壁部14a、位于发动机13的机体上方侧的上侧壁部14b、位于机体后方侧的后部侧壁部14c,从而形成在机体横方向开口的发动机室。前侧壁部14a和上侧壁部14b以相连的方式一体形成,以固定状态支承于机体框架15。

后部侧壁部14c通过螺栓与上侧壁部14b的后端缘连结,通过解除螺栓连结而能够被卸下。即,后部侧壁部14c能够在覆盖动力部8的封闭状态和使动力部8开放的开放状态中切换。

在上侧壁部14b的上方侧且驾驶席7的后方侧形成有送气室,在送气室的内部具备空气净化器17,该空气净化器17净化外部空气并将其作为对发动机13的燃烧用空气进行供应。在送气室的上部位置具备预清机18,该预清机18预先地净化外部空气并供应给空气净化器17。

如图3所示,在动力部8中具备:发动机13、该发动机13的冷却用的散热器19、作为由发动机13的动力驱动而向散热器19通冷却风的冷却风扇的风扇20。在动力部罩14的右横侧下方侧具备散热器19。在散热器19的横侧方具备防尘部21,该防尘部21通过防尘网21a阻止尘埃的通过同时允许被风扇20吸入的外部空气通过。防尘网21a以覆盖吸入外部空气的部位的整个面的状态绕后部纵轴芯摆动开闭自如地支承于支承框体22。支承框体22支承于机体框架15。

如图10所示,将动力部罩14、前面板10、侧面板12、地板11、驾驶席7、驾驶舱3等一体地连结而形成驾驶部结构体24。如图2所示,该驾驶部结构体24绕驾驶席7的左后部侧的上下轴芯y1转动自如地支承于机体框架15。而且,驾驶部结构体24构成为能够在位于机体内方侧的通常使用姿态(图2实线表示的状态)和向横外侧方鼓出的鼓出姿态(图2假想线所示的状态)之间进行姿态切换。

在散热器19的横外方侧的外周部具备形成为侧视为矩形筒状的引导部件25,该引导部件25构成将通过防尘网21a的外部空气导入的导入路径。如图1、11所示,为了增加送气量,该引导部件25设置为沿前后方向宽度较宽。

如图3、12所示,引导部件25为以左右方向中间分割为内侧引导部件25a和外侧引导部件25b的结构。内侧引导部件25a以位置固定状态与机体框架15连结。外侧引导部件25b与驾驶部结构体24所具备的支承框体22一体连结。

如图12所示,内侧引导部件25a和外侧引导部件25b以俯视时大致沿着上下轴芯y1的周向的方式沿着大致圆弧状的分割线分割。通过这样的分割结构,即使引导部件25设置为沿前后方向宽度较宽,也能够避免与其他部件的干涉,并且能够良好地进行驾驶部结构体24的姿态切换。

虽然未图示详细的结构,但谷粒箱6也和驾驶部结构体24一样,构成为绕后部侧的纵轴芯y2转动自如地支承于机体框架15,能够在位于机体内方侧的通常使用姿态(图2实线表示的状态)和向横侧外方鼓出的维护姿态(图2假想线所示的状态)之间进行姿态切换。而且,在将谷粒箱6切换为维护姿态的状态下,能够将驾驶部结构体24切换成鼓出姿态。

〔旋转状态切换机构〕(除尘机构)

在动力部8内,具备旋转状态切换机构26作为将附着在防尘网21a上的尘埃除去的除尘机构,该旋转状态切换机构26能够在向用于冷却风扇20的正转方向旋转驱动的正转状态和向用于除尘的倒转方向旋转驱动的倒转状态之间切换。

如图4以及图5所示,在旋转状态切换机构26中具备:作为通过发动机13的动力进行旋转的驱动侧的环状转动体的第一传动带27;与第一传动带27的内周面相接的正转用带轮28;与第一传动带27的外周面相接的倒转用带轮29;卷绕在正转用带轮28、倒转用带轮29以及风扇驱动用带轮30上的第二传动带31;支承正转用带轮28以及倒转用带轮29的切换部件32。

第一传动带27卷绕在空转带轮34、发动机13的输出带轮35、交流发电机36的输入带轮37上,其中空转带轮34旋转自如地支承于旋转轴33,该旋转轴33支承于发动机13的侧面。在交流发电机36的壳体上部的被支承为绕横轴芯p1摆动自如的张紧臂38a的前端支承有张紧带轮38b。而且,设有对张紧臂38a向第一传动带27侧施力的弹簧(未图示),通过弹簧的作用力张紧带轮38b一直被按压在第一传动皮带27的外面上,从而对第一传动带27施加张紧力。

卷绕了第二传动带31的风扇驱动用带轮30相对旋转自如地外嵌支承于旋转轴33。在该风扇驱动用带轮30的凸起部安装有风扇20的基部。因此,风扇20与风扇驱动用带轮30一体旋转。

切换部件32形成为侧视时呈大致三角形的平板状,该切换部件32的一个角部部位经由凸起部转动自如地支承于旋转轴33。并且,在分别位于切换部件32的其他两个角部部位的支承轴39、40,旋转自如地支承有正转用带轮28和倒转用带轮29。如图5所示,正转用带轮28以及倒转用带轮29分别一体地形成有与第一传动带27接触的第一接触部28a、29a和与第二传动带31接触的第二接触部28b、29b。

如图6所示,发动机13的输出带轮35随着发动机13的动作而进行旋转,第一传动带27以始终向图中箭头方向转动的状态被驱动。而且,当将切换部件32向图6所示的正转位置a1摆动操作时,成为将风扇20向冷却用的正转方向旋转驱动的正转状态。即,正转用带轮28的第一接触部28a被按压到第一传动带27的内周面上,第一传动带27的动力作为正转用动力经由正转用带轮28的第二接触部28b以及第二传动带31传递至风扇驱动用带轮30,从而风扇20以图6所示的顺时针方向被正转驱动。

风扇20被这样正转驱动时,成为通过风扇20的抽吸作用外部空气作为冷却风从防尘网21a通过散热器19向发动机13侧流动的通常的通风状态。

当将切换部件32向图7所示的倒转位置a2摆动操作时,成为将风扇20向除尘用的倒转方向旋转驱动的倒转状态。即,倒转用带轮29的第一接触部29a被按压到第一传动带27的外周面上,第一传动带27的动力作为倒转用动力经由倒转用带轮29的第二接触部29b以及第二传动带31传递至风扇驱动用带轮30,从而风扇20以图7所示的逆时针方向被倒转驱动。

风扇20被这样倒转驱动时,成为通过风扇20的吹出作用空气与通常通风状态相反地倒流,吹走在散热器19的表面以及防尘网21a上附着的垃圾等。

〔驱动装置〕

具备驱动装置41,该驱动装置41对切换部件32进行移动操作并能够对正转用带轮28和倒转用带轮29一体地进行位置变更操作。如图5、6所示,驱动装置41设置在从切换部件32的上方侧离开的位置,具备:作为促动器的电动马达42、与被该电动马达42驱动的小径的输出齿轮43啮合而被驱动的大径的从动齿轮44、与从动齿轮44一体地转动的转动操作部件45、支承以上部件并用于安装到动力部罩14上的安装部件46。驱动装置41以相对于动力部罩14拆卸自如的方式被安装。

如图8、9所示,安装部件46具备:位于上部侧的水平姿态的上部安装部47、固定在上部安装部47的左右中间部的下侧并向下方延伸设置的纵板部48、跨越它们设置的倾斜姿态的加强板49。

电动马达42的齿轮部42a螺栓连结于纵板部48。电动马达42的旋转轴42b贯穿纵板部48并向相反侧突出,在该旋转轴42b的突出部具备输出齿轮43。输出齿轮43所啮合的大径的从动齿轮44绕横轴芯p2转动自如地支承于朝向左右方向的固定轴50。固定轴50固定在安装部件46的纵板部48的与电动马达配设侧相反的一侧。并且,在从动齿轮44的横侧面,安装有与该从动齿轮44一体地转动的转动操作部件45。

将谷粒箱6切换成维护姿态之后,从动力部8的后方侧伸入手来进卸下或安装驱动装置41的作业。并且,在该情况下,需要预先卸下动力部罩14的后部侧壁部14c。

对驱动装置41相对于动力部罩14的安装结构进行说明。

驱动装置41安装在作为动力部罩14的内表面部的一例的上侧壁部14b的下侧位置。在动力部罩14的上侧壁部14b的下侧具备能够卡止驱动装置41的前部的罩侧卡止部51。在驱动装置41的前部具备能够卡止罩侧卡止部51的被卡止部52。另外,具备连结机构53,该连结机构53能够在将驱动装置41的后部与动力部罩14连结的连结状态和解除连结的非连结状态之间切换。

连结机构53能够在被卡止部52卡止于罩侧卡止部51的状态下切换为连结状态,当将连结机构53切换为非连结状态时,能够将罩侧卡止部51与被卡止部52切换为非卡止状态。

进一步说明的话,如图9所示,在动力部罩14的内表面部(上侧壁部14b的下侧),在安装部件46的前部侧所在部位,具备罩侧卡止部51。罩侧卡止部51是将棒材弯折为正面观察呈大致u字状的形状,跨越安装部件46的横宽方向的全宽沿左右方向延伸,左右方向两侧端部一体地连结固定于动力部罩14的下表面侧。在罩侧卡止部51与动力部罩14之间,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空出间隔的间隙s。

如图8所示,安装部件46的上部安装部47具备:俯视时沿左右方向以及前后方向分别宽度较宽的矩形状且左右两侧端部在俯视时弯折为大致u字形而形成的卡止用支承体47a、与卡止用支承体47a的上侧的前部侧部位连结的正面观察时呈倒u字形的连结用支承体47b。

在卡止用支承体47a的前部的左右两侧部形成有向前方侧突出的被卡止部52。如图9所示,左右两侧的被卡止部52被罩侧卡止部51止挡卡止。连结用支承体47b以比卡止用支承体47a的前端部向前方突出的状态一体连结于卡止用支承体47a。

在连结用支承体47b的前方突出部形成有左右一对的贯穿孔54。在动力部罩14,在与贯穿孔54对应的位置具备左右一对焊接螺栓55。将焊接螺栓55插入贯穿孔54,使连结用支承体47b从下表面侧与动力部罩14抵接,通过拧紧螺母56,而将驱动装置41的后部与动力部罩14连结。因此,通过螺栓55·螺母56构成连结机构53,该连结机构53能够在通过拧紧螺栓55·螺母56而将驱动装置41连结于动力部罩14的连结状态和通过松开螺母56来解除连结的非连结状态之间切换。

罩侧卡止部51以在与内表面部之间空出插入用的间隙s的状态被支承于动力部罩14,从而通过将被卡止部52插入罩侧卡止部51与动力部罩14之间而使驱动装置41的前部卡止于动力部罩14。

驱动装置41在从下侧安装于动力部罩14的上侧壁部14b状态下,成为电动马达42的电机主体部42c通过在动力部罩14形成的开口57而向上方突出的状态。

在将驱动装置41安装于动力部罩14时,通过将被卡止部52卡止于罩侧卡止部51并将连结机构53切换为连结状态(将螺栓·螺母拧紧)来固定。此时,被卡止部52通过罩侧卡止部51与内表面部之间的间隙s从后部侧插入而切换为卡止状态。在该卡止状态下,安装部件46成为后部侧位于下侧的倾斜姿态。

在被卡止部52插入间隙s的状态下,安装部件46能够以被卡止部52和罩侧卡止部51的卡止部为中心摆动操作而成为电动马达42通过开口57比动力部罩14更向上侧突出的状态。另外,此时,成为焊接螺栓55贯穿插入贯穿孔54的状态,能够将螺栓55·螺母56拧紧。

在卸下驱动装置41时,将连结机构53切换为非连结状态。具体来说,解除螺栓55·螺母56的拧紧。当切换为非连结状态时,能够将罩侧卡止部51与被卡止部52切换为非卡止状态,使电动马达42通过动力部罩14的开口57而向下方脱出,并使被卡止部52从罩侧卡止部51中脱出,从而能够从后方侧卸下驱动装置41整体。此外,在将驾驶部结构体24从通常作业姿态切换为鼓出姿态时,如果保持在安装驱动装置41的状态,则驱动装置41会与散热器19干涉,因此需要预先卸下驱动装置41。

如图4、6所示,设有与切换部件32一体地转动的大致扇形的卷绕部件58、和将该卷绕部件58与转动操作部件45连接的线59。线59的一端侧与设于转动操作部件45的销45a连接,另一端侧与设于卷绕部件58的销58a连接。

在卷绕部件58形成有线引导部58b,该线引导部58b为在随着切换部件32的摆动操作而线59在旋转轴33的外周部呈圆弧状迂回并卷绕的状态下进行引导。在转动操作部件45的与线连接用的销45a在周向上离开的位置设有销45b。跨着该销45b和在切换部件32的摆动端侧设置的销32a连接有连系杆60,该连系杆60具有吸收打击用弹簧。

在驱动电动马达42而将转动操作部件45向正转位置侧即图4中顺时针方向转动操作时,经由连系杆60,切换部件32发生连动而绕顺时针方向转动操作。如图6所示,当切换部件32位于与正转位置a1对应的角度且相对于第一传动带27的张紧程度为适当的正转状态时,销45b越过死点,切换为因第一传动带27的张紧而经由连系杆60施加的张紧力向与之前相反的方向、即电动马达42的转动操作方向作用的状态,电动马达42动作停止并保持该状态。

电动马达42在内部内置有蜗杆齿轮减速机构,即使没有电动马达42的驱动力,也会通过来自输出侧的驱动反作用力阻止旋转。因此,在使电动马达42的旋转动作停止之后,即使因第一传动带27的张力而从动齿轮44侧作用旋转力,也会阻止其旋转。

接着,当通过电动马达42将转动操作部件45绕逆时针方向大约180°旋转驱动时,线59被拉伸操作,切换部件32也绕逆时针方向摆动,切换部件32被摆动操作至倒转位置a2。而且,如图7所示,当切换部件32位于与倒转位置对应的角度且相对于第一传动带27的张紧程度为适当的倒转状态时,销45a越过死点,切换为因第一传动带27的张力经由线59施加的拉伸力向与之前相反的方向、即电动马达42的转动操作方向作用的状态,从而电动马达42动作停止并保持该状态。

在该情况下,当将切换部件32从正转位置a1向倒转位置a2摆动操作时,随着切换部件32的摆动,连系杆60被拉向切换部件32侧,与此同时连系杆60所连接的转动操作部件45的销45a也向切换部件32侧移动,因此连系杆60不会对从切换部件32的正转位置a1向倒转位置a2的摆动操作造成较大的阻力。这样,通过向正反方向转动操作电动马达42,能够在正转状态和倒转状态之间交替地进行切换。

设有电位置式的操作位置传感器61,其位于交流发电机36的下方侧,并检测切换部件32的摆动操作位置。该操作位置传感器61构成为,通过连杆62将操作臂61b的摆动端侧位置和切换部件32的摆动端侧位置之间连动连系并输出对应于切换部件32的摆动操作位置的检测值,该操作臂61b绕横轴芯p3摆动操作自如地设置在传感器主体61a上。并且,虽然未图示,但设有控制电动马达42的动作的利用微型计算机的控制部,且控制部基于操作位置传感器61的检测信息控制电动马达42的动作。

〔其他实施方式〕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用电动马达42作为驱动装置41的促动器,但也可以代替电动马达42,使用液压马达、电磁螺线管等各种结构的促动器。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除尘机构,为将冷却风扇20切换为倒转状态并利用风将附着在防尘网21a上的尘埃吹走的结构,但也可以代替该结构,例如是,具备对防尘网21a作用的刷子,对刷子转动操作或滑动操作而将附着在防尘网21a上的尘埃刷走的结构、或者还可以是其他结构,总之,只要是能够将附着在防尘网21a上的尘埃除去的结构即可。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在动力部罩14具备从后侧覆盖动力部的后部侧壁部14c,并能够卸下后部侧壁部14c,由此能够在封闭状态和开放状态之间切换,但也可以构成为,通过摆动自如地支承而能够在封闭状态和开放状态之间切换,也可以不设置这样的后部侧壁部,而使动力部的后方侧始终保持开放状态。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构成为,驱动装置41作为动力部罩14的内表面部,安装于动力部罩14的上侧壁部14b的下侧位置,但也可以代替该结构,不安装于动力部罩14的后部面或横侧部位等,对安装位置不作限定。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也适用于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以外的普通型联合收割机。

<2>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联合收割机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关于联合收割机整体的结构〕

在以下的说明中,关于联合收割机的机体1',图13、14所示的箭头f'的方向为“机体前方”,箭头b'的方向为“机体后方”,图14所示的箭头l'的方向为“机体左方”,图14所示的箭头r'的方向为“机体右方”。

如图13、14所示,联合收割机具备:将棒形框架部件等组合而构成的机体1'、以及在机体1'的两个横向侧部装配的履带式行驶装置2'。在机体1'前部的横向一端侧部分形成有驾驶部3'。在驾驶部3'具备覆盖操纵空间的驾驶舱4'。在驾驶部3'的下方形成有具有柴油发动机5'的动力部6'。在与机体1'前部的与驾驶部侧相反的一侧的横侧部分连结有收割部7'。收割部7'被支承为可在下降作业状态与上升非作业状态之间摆动升降操作。在机体1'的后部以横向并排的状态设有脱粒装置8'和谷粒储存部9'。脱粒装置8'和谷粒储存部9'以谷粒储存部9'位于驾驶部3'的后方的状态沿机体横方向排列。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谷粒储存部9'采用谷粒箱。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采用装袋用的谷粒储存部。以下,将谷粒储存部称为谷粒箱9'来进行说明。在谷粒箱9'的机体横外侧设有箱盖9a'。在脱粒装置8'与谷粒箱9'之间,从脱粒装置8'的谷粒排出部8a'(参照图15)朝向上方立设有扬谷装置10'。扬谷装置10'进入在谷粒箱9'的朝向脱粒装置8'的侧壁形成的凹入部9b'。在谷粒箱9'的后端部9c'连接有谷粒排出装置11'。

在联合收割机中,使收割部7'下降到下降作业状态,并在该状态下使机体行驶,由此能够进行稻、麦、大豆等的收获作业。

即,在收割部7',利用推子型的收割装置7a'收割位于机体1'前方的植立谷秆,利用供给输送装置7b'向脱粒装置8'的前部输送收割谷秆。在脱粒装置8'中,利用脱粒喂入链8b'夹持来自供给输送装置7b'的收割谷秆的根部侧并朝向脱粒装置8'的后方输送,将收割谷秆的穗稍侧插入脱粒室(未图示)并利用旋转的脱粒筒8c'进行脱粒处理,利用脱粒喂入链8b'将排秆从脱粒室排出。从尘埃中筛选出脱粒处理后的谷粒,将筛选后的谷粒输送至扬谷装置10'的输送开始端部并通过扬谷装置10'朝向谷粒箱9'向上方输送,从扬谷装置10'的输送终端部供应至谷粒箱9'并储存。储存在谷粒箱9'中的谷粒由谷粒排出装置11'排出。

〔关于发动机5'的废气净化结构〕

如图13、14所示,在动力部6'的发动机室内的发动机5'的上方部位设有第一废气净化装置12'。在发动机室的后外侧设有第二废气净化装置13'。第二废气净化装置13'配置在脱粒装置8'的前部与谷粒箱9'的前部之间。第二废气净化装置13'进入在谷粒箱9'的前部的机体横向内侧部分形成的凹入部。排气管14'从第二废气净化装置13'的排出部向后侧延伸。如图14、15、16所示,排气管14'以如下状态进行配管:从第二废气净化装置13'的排出部朝向后上方经过脱粒装置8'与谷粒箱9'之间而到达后述的动作状态切换装置21'的上方,在扬谷装置10'的附近向上方延伸后,向机体横向外侧(脱粒装置一侧)延伸并开口。排气管14'在从第二废气净化装置13'到扬谷装置10'附近之间,沿前后方向经过脱粒装置8'与谷粒箱9'之间。

从发动机5'排出的废气被吸入第一废气净化装置12'。在第一废气净化装置12'中,废气中含有的柴油微粒子被收集滤波器(未图示)收集,进行使柴油微粒子减少的废气净化处理。从第一废气净化装置12'排出的废气被吸入第二废气净化装置13'。在第二废气净化装置13'中,以向废气喷射尿素水使废气中含有的氮氧化物减少的方式进行净化处理。从第二废气净化装置13'排出的废气通过排气管14'从机体1'的后部上方部位排出。

〔关于发动机的冷却结构〕

如图13、14所示,在动力部6'设有发动机冷却用的旋转风扇15'、以及发动机冷却用的散热器16'。散热器16'配置在比旋转风扇15'更靠机体横向外侧。旋转风扇15'利用发动机5'的动力驱动,并通过送风作用产生的吸引力将冷却风从动力部6'的外部吸入到内部,并且被吸入的冷却风从散热器16'的机体横外侧供应至散热器16',从而发动机冷却水被散热器16'冷却。

〔关于旋转风扇15'的控制结构以及脱粒装置8'的控制结构〕

在将发动机5'的动力传递至旋转风扇15'的动力传递机构中具备正转离合器17'(未图示)以及倒转离合器18'(未图示)。当正转离合器17'切换成接合状态时,来自发动机5'的动力通过正转离合器17'作为正转方向的动力被传递至旋转风扇15'从而旋转风扇15'以正转方向被驱动,从散热器16'的机体横向外侧向散热器16'送风。即,通过旋转风扇15'向散热器16'供应冷却风。当倒转离合器18'切换成接合状态时,来自发动机5'的动力通过倒转离合器18'作为倒转方向的动力传递至旋转风扇15'从而旋转风扇15'以倒转方向被驱动,从散热器16'的机体横向内侧向散热器16'送风。即,通过旋转风扇15'向散热器供应清扫风。

如图17所示,正转离合器17'的操作部以及倒转离合器18'的操作部经由与各自的操作部对应的一对操作线缆19'、20'与动作状态切换装置21'连动连结。设置于将发动机5'的动力传递至脱粒装置8'的脱粒动力传递系统、并将对脱粒装置8'中的脱粒筒8c'以及筛选部的动力传递在接合状态和切断状态之间切换的脱粒离合器22'的操作部经由操作线缆23'与动作状态切换装置21'连动连结。设置于所述脱粒动力传递系统、并将对脱粒装置8'中的脱粒喂入链8b'的动力传递在接合状态和切断状态之间切换的链离合器24'的操作部经由操作线缆25'与动作状态切换装置21'连动连结。动作状态切换装置21'与控制装置26'联系。控制装置26'与对脱粒杆27'发挥检测作用的操作位置检测传感器28'联系。

脱粒杆27'以能够在接合位置“接合”和切断位置“切断”之间切换操作的状态设置于运转部3'。脱粒杆27'的操作位置由操作位置检测传感器28'检测,操作位置检测传感器28'的检测结果被输入控制装置26'。

控制装置26'由微型计算机构成。如图17所示,在控制装置26'中具备:风扇控制部29'、发动机驱动时间计算部29a'、以及脱粒控制部30'。在发动机驱动时间计算部29a'中,基于发动机启动的检测信息,计算自从驱动发动机5'之后的经过时间。发动机驱动时间计算部29a'的经过时间的计算在每次发动机5'停止时复位并从最开始重新计算。发动机驱动时间计算部29a'的发动机驱动时间的计算也可以基于发动机驱动的检测信息进行。在风扇控制部29'中,基于发动机驱动时间计算部29a'的计算结果,每当发动机5'的驱动持续时间成为设定持续时间时,将应使旋转风扇15'倒转驱动设定倒转时间的风扇指令输出至动作状态切换装置21'。在脱粒控制部30'中,基于操作位置检测传感器28'的检测结果,将应使脱粒离合器22'以及链离合器24'操作成接合状态或切断状态的脱粒指令输出至动作状态切换装置21'。

〔关于动作状态切换装置21'的结构〕

如图16所示,动作状态切换装置21'具备:第一凸轮机构31'、作为第一促动器的第一电动马达m1'、第二凸轮机构32'、作为第二促动器的第二电动马达m2'。

第一凸轮机构31'具备:自由端部与正转离合器17'的操作线缆19'中的内部线缆连动连结的摆动连杆(未图示)、自由端部与倒转离合器18'的操作线缆20'中的内部线缆连动连结的摆动连杆(未图示)、具有与正转离合器17'的摆动连杆对应的旋转凸轮部和与倒转离合器18'的摆动连杆对应的旋转凸轮部并依次对双方的摆动连杆进行操作的旋转凸轮(未图示)。

第二凸轮机构32'具备:自由端部与脱粒离合器22'的操作线缆23'中的内部线缆连动连结的摆动连杆(未图示)、自由端部与链离合器24'的操作线缆25'中的内部线缆连动连结的摆动连杆(未图示)、具有与脱粒离合器22'的摆动连杆对应的旋转凸轮部和与链离合器24'的摆动连杆对应的旋转凸轮部并依次对双方的摆动连杆进行操作的旋转凸轮(未图示)。

在动作状态切换装置21'中,当风扇控制部29'输入应使旋转风扇15'倒转的指令时,基于该指令,第一电动马达m1'被驱动并且第一凸轮机构31'被第一电动马达m1'的动力操作进而将操作线缆19'向切断侧操作、第一凸轮机构31'先将作为动作装置的正转离合器17'切换操作为作为一方动作状态的切断状态。当正转离合器17'成为切断状态时,通过第一凸轮机构31'被第一电动马达m1'进一步操作而将操作线缆20'向接合侧操作、第一凸轮机构31'接下来将作为动作装置的倒转离合器18'切换操作为作为另一方的动作状态的接合状态。当倒转离合器18'自接合状态之后经过设定倒转时间后,第一电动马达m1'先向倒转方向驱动而第一凸轮机构31'被第一电动马达m1'的动力操作进而将操作线缆20'向切断一侧操作,由此第一凸轮机构31'先将倒转离合器18'切换操作为作为另一方的动作状态的切断状态。当倒转离合器18'返回到切断状态时,第一凸轮机构31'被第一电动马达m1'进一步操作而将操作线缆19'向接合一侧操作,由此第一凸轮机构31'接下来将正转离合器17'切换操作为作为另一方动作状态的接合状态。

在动作状态切换装置21'中,当从脱粒控制部30'输入应使脱粒装置8'驱动的指令时,基于该指令驱动第二电动马达m2'而第二凸轮机构32'被第二电动马达m2'的动力操作进而先将操作线缆23'向接合一侧操作,由此第二凸轮机构32'将作为动作装置的脱粒离合器22'切换操作为作为一方的动作状态的接合状态。当脱粒离合器22'成为接合状态时,第二凸轮机构32'被第二电动马达m2'进一步操作而将操作线缆25'向接合一侧操作,由此第二凸轮机构32'将作为动作装置的链离合器24'切换操作为作为一方动作状态的接合状态。

在动作状态切换装置21'中,当从脱粒控制部30'输入应使脱粒装置8'停止的指令时,基于该指令驱动第二电动马达m2'而第二凸轮机构32'被第二电动马达m2'的动力操作从而先将操作线缆25'向切断一侧操作,由此第二凸轮机构32'将链离合器24'切换操作为作为另一方动作状态的切断状态。当链离合器24'成为切断状态时,第二凸轮机构32'被第二电动马达m2'的动力进一步驱动而将操作线缆23'向切断一侧操作,由此第二凸轮机构32'将脱粒离合器22'切换操作为作为另一方动作状态的切断状态。

接着,在对发动机5'进行驱动的情况下,每当发动机5'的驱动持续时间达到设定持续时间时,第一电动马达m1'由风扇控制部29'向风扇倒转操作侧驱动控制而第一凸轮机构31'被第一电动马达m1'的动力操作,在由第一凸轮机构31'所设定的适当的时机下通过动作状态切换装置21'切换操作正转离合器17'以及倒转离合器18',正转离合器17'被切换至切断状态之后倒转离合器18'被切换至接合状态从而旋转风扇15'向倒转方向驱动。当倒转离合器18'被切换为接合状态之后经过设定倒转时间后,第一电动马达m1'由风扇控制部29'向风扇正转操作侧驱动控制而第一凸轮机构31'被第一电动马达m1'的动力操作,在由第一凸轮机构31'设定的适当的时机下通过动作状态切换装置21'切换操作正转离合器17'以及倒转离合器18',倒转离合器18'被切换为切断状态之后正转离合器17'被切换为接合状态从而旋转风扇15'返回正转方向的驱动状态。即,每当发动机5'的驱动持续时间达到设定持续时间时,以不同时向旋转风扇15'传递正转动力和倒转动力的方式向倒转方向驱动旋转风扇15'设定倒转时间,从而向散热器16'供应清扫风。

当将脱粒杆27'操作为接合位置“接合”时,通过脱粒控制部30'将第二电动马达m2'向脱粒驱动操作侧驱动控制而第二凸轮机构32'被第二电动马达m2'的动力操作,在由第二凸轮机构32'所设定的适当时机下通过动作状态切换装置21'切换操作脱粒离合器22'以及链离合器24',脱粒离合器22'被切换为接合状态之后链离合器24'被切换为接合状态。即,通过将脱粒离合器22'切换为接合状态来驱动脱粒筒8c'以及筛选部从而能够进行脱粒部的脱粒处理、并且,能够进行筛选部的筛选处理,之后链离合器24'被切换为接合状态而驱动脱粒喂入链8b',向脱粒室供应收割谷秆。

当将脱粒杆27'操作为切断位置“切断”时,通过脱粒控制部30'将第二电动马达m2'向脱粒停止操作侧驱动控制而第二凸轮机构32'被第二电动马达m2'的动力操作,在由第二凸轮机构32'所设定的适当时机下通过动作状态切换装置21'切换操作脱粒离合器22'以及链离合器24',链离合器24'被切换为切断状态之后脱粒离合器22'被切换为切断状态。即,通过将喂入链离合器24'切换为切断状态而脱粒喂入链8b'停止从而排秆从脱粒室的排出结束,之后切换脱谷离合器22'被切换为切断状态,脱粒筒8c'以及筛选部停止。

如图16所示,动作状态切换装置21'具备装置框架33'。装置框架33'组合机体上下方向的框架部件以及机体前后方向的框架部件而构成。在装置框架33'的上部支承有第一凸轮机构31'以及第一电动马达m1'。在装置框架33'的后下部支承有第二凸轮机构32'以及第二电动马达m2'。在装置框架33'的前部的上下三个部位形成有线缆支承部34'。在装置框架33'中的支承第二凸轮机构32'的部分形成有线缆支持部35'。

如图13、14、15所示,动作状态切换装置21'配置在脱粒装置8'的后部与谷粒箱9'的后部之间。详细来说,动作状态切换装置21'配置在脱粒装置8'的后部与谷粒箱9'的后部之间的脱粒装置8'与扬谷装置10'之间。如图16所示,动作状态切换装置21'以位于跨越比扬谷装置10'更靠前侧的位置和比扬谷装置10'更靠后侧的位置的状态、且以位于排气管14'的下方的状态配置在脱粒装置8'与扬谷装置10'之间。装置框架33'立设在机体1'的框架上,并且在装置框架33'的上部设置的连结部33a'与脱粒装置8'的侧壁8d'连结,动作状态切换装置21'支承在机体1'和脱粒装置8'的侧壁8d'。

如图16所示,在前部三个部位的线缆支持部34'中的第一线缆支持部34a'和第二线缆支持部34b'支承有正转离合器17'的操作线缆19'的外部线缆的端部和倒转离合器18'的操作线缆20'的外部线缆的端部。前部三个部位的线缆支持部34'中的第三线缆支持部34c'和后部线缆支持部35'支承有脱粒离合器22'的操作线缆23'的外部线缆的端部和链离合器24'的操作线缆25'的外部线缆的端部。四根操作线缆19'、20'、23'、25'从动作状态切换装置21'朝向机体前方延伸。

〔其他实施方式〕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通过具有第一凸轮机构31'以及作为第一促动器的第一电动马达m1'的第一操作单元和具有第二凸轮机构32'以及作为第二促动器的第二电动马达m2'的第二操作单元这两个操作单元来操作多个操作对象的动作装置的结构的例子,但可以采用不限于此的结构。例如,根据操作对象的动作装置,可以采用通过一个操作单元操作多个动作装置的结构。另外,也可以采用通过三个以上操作单元操作多个动作装置的结构。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四个离合器作为操作对象的动作装置的例子,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将三个以下或五个以上的离合器作为操作对象的动作装置。另外,还可以将变速装置等离合器以外的装置作为操作对象的动作装置。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动作状态切换装置21'配置在脱粒装置8'与扬谷装置10'之间的例子,但也可以配置在脱粒装置8'与谷粒储存部9'之间的从脱粒装置8'与扬谷装置10'之间离开的位置。虽然示出了动作状态切换装置21'跨越比扬谷装置10'更靠前侧的部位与比扬谷装置10'更靠后侧的部位配置的例子,但也可以配置在仅比扬谷装置10'靠后侧的部位、或者仅比扬谷装置10'靠前侧的部位。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动作状态切换装置21'支承于脱粒装置8'的侧壁8d'的例子,但也可以采用支承在机体1'上而不支承于脱粒装置8'的侧壁8d'的结构。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作为促动器采用电动马达m1'、m2'的例子,但不限于此,例如,可以采用液压缸、电动螺线管等任何促动器。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第一废气净化装置12'设于发动机室、第二废气净化装置13'设于脱粒装置8'的前部和作为谷粒储存部的谷粒箱9'的前部之间的例子,但也可以仅将第一废气净化装置12'以及第二废气净化装置13'中的任一方设在脱粒装置8'的前部与谷粒储存部的前部之间。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可以适用于普通型的联合收割机。另外,也可以适用于具备车轮式的行驶装置、车轮和小型履带组合的行驶装置的联合收割机。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