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采棉机构总成及所构成的采棉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84251发布日期:2018-09-21 19:39阅读:30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农业机械,尤其是一种采棉机构总成及所构成的采棉机。



背景技术:

随着目前新疆机采棉种植模式的推广应用,采棉机也被大规模推广应用,但现棉花采收大规模使用的采棉机所适应的种植模式,不能较好的适用于新疆机采棉的种植模式,现主要使用的采棉机主要为水平摘锭模式的采棉方式,因与种植模式不能较好匹配,导致在采收过程中会有较多如棉杆、残膜等杂质,且使用摘锭需要经常进行更换,费用较昂贵,对一般农户来说使用和维护采棉机需要大量资金。

因此,为适应不同种植模式的棉花种植模式,降低成本等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采棉机,能适应新疆棉花种植模式,且在采摘过程中带入杂质少,使用和维护成本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采棉机不能较好的适应棉花种植模式,且现有采棉机使用维护成本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的技术方案:一种采棉机的采棉机构总成,其特征在于:包含:摘锭(1)、输送带(2)、输送带驱动轮(72)和摘锭驱动机构(3),输送带(2)设于摘锭驱动机构(3)上,若干组摘锭(1)设于输送带(2)上。

所述摘锭(1)包含拉杆(11)和摘锭壳体(18),摘锭壳体(18)内设置有针片(16)。

所述针片(16)为如下结构中的一种:所述针片(16)一边设有若干采棉针(17),所述针片(16)中部设有销孔(161),所述拉杆(11)一端套设有采棉从动机构(12),采棉从动机构(12)与拉杆(11)间设有复位弹簧(121),拉杆(11)另一端设有拉板(14),所述拉板(14)上设有驱动销(15),驱动销(15)设置于销孔(161)内,所述拉杆(11)能够带动拉板(14)驱动针片(16)向摘锭壳体(18)外的方向移动。

或者,所述针片(16)上设有针孔(162),针孔(162)内设有采棉针(17),所述采棉针(17)呈向内倾斜排列,且采棉针(17)能够在拉杆(11)的作用下,在针孔(162)中摆动,上下针片(16)间设有隔针板(163),所述隔针板(163)上设有分针柱(164)。

上述的销孔(161)的方向不同,则可以确定拉杆(12)拉或推的动作使采棉针(17)伸出。

所述采棉从动机构(12)端部设有锥齿轮(122),所述摘锭驱动机构(3)为边缘设有能够与锥齿轮(122)啮合的斜齿(31)的盘状体,输送带(2)上下带间设有撬板(8),所述撬板(8)为机架上的U形板状体或摘锭驱动机构(3)上的环状体,撬板(8)能够使运行的摘锭(1)的拉杆(11)下拉或上推,实现采棉针(17)的伸出。

所述摘锭(1)通过拉杆套(13)连接于输送带(2)上,锥齿轮(122)与摘锭壳体(18)之间通过传动轴套(123)连接并传动,拉杆(11)穿过传动轴套(123)并且一端连接针片(16)或拉板(14),拉杆(11)的另一端设有拉杆顶块(111)。

实际使用时:采棉机构总成设置于机架(7)的前端,机器行走过程中,由采棉机构总成接触进行采棉,采棉机构总成主要由输送带(2)、摘锭驱动机构(3)和摘锭组成,表面阵列由若干行若干列摘锭安装孔(21),摘锭安装孔(21)中安装摘锭(1),摘锭(1)下端部设有摘锭从动机构(12),摘锭从动机构(12)的下端安装有锥齿轮(122),内部穿设有拉杆(11),拉杆(11)下端部设有限位块,摘锭从动机构(12)与拉杆(11)间设有复位弹簧(121),摘锭从动机构(12)上连接有拉杆套(13),拉杆套(13)最好为弹性材质制成,所述拉杆套(13)优选具有弹性的橡胶材料制成,上述的传动轴套(123)和拉杆(11)也可选具有弹性的橡胶材料制成。

拉杆套(13)用于摘锭(1)和输送带(2)的连接,将拉杆套(13)安装至摘锭安装孔(21)内,拉杆套(13)上端设有摘锭壳体(18),拉杆(11)上端设有拉板(14),拉板(14)设置于摘锭壳体(18)内,且拉板(14)上,上、下部设有驱动销(141),摘锭壳体(18)上、下内壁上各设有限位销(181),限位销(181)上设置有针片(16),针片(16)的结构有两种方案,其中一种方案中针片(16)轮廓与摘锭壳体(18)壳体相似,且上、下针片(16)的一边上设有若干采棉针(17),针片(16)上设有销孔(161),拉板(14)上的驱动销(141)设置于限位孔(165)内,销孔(161)为倾斜,且倾斜向采棉针(17)的方向;

输送带(12)上下带间设有至少一个支撑轮(24),用于支撑输送带,支撑轮(24)中部穿设有传动轴,传动轴与支撑轮(24)间设有轴承,支撑轮(24)能够在传动轴上转动,传动轴上还设有若干组摘锭驱动机构(3),摘锭驱动机构(3)为边缘设有能够与锥齿轮(122)啮合的斜齿(31)的盘状体,传动轴转动时带动驱动机构(3)一同转动,即带动摘锭(1)转动,输送带(12)上下带间还设有用于将拉杆(11)下拉的撬板(8),一组撬板(8)的形状与输送带(12)的输送的轨迹相同,且端部为逐渐变宽状,最宽部为拉杆(11)下部限位块与锥齿轮(122)的间距,撬板(8)安装于机架辅助架(71)上,机架辅助架(71)连接于机架(7)上;

具体的工作过程为,输送带(12)转动带动摘锭(1)行走,待摘锭(1)下部摘锭从动机构(12)转至撬板(8)时,由撬板(8)将拉杆(11)下拉,下拉时带动拉板(14)下拉,拉板(14)上的驱动销(141)带动针片(16)在销孔(161)方向的引导下,向摘锭壳体(18)外进行移动,则带动采棉针(17)向外露出与摘锭壳体(18),继续行走,由机架(7)上的驱动装置,或由行走轮、地轮(26)提供动力对传动轴进行驱动,传动轴转动过程中带动摘锭驱动机构(3)转动,从而带动与摘锭驱动机构(3)啮合的锥齿轮(122)转动,此时摘锭(1)转动进行棉花采摘作业,采棉针上会挂有棉花,当输送带(12)输送至,摘锭(1)中的拉杆(11)离开撬板(8)时,摘锭(1)停止转动,输送带继续输送棉花。

其中针片(16)上设有针孔(162),针孔(162)内设有采棉针(17),采棉针(17)尾部用钢丝串联,所述采棉针(17)呈向内倾斜排列,在拉杆(11)上端连有隔针板(163),在拉动作用下,将采棉针(17)拉至水平状态,采棉针(17)露出摘锭壳体(18),进行棉花采摘作业。

作为改进:所述输送带(2)最好由若干组硬质的条带(23)组成带状体,各条带(23)上设有摘锭安装孔(21),条带(23)边缘设有条带连接扣(22),各条带(23)能够通过条带连接扣(22)连接成一体。

实际使用时:当进行不同棉花地的采摘作业时,可以根据情况进行选择条带(23)数量,通过条带(23)的条带连接扣(22)连接组成一体的输送带(2),这种设计可以使采棉机适应多种种植模式的棉田。

作为改进:摘锭驱动机构(3)上设有地轮(26),所述地轮(26)一周上设有若干扎杆,扎杆与地面接触端最好为锥形。

实际使用时:摘锭驱动机构(3)上设有地轮(26),由地轮(26)转动进行动力传输,带动驱动机构(3)转动,从而带动摘锭(1)进行转动,完成采棉作业,地轮(26)上设有若干扎杆,扎进地面可适应不同地形,且提供动力。

作为改进:所述机架(7)上设有脱棉机构(4),所述脱棉机构(4)设于采棉机构后,脱棉机构(4)包含转轴和脱棉板,所述脱棉板为软质并具有弹性的刷体或板体,能够在转轴的带动下旋转,脱棉板端部与摘锭(1)接触,将摘锭(1)上的棉花刷下。

实际使用时:在输送带(2)的输送过程末端的机架(7)上设有脱棉机构(4),脱棉机构(4)包含转轴和脱棉板,所述脱棉板能够在转轴的带动下旋转,脱棉板端部与摘锭(1)接触,在摘锭(1)将棉花输送至脱棉机构(4)时,由脱棉板将棉花脱离摘锭(1),脱棉机构(4)的一侧设有风机(5),由风机(5)提供负压将棉花吸入储棉箱(6)内。

所述输送带驱动轮(72)的直径小于支撑轮(24)的直径。

实际使用时:设置输送带驱动轮(72)直径小于支撑轮(24)直径,可以增大传动比节省动力。

进一步地,在所述输送带(2)上带撬板(8)之后的机架上最好设有采棉针复位机构(25),该采棉针复位机构(25)为前端呈楔状的板体,采棉针复位机构(25)能够使运行的摘锭(1)的拉杆(11)下拉或上推实现采棉针(17)的复位。

再进一步地,上述的拉杆上最好设有滚轮(112),可以减轻拉杆的驱动阻力,所述撬板(8)最好为环状体,并且所述环状体最好由内圈和外圈组成,内圈为固定于摘锭驱动机构(3)上的支撑圈,外圈为能够以内圈为支撑而转动的转动圈,内圈与外圈之间设有滚轮或滚珠构成一轴承状机构。

机架辅助架(71)上设有包覆压轮(73),且在采棉机构总成下设有兜棉布(74)。

实际使用时:设置包覆压轮(73)则可使尽可能多的摘锭(1)进入到工作状态,提高工作效率,在采棉机构总成下设有兜棉布(74)可以将输送过程中散落的棉花收集,减少浪费。

与现有技术相比,能适应多种棉花种植模式,且在采摘过程中带入杂质少,使用和维护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方向的剖视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摘锭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摘锭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摘锭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摘锭的工作示意图。

图7~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7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8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9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14 B—B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0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所示:1是摘锭,11是拉杆,111是拉杆顶块,112是滚轮,12是摘锭从动机构,121是复位弹簧,122是锥齿轮,123是传动轴套,13是拉杆套,14是拉板,141是驱动销,16是针片,161是销孔,162是针孔,163是隔针板,164是分针柱,165是限位孔,17是采棉针,18是摘锭壳体,2是输送带,21是摘锭安装孔,22是条带连接扣,23是条带,24是支撑轮,25是采棉针复位机构,26是地轮,3是采棉驱动机构,31是斜齿,4是脱棉机构,5是风机,6是储棉箱,7是机架,71是机架辅助架,72是输送带驱动轮,73是包覆压轮,74是兜棉布,8是撬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

实施例1:参照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的技术方案:一种采棉机的采棉机构总成,其特征在于:包含:摘锭1、输送带2、输送带驱动轮72和摘锭驱动机构3,输送带2设于摘锭驱动机构3上,若干组摘锭1设于输送带2上。

所述摘锭1包含拉杆11、摘锭壳体18,摘锭壳体18内设置有针片16。

所述针片16为如下结构中的一种:所述针片16一边设有若干采棉针17,所述针片(16)中部设有销孔161,所述拉杆11一端套设有采棉从动机构12,采棉从动机构12与拉杆11间设有复位弹簧121,拉杆11另一端设有拉板14,所述拉板14上设有驱动销15,驱动销15设置于销孔161内,所述拉杆11能够带动拉板14驱动针片16向摘锭壳体18外的方向移动。

或者,所述针片16上设有针孔162,针孔162内设有采棉针17,所述采棉针17呈向内倾斜排列,且采棉针17能够在拉杆11的作用下,在针孔162中摆动,上下针片16间设有隔针板163,所述隔针板163上设有分针柱164。

本实施例中拉杆12拉的动作使采棉针17伸出,在所述输送带2上带撬板8之后的机架上设有采棉针复位机构25,该采棉针复位机构25为前端呈楔状的板体,采棉针复位机构25能够使运行的摘锭1的拉杆11上推实现采棉针17的复位。

所述采棉从动机构12端部设有锥齿轮122,所述摘锭驱动机构3为边缘设有能够与锥齿轮122啮合的斜齿31的盘状体,输送带2上下空隙间设有撬板8,所述撬板8,撬板8能够使运行的摘锭1的拉杆11下拉。

实际使用时:采棉机构总成设置于机架7的前端,机器行走过程中,由采棉机构总成接触进行采棉,采棉机构总成主要由输送带2、摘锭驱动机构3和摘锭组成,表面阵列由若干行若干列摘锭安装孔21,摘锭安装孔21中安装摘锭1,摘锭1下端部设有摘锭从动机构12,摘锭从动机构12的下端安装有锥齿轮122,内部穿设有拉杆11,拉杆11下端部设有限位块,摘锭从动机构12与拉杆11间设有复位弹簧121,摘锭从动机构12上连接有拉杆套13,拉杆套13为弹性材质制成,拉杆套13用于摘锭1和输送带2的连接,将拉杆套13安装至摘锭安装孔21内,拉杆套13上端设有摘锭壳体18,拉杆11上端设有拉板14,拉板14设置于摘锭壳体18内,且拉板14上,上、下部设有驱动销141,摘锭壳体18上、下内壁上各设有限位销181,限位销181上设置有针片16,针片16的结构有两种方案,其中一种方案中针片16轮廓与摘锭壳体18壳体相似,且上、下针片16的一边上设有若干采棉针17,针片16上设有销孔161,拉板14上的驱动销141设置于限位孔165内,销孔161为倾斜,且倾斜向采棉针17的方向。

输送带12上下带间设有至少一个支撑轮24,用于支撑输送带,支撑轮24中部穿设有传动轴,传动轴与支撑轮24间设有轴承,支撑轮24能够在传动轴上转动,传动轴上还设有若干组摘锭驱动机构3,摘锭驱动机构3为边缘设有能够与锥齿轮122啮合的斜齿31的盘状体,传动轴转动时带动驱动机构3一同转动,即带动摘锭1转动,输送带12上下带间还设有用于将拉杆11下拉的撬板8,一组撬板8的形状与输送带12的输送的轨迹相同,且端部为逐渐变宽状,最宽部为拉杆11下部限位块与锥齿轮122的间距,撬板8安装于机架辅助架71上,机架辅助架71连接于机架7上。

所述摘锭1通过拉杆套13连接于输送带2上,锥齿轮122与摘锭壳体18之间通过传动轴套123连接并传动,拉杆11穿过传动轴套123并且一端连接针片16或拉板14,拉杆11的另一端设有拉杆顶块111。

具体的工作过程为,输送带12转动带动摘锭1行走,待摘锭1下部摘锭从动机构12转至撬板8时,由撬板8将拉杆11下拉,下拉时带动拉板14下拉,拉板14上的驱动销141带动针片16在销孔161方向的引导下,向摘锭壳体18外进行移动,则带动采棉针17向外露出与摘锭壳体18,继续行走,由机架7上的驱动装置,或由行走轮、地轮26可以提供动力驱动输送带12或摘锭驱动机构3转动,输送带12与摘锭驱动机构3之间有差速,从而带动与摘锭驱动机构3啮合的锥齿轮122转动,此时摘锭1转动进行棉花采摘作业,采棉针上会挂有棉花,当输送带12输送至摘锭1中的拉杆11离开撬板8时,摘锭1停止转动,输送带继续输送棉花。

上述的驱动输送带12和摘锭驱动机构3可以同向转动,如地轮26带动驱动输送带12,摘锭驱动机构3则由采棉机提供动力带动下以快于输送带12的线速度转动。也可以由地轮26驱动摘锭驱动机构3转动,输送带12则由采棉机提供动力带动相对于驱动摘锭驱动机构3反向转动。

当然,上述驱动输送带12和摘锭驱动机构3的同向转动或反向转动,也可以均由采棉机提供动力带动。

实施例2:与实施例1相比,本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所述针片16上设有针孔162,针孔162内设有采棉针17,所述采棉针17呈向内倾斜排列,且采棉针17能够在拉杆11的作用下,在针孔162中摆动,上下针片16间设有隔针板163,所述隔针板163上设有分针柱164。

实际使用时:其中针片16上设有针孔162,针孔162内设有采棉针17,采棉针17尾部用钢丝串联,所述采棉针17呈向内倾斜排列,在拉杆11上端连有隔针板163,在拉动作用下,将采棉针17拉至水平状态,采棉针17露出摘锭壳体18,进行棉花采摘作业。

实施例3:与实施例1或是实施例2相比,本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所述输送带2由若干组条带23组成,各条带23上设有摘锭安装孔21,条带23边缘设有条带连接扣22,各条带23能够通过条带连接扣22连接成一体。

实际使用时:当进行不同棉花地的采摘作业时,可以根据情况进行选择条带23数量,通过条带23的条带连接扣22连接组成一体的输送带2,这种设计可以使采棉机适应多种种植模式的棉田。

实施例4:与实施例1~3相比,本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摘锭驱动机构3上设有地轮26,所述地轮26上设有若干扎杆,扎杆与地面接触端为锥形。

实际使用时:摘锭驱动机构3上设有地轮26,由地轮26转动进行动力传输,带动驱动机构3转动,从而带动摘锭1进行转动,完成采棉作业,地轮26上设有若干扎杆,扎进地面可适应不同地形,且提供动力。

实施例5:与实施例1~4相比,本实施例的区别在于:为一种采棉机,包括机架7上至少设有上述的采棉机构总成。

实际使用时:采棉机上设置有上述采棉机构总成,由上述总成进行采摘作业。

实施例6:与实施例1~5相比,本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所述机架7上设有脱棉机构4,所述脱棉机构4设于采棉机构后,脱棉机构4包含转轴和脱棉板,所述脱棉板为软质并具有弹性的刷体或板体,能够在转轴的带动下旋转,脱棉板端部与摘锭1接触,将摘锭1上的棉花刷下。

实际使用时:在输送带2的输送过程末端的机架7上设有脱棉机构4,脱棉机构4包含转轴和脱棉板,所述脱棉板能够在转轴的带动下旋转,脱棉板端部与摘锭1接触,在摘锭1将棉花输送至脱棉机构4时,由脱棉板将棉花脱离摘锭1,脱棉机构4的一侧设有风机5,由风机5提供负压将棉花吸入储棉箱6内。

实施例7:参考图12,与实施例1~6相比,本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所述输送带驱动轮72的直径小于支撑轮24的直径。实际使用时:设置输送带驱动轮72直径小于支撑轮24直径,可以增大传动比节省动力。

实施例8:参考图13,与实施例1~7相比,本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机架辅助架71上设有包覆压轮73,且在采棉机构总成下设有兜棉布74。实际使用时:设置包覆压轮73则可使尽可能多的摘锭1进入到工作状态,提高工作效率,在采棉机构总成下设有兜棉布74可以将输送过程中散落的棉花收集,减少浪费。

实施例9:参考图14、15,与之前的实施例相比,本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所述的摘锭1的拉杆12推的动作使采棉针17伸出,所述的撬板8为摘锭驱动机构3上的环状体,撬板8能够使运行的摘锭1的拉杆11上推,实现采棉针17的伸出,所述的拉杆上的拉杆顶块111上还设有滚轮112,可以减轻拉杆的驱动阻力,采棉针复位机构25则为下拉实现采棉针17的复位,所述环状体由内圈和外圈组成,内圈为固定于摘锭驱动机构3上的支撑圈,外圈为能够以内圈为支撑而转动的转动圈,内圈与外圈之间设有滚轮或滚珠构成一轴承状机构。

实施例10:参考图6,与之前的实施例相比,本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所述环状体固定于摘锭驱动机构3上的支撑圈,输送带2的上、下部均设有包覆压轮73。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化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