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收割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68400发布日期:2019-06-21 23:02阅读:187来源:国知局
联合收割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具有燃料箱的联合收割机。



背景技术:

作为上述那样的联合收割机,例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联合收割机是已知的。该联合收割机具有驾驶部和谷粒回收部,谷粒回收部配置在驾驶部的后方。而且,在该联合收割机中,燃料箱在前后方向上配置在驾驶部和谷粒回收部之间的位置。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51440号公报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课题

在上述联合收割机中,燃料箱配置在比驾驶座位高的位置。因此,作业者在向燃料箱补给燃料时,需要爬上机体并且将补给用的容器提起至比较高的位置。

在此,在上述联合收割机中,可考虑将燃料箱配置在机体后端部的比较低的位置。若为燃料箱配置在机体后端部的比较低的位置这种结构,则需要提起补给用的容器的高度比较低。而且,作业者可以从机体的后方容易地补给燃料而不用爬上机体。

因此,若为燃料箱配置在机体后端部的比较低的位置这种结构,则向燃料箱的燃料补给变得容易。

在此,作为燃料箱配置在机体后端部的比较低的位置的结构,可考虑如下结构:在机体后端部设置有基座,燃料箱载置并支承于该基座。在该结构中,基座作为对燃料箱进行支承的支承部件发挥功能。

但是,在该情况下,为了避免燃料箱因地面的起伏而与地面产生干涉的事态,需要在机体后端部设置相比燃料箱以及基座向后下方伸出的保护部件。由此,制造成本增加。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向燃料箱的燃料补给容易并且可以抑制制造成本的增加的联合收割机。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具有:

脱粒装置;以及

以与所述脱粒装置横向排列的状态配置的谷粒箱,

在机体后端部配置有燃料箱,

所述燃料箱载置并支承于位于机体后端并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第一横架。

根据本实用新型,燃料箱配置在机体后端部。由此,可以从机体的后方补给燃料,因此,作业者可以容易地进行向燃料箱的燃料补给。

而且,第一横架可以采用如下结构:作为对燃料箱进行支承的支承部件发挥功能,并且也作为保护燃料箱的保护部件发挥作用。因此,不需要区别于第一横架另行设置用于保护燃料箱的部件。因此,可以抑制制造成本的增加。

即,根据本实用新型,可以容易地进行向燃料箱的燃料补给,并且可以抑制制造成本的增加。

并且,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为,所述第一横架支承所述燃料箱的后端部的下部。

在燃料箱因地面的起伏而接近地面的情况下,燃料箱中的、尤其是燃料箱的后端部的下部容易接近地面。

在此,根据上述结构,利用第一横架保护燃料箱中的、尤其是燃料箱的后端部的下部。由此,容易避免燃料箱因地面的起伏而与地面产生干涉的事态。

并且,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为,所述联合收割机具有:与所述谷粒箱的后下部连接并且从所述谷粒箱排出谷粒的谷粒排出装置;以及位于机体后端部并且对所述谷粒排出装置进行支承的支承架,所述第一横架与所述支承架连结。

根据该结构,燃料箱经由第一横架支承于支承架。由此,燃料箱利用第一横架以及支承架稳定地被支承。

并且,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为,所述联合收割机具有与从所述燃料箱向发动机的燃料供给相关的部件即燃料供给用部件,所述谷粒排出装置具有位于所述谷粒箱的后方的纵向输送部,所述燃料供给用部件在左右方向上位于所述燃料箱和所述纵向输送部之间,所述燃料箱、所述燃料供给用部件以及所述纵向输送部在俯视时以横向排列的状态配置。

在燃料供给用部件位于燃料箱的前侧的情况下,作业者难以从机体的后方接近燃料供给用部件。

在此,根据上述结构,燃料供给用部件在左右方向上位于燃料箱和纵向输送部之间。而且,燃料供给用部件在俯视时以与燃料箱以及纵向输送部横向排列的状态配置。

通过该配置,作业者可以从机体的后方容易地接近燃料供给用部件。

并且,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为,所述支承架延伸至比所述燃料箱靠后侧的位置,在所述支承架中的、位于比所述燃料箱靠后侧的部分即支承架后部,竖立设置有对所述纵向输送部进行支承的第一纵向框架。

根据该结构,支承架后部相比燃料箱位于后侧。因此,支承架后部作为用于避免燃料箱因地面的起伏而与地面产生干涉的事态的保护部件发挥功能。而且,第一纵向框架被支承架后部支承。

因此,可以构成如下结构:支承架后部作为保护燃料箱的保护部件发挥功能,并且也作为对第一纵向框架进行支承的支承部件发挥作用。即,可以使第一纵向框架具有两种功能,因此,可以抑制零件数量的增加。

并且,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为,在所述燃料箱和所述纵向输送部之间的所述燃料供给用部件的前方竖立设置有第二纵向框架,所述第一纵向框架支承于所述第二纵向框架。

在第二纵向框架竖立设置在燃料供给用部件的后方的情况下,作业者难以从机体的后方接近燃料供给用部件。

在此,根据上述结构,第二纵向框架竖立设置在燃料供给用部件的前方。通过该配置,作业者可以从机体的后方容易地接近燃料供给用部件。

并且,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为,所述联合收割机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前后主架;以及横跨所述左右一对前后主架并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左右主架,所述左右主架位于所述第一横架的前方相邻处,设置有将所述第一横架和所述左右主架连结的连结架。

通常,由前后主架以及左右主架构成的框架结构具有比较高的强度。

在此,根据上述结构,第一横架经由连结架与由前后主架以及左右主架构成的框架结构连结。由此,可以实现第一横架稳定地被支承的结构。

并且,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为,所述联合收割机具有:与所述谷粒箱的后下部连接并且从所述谷粒箱排出谷粒的谷粒排出装置;以及位于机体后端部并且对所述谷粒排出装置进行支承的支承架,所述燃料箱在俯视时位于所述支承架和所述连结架之间。

根据该结构,燃料箱经由第一横架被连结架以及支承架支承。

在此,连结架与由前后主架以及左右主架构成的框架结构连结。因此,连结架稳定地被支承。

另外,通常,支承架对谷粒排出装置进行支承,因此,具有比较高的强度。

因此,根据该结构,燃料箱由稳定地被支承的连结架和具有比较高的强度的支承架支承。由此,燃料箱稳定地被支承。

并且,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为,所述联合收割机具有位于所述左右主架的前方相邻处并且所述谷粒箱的下方的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第二横架,所述燃料箱进入所述谷粒箱的后端部的下方,并且载置并支承于所述第一横架、所述左右主架以及所述第二横架。

根据该结构,可以有效利用谷粒箱的后端部的下方的空间来设置容量比较大的燃料箱。而且,燃料箱由第一横架、左右主架以及第二横架稳定地支承。

并且,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为,所述联合收割机具有与所述脱粒装置的后部连结并且对排出秸秆进行碎断处理的排出秸秆处理装置,所述燃料箱和所述脱粒装置以横向排列的状态配置,所述排出秸秆处理装置的左右方向上的所述燃料箱侧的端部延伸至所述燃料箱的后方。

根据该结构,碎断处理后的排出秸秆容易以在左右方向上宽广分散的状态被排出。由此,容易避免碎断处理后的排出秸秆在联合收割机的行驶轨迹上在左右方向上偏向脱粒装置侧而落下的事态。

附图说明

图1是联合收割机的俯视图。

图2是联合收割机的后视图。

图3是表示燃料箱的支承结构等的联合收割机的主要部分后视图。

图4是表示燃料箱的支承结构等的联合收割机的主要部分俯视图。

图5是表示燃料箱的支承结构等的联合收割机的主要部分侧视图。

图6是表示电动马达等的结构的横剖俯视图。

图7是表示谷粒箱的打开姿势锁定机构的结构的联合收割机的主要部分后视图。

图8是表示谷粒箱的打开姿势锁定机构的结构的联合收割机的主要部分俯视图。

图9是表示谷粒箱的打开姿势锁定机构的结构的展开图。

图10是表示限制板的结构的联合收割机的纵剖侧视图。

图11是表示限制板的结构的联合收割机的主要部分俯视图。

图12是表示限制板的支承结构的纵剖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联合收割机

5 脱粒装置

6 谷粒箱

7 谷粒排出装置

9 燃料箱

10 第一纵向框架

20 第二纵向框架

71 纵向输送部

81 前后主架

82 左右主架

83 第一横架

84 第二横架

85 连结架

86 支承架

86a 支承架后部

90 排出秸秆处理装置

91 燃料供给用部件

E 发动机

具体实施方式

基于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实用新型的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图1、图4至图6、图8、图10至图12所示的箭头F的方向作为“前”、将箭头B的方向作为“后”,将图1至图4、图6至图8、图11所示的箭头L的方向作为“左”、将箭头R的方向作为“右”。另外,将图2、图3、图5、图7、图9、图10、图12所示的箭头U的方向作为“上”、将箭头D的方向作为“下”。

〔联合收割机的整体结构〕

如图1及图2所示,全喂入式联合收割机1具有:收割部2、送料装置3、驾驶部4、脱粒装置5、谷粒箱6、谷粒排出装置7、以及发动机E。

收割部2设置在联合收割机1的机体前部。而且,在收割部2的后侧设置有送料装置3以及驾驶部4。在驾驶部4设置有驾驶座位41。

脱粒装置5位于送料装置3的后方。另外,谷粒箱6以与脱粒装置5横向排列的状态配置。而且,谷粒排出装置7与谷粒箱6的后下部连接。

这样,联合收割机1具有脱粒装置5。另外,联合收割机1具有以与脱粒装置5横向排列的状态配置的谷粒箱6。另外,脱粒装置5位于谷粒箱6的右侧。

收割部2收割田地的直立谷秆。另外,送料装置3将收割谷秆向脱粒装置5输送。在脱粒装置5中,收割谷秆进行脱粒处理。通过脱粒处理而得到的谷粒积存于谷粒箱6。谷粒箱6中积存的谷粒根据需要利用谷粒排出装置7向机外排出。

这样,联合收割机1具有与谷粒箱6的后下部连接并且从谷粒箱6排出谷粒的谷粒排出装置7。

另外,在脱粒装置5的后部连结有排出秸秆处理装置90。排出秸秆处理装置90构成为,对从脱粒装置5排出的排出秸秆进行碎断处理。

这样,联合收割机1具有与脱粒装置5的后部连结并且对排出秸秆进行碎断处理的排出秸秆处理装置90。

另外,如图2所示,在联合收割机1的下部设置有履带式的行驶装置TR。联合收割机1通过行驶装置TR能够自行行驶。

如图2所示,谷粒排出装置7具有纵向输送部71。纵向输送部71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状态设置。纵向输送部71构成为从下向上输送谷粒。另外,纵向输送部71位于谷粒箱6的后方。

这样,谷粒排出装置7具有位于谷粒箱6的后方的纵向输送部71。

如图1所示,谷粒箱6构成为能够绕沿着机体上下方向的轴芯Y1转动。谷粒箱6通过绕轴芯Y1转动,由此,可以在图1中实线所示的通常姿势和图1中假想线所示的打开姿势之间变更姿势。另外,轴芯Y1穿过纵向输送部71的中心。

如图3至图5所示,在联合收割机1中,在机体后端部配置有燃料箱9。另外,在联合收割机1中,燃料箱9和脱粒装置5以横向排列的状态配置。并且,在联合收割机1中,燃料箱9进入谷粒箱6的后端部的下方。而且,排出秸秆处理装置90的左右方向上的燃料箱9侧的端部延伸至燃料箱9的后方。

燃料箱9具有供油口9a以及箱主体9b。供油口9a设置在箱主体9b的上表面。另外,供油口9a以朝向后上方开口的状态设置。作业者通过从机体后方将燃料注入到供油口9a,从而可以向燃料箱9补给燃料。

另外,燃料箱9利用前后两条保持带9c固定于机体框架8。保持带9c是带状的部件,沿着燃料箱9的外形被弯折。而且,保持带9c的两端部利用螺栓固定于机体框架8。

另外,如图4所示,燃料箱9的前端与二次处理壳体5a的后端接近。

另外,如图3至图5所示,联合收割机1具有燃料供给用部件91。燃料供给用部件91是与从燃料箱9向发动机E的燃料供给相关的部件。

这样,联合收割机1具有与从燃料箱9向发动机E的燃料供给相关的部件即燃料供给用部件91。

燃料供给用部件91包括分离器91a、燃料过滤器91b以及燃料泵91c。燃料箱9内的燃料利用燃料泵91c从在燃料箱9的底部形成的出口被吸引。利用燃料泵91c吸引的燃料经过燃料供给路径向发动机E供给。另外,在燃料供给路径中,利用分离器91a从燃料中分离水。另外,利用燃料过滤器91b除去燃料中含有的异物。

如图3以及图4所示,燃料供给用部件91在左右方向上位于燃料箱9和纵向输送部71之间。另外,燃料箱9、燃料供给用部件91以及纵向输送部71在俯视时以横向排列的状态配置。

〔机体框架的结构以及燃料箱的支承结构〕

如图3至图5所示,联合收割机1具有机体框架8。机体框架8具有:左右一对前后主架81、左右主架82、第一横架83、第二横架84、连结架85、以及支承架86。

左右一对前后主架81在联合收割机1的左右两端部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状态设置。而且,左右主架82以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状态跨设于左右一对前后主架81。

这样,联合收割机1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前后主架81。另外,联合收割机1具有横跨左右一对前后主架81并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左右主架82。

另外,第一横架83以及第二横架84分别以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状态设置。第一横架83位于机体后端。另外,如图3所示,燃料过滤器91b在后视时与第一横架83重叠。

如图4所示,左右主架82位于第一横架83的前方相邻处。而且,利用连结架85连结第一横架83和左右主架82。另外,如图3至图5所示,第二横架84位于左右主架82的前方相邻处并且谷粒箱6的下方。

这样,联合收割机1具有位于左右主架82的前方相邻处并且谷粒箱6的下方的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第二横架84。另外,联合收割机1设置有将第一横架83和左右主架82连结的连结架85。

连结架85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状态设置。第一横架83的左端部焊接在连结架85的右侧部。另外,连结架85的前端部焊接在左右主架82的后部。

而且,如图3至图5所示,燃料箱9载置并支承于第一横架83、左右主架82以及第二横架84。

这样,燃料箱9进入谷粒箱6的后端部的下方,并且载置并支承于第一横架83、左右主架82以及第二横架84。另外,在联合收割机1中,燃料箱9载置并支承于位于机体后端并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第一横架83。

另外,如图3至图5所示,第一横架83支承燃料箱9的后端部的下部。

如图3至图5所示,支承架86位于机体后端部。另外,支承架86具有支承主体部87和左右一对凸缘部88。

支承主体部87是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板状的部分。支承主体部87水平配置。而且,凸缘部88从支承主体部87的左右两端部分别朝向下方延伸。

支承架86的前端部焊接在左右主架82的后部。而且,支承架86延伸至比燃料箱9靠后侧的位置。

另外,第一横架83的右端部焊接于支承架86的左侧的凸缘部88。由此,第一横架83与支承架86连结。

而且,如图4所示,燃料箱9在俯视时位于支承架86和连结架85之间。

如图3至图5所示,在支承架86中的、相比燃料箱9位于后侧的部分即支承架后部86a,竖立设置有第一纵向框架10。第一纵向框架10在纵向输送部71的后侧以从支承架后部86a向上方延伸的状态设置。

如图3、图5、图6所示,在第一纵向框架10的上端部安装有第一支承支柱11。而且,在第一支承支柱11的前表面安装有保持部12。保持部12利用螺栓b1紧固在第一支承支柱11的前表面。

如图6所示,保持部12形成为包围纵向输送部71。而且,保持部12支承纵向输送部71。

根据该结构,第一纵向框架10经由第一支承支柱11以及保持部12支承纵向输送部71。另外,支承架86经由第一纵向框架10、第一支承支柱11以及保持部12支承纵向输送部71。

这样,在支承架86中的、相比燃料箱9位于后侧的部分即支承架后部86a,竖立设置有对纵向输送部71进行支承的第一纵向框架10。另外,联合收割机1具有位于机体后端部并且对谷粒排出装置7进行支承的支承架86。

另外,如图3以及图4所示,在燃料箱9和纵向输送部71之间的燃料供给用部件91的前方,竖立设置有第二纵向框架20。更具体地说,在燃料箱9和纵向输送部71之间的燃料过滤器91b的前方,竖立设置有第二纵向框架20。而且,第二纵向框架20设置在纵向输送部71的左侧。另外,第二纵向框架20以从机体框架8向上方延伸的状态设置。

如图2以及图3所示,在第二纵向框架20的上侧部分支承有第二支承支柱21。如图6所示,第二支承支柱21形成为沿着纵向输送部71的外形。而且,第二支承支柱21支承纵向输送部71。

根据该结构,第二纵向框架20经由第二支承支柱21支承纵向输送部71。

另外,如图3所示,第一纵向框架10和第二纵向框架20由纵向框架连结部件13连结。根据该结构,第二纵向框架20经由纵向框架连结部件13支承第一纵向框架10。

这样,第一纵向框架10支承于第二纵向框架20。

根据以上说明的结构,燃料箱9配置在机体后端部。由此,可以从机体的后方补给燃料,因此,作业者可以容易地进行向燃料箱9的燃料补给。

而且,第一横架83可以构成如下结构:作为对燃料箱9进行支承的支承部件发挥功能,并且也作为保护燃料箱9的保护部件发挥作用。因此,不需要区别于第一横架83另行设置用于保护燃料箱9的部件。因此,可以抑制制造成本的增加。

即,若为以上说明的结构,则可以容易地进行向燃料箱9的燃料补给,并且可以抑制制造成本的增加。

〔谷粒箱的打开姿势锁定机构〕

如图7以及图8所示,联合收割机1具有打开姿势锁定机构A。打开姿势锁定机构A具有止动部件102以及卡定部件103。另外,在谷粒箱6的后表面设置有棒状的突出部6d。突出部6d以从通常姿势下的谷粒箱6的后表面向后方突出的状态设置。

另外,如图4以及图8所示,在机体右侧的前后主架81以及支承架86的右侧设置有右端部框架100。右端部框架100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状态设置。

另外,在前后主架81、支承架86、右端部框架100的上侧设置有板状支承部件101。板状支承部件101水平配置。第二纵向框架20竖立设置在板状支承部件101的上表面。另外,右端部框架100以及板状支承部件101包含于机体框架8。

如图7以及图8所示,止动部件102竖立设置在板状支承部件101的上表面。止动部件102位于右端部框架100的上方。另外,如图8所示,止动部件102具有在俯视时呈大致L形的形状。而且,在使谷粒箱6从通常姿势向打开姿势转动时,突出部6d与止动部件102抵接。

如图7以及图8所示,卡定部件103设置在通常姿势下的谷粒箱6的后侧。卡定部件103具有大致J形的形状,以贯穿板状支承部件101以及右端部框架100的状态设置。另外,卡定部件103利用防脱落销104防止脱落。而且,卡定部件103构成为能够绕沿着机体上下方向的轴芯Y2转动。

图9是表示打开姿势锁定机构A的结构的展开图。图9中假想线所示的卡定部件103的位置对应于图8中假想线所示的卡定部件103的位置。另外,图9中实线所示的卡定部件103的位置对应于图8中实线所示的卡定部件103的位置。

如图9所示,止动部件102具有滑动面102a以及凹部102b。

在卡定部件103位于图8以及图9中假想线所示的位置时,卡定部件103与滑动面102a抵接。在该状态下,在使卡定部件103沿图8中的顺时针方向绕轴芯Y2转动时,卡定部件103在滑动面102a滑动并与凹部102b嵌合。

另外,在卡定部件103位于图8以及图9中实线所示的位置时,卡定部件103嵌合于凹部102b。在该状态下,在将卡定部件103向上方提起并使其沿图8中的逆时针方向绕轴芯Y2转动时,卡定部件103越到滑动面102a之上。

通过以上说明的动作,卡定部件103可以在图8以及图9中假想线所示的位置和图8以及图9中实线所示的位置之间变更位置。

而且,在突出部6d与止动部件102抵接的状态下,通过使卡定部件103从图8以及图9中假想线所示的位置向图8以及图9中实线所示的位置绕轴芯Y2转动,从而可以利用卡定部件103和止动部件102来夹持突出部6d。由此,能够以打开姿势锁定谷粒箱6。

另外,在利用卡定部件103和止动部件102夹持突出部6d的状态下,通过将卡定部件103从图8以及图9中实线所示的位置向上方提起并使其向图8以及图9中假想线所示的位置绕轴芯Y2转动,从而可以解除谷粒箱6的打开姿势下的锁定。

另外,如图9所示,止动部件102具有第一壁部102c以及第二壁部102d。利用第一壁部102c以及第二壁部102d限定卡定部件103的可动区域,以使卡定部件103只能在图8以及图9所示的范围Z内移动。

〔与方向指示灯以及反射器(reflector)相关的结构〕

如图2所示,在脱粒装置5的后部支承有左方向指示灯50以及左反射器51。

另外,如图5以及图6所示,在谷粒箱6的后方设置有电动马达30。输出齿轮30a安装于电动马达30。另外,从动齿轮71a安装于纵向输送部71。

输出齿轮30a与从动齿轮71a卡合。另外,从动齿轮71a构成为绕沿着机体上下方向的轴芯Y1与纵向输送部71一体地转动。

电动马达30构成为对输出齿轮30a进行旋转驱动。输出齿轮30a的旋转驱动力被传递到从动齿轮71a。而且,在旋转驱动力被传递到从动齿轮71a时,从动齿轮71a和纵向输送部71一体地转动。即,借助电动马达30的旋转驱动力,纵向输送部71绕轴芯Y1转动。由此,谷粒排出装置7绕轴芯Y1回旋。

另外,如图5以及图6所示,在谷粒箱6的后方设置有罩31。罩31以从后侧包围电动马达30的状态设置。另外,罩31支承于第一纵向框架10。

另外,如图2以及图5所示,在罩31的后表面支承有右反射器61。即,第一纵向框架10经由罩31支承右反射器61。

如图5所示,在第一支承支柱11的上表面安装有托架32。托架32利用螺栓b2紧固在第一支承支柱11的上表面。而且,如图2所示,托架32具有向机体横向外方延伸的形状。

根据该结构,第一纵向框架10的上端部经由第一支承支柱11支承托架32。

而且,如图2以及图5所示,在托架32的右端部安装有右方向指示灯60。根据该结构,右方向指示灯60位于比第一纵向框架10靠机体横向外侧的位置。

另外,根据该结构,第一纵向框架10的上侧部分经由第一支承支柱11以及托架32支承右方向指示灯60。

另外,如图2以及图5所示,右方向指示灯60位于比罩31靠上侧的位置。

根据以上说明的结构,右方向指示灯60支承于在纵向输送部71的后侧设置的第一纵向框架10。因此,右方向指示灯60位于纵向输送部71的后侧。由此,能够避免右方向指示灯60被纵向输送部71挡住的事态。因此,容易从机体后方识别右方向指示灯60。

另外,左方向指示灯50支承在脱粒装置5的后部,纵向输送部71位于谷粒箱6的后方。因此,能够避免左方向指示灯50被纵向输送部71挡住的事态。由此,容易从机体后方识别左方向指示灯50。

即,根据以上说明的结构,可以实现容易从机体后方识别左方向指示灯50以及右方向指示灯60的结构。

而且,根据以上说明的结构,不需要新设置用于对左方向指示灯50以及右方向指示灯60进行支承的部件。因此,可以抑制制造成本的增大。

〔与限制板相关的结构〕

如图10以及图11所示,在驾驶座位41的下方配置有发动机E,具有覆盖发动机E而构成发动机室ER的发动机罩42。驾驶座位41支承在发动机罩42的上部。谷粒箱6位于发动机罩42的后方。

联合收割机1具有的各种作业装置构成为利用发动机E的动力来驱动。例如,在谷粒箱6的内部的底部设置并且将谷粒箱6中积存的谷粒输送到上述谷粒排出装置7的底螺旋输送器6c也利用发动机E的动力来驱动。来自发动机E的动力经由传动带TB向底螺旋输送器6c传递。在发动机罩42的后壁部42a设置有开口部42b,传动带TB穿过该开口部42b。经由传动带TB向发动机罩42外导出的动力也可以传递到底螺旋输送器6c以外的作业装置。

在谷粒箱6的前下部形成有向谷粒箱6的内侧凹入的凹入部6a。位于凹入部6a的上方的前壁部6b与凹入部6a的上端连续并垂直地向上方延伸。

限制板112以位于凹入部6a的前侧的状态支承在前壁部6b的下端。限制板112例如由橡胶等弹性体构成,形成为平板形状。限制板112以悬挂的状态支承于前壁部6b。由限制板112和凹入部6a形成有废热接收空间S,废热接收空间S成为下部向下方敞开并且左右两端部向侧方敞开的空间。

如图12所示,限制板112的基端部112a由推压部件113和前壁部6b夹持并支承。即,推压部件113在从前方把持基端部112a的状态下相对于前壁部6b进行螺栓固定。

如图11所示,限制板112的左右宽度W1比开口部42b的左右宽度W2长,并横跨至谷粒箱6的机体横向外端而形成为横向长。另外,开口部42b的左右宽度W2位于限制板112的左右宽度W1的范围内。

如图10所示,限制板112设置成,限制板112的下端的高度位置比开口部42b的上端的高度位置高。即,从开口部42b的下端到限制板112的下端的上下高度H1构成为比开口部42b的上下高度H2高。

发动机E的热气从开口部42b排出而上升,被废热接收空间S挡住而从废热接收空间S的左右两端排出。即,借助限制板112,到达驾驶座位41的热气降低。

〔其他实施方式〕

(1)作为用于对谷粒排出装置7进行回旋驱动的部件,也可以设置有电动马达30以外的部件。例如,也可以代替电动马达30而设置有液压式的促动器。

(2)右方向指示灯60也可以支承于第一纵向框架10的上侧部分的、上端部以外的部位。

(3)托架32也可以支承于第一纵向框架10的上侧部分的、上端部以外的部位。

(4)托架32也可以不设置。

(5)右方向指示灯60也可以不经由托架32而直接支承于第一纵向框架10。

(6)右反射器61也可以不经由罩31而直接支承于第一纵向框架10。

(7)罩31也可以不设置。

(8)右方向指示灯60既可以位于与罩31相同的高度,也可以相比罩31位于下侧。

(9)行驶装置TR既可以是轮式,也可以是半履带式。

(10)也可以设置有对卡定部件103向下方施力的弹性部件。

(1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限制板112由弹性体构成的例子,但限制板112也可以由金属板、塑料那样的硬质材料构成。

(12)限制板112的左右宽度以及上下宽度能够适当变更。

(1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限制板112支承于前壁部6b,但并不限于此。例如,限制板112也可以支承在凹入部6a的上部。另外,限制板112也可以是将发动机罩42的后壁部42a作为基端而向后下方延伸那样的结构。另外,两个限制板112也可以是分别安装于前壁部6b和后壁部42a那样的结构。

(14)上述实施方式中的限制板112以悬挂的状态支承,但并不限于此。例如,对限制板112的下端进行支承的部件也可以从凹入部6a向前侧延伸。并且,限制板112也可以不是以垂直延伸的状态被支承的限制板,例如,也可以是从前壁部6b向前下方延伸的结构。

(1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如下例子:在谷粒箱6的前下部形成凹入部6a,由限制板112和凹入部6a形成废热接收空间S,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在谷粒箱6不形成凹入部6a,谷粒箱6的前表面从上部到下部大致平坦地构成,并且,限制板112从谷粒箱6的前表面向前下方延伸,从而在谷粒箱6的前表面和限制板112之间形成废热接收空间S。

(1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限制板112的基端部112a由推压部件113和前壁部6b夹持并支承的例子,但对限制板112进行支承的结构也可以是别的形态。例如,也可以是如下结构:将限制板112的基端部112a粘接于谷粒箱6的结构、或在限制板112形成多个螺栓贯通用的安装孔并将限制板112直接利用螺栓固定于谷粒箱6的结构。

(1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开口部42b设置成供传动带TB穿过,但开口部42b也可以并非设置成供传动带TB穿过,开口部42b的形状、大小、位置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开口部42b的左右宽度W2也可以横跨后壁部42a的左右两端而形成为横向长。当然,开口部42b的左右宽度W2也可以形成为比限制板112的左右宽度W1长。

(18)第一横架83也可以支承燃料箱9的后端部的下部以外的部分。例如,第一横架83既可以支承燃料箱9的前端部的下部,也可以支承燃料箱9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央部的下部。

(19)第一横架83也可以不与支承架86连结。

(20)支承架86也可以不设置。

(21)燃料箱9、燃料供给用部件91以及纵向输送部71在俯视时也可以不是横向排列的状态。例如,也可以是如下结构:燃料箱9和纵向输送部71在俯视时横向排列,燃料供给用部件91配置在燃料箱9的前方。

(22)第一纵向框架10也可以不设置。

(23)支承架86也可以不延伸至比燃料箱9靠后侧的位置。

(24)第二纵向框架20也可以设置在燃料供给用部件91的后方。

(25)第二纵向框架20也可以不设置。

(26)连结架85也可以不设置。

(27)燃料箱9在俯视时也可以不位于支承架86和连结架85之间。例如,也可以在俯视时在燃料箱9和支承架86之间的位置配置有连结架85。

(28)第二横架84也可以不设置。

(29)排出秸秆处理装置90的左右方向上的燃料箱9侧的端部也可以不延伸至燃料箱9的后方。

(30)排出秸秆处理装置90也可以不设置。

工业实用性

本实用新型不仅可以用于全喂入式联合收割机,而且也可以用于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