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半自动蜜蜂取卵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66336发布日期:2018-10-16 17:09阅读:28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蜜蜂养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半自动蜜蜂取卵装置。



背景技术:

在蜜蜂胚胎生物学的研究中,蜜蜂卵的收集效率是顺利开展试验的重要制约因素。由于蜜蜂卵体积小、卵壳脆弱,稍有压力就会破裂,并且蜂卵底端的粘液会阻碍取样针的顺利转移。

现有蜜蜂卵的收集方式通常是采用手工逐一挑取,不仅繁琐、费时、费力,而且获取的卵受损率很高。



技术实现要素: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是现有蜂卵收集方式卵受损率高的技术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半自动蜜蜂取卵装置,其包括外取样筒、内取样筒、供液设备、收集设备和吸气设备,所述内取样筒套接于所述外取样筒内,所述收集设备一端与所述吸气设备的吸气口相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内取样筒的顶端相连通,所述供液设备与所述外取样筒的顶端相连通,以将所述供液设备内的液体输入所述外取样筒与内取样筒之间的空间内。

进一步地,所述供液设备包括泵和用于盛放所述液体的溶液瓶,所述泵的进液口与所述溶液瓶相连通,所述泵的出液口与所述外取样筒与内取样筒之间的空间相连通,以将所述溶液瓶内的液体输入所述外取样筒与内取样筒之间的空间。优选的,溶液瓶、泵和外取样筒之间均通过硅胶软管进行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泵为蠕动泵。蠕动泵可以调节和控制液体的流速,从而可使液体在外取样筒底端滚动但不流出,这样既能通过滚动的液体将蜂卵从巢房上分离,又可避免液体大量流入蜂房对蜂房造成的不利影响。

优选的,外取样筒和内取样筒同轴设置。外取样筒和内取样筒的内径均大于蜂卵的尺寸,且均小于巢房的内径,以使携带蜂卵的液体可顺利由下而上流入内取样筒。

进一步地,所述内取样筒的顶端高于所述外取样筒的顶端,所述内取样筒的底端高于所述外取样筒的底端。内取样筒的顶端高于外取样筒的顶端,既便于收集设备(收集瓶)与内取样筒顶端的连接,也避免了泵出的液体流入内取样筒内影响内取样筒中的液体自下而上的流动;内取样筒的底端高于外取样筒的底端,这样当外取样筒插入巢房后,外取样筒包围住蜂卵的同时蜂卵可以位于内取样筒底端的下方,从而便于内取样筒的底端对准蜂卵。

进一步地,所述内取样筒的底端高于所述外取样筒的底端1~1.5mm。如此设置,既可使蜂卵位于内取样筒底端的下方,又不至于蜂卵距离内取样筒底端过大,这样就更便于携带蜂卵的液体流入内取样筒内。

进一步地,所述液体为磷酸盐缓冲液、去离子水或生理盐水中的任一种,即保证液体为中性。

进一步地,所述吸气设备为空压机,所述收集设备为收集瓶。优选的,所述空压机、收集瓶和内取样筒之间均通过硅胶软管进行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利用上述半自动蜜蜂取卵装置进行取卵的方法,其依次包括如下步骤:

(1)开启所述供液设备,将所述液体输入所述外取样筒与内取样筒之间的空间,当所述液体流至所述外取样筒的底端时,将所述外取样筒插入巢房内,并使所述内取样筒的底端对准蜂卵;

(2)开启所述吸气设备,以吸取所述收集设备内的气体,在压力差的作用下,携带所述蜂卵的液体经所述内取样筒流至所述收集设备内。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1)具体为:开启所述供液设备,将所述液体输入所述外取样筒与内取样筒之间的空间,同时调整所述液体的流速,以使所述液体在所述外取样筒的底端滚动但不流出,然后将所述外取样筒垂直插入巢房内,并使所述内取样筒的底端对准蜂卵。

进一步地,在所述步骤(2)之后进行步骤(3):将所述收集设备收集的含有蜂卵的液体进行过滤,获得蜂卵。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半自动蜜蜂取卵装置,外取样筒和内取样筒作为取样针,用于取样时直接插入蜂脾的巢房内;供液设备经外取样筒的顶端向外取样筒和内取样筒之间的空间内输入液体,当液体进入外取样筒底端时,即可对巢房内的蜂卵进行冲击,从而使蜂卵与巢房分离;此时,利用吸气设备吸取收集设备内的气体,从而将收集设备内的气压降低,在压力差的作用下,携带有蜂卵的液体经内取样筒的底端进入收集设备内,从而实现对蜂卵的取样和收集。可见,该装置利用液体的张力和气压差将巢房底部的蜜蜂卵移出并输送至收集设备内,整个收集过程没有对蜂卵施加机械力,保证了蜂卵的完整性,同时也提高了收集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而且整套装置结构简单,易于操作,非常适合于在实验室内进行大量蜜蜂卵的收集工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半自动蜜蜂取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外取样筒;2、内取样筒;3、蠕动泵;4、溶液瓶;5、硅胶软管;6、空压机;7、收集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能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内”、“外”、“顶”、“底”、“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视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半自动蜜蜂取卵装置,其包括外取样筒1、内取样筒2、供液设备、收集设备和吸气设备,内取样筒2套接于外取样筒1内,收集设备一端与吸气设备的吸气口相连通,另一端与内取样筒2的顶端相连通,供液设备与外取样筒1的顶端相连通,以将供液设备内的液体输入外取样筒1与内取样筒2之间的空间内。

具体而言,供液设备负责使液体在管路和外取样筒1里流动,其包括蠕动泵3和用于盛放液体的溶液瓶4,蠕动泵3的进液口与溶液瓶4相连通,蠕动泵3的出液口与外取样筒1的顶端相连通,以将溶液瓶4内的液体输入外取样筒1与内取样筒2之间的空间内。溶液瓶4、蠕动泵3和外取样筒1之间均通过内径为3mm的硅胶软管5进行连接。蠕动泵3可以调节和控制液体的流速,从而可使液体在外取样筒1底端滚动但不流出,这样既能通过滚动的液体将蜂卵从巢房上分离,又可避免液体大量流入蜂房对蜂房造成的不利影响。

供液设备内的液体可为磷酸盐缓冲液、去离子水或生理盐水中的任一种,即保证液体为中性;本实施例中的液体为磷酸盐缓冲液。

具体而言,本实施例的吸气设备为空压机6,收集设备为收集瓶7。空压机6、收集瓶7和内取样筒2之间均通过内径为3mm的硅胶软管5进行连接。

外取样筒1和内取样筒2同轴设置。使用时,可使内取样筒2的顶端高于外取样筒1的顶端,且内取样筒2的底端高于外取样筒1的底端。内取样筒2的顶端高于外取样筒1的顶端,既便于收集设备(收集瓶7)与内取样筒2顶端的连接,也避免了泵出的液体流入内取样筒2内影响内取样筒2中的液体自下而上的流动;内取样筒2的底端高于外取样筒1的底端,这样当外取样筒1插入巢房后,外取样筒1包围住蜂卵的同时蜂卵可以位于内取样筒2底端的下方,从而便于内取样筒2的底端对准蜂卵。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外取样筒1和内取样筒2的内径均大于蜂卵的尺寸,且均小于巢房的内径,以使携带蜂卵的液体可顺利由下而上流入内取样筒2。具体的尺寸为,外取样筒1和内取样筒2的长度均为12cm,外取样筒1的内径为4.5mm(关于意大利蜂,工蜂巢房的直径为5.31mm,雄蜂巢房的直径为6.34mm;关于中蜂,工蜂巢房直径为4.61mm,雄蜂的巢房直径为5.73mm),内取样筒2的直径为3mm。内取样筒2的底端高于外取样筒1的底端1mm。如此设置,既可使蜂卵位于内取样筒2底端的下方,又不至于蜂卵距离内取样筒2底端过大,这样就更便于携带蜂卵的液体流入内取样筒2内。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利用上述半自动蜜蜂取卵装置进行取卵的方法,其依次包括如下步骤:

(1)取卵时,将蜂脾平放在实验台上,溶液瓶4装满磷酸盐缓冲液,开启蠕动泵3,将溶液瓶4内的液体输入外取样筒1与内取样筒2之间的空间,同时调节蠕动泵3也调整液体的流速,以使液体在外取样筒1的底端滚动但不流出,然后手工将外取样筒1垂直插入巢房内,并使内取样筒2的底端对准蜂卵;

(2)开启空压机6,以吸取收集设备内的气体,在压力差的作用下,携带蜂卵的液体经内取样筒2流至收集设备内;

(3)取样结束后,将收集瓶7收集的含有蜂卵的液体进行过滤,即得蜂卵。

本实施例的半自动蜜蜂取卵装置,外取样筒和内取样筒作为取样针,用于取样时直接插入蜂脾的巢房内;供液设备经外取样筒的顶端向外取样筒和内取样筒之间的空间内输入液体,当液体进入外取样筒底端时,即可对巢房内的蜂卵进行冲击,从而使蜂卵与巢房分离;此时,利用吸气设备吸取收集设备内的气体,从而将收集设备内的气压降低,在压力差的作用下,携带有蜂卵的液体经内取样筒的底端进入收集设备内,从而实现对蜂卵的取样和收集。可见,该装置利用液体的张力和气压差将巢房底部的蜜蜂卵移出并输送至收集设备内,整个收集过程没有对蜂卵施加机械力,保证了蜂卵的完整性,同时也提高了收集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而且整套装置结构简单,易于操作,非常适合于在实验室内进行大量蜜蜂卵(意大利蜜蜂和中华蜜蜂的工蜂和雄蜂均可)的收集工作。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为了示例和描述而给出的,而并不是无遗漏的或者将本实用新型限于所公开的形式。很多修改和变化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选择和描述实施例是为了更好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际应用,并且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实用新型从而设计适于特定用途的带有各种修改的各种实施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