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豆荚采摘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46512发布日期:2019-01-18 18:55阅读:249来源:国知局
一种豆荚采摘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机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豆荚采摘机。



背景技术:

长期以来,青大豆(毛豆)的脱荚作业时依靠手工完成的,效率低且含杂率高。现有技术CN101543311B公开了一种青大豆脱荚机,其包括机架,设于沿机架上部一侧沿水平方向送进的输送链,输送链与位于其上的夹持压板构成夹持输送机构,可夹住豆杆向输送方向传送豆荚杆。输送链的中部设置有旋转脱荚装置,脱荚装置由前后布置的第一、第二两对位于夹持输送机构内侧的上、下脱荚辊构成,第一、第二脱荚辊的辊轴轴线分别与输送方向呈45°和70°夹角。脱荚辊的辊轴上具有间隔分布且径向延伸的柔性脱荚齿,上、下脱荚辊的柔性脱荚齿相互交错。工作时,将未脱荚的豆杆随输送链的运动逐渐进入上、下两脱荚辊之间,在交错的柔性脱荚齿击打作用下,豆荚纷纷从豆杆上脱落,在掉落过程中,清选风机将吹除掉落的豆叶,从而完成大豆脱荚的机械化作业。

虽然上述的青大豆脱荚机采用了前后布置的两对脱荚辊,但由于上述脱荚机中的豆杆均采用沿垂直于传送方向的方式垂直输送进入脱荚辊(即豆杆与夹持链垂直),且当脱荚辊的辊轮轴与豆杆平行时易将豆杆打断,因此为了避免将豆杆打断,脱荚辊5、6始终与输送方向呈一定的夹角(即现有技术中记载的45°和70°),但正由于脱荚辊倾斜设置导致上下脱荚辊在脱荚时存在脱荚空白区,(如图1中斜线填充区域X所示),处于该空白区域内的豆杆的根部不受脱荚辊作用,因此靠近豆杆根部处的豆荚不易被采摘干净,造成豆杆根部豆荚的漏采。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青大豆脱荚机存在采摘空白区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可以对豆杆根部青大豆进行彻底脱荚的豆荚采摘机。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豆荚采摘机,其包括:

机架;

夹持传送机构,所述夹持传送机构水平安装于所述机架上,沿物料传送方向设置了夹持豆杆根部的夹持部,所述夹持部的端部分别设计了物料入口和物料出口;

脱荚机构,安装于所述机架内并与所述夹持部对应地设置,其包括若干组沿所述传送方向依次设置于所述机架内的脱荚辊,每组所述脱荚辊均包括对称设于所述夹持部所在平面两侧的一对辊轮;

所述脱荚辊包括至少一组第一脱荚辊,所述第一脱荚辊的辊轮轴线均垂直于所述传送方向,且所述辊轮靠近所述夹持部设置;

还包括设于所述物料入口处的喂料机构,所述喂料机构将豆杆向第一方向倾斜地输送入所述夹持部内,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传送方向在水平面内成第一锐角设置。

所述脱荚辊还包括至少一组设于所述第一脱荚辊上游的第二脱荚辊,所述第二脱荚辊的轴线向第二方向倾斜设置,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传送方向在水平面内呈第二锐角设置,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向不同侧倾斜。

所述喂料机构(4)包括:传送带(41),其输出端与所述物料入口(351)连接;以及若干平行间隔设于所述传送带(41)表面的分隔条(42),所述分隔条(42)与传送带的传送方向成所述第一锐角设置。所述脱荚机构还包括设于相邻的脱荚辊之间的竖直设置的纠偏板,其沿与所述传送方向呈第三锐角的第三方向倾斜设置,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同侧倾斜。

所述纠偏板的一端连接至位于上游的辊轮上远离夹持机构的端部,所述纠偏板的另一端指向位于下游的辊轮的外周面。

所述辊轮包括与驱动装置连接的辊轴,所述辊轴的外周面上间隔布置有若干柔性脱荚条,所述柔性脱荚条沿所述辊轴的轴向延伸。

所述柔性脱荚条为橡胶条,每个所述辊轴的外周面上均匀布置有4根所述橡胶条。

所述夹持传送机构包括安装于所述机架上的对称布置的上夹持链和下夹持链,所述上夹持链与所述下夹持链之间互相咬合形成所述夹持部。

所述上夹持链和所述下夹持链包括若干依次连接的链板,各所述链板的外表面均设有可互相咬合的多个咬合齿。

所述上夹持链和所述下夹持链的内侧分别设有支撑夹持链的支撑架;至少一个支撑架上还通过弹性件连接有若干压块,所述压块对所述夹持部施加咬合压力。

所述物料出口处还设有排杆装置,其包括与所述物料出口交叉连接的排杆夹持链,和与所述排杆夹持链对应设置的夹持板,所述夹持板与所述排杆夹持链之间夹持有脱荚后的豆秸。

所述夹持板具有延伸至所述物料出口处的弧形引导板;所述弧形引导板引导所述豆秸进入所述排杆装置。

还包括设于所述脱荚机构下方的分拣机构,其包括:

振动筛,设置于所述脱荚机构的下方,所述振动筛尾部设有间隔锯形条片,用于分离豆荚和落叶;

鼓风机,设于所述机架上,所述鼓风机的出风口朝向所述振动筛的下方,并沿水平方向输出风;

豆荚输送装置,设于所述振动筛下方的机架上,用于向外输送豆荚;

以及杂料输送装置,沿输出风方向设于所述豆荚输送装置下游的机架上,用于向外输送杂料。

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机架下方的自动行走装置,其包括动力装置以及由所述动力装置驱动的履带或车轮。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豆荚采摘机,包括机架和水平安装在机架上的夹持传送机构、脱荚机构、以及喂料机构。夹持传送机构沿物料传送方向设置了夹持豆杆根部的夹持部,夹持部的端部分别设计了物料入口和物料出口;脱荚机构包括安装于机架内并与夹持部对应设置至少一组脱荚辊,每组脱荚辊包括对称设于夹持部所在平面两侧的一对辊轮。脱荚机构中至少包括一组第一脱荚辊,且第一脱荚辊的辊轮轴线均垂直于传送方向,且一端靠近夹持部;喂料机构设于物料入口处向夹持部内夹持部内输送物料,并将水平面内的豆杆与传送方向成第一锐角方向倾斜设置。由于第一脱荚辊是垂直于夹持部设置且一端靠近夹持部,所以第一脱荚辊的可采摘区域尽可能地靠近夹持部,消除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采摘空白区,使得豆杆根部的豆荚可以经过脱荚辊,完成对豆杆根部彻底脱荚,提高了采净率。另外喂料机构将水平面内的豆杆与传送方向成第一锐角方向倾斜输送入夹持部,避免了豆杆以垂直于传送方向经过垂直设置的第一脱荚辊时被打断的情况发生。此结构的喂料机构使得脱荚辊能够垂直于夹持部设置,消除采摘空白区的同时又避免了脱荚过程中打断豆杆。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豆荚采摘机,脱荚辊还包括至少一组设于第一脱荚辊上游的第二脱荚辊,第二脱荚辊的轴线在其所在水平面内沿与传送方向呈第二锐角的第二方向倾斜设置,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向不同侧倾斜。将第二脱荚辊的倾斜方向设置成与第一方向的不同侧,可以避免豆杆在倾斜都与第二脱荚辊的辊轴轴向相同或相近,避免第二脱荚辊豆杆打断。并且向第二方向切斜设置的第二脱荚辊可以增大与豆杆之间的角度,使得豆杆与第二脱荚辊接触的次数增加,提高脱荚采净率。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豆荚采摘机,其喂料机构包括传送带,其输出端与物料入口连接;以及若干平行间隔设于传送带的表面的分隔条。使用于物料入口连接的传送带可以实现豆荚杆快速连续输送入夹持部内,提高了豆荚的输送效率,配合夹持传送机构的高速传送,可以提高采摘机的脱荚效率。另外平行间隔设置的分隔条以与传送方向成第一锐角的第一方向倾斜设置在传送带的表面,使得放置在传送带上的豆杆自行以第一方向进入夹持部,通过设置分隔条限制了豆杆进入夹持部的角度,避免其与脱荚辊的轴线平行或者接近,由此避免在脱荚过程中被打断,且无需人工调整,实现了脱荚过程的自动化。

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豆荚采摘机,脱荚机构还包括设于相邻的脱荚辊之间的竖直设置的纠偏板,其沿与传送方向呈第三锐角的第三方向倾斜设置,第三方向与第一方向同侧倾斜。已经经过一次脱荚辊的豆杆,与传送方向的夹角可能会向垂直方向转动,此时与第一方向相同倾斜侧设置的纠偏板能够迫使豆杆依旧向第一方向倾斜,由于纠偏板与第一脱荚辊的轴向之间存在夹角,能够调整豆杆进入第一脱荚辊时的角度,避免豆杆进入下游的第一脱荚辊内时与其轴线平行被打断。

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豆荚采摘机,辊轮包括与驱动装置连接的辊轴,辊轴的外周面上间隔布置有若干柔性脱荚条,柔性脱荚条沿辊轴的轴向延伸。柔性脱荚条为橡胶条,每个辊轴的外周面上均匀布置有4根橡胶条。采用橡胶条的柔性脱荚条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在脱荚辊辊轴上分布设置的脱荚齿,其与豆荚接触面积大,接触时间长,对豆荚的伤害较小,采摘后的豆荚不会因外壁受破坏产生不合格品,适合外壁较嫩的豆荚的脱荚操作。辊轴上均匀设置的4根橡胶条可以才豆杆经过时增加接触次数,提高采净率。

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豆荚采摘机,夹持传送机构包括安装于机架上的对称布置的上夹持链和下夹持链,上夹持链与下夹持链之间互相咬合形成夹持部。上夹持链和下夹持链包括若干依次连接的链板,各链板的外表面均设有可互相咬合的多个咬合齿。本实用新型中使用上下夹持链咬合的方式对豆杆进行夹持传送,相比于现有技术中采用上下布置的夹持板和夹持链的夹持结构,能够将豆杆保持第一方向进入脱荚机构中,满足了垂直设置的第一脱荚辊对豆杆进入方向的需求。另外,本实用新型中的单个链板上设有多个细密的咬合齿,相比于现有链板上的单个大凸齿,其咬合齿之间的缝隙较小能对不同粗细的豆杆均产生良好的夹持效果。此种结构的夹持传送机构由于夹持稳定性较好,可以由此基础上提高夹持链的传送速度,进而提高了脱荚效率。

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豆荚采摘机,上夹持链和下夹持链的内侧分别设有支撑夹持链的支撑架;至少一个支撑架上还通过弹性件连接有若干压块,压块对夹持部施加咬合压力。支撑架能够为夹持链的转动提供支撑,支撑架上的通过弹性件连接的压块能够向夹持部施加咬合压力,由于压块之间是互相独立的连续设置于支撑架上的多块,其设置位置和数量可根据需要调整,且可通过调整弹簧可实现压块对夹持链施加压力的调整,因此上夹持链上不同位置可以根据该处夹持的豆杆的数量自动调整夹持力度,相比于现有的压持板为整块长板,其具有良好的自适应性。

8.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豆荚采摘机,物料出口处还设有排杆装置,其包括与物料出口交叉连接的排杆夹持链,和与排杆夹持链对应设置的夹持板,夹持板与排杆夹持链之间夹持有脱荚后的豆秸。排杆装置能够将脱荚后的豆秸引入其中,防止豆杆卷入物料出口处的链轮中,造成夹持链运行不畅。对于长度较长的豆杆,其根部已经到达物料出口处即将失去夹持部的夹持作用但豆杆顶端还未完全通过脱荚辊,排杆装置具有延长夹持部长度的作用,可以将豆荚根部引至排杆装置中,防止豆杆失去夹持作用而卡在夹持部末端,造成豆秸的堆积。同时,夹持板具有延伸至物料出口处的弧形引导板,弧形引导板能够在豆秸到达物料出口即将失去夹持作用前,将豆秸顺利引导入排杆装置,完成排杆操作。

9.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豆荚采摘机,还具有设于脱荚机构下方的分拣机构,其包括振动筛,设置于脱荚机构的下方,振动筛尾部设有间隔锯形条片,用于分离豆荚和落叶;鼓风机,设于机架上,鼓风机的出风口朝向振动筛的下方,并沿水平方向输出风力;豆荚输送装置,设于振动筛下方的机架上,用于向外输送豆荚;以及杂料输送装置,设于鼓风机下游的机架上,用于向外输送杂料。利振动筛和鼓风机配合可以将轻的豆叶空的豆荚与质量较重的豆荚分离,降低了采摘的含杂率。豆荚输送装置可以将筛选完成的豆荚输送至收集容器内,提高了生产效率;杂料输送装置,能够在鼓风机下游将剔除的杂料收集或者直接还田,不会在机器上产生堆积,保持作业环境的整洁。

10.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豆荚采摘机,还包括设置于机架下方的自动行走装置,其包括动力装置以及由动力装置驱动的履带或车轮。自动行走装置实现了采摘机的行走式作业,可以在室外作业区域将采摘机移动至豆杆采摘位置,避免了运输过程,从而提高了作业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中脱荚机中采摘空白区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中的豆荚采摘机的俯视图;

图3为实施例1中的豆荚采摘机的正视图;

图4为实施例1中的一组脱荚辊的剖面图;

图5为实施例1中单个链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1中排杆装置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机架;4-喂料机构;5-排杆装置;

21-第一脱荚辊;22-第二脱荚辊;23-纠偏板;24-柔性脱荚条;

31-上夹持链;32-下夹持链;33-支撑架;34-链板;35-夹持部;

331-压块;332-连杆;341-咬合齿;351-物料入口;352-物料出口;

41-传送带;42-分隔条;

51-排杆夹持链;52-夹持板;521-弧形引导板。

61-振动筛;62-鼓风机;63-豆荚输送装置;64-杂料输送装置;

7-履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豆荚采摘机,其结构如图2至图6所示。其包括机架1和水平安装在机架1上的夹持传送机构、脱荚机构,以及喂料机构4。

如图2和图3所示,夹持传送机构具有沿物料传送方向D(图2中箭头线D所指方向)设置的夹持豆杆根部的夹持部35,夹持部35的端部分别形成有物料入口351和物料出口352,未脱荚的豆杆从物料入口351进入,脱荚后的豆杆从物料出口352排出;脱荚机构包括安装于机架1内并与夹持部35对应设置至少一组脱荚辊,每组脱荚辊包括对称设于夹持部35所在水平面两侧的一对辊轮,上下两个辊轮的旋转方向相反,例如上侧辊轮逆时针转动,与之对应的下侧辊轮则顺时针转动。具体的,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脱荚机构中包括一组第一脱荚辊21,第一脱荚辊21的辊轮轴线均垂直于传送方向D,且辊轮的一端靠近夹持部35;喂料机构4设于物料入口351处向夹持部35内输送物料,并将水平面内的豆杆与传送方向D的负方向成第一锐角∠A的第一方向倾斜设置,豆杆向第一方向倾斜输送入夹持部内,即第一方向与传送方向D在水平面内成第一锐角∠A设置。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锐角∠A为45°。由于第一脱荚辊21是垂直于夹持部35设置且一端靠近夹持部35,所以第一脱荚辊21与夹持部35之间不存在采摘空白区,使得豆杆根部的豆荚得以经过脱荚辊,完成对豆杆根部彻底脱荚,提高了采净率。另外喂料机构4将水平面内的豆杆与传送方向D成第一锐角∠A的第一方向倾斜输送入夹持部35,避免了豆杆以接近第一脱荚辊21辊轮轴线的方向进入第一脱荚辊21中被打断的情况发生,因此本实施例中的喂料机构4使得脱荚辊能够垂直于传送方向D设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脱荚辊为了避免打断豆杆而需要倾斜于传送方向D设置导致存在采摘空白区的问题。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脱荚机构还包括一组设于第一脱荚辊21上游(该处的上游指与传送方向D相反的方向,即图2中的左侧为上游)的第二脱荚辊22,第二脱荚辊22的轴线在其所在水平面内沿与传送方向D的正方向呈第二锐角∠B的第二方向倾斜设置,即第二方向与传送方向D在水平面内成第二锐角∠B设置,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分别向传送方向D的正方向和负方向倾斜。将第二脱荚辊22的倾斜方向设置成与第一方向的不同侧,可以避免豆杆与第二脱荚辊22的辊轮轴轴向相同或相近时,经过第二脱荚辊22的豆杆被打断。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第二锐角∠B为45°,在脱荚的过程中豆荚根部先进入第二脱荚辊22中,向第二方向切斜设置的第二脱荚辊22与豆杆成90°夹角,豆杆与第二脱荚辊22接触的次数增加,由第二脱荚辊22先行将豆杆上大部分的豆荚脱净,配合下游(该处的下游指与传送方向D相同的方向,即图2中的右侧为下游)的第一脱荚辊21对豆杆根部豆荚的处理,提高了豆荚的采净率。

作为可替代的实施方式,第一脱荚辊和第二脱荚辊的数量不限于设置有一个,其可分别设置有多个;当然,作为另一种可替换的实施方式,也可不设置与传送方向D倾斜的第二脱荚辊22,只设置与传送方向D垂直的第一脱荚辊。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喂料机构4包括水平设置的传送带41,其输出端与物料入口351连接;以及若干平行间隔设于传送带41的表面的分隔条42,分隔条42与传送带41的传送方向D成第一锐角∠A设置。使用与物料入口351连接的传送带41可以实现豆荚杆快速连续输送入夹持部35内,提高了豆荚的输送效率,配合夹持传送机构的高速传送,可以提高采摘机的脱荚效率。另外平行间隔的分隔条42以与传送方向D成第一锐角的第一方向倾斜设置在传送带41的表面,使得放置在传送带41上的豆杆自行以第一方向进入夹持部35,无需人工调整,实现了脱荚过程的自动化,通过设置分隔条42限制了豆杆进入夹持部35的角度,避免其与脱荚辊的轴线平行或者接近,由此避免在脱荚过程中被打断。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将未脱荚的豆杆放置在分隔条42之间,使其根部一端部分超出传动带的边缘以便于根部进入夹持部35中。传送带41代替人工向夹持部35内放置豆荚,提高了作业效率。

如图2所示,第二脱荚辊22和第一脱荚辊21脱之间的还有竖直设置的纠偏板23,其沿与传送方向D负方向呈第三锐角∠C的第三方向倾斜设置,即第三方向与传送方向D在水平面内成第三锐角∠C设置,第三方向与第一方向同侧倾斜。豆杆经过第二脱荚辊22后,受脱荚辊施力,豆杆与传送方向D的夹角可能会发生偏转,此时与第一方向相同倾斜侧设置的纠偏板23与第一脱荚辊的轴向之间存在夹角,能够调整豆杆进入第一脱荚辊时的角度,避免豆杆进入下游的第一脱荚辊内时与其轴线平行被打断。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纠偏板23的一端连接至位于上游的第二脱荚辊22辊轮上远离夹持部35的端部,纠偏板23的另一端指向位于下游的第一脱荚辊21的辊轮的外周面。豆杆经过第二脱荚辊22后,其就被纠偏板23所限制,迫使整个豆杆向第三方向倾斜,从而豆杆会以倾斜于第一脱荚辊21辊轮轴向的方向进入第一脱荚辊21,防止被打断。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脱荚辊辊轮包括与驱动装置连接的辊轴,辊轴的外周面上间隔布置有若干柔性脱荚条24,柔性脱荚条24沿辊轴的轴向延伸,柔性脱荚条24为橡胶条,采用橡胶条的柔性脱荚条24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在脱荚辊辊轴上分布设置的脱荚齿,其与豆荚接触面积大,接触时间长,对豆荚外壳的伤害较小,采摘后的豆荚不会因外壁受破坏产生不合格品,适合外壳较嫩的豆荚的脱荚操作。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每根柔性脱荚条24宽度为大于等于10毫米,每个辊轴的外周面上均匀布置有4根或更多根橡胶条,每组脱荚辊中的上辊轴和下辊轴上的柔性脱荚条24在转动彼此恰好相对应,这样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的脱荚次数,也可以成倍加快夹持链输送速度,从而提高作业效率。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夹持传送机构包括安装于机架1上的对称布置的上夹持链31和下夹持链32,上夹持链31与下夹持链32之间互相咬合形成夹持部35。本实施例中使用上下夹持链32咬合的方式对豆杆进行夹持传送,相比于现有技术中采用的夹持板和夹持链配合的夹持结构,对豆杆的夹持更牢固稳定,能够将豆杆保持第一方向进入脱荚机构中,满足了垂直设置的第一脱荚辊21对豆杆进入方向的需求。

如图3和图5所示,上夹持链31和下夹持链32包括若干依次连接的链板34,各链板34的外表面(其中外表面指与豆杆接触的一侧表面)均设有可互相咬合的多个咬合齿341。本实施例中的单个链板34上设有多个细密的咬合齿341,相比于现有链板34上的单个大凸齿,其咬合齿341之间的缝隙较小能对不同粗细的豆杆均产生良好的夹持效果。此种结构的夹持传送机构由于夹持稳定性较好,可以由此基础上提高夹持链的传送速度,进而提高了脱荚效率。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上夹持链31和下夹持链32的内侧分别设有支撑夹持链的支撑架33;支撑架33支撑夹持链提高了夹持链的整体强度,其中上夹持链31的支撑架33上还通过弹簧连杆结构连接有若干压块331,如图3所示,弹簧连杆结构具有两端分别与压块331和支撑架33连接的连杆332,以及套设在连杆332外部的压缩弹簧(图中未示出)。其中连杆332的一端与压块33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支撑架33活动连接,使得连杆332可以带动压块331相对支撑架33上下移动。弹簧的两端分别与压块331和支撑架33相抵,对压块331提供向下的压力。压块331对夹持部35上的链板34施加咬合压力。支撑架33能够为夹持链的转动提供支撑,支撑架33上的通过弹性件连接的压块331能够向夹持部35施加咬合压力,使得夹持部35对豆杆的夹持更为稳固。由于压块331是互相独立的连续设置于支撑架上的多块,其设置位置和数量可根据需要调整,且可通过调整弹簧可实现压块对夹持链施加压力的调整,因此上夹持链31上不同位置可以根据该处夹持的豆杆的数量自动调整夹持力度,相比于现有的压持板为整块长板,其具有良好的自适应性。

如图3和图6所示,物料出口352处还设有排杆装置5,其包括与物料出口352交叉连接的排杆夹持链51,和与排杆夹持链51对应设置的夹持板52,夹持板52与排杆夹持链51之间夹持有脱荚后的豆秸。排杆装置5能够将脱荚后的豆秸引入其中,防止豆杆卷入物料出口352处的链轮中,造成夹持链运行不畅。对于长度较长的豆杆,其根部已经到达物料出口352处即将失去夹持部35的夹持作用但豆杆顶端还未完全通过脱荚辊,排杆装置5具有延长夹持部35长度的作用,可以将豆荚根部引至排杆装置5中,防止豆杆失去夹持作用而卡在夹持部35末端,造成豆秸的堆积。

具体的,如图2和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排杆夹持链51的一端链轮与下夹持链32靠近物料出口352一端的链轮同轴设置于其内侧(该处内侧指垂直于纸面的向里的方向),排杆夹持链51设在下夹持链32靠内一侧,因此排杆夹持链51和下夹持链32有部分重叠区域,为豆秸的夹持提供过渡区域。同时,夹持板52具有延伸至物料出口352处的弧形引导板521,弧形引导板521能够在豆秸到达物料出口352即将失去夹持作用前,将豆秸顺利引导入排杆装置5,完成排杆操作。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还具有设于脱荚机构下方的分拣机构,其包括振动筛61,设置于脱荚机构的下方,振动筛61尾部设有间隔锯形条片,用于分离豆荚和落叶;鼓风机62,设于机架1上,鼓风机62的出风口朝向振动筛61的下方,并沿水平方向输出风力;豆荚输送装置63,设于振动筛61下方的机架1上,用于向外输送豆荚;以及杂料输送装置64,设于振动筛61下游(该处下游指与风向同向方向,即图3中右侧)的机架1上,用于向外输送杂料。利振动筛61和鼓风机62配合可以将轻的豆叶空的豆荚与质量较重的豆荚分离,降低了采摘的含杂率。豆荚输送装置63可以将筛选完成的豆荚输送至收集容器内,提高了生产效率;杂料输送装置64,能够在鼓风机62下游将剔除的杂料收集或者直接还田,不会在机器上产生堆积,保持作业环境的整洁。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机架1下方的还设有由所述动力装置驱动的履带7,实现了采摘机的行走式作业,可以在室外作业区域将采摘机移动至豆杆采摘位置,避免了运输过程,从而提高了作业效率。作为可替换的实施方式,履带7也可以改用车轮替代。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