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土栽培的分流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55123发布日期:2019-06-11 22:31阅读:499来源:国知局
一种无土栽培的分流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土栽培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无土栽培的分流器。



背景技术:

随着耕地面积的减少和人口的增加,无土栽培具有优质高产、产品病虫害少、不受土地资源限制、便于规模化生产等优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目前,无土栽培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无土栽培是指利用非土壤基质培养植物的方法,主要包括水培、雾培、基质培。虽然实现无土栽培了,但是在栽培的过程中由于营养液分配不均匀,不但不利于植物生长,还容易造成营养液的浪费,导致增加栽培成本,栽培成本过高会很大程度地限制无土栽培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土栽培的分流器,其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对植物幼苗供应营养液的效率高,通过第一分流道和第二分流道对储液槽内的营养液进行分流,使得分流器不但能均匀地向种植杯内的植物幼苗提供营养液,有利于植物幼苗的生长,还能向分流器外围的植物幼苗供应营养液。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无土栽培的分流器,其包括分流主体、设置于分流主体并用于种植植物的多个种植杯及设置于分流主体并用于供应营养液的供液管道,所述分流主体凹设有多个排液口、多个第一分流道、与供液管道连通的储液槽及分别与储液槽连通的多个第二分流道,每个第一分流道的一端均与储液槽连通,每个第一分流道的另一端均与一个种植杯连通,每个第二分流道远离储液槽的一端均与一个排液口连通。

进一步地,多个种植杯呈环形阵列设置于分流主体。

进一步地,每个种植杯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二分流道。

进一步地,所述分流主体还设置有立柱,所述立柱设置有用于容设外界的立杆的立孔,所述立孔贯穿立柱。

进一步地,所述储液槽位于分流主体的中部,所述立柱和供液管道均位于储液槽内。

进一步地,所述种植杯包括定植部及连通于定植部的种植部,定植部和种植部分别设置于分流主体的上下两侧并向外延伸,所述种植部设置有用于与第一分流道连通的出液口。

进一步地,所述分流主体的下侧设置有多个排液管道,每个排液管道均与一个排液口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供液管道包括均与分流主体连接的第一供液槽件和第二供液槽件,所述第一供液槽件与第二供液槽件之间设置有供液孔及与供液孔连通的供液缺口,所述供液缺口与储液槽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分流主体还设置有多个固定螺孔,多个固定螺孔呈环形阵列分布。

进一步地,所述分流主体采用生物质材料制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实际使用时,将植物幼苗放置在种植杯内,使得多个种植杯内均有植物幼苗,然后向供液管道内供应植物幼苗所需的营养液,营养液经由供液管道流至储液槽内,使得储液槽内存储有营养液,多个第一分流道和多个第二分流道均对储液槽内的营养液进行分流,多个第一分流道分别将储液槽内的营养液分流至每个种植杯内,给种植杯内的植物幼苗提供营养液,多个第二分流道分别将储液槽内的营养液分流至每个排液口,第二分流道内的营养液再经由排液口流出,排液口流出的营养液对设置于分流主体外围的植物幼苗提供营养液;当然,每个排液口均可以将营养液排出至收集容器或下一个分流器中,进而实现营养液的回收利用或二次利用。本无土栽培的分流器的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对植物幼苗供应营养液的效率高,通过第一分流道和第二分流道对储液槽内的营养液进行分流,使得分流器不但能均匀地向种植杯内的植物幼苗提供营养液,有利于植物幼苗的生长,还能向分流器外围的植物幼苗供应营养液。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分流主体;111、排液口;112、第一分流道;113、储液槽;114、第二分流道;

115、立柱;1151、立孔;116、排液管道;117、固定螺孔;12、种植杯;121、定植部;

122、种植部;123、出液口;13、供液管道;131、第一供液槽件;132、第二供液槽件;

133、供液孔;134、供液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与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无土栽培的分流器,该分流器为一体成型,其包括呈圆盘状的分流主体11、设置于分流主体11并用于种植植物的多个种植杯12及设置于分流主体11并用于供应营养液的供液管道13,所述分流主体11凹设有多个排液口111、多个第一分流道112、与供液管道13连通的储液槽113及分别与储液槽113连通的多个第二分流道114,每个第一分流道112的一端均与储液槽113连通,每个第一分流道112的另一端均与一个种植杯12连通,每个第二分流道114远离储液槽113的一端均与一个排液口111连通,种植杯12呈圆筒状;优选地,每个排液口111均对应一颗植物设置,所述储液槽113的槽底低于第一分流道112的底壁和第二分流道114的底壁,即储液槽113的深度深于第一分流道112的深度和第二分流道114的深度;本分流器为一体成型。

实际使用时,将植物幼苗放置在种植杯12内,使得多个种植杯12内均有植物幼苗,然后向供液管道13内供应植物幼苗所需的营养液,营养液经由供液管道13流至储液槽113内,使得储液槽113内存储有营养液,多个第一分流道112和多个第二分流道114均对储液槽113内的营养液进行分流,多个第一分流道112分别将储液槽113内的营养液分流至每个种植杯12内,给种植杯12内的植物幼苗提供营养液,多个第二分流道114分别将储液槽113内的营养液分流至每个排液口111,第二分流道114内的营养液再经由排液口111流出,排液口111流出的营养液对设置于分流主体11外围的植物幼苗提供营养液;当然,每个排液口111均可以将营养液排出至收集容器或下一个分流器中,进而实现营养液的回收利用或二次利用。本无土栽培的分流器的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对植物幼苗供应营养液的效率高,通过第一分流道112和第二分流道114对储液槽113内的营养液进行分流,使得分流器不但能均匀地向种植杯12内的植物幼苗提供营养液,有利于植物幼苗生长,还能向分流器外围的植物幼苗供应营养液。

本实施例中,多个种植杯12呈环形阵列设置于分流主体11,使得种植杯12在分流主体11上合理分布,分流主体11的结构稳定;优选地,所述种植杯12的数量为四个。

本实施例中,每个种植杯12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二分流道114,这样的设置不但使得分流器的结构紧凑,还可以增加第二分流道114对分流器外围的植物幼苗供应营养液的数量,相邻的两个第二分流道114的进液端交汇连通,提高了第二分流道114对营养液分流的效率。

本实施例中,所述分流主体11还设置有贯穿分流主体11的立柱115,所述立柱115设置有用于容设外界的立杆的立孔1151,所述立孔1151贯穿立柱115,所述储液槽113位于分流主体11的中部,所述立柱115和供液管道13均位于储液槽113内,所述立柱115位于储液槽113的中部,所述供液管道13位于立柱115的一侧。实际使用时,外界的立杆贯穿立柱115的立孔1151,从而对分流主体11进行定位,提高了分流主体11的位置精度及稳定性,便于多个分流器叠加使用。

本实施例中,所述种植杯12包括定植部121及连通于定植部121的种植部122,定植部121和种植部122分别设置于分流主体11的上下两侧并向外延伸,所述种植部122设置有用于与第一分流道112连通的出液口123。实际使用时,第一分流道112内的营养液经由出液口123流至种植部122,种植部122不但对植物幼苗提供营养液,还可以对营养液进行预存储,植物幼苗的根部吸收种植部122内的营养液,植物幼苗在生长时,植物幼苗沿着定植部121向上生长。

本实施例中,所述分流主体11的下侧设置有多个呈中空的圆柱状的排液管道116,每个排液管道116均与一个排液口111连通,排液管道116与分流主体11垂直设置,排液管道116对排液口111流出的营养液起到导向的作用,便于营养液沿着排液管道116排出。

本实施例中,所述供液管道13包括均与分流主体11连接的第一供液槽件131和第二供液槽件132,所述第一供液槽件131与第二供液槽件132之间设置有供液孔133及与供液孔133连通的供液缺口134,所述供液缺口134与储液槽113连通,所述供液孔133贯穿分流主体11。实际使用时,向供液管道13内供应营养液时,营养液沿着供液孔133流动,供液孔133内的部分营养液经由供液缺口134流动至储液槽113内,另一部分营养液沿着供液孔133流至无土栽培装置或下一个分流器中;优选地,所述第一供液槽件131和第二供液槽件132均呈圆弧状。

本实施例中,所述分流主体11还设置有多个固定螺孔117,多个固定螺孔117呈环形阵列分布,多个固定螺孔117便于分流主体11与外界的结构进行螺纹连接,提高了对分流主体11拆装的效率,如:分流主体11与盖体螺纹固定连接等。

本实施例中,所述分流主体11采用生物质材料制成,生物质材料是指以木本植物、禾本植物和藤本植物及其加工剩余物和废弃物为原材料,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高技术手段,加工制造性能优异、附加值高的新材料,其属于可再生材料,不但有利于节能环保,还有利于植物幼苗生长,保证了食品的安全。优选地,所述生物质材料为植物秸秆,植物秸秆含有大量有利于农作物生长的微量元素,有利于植物幼苗的生长,不但保证了食品的安全,还起到节能环保的作用。

本实施例中的所有技术特征均可根据实际需要而进行自由组合。

上述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现方案,除此之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其它方式实现,在不脱离本技术方案构思的前提下任何显而易见的替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