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农用机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57020发布日期:2019-07-13 09:07阅读:154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功能农用机械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农用机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多功能农用机械。



背景技术:

目前,农用机械一般功能单一,旋耕机只能旋耕作业,平田机只能平田作业,施肥机只能施肥作业。如果要实现旋耕、平田、施肥作业,需要购置旋耕机、平田机、施肥机共计3台设备,增加了农户经济压力,为了减轻农户经济压力,实现旋耕、平田、施肥同步作业,提高作业效率,急需研发一款多功能农用机械。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出一种多功能农用机械,解决旋耕、平田、施肥同步作用问题,实现旋耕装置和平田装置及施肥装置联动。

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功能农用机械,具有底盘机架,在底盘机架下方安装有履带行走机构,在底盘机架后方安装有旋耕装置、平田装置、施肥装置;在底盘机架上安装有旋转轴,旋耕装置与旋转轴相连接,旋转轴驱动旋耕装置上下升降,旋耕装置向上提升,带动平田装置和施肥装置向上提升。

进一步地,在底盘机架与平田装置之间安装有平田升降连杆,在底盘机架与施肥装置之间安装有施肥升降连杆,在旋转轴上安装有第一提升装置,平田升降连杆位于左右两侧施肥升降连杆之间,左右两侧施肥升降连杆通过横杆连接;当第一提升装置在旋转轴驱动下向上转动,第一提升装置抵靠在平田升降连杆上,带动平田装置向上提升,当平田升降连杆向上提升抵靠在施肥升降连杆的横杆上时,带动施肥装置向上提升。

进一步地,平田升降连杆包括第一升降连杆和第二升降连杆,平田装置包括平田机架,第一升降连杆两端分别与底盘机架和平田机架连接,第二升降连杆两端分别与底盘机架和平田机架连接,第一升降连杆、第二升降连杆、底盘机架、平田机架构成平行四边形机构;第一提升装置位于第一升降连杆下方,第一提升装置向上转动可带动第一升降连杆提升。

进一步地,施肥升降连杆位于平田升降连杆上方,平田升降连杆向上提升可带动施肥升降连杆提升;施肥升降连杆包括第三升降连杆和第四升降连杆,施肥装置包括施肥机架,第三升降连杆两端分别与底盘机架和施肥机架连接,第四升降连杆两端分别与底盘机架和施肥机架连接,第三升降连杆、第四升降连杆、底盘机架、施肥机架之间构成平行四边形机构。

进一步地,横杆包括第一横杆和第二横杆,第一横杆连接左右两侧的第三升降连杆,第二横杆连接左右两侧的第四升降连杆;在底盘机架上安装有限位杆,限位杆用于限止施肥升降连杆下降,当施肥升降连杆下降到极限位置时,第三升降连杆抵靠在限位杆上。

进一步地,包括第二提升装置,第二提升装置与第一提升装置连接,第二提升装置位于第一升降连杆下方,第一提升装置和第二提升装置向上转动可带动第一升降连杆提升。

进一步地,施肥装置包括施肥机架、施肥箱、8个施肥单元、1个施肥电机、8个同步带,施肥单元包括输送管、施肥螺杆、进料管,进料管与输送管中部和施肥箱连接,施肥螺杆位于输送管内,1个施肥电机通过8个同步带驱动8个施肥单元的旋肥螺杆同步旋转;施肥箱安装在施肥机架上,8个施肥单元安装在平田装置上。

进一步地,平田装置包括平田机架、平田板、位于两侧的侧板、位于两侧的平田耙、左右两侧的液压油缸,液压油缸两端分别与平田耙和平田机架相连接,两侧的侧板与平田板连接。

进一步地,履带行走机构包括履带、驱动轮、张紧轮、支重轮、托带轮,驱动轮位于前方,张紧轮位于后方,支重轮位于下方,托带轮位于支重轮上方,履带围绕驱动轮、张紧轮、支重轮、托带轮形成环形结构;在底盘机架上安装有前方导向轮,前方导向轮位于前方,前方导向轮位于前方的支重轮与驱动轮之间,前方导向轮安装位高于前方的支重轮,低于驱动轮;驱动轮与支重轮之间的高度差h2大于前方导向轮与支重轮之间的高度差h3;前方导向轮安装位相比前方的支重轮更靠前,相比驱动轮靠后。

进一步地,前方导向轮与位于前方的履带斜边之间预留有一定的间距h4;位于前方的履带斜边在外力作用力履带斜边抵靠在前方导向轮上;驱动轮与支重轮之间的高度差h2大于张紧轮与支重轮之间的高度差h1;前方导向轮与支重轮之间的高度差h3大于张紧轮与支重轮之间的高度差h1;驱动轮和位于前方的支重轮之间的连线与地面的倾斜角度为接地角r2,张紧轮和位于后方的支重轮之间的连线与地面的倾斜角度为离地角r1,接地角r2大于离地角r1。

本发明的多功能农用机械,不仅可以旋耕作业,还可以平田作业和施肥装置,实现旋耕、平田、施肥同步进行,提高农用机械经济价值。

附图说明

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的多功能农用机械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平田装置和施肥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俯视图;

图4为图2的侧视图;

图5为图2的施肥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的履带行走机构示意图;

图7为图6的前方导向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优选了一种多功能农用机械,具有底盘机架1,在底盘机架1下方安装有履带行走机构2,在底盘机架1后方安装有旋耕装置3、平田装置4、施肥装置5;在底盘机架1上安装有旋转轴30,旋耕装置3与旋转轴30相连接,旋转轴30驱动旋耕装置3上下升降,旋耕装置3向上提升,带动平田装置4和施肥装置5向上提升。

如图2所示,在底盘机架1上安装有平田装置4和施肥装置5,在底盘机架1与平田装置4之间安装有平田升降连杆,在底盘机架1与施肥装置5之间安装有施肥升降连杆,在旋转轴30上安装有第一提升装置32和第二提升装置31,第二提升装置31与第一提升装置32连接。

平田升降连杆位于左右两侧施肥升降连杆之间,左右两侧施肥升降连杆通过横杆连接;当第一提升装置32和第二提升装置31在旋转轴驱动下向上转动,第一提升装置32抵靠在平田升降连杆上,带动平田装置4向上提升,当平田升降连杆向上提升抵靠在施肥升降连杆的横杆上时,带动施肥装置5向上提升。

本发明的平田施肥装置不仅可以实现施肥,而且在施肥过程中,还可以进行平田作业,平田装置向上提升可以同步提升施肥装置,结构巧妙。

如图3和图4所示,平田升降连杆包括第一升降连杆41和第二升降连杆42,平田装置包括平田机架40,第一升降连杆41两端分别与底盘机架1和平田机架40连接,第二升降连杆42两端分别与底盘机架1和平田机架40连接,第一升降连杆41、第二升降连杆42、底盘机架1、平田机架40构成平行四边形机构;第一提升装置32位于第一升降连杆41下方,第一提升装置32向上转动可带动第一升降连杆41提升。第二提升装置31位于第一升降连杆41下方,第一提升装置32和第二提升装置31向上转动可带动第一升降连杆41提升。

如图3和图4所示,施肥升降连杆位于平田升降连杆上方,平田升降连杆向上提升可带动施肥升降连杆提升;施肥升降连杆包括第三升降连杆50和第四升降连杆51,施肥装置包括施肥机架(图中未示出),第三升降连杆50两端分别与底盘机架1和施肥机架连接,第四升降连杆51两端分别与底盘机架1和施肥机架连接,第三升降连杆50、第四升降连杆51、底盘机架1、施肥机架之间构成平行四边形机构。横杆包括第一横杆47和第二横杆48,第一横杆47连接左右两侧的第三升降连杆50,第二横杆48连接左右两侧的第四升降连杆51。在底盘机架1上安装有限位杆10,限位杆10用于限止施肥升降连杆下降,当施肥升降连杆下降到极限位置时,第三升降连杆50抵靠在限位杆10上。

如图2所示,平田装置4包括平田机架40、平田板43、位于两侧的侧板44、位于两侧的平田耙45、左右两侧的液压油缸46,液压油缸46两端分别与平田耙45和平田机架40相连接,两侧的侧板44与平田板43连接。

如图2和图5所示,施肥装置4包括施肥机架、施肥箱52、8个施肥单元、1个施肥电机53、8个同步带57,施肥单元包括输送管54、施肥螺杆56、进料管55,进料管55与输送管54中部和施肥箱52连接,施肥螺杆56位于输送管54内,1个施肥电机53通过8个同步带57驱动8个施肥单元的旋肥螺杆56同步旋转;施肥箱54安装在施肥机架上,8个施肥单元安装在平田装置4上。位于两端的施肥单元的施肥螺杆56头部设置有一个同步齿轮(图中未示出),位于中间的施肥单元的施肥螺杆56头部设置有2个同步齿轮(图中未示出),相邻两个施肥单元的施肥螺杆56的同步齿轮通过同步带57连接。施肥电机53位于8个施肥单元中间,在施肥电机53的旋转轴设置有2个同步齿轮(图中未示出),施肥电机53的2个同步齿轮分别通过同步带57与左右相邻两个施肥单元的同步齿轮连接。

本发明的施肥装置通过一个施肥电机53驱动8个施肥单元同步旋转,实现8个施肥单元的施肥量相同,减少施肥装置制造成本,结构巧妙,性能可靠。

如图6和图7所示,履带行走机构2包括有履带20、1个驱动轮24、1个张紧轮26、4个支重轮22、1个托带轮25、1个前方导向轮23、1个中间导向轮27、2个导轨21。履带20为橡胶履带,驱动轮24位于最前方,张紧轮26位于最后方,4个支重轮22和2个导轨21及中间导向轮27位于下方,托带轮25位于支重轮22上方。托带轮25托起履带20上边,4个支重轮22和2个导轨21压在履带20下边上,两个导轨21嵌入履带20下边的导轨槽中以防止履带20运动时打滑。履带20围绕1个驱动轮24、1个张紧轮26、4个支重轮22、1个托带轮25、1个前方导向轮23、1个中间导向轮27、2个导轨21形成环形结构。履带20与地面接触,驱动轮24不与地面接触。当驱动轮24转动时,通过驱动轮24连续不断地把履带20从后方卷起。接地那部分履带20给地面一个向后的作用力,而地面相应地给履带20一个向前的反作用力,这个反作用是推动机器向前行驶的驱动力。

如图6所示,前方导向轮23位于前方,前方导向轮23位于前方的支重轮22与驱动轮24之间,前方导向轮23安装位高于前方的支重轮22,且低于驱动轮24,也就是驱动轮24与支重轮22之间的高度差h2大于前方导向轮23与支重轮22之间的高度差h3。前方导向轮23安装位相比前方的支重轮22更靠前,且相比驱动轮24靠后,也就是说前方导向轮23、前方的支重轮22、驱动轮24之间存在前后位置差。另外,前方导向轮23与位于前方的履带斜边200之间预留有一定的间距h4,当位于前方的履带斜边200在外力作用力克服间距h4履带斜边200抵靠在前方导向轮23上。如图6所示,前方导向轮23由左右两侧滚轮组成。

当履带底盘在越过很高的田坎,前方履带斜边200中部受到田坎的作用力时,履带斜边200中部变形消除间距h4时,履带斜边200中部会抵靠在前方导向轮23上,防止履带20继续弯曲变形,使驱动轮24和支重轮22的包角保持不变,防止履带20张紧力增大,避免履带20断裂,提高履带底盘的通过性、安全性、稳定性。

如图6所示,驱动轮24与支重轮22之间的高度差h2大于张紧轮26与支重轮22之间的高度差h1。前方导向轮23与支重轮22之间的高度差h3大于张紧轮26与支重轮22之间的高度差h1。驱动轮24和位于前方的支重轮22之间的连线与地面的倾斜角度为接地角r2,张紧轮26和位于后方的支重轮22之间的连线与地面的倾斜角度为离地角r1,接地角r2大于离地角r1。该结构设计提高了履带底盘通过性、安全性、稳定性。

如图6所示,底部导向轮27位于四个支重轮22之间;底部导向轮27与履带20下边之间预留有一定的间距,履带20下边在外力作用力履带20下边抵靠在底部导向轮27上。

以上未描述的技术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常识。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