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放射远隔效应联合旁效应控制腹膜转移的方法及应用与流程

文档序号:18894664发布日期:2019-10-18 20:55阅读:539来源:国知局
基于放射远隔效应联合旁效应控制腹膜转移的方法及应用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放射远隔效应联合旁效应控制腹膜转移的方法,属于生物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国家癌症研究中心最新的研究数据表明:我国是胃癌高发国家,发病和死亡病例数占世界的50%左右,总体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我国癌症中均位列第二,胃癌术后辅助放化疗的开展降低了胃癌的局部复发,但对于胃癌的腹膜转移无明显帮助;在胃癌术后普及开展放化疗的时代下,腹膜转移已成为胃癌复发的首要方式,胃癌容易腹膜种植转移,往往为弥漫性分布,手术、放疗及化疗均很难控制,中位生存期往往仅3-6个月。腹膜转移常导致恶性腹腔积液、低蛋白血症、肠梗阻、肾积水等严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存期。减少或控制胃癌术后放化疗后的腹膜复发亟待研究。

目前腹膜转移瘤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全身化疗及腹腔灌注化疗;但全身化疗大分子药物很难穿过腹膜达到腹腔内,因此无法有效消灭腹腔中游离癌细胞;腹腔灌注化疗短期疗效比较好,但这种情况往往腹水越抽越多,还会带来毒副作用。

随着免疫治疗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放射免疫远隔效应及放射旁效应,放射旁效应指辐射除可损伤直接受照的细胞外,还可通过受照细胞产生一些信号或分泌一些物质,引起周围未受照细胞产生同样的损伤效应。而放射免疫远隔效应指射线除了可以直接杀伤肿瘤细胞以外,还可以促进机体内的免疫细胞释放免疫因子,作用于非放疗区域的肿瘤细胞,诱导这些区域的肿瘤细胞畸变、坏死和凋亡;同时,放射线还可以改变肿瘤细胞的生物学表型,增强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免疫效应。当肿瘤细胞被放射线打伤以后,短时间内释放大量抗原,这些抗原被抗原递呈细胞捕获后呈递给t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产生淋巴因子,作用于原发灶和转移灶的肿瘤细胞。随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技术的发展,大剂量分割放疗技术在临床上已普遍开展,而大分割放疗可产生肿瘤原位疫苗,更易激发产生远隔效应。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现有技术存在上述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放射远隔效应联合旁效应控制腹膜转移的方法和应用。

本发明的目的,将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

基于放射远隔效应联合旁效应控制腹膜转移的方法,该控制方法以非疾病治疗为目的进行,包括如下步骤,

s1、利用小鼠对其构建皮下瘤及腹膜转移瘤;

s2、通过对s1中的小鼠进行局部照射皮下瘤,诱发远隔效应;

s3、测量s2中小鼠腹围的变化,观察腹膜转移瘤变化,形成放射远隔效应联合旁效应控制腹膜转移的动物模型,为研究和控制腹膜转移提供实验基础。

优选地,所述s1中小鼠为免疫功能正常的km小鼠。

优选地,所述s1中构建皮下瘤及腹膜转移瘤包括如下步骤,首先收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胃癌细胞,分别重悬皮下移植瘤及腹膜转移瘤构建所需细胞;取细胞悬液与基质胶混匀注射至小鼠腿部形成皮下瘤;将瘤肿细胞悬液注射小鼠下腹形成腹膜转移瘤。

基于放射远隔效应联合旁效应控制腹膜转移的方法在研究利用放射远隔效应控制腹膜转移上的应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通过本方法可构建较为稳定的放射免疫远隔效应联合旁效应控制腹膜转移动物模型,对胃癌腹膜转移的有效治疗提供一种有效的研究工具。

以下便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详述,以使本发明技术方案更易于理解、掌握。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实施例中收集的mfc细胞示意图。

图2:形成皮下瘤的小鼠。

图3:腹围明显增大的小鼠及未增大前的对比图。

图4:小鼠腹腔内血性腹水。

图5:腹腔广泛分布癌结节的小鼠。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方法进行说明,以使本发明技术方案更易于理解、掌握,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下述实施例中所述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所述试剂和材料,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获得。

实验前动物准备:实验前1天采用剃毛器和脱毛膏对接种部位进行脱毛处理。所述小鼠为spf级km雄性小鼠,6周龄。

细胞收集:实验当天收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mfc细胞,计算所需的细胞数目,分别重悬皮下移植瘤及腹膜转移瘤构建所需细胞(每只皮下瘤构建约需1*10^7细胞,重悬于50ul冰pbs中;腹膜转移瘤每只约需1*10^7细胞,重悬于200ul冰pbs中),重悬后置于冰上备用。所述mfc细胞购自协和细胞中心,如图1所示。

构建皮下瘤:取50ul细胞悬液,与基质胶50ul(1:1)混匀,用1ml注射器吸取,用左手大拇指和食指捏住颈部皮肤,将鼠尾用左手无名指和小指固定,将右侧后腿上方背部用75%酒精消毒3次,右手持吸有小鼠前胃癌细胞和基质胶混合液的1ml注射器,在一侧后腿上方,45度斜角进针,将针头保持于皮下,接着近水平位置将针头插入皮下,将混有基质胶的肿瘤细胞悬液共100ul注射至皮下,缓慢退针,左手持棉球轻压注射部位约1min。

构建腹膜转移瘤:取重悬好的200ul细胞悬液(含1*10^7细胞),用左手大拇指和食指捏住颈部皮肤,头部向下,使腹腔脏器随重力向下,用75%酒精消毒左下腹部皮肤3次,右手持吸有小鼠前胃癌细胞悬液的1ml注射器,在左下腹部接近于水平进针,进入皮下后,45度斜角进针,有突破感进入腹腔后,将瘤肿细胞悬液200ul注射至腹腔,缓慢退针,左手持棉球轻压注射部位约1min。

约3天后,形成如图2所示的具有一定体积的皮下瘤小鼠,结合图3可以发现小鼠腹围明显增大,模型即构建成功,可用于后续实验研究。

综合评价:本发明首次在免疫功能正常的小鼠身上同时构建皮下瘤及腹膜转移瘤模型,该动物模型同时具有实体肿瘤及腹膜转移瘤,结合图4、图5所示,该动物模型的腹膜转移瘤表现为腹腔广泛分布的癌结节,并产生血性腹水,与临床胃癌病人腹膜转移的表现一致;作为研究利用放射远隔效应治疗腹膜转移瘤的有利工具。

本发明尚有多种具体的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者等效变换而形成的所有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放射远隔效应联合旁效应控制腹膜转移的方法及应用,该控制方法以非疾病治疗为目的进行,包括如下步骤,利用小鼠对其构建皮下瘤及腹膜转移瘤;通过对小鼠进行局部照射皮下瘤,诱发远隔效应;测量小鼠腹围的变化,观察腹膜转移瘤变化,形成放射远隔效应联合旁效应控制腹膜转移的动物模型,为研究和控制腹膜转移提供实验基础。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体现在:通过本方法可构建较为稳定的放射免疫远隔效应联合旁效应控制腹膜转移动物模型,对胃癌腹膜转移的有效治疗提供一种有效的研究工具。

技术研发人员:张力元;赵培培;杨红英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核工业总医院
技术研发日:2019.06.21
技术公布日:2019.10.18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