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体器官灌注换液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406482发布日期:2019-12-13 23:12阅读:319来源:国知局
离体器官灌注换液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离体器官灌注换液系统。



背景技术:

在器官移植中,供体器官短缺严重限制了器官移植的发展。目前,用于移植的器官主要是状态良好的供体器官,大量的边缘供体器官通常被弃用,而离体机械灌注(machineperfusion,mp)技术的发展使得边缘供体器官应用于临床成为可能。

但是,长时间的离体器官灌注会使离体器官产生大量的代谢产物,如水,乳酸,无机盐和尿素等,这些代谢产物留在离体器官的灌注液中,会随着体外循环管路系统再次进入离体器官中,当这些代谢产物积累到一定量时,如果不能及时排出去,会造成离体器官的进一步损伤,无法拯救边缘供体器官,从而降低了移植的可能性。

在实现过程中,发明人发现传统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传统对离体器官的灌注液换液过程,操作繁琐,存在换液误差,换液精度低,容易造成二次污染。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对离体器官的灌注液换液过程,操作繁琐,存在换液误差,换液精度低,容易造成二次污染的问题,提供一种离体器官灌注换液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离体器官灌注换液系统,包括:

管路动力循环子系统,管路动力循环子系统用于与离体器官灌注系统贯通连接;

换液子系统,换液子系统与管路动力循环子系统贯通连接;换液子系统用于通过管路动力循环子系统获取并过滤离体器官灌注系统的灌注液,还用于通过管路动力循环子系统向离体器官灌注系统传输补充液及过滤后的灌注液;

控制子系统,控制子系统分别与管路动力循环子系统、换液子系统通信连接;

其中,控制子系统用于驱动管路动力循环子系统;控制子系统还用于获取预设时间内的废液生成数据,且根据废液生成数据,得到补充液的补充数据,以及根据补充数据,驱动换液子系统向管路动力循环子系统传输补充液。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管路动力循环子系统包括第一管路组件、第二管路组件以及通信连接控制子系统的动力泵;

动力泵通过第一管路组件与离体器官灌注系统贯通连接;动力泵通过第二管路组件与换液子系统贯通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动力泵为离心泵,滚压泵,蠕动泵或透析泵。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管路动力循环子系统还包括设于第一管路组件、或第二管路组件的第一流量传感器;第一流量传感器与控制子系统通信连接;

第一流量传感器为超声波流量传感器,光学流量传感器或电学流量传感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换液子系统包括补液设备、滤过设备、废液收集设备以及废液采集模块;

补液设备与管路动力循环子系统贯通连接;滤过设备与管路动力循环子系统贯通连接;废液收集设备与滤过设备贯通连接;

补液设备、废液收集设备和废液采集模块分别与控制子系统通信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废液采集模块为设于废液收集设备的第二流量传感器,设于废液收集设备的重量传感器,或设于滤过设备的输入端的压力传感器;第二流量传感器、重量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均与控制子系统通信连接;

废液收集设备包括贯通连接废液腔体的废液收集装置,以及设于废液收集装置的第一液位传感器;第一液位传感器与控制子系统通信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补液设备包括贯通连接管路动力循环子系统的补液管路循环组件,通信连接控制子系统的加液装置,以及贯通连接在加液装置和补液管路循环组件之间的储液罐;

补液管路循环组件与控制子系统通信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补液设备还包括设于补液管路循环组件的第三流量传感器,以及设于储液罐的第二液位传感器;

第三流量传感器、第二液位传感器分别与控制子系统通信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控制子系统包括上位机装置,以及连接上位机装置的下位机装置;

下位机装置分别通信连接管路动力循环子系统、换液子系统。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控制子系统还包括连接下位机装置的警报装置。

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一个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基于管路动力循环子系统贯通连接在离体器官灌注系统与换液子系统之间;控制子系统分别通信连接管路动力循环子系统、换液子系统;控制子系统可驱动管路动力循环子系统,使得离体器官灌注系统的灌注液通过管路动力循环子系统流向换液子系统,进而换液子系统可对接收到的灌注液进行过滤处理,得到过滤后的灌注液,并通过管路动力循环子系统将过滤后的灌注液传输回离体器官灌注系统;控制子系统还可获取预设时间内的废液生成数据,且根据废液生成数据,得到补充液的补充数据,以及根据补充数据,驱动换液子系统向管路动力循环子系统传输补充液。实现过滤灌注液中的小分子代谢产物,并自动地补充离体器官灌注所需的补充液,保持整个系统的灌注液平衡,进而有效地保存或修复离体边缘供体器官,简化了灌注液换液的操作过程,减小换液误差,提高了换液精度,同时可避免换液过程中的二次污染。

附图说明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离体器官灌注换液系统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离体器官灌注换液系统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个实施例中离体器官灌注换液系统的第三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一个实施例中离体器官灌注换液系统的第四结构示意图;

图5为一个实施例中离体器官灌注换液系统的第五结构示意图;

图6为一个实施例中离体器官灌注换液系统的第六结构示意图;

图7为一个实施例中离体器官灌注换液系统的第七结构示意图;

图8为一个实施例中离体器官灌注换液系统的第八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申请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申请的首选实施例。但是,本申请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申请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目前,对于离体器官排出代谢产物通常是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用新的灌注液替换具有代谢产物的灌注液,但容易出现以下问题:灌注液替换过程中,操作繁琐,灭菌环境要求高,容易造成污染;替换过程中,机械灌注循环更新速度快,造成新旧灌注液及代谢产物迅速混合,从而降低了代谢产物的排出效果;灌注液价格十分昂贵,且替换量大,造成了极大的浪费,提高了移植的成本;替换过程中容易造成离体器官循环管路中出现空气泡的情况,导致离体器官损坏。

而本申请提供的离体器官灌注换液系统中,通过管路动力循环子系统贯通连接在离体器官灌注系统与换液子系统之间;控制子系统分别通信连接管路动力循环子系统、换液子系统;能够实现持续过滤灌注液,排出离体器官灌注系统中产生的多余的水、乳酸、无机盐等代谢产物;并自动地给离体器官灌注系统补充新的补充液,保持整个系统的灌注液平衡,防止由于代谢产物的累积造成的离体器官损伤,简化了灌注液换液的操作过程,提高了换液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提供了一种离体器官灌注换液系统,包括:

管路动力循环子系统110,管路动力循环子系统110用于与离体器官灌注系统贯通连接;

换液子系统120,换液子系统120与管路动力循环子系统110贯通连接;换液子系统120用于通过管路动力循环子系统110获取并过滤离体器官灌注系统的灌注液,还用于通过管路动力循环子系统110向离体器官灌注系统传输补充液及过滤后的灌注液;

控制子系统130,控制子系统130分别与管路动力循环子系统110、换液子系统120通信连接;

其中,控制子系统130用于驱动管路动力循环子系统110;控制子系统130还用于获取预设时间内的废液生成数据,且根据废液生成数据,得到补充液的补充数据,以及根据补充数据,驱动换液子系统120向管路动力循环子系统110传输补充液。

具体而言,离体器官灌注系统指的是对离体器官进行灌注的保存或修复系统。管路动力循环子系统110可用来传输灌注液以及补充液,以及对传输灌注液以及补充液提供动力。通过管路动力循环子系统110与离体器官灌注系统贯通连接,管路动力循环子系统110与换液子系统120贯通连接,管路动力循环子系统110可将带有代谢产物的灌注液泵入换液子系统120中。换液子系统120可用来对接收到的灌注液进行过滤处理,得到过滤后的灌注液,进而可将过滤后的灌注液通过管路动力循环子系统110传输回离体器官灌注系统。例如,换液子系统120可用来滤除灌注液中多余的小分子代谢产物(如水、乳酸和无机盐等)。需要说明的是,离体器官灌注系统中输出的灌注液指的是待过滤的灌注液。

基于控制子系统130通信连接管路动力循环子系统110,控制子系统130可驱动管路动力循环子系统110,使得驱动管路动力循环子系统110为传输灌注液和补充液提供传输管道和传输动力。基于控制子系统130通信连接换液子系统120,控制子系统130可获取预设时间内的废液生成数据,并根据废液生成数据,得到补充液的补充数据。进而控制子系统130可驱动换液子系统120,使得换液子系统120向管路动力循环子系统110传输相应流量的补充液,进而达到离体器官灌注系统的灌注液平衡。

可选的,管路动力循环子系统110可通过旁路或者主路的管路连接方式与离体器官灌注系统的循环管路贯通连接。例如,管路动力循环子系统110通过旁路的连接方式与离体器官灌注系统的循环管路贯通连接,进而换液子系统120可接收管路动力循环子系统110传输的灌注液,持续过滤灌注液中的小分子代谢产物,自动持续地补充新的离体器官灌注所需的补充液,保持整个系统的灌注液平衡;实现在常温环境下得以实现离体器官的长时间保存和修复,防止有害的代谢产物累积而造成的器官衰竭及受损等,有效地去除离体器官中的血栓、炎症因子及其他有害物质,从而改善离体器官的保存状态,维持或改善离体器官的生理状态,改善诸如肺水肿、肾中毒、肝功能异常和心肺氧合差等问题,进而有效地保存或修复离体边缘供体器官,提高离体器官的利用率。

需要说明的是,离体器官可以是离体肺脏、离体肾脏、离体心脏或离体胰脏等。灌注液指的是一类可以用于离体器官保存或修复的营养液;例如,灌注液可以是steen液,lpd液,perfadex液,uw液,细胞保存液或血液等。

上述的离体器官灌注换液系统中,控制子系统130可驱动管路动力循环子系统110,使得离体器官灌注系统的灌注液通过管路动力循环子系统110流向换液子系统120,进而换液子系统120可对接收到的灌注液进行过滤处理,得到过滤后的灌注液,并通过管路动力循环子系统110将过滤后的灌注液传输回离体器官灌注系统;控制子系统130还可获取预设时间内的废液生成数据,且根据废液生成数据,得到补充液的补充数据,并驱动换液子系统120向管路动力循环子系统110传输相应补充数据的补充液。实现过滤灌注液中的小分子代谢产物,并自动地补充离体器官灌注所需的补充液,保持整个系统的灌注液平衡,进而有效地保存或修复离体边缘供体器官,简化了灌注液换液的操作过程,减小换液误差,提高了换液精度,同时可避免换液过程中的二次污染。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提供了一种离体器官灌注换液系统,包括管路动力循环子系统210,换液子系统220和控制子系统230;其中,管路动力循环子系统210包括第一管路组件212、第二管路组件214以及通信连接控制子系统230的动力泵216。动力泵216通过第一管路组件212与离体器官灌注系统贯通连接;动力泵216通过第二管路组件214与换液子系统220贯通连接。

具体地,第一管路组件212可用来传输离体器官灌注系统输出的灌注液,以及用来向离体器官灌注系统传输补充液和过滤后的灌注液。第一管路组件212包括但不仅限于管路、二通转接头、三通转接头、微栓滤过器、白细胞过滤器和桥管等部件。第二管路组件214可用来向换液子系统传输待过滤的灌注液,以及用来传输换液子系统输出的补充液和过滤后的灌注液。第二管路组件214包括但不仅限于管路、二通转接头、三通转接头、微栓滤过器、白细胞过滤器和桥管等部件。第一管路组件212和第二管路组件214组成了灌注液及补充液的传输通路。动力泵216可用来对第一管路组件212和第二管路组件214提供传输动力,实现对离体器官灌注系统持续输出待过滤的灌注液,并自动持续地将过滤后的灌注液以及补充新的离体器官灌注所需的补充液传输回离体器官灌注系统,保持离体器官灌注系统的灌注液平衡。可选的,动力泵216考可以但不限于是离心泵,滚压泵,蠕动泵或解析泵。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管路动力循环子系统210还包括设于第一管路组件212、或第二管路组件214的第一流量传感器218;第一流量传感器218与控制子系统230通信连接。

其中,第一流量传感器218可用来测量管路动力循环子系统210中待过滤的灌注液流量大小。可选的,第一流量传感器218为超声波流量传感器,光学流量传感器或电学流量传感器。例如,光学流量传感器可以是激光式流量传感器;电学流量传感器可以是电磁式流量传感器或电感式流量传感器。

具体地,基于第一流量传感器218通信连接控制子系统230,控制子系统230可在预设时间内采集第一流量传感器218测量到的待过滤灌注液的流量。进而控制子系统230可根据待过滤灌注液的流量,实时调节动力泵216的功率大小。例如,在待过滤灌注液的流量过大时,控制子系统230能够控制动力泵216的功率减小;在待过滤灌注液的流量过小时,控制子系统230能够控制动力泵216的功率增大。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流量传感器218可设于第一管路组件212的传输待过滤灌注液的管路侧,第一流量传感器218还可设于第二管路组件214的传输待过滤灌注液的管路侧。根据第一流量传感器218类型的不同,与第一管路组件212或第二管路组件214的连接方式也不同,常见的为非接触式连接。

上述的离体器官灌注换液系统中,动力泵216通过第一管路组件212与离体器官灌注系统贯通连接;动力泵216通过第二管路组件214与换液子系统220贯通连接,动力泵216向第一管路组件212和第二管路组件214提供传输动力;动力泵216的运行参数通过控制子系统230操控和调整,控制子系统230可实时监控动力泵216。基于第一流量传感器218与控制子系统230通信连接,控制子系统230可实时监测待过滤灌注液的流量大小。其中,流量传感器218测量到的灌注液的流量大小由动力泵216的运行参数所决定。同时控制子系统230可根据待过滤灌注液的流量大小,实时调整动力泵的功率,防止流量过大导致过滤管道压力过大,或流量过小导致过滤速率降低。实现保持整个系统的灌注平衡,简化了灌注液换液的操作过程,减小换液误差,提高了换液精度,同时可避免换液过程中的二次污染。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提供了一种离体器官换液系统,包括管路动力循环子系统310,换液子系统320和控制子系统330;其中,换液子系统320包括补液设备322、滤过设备324、废液收集设备326以及废液采集模块328。补液设备322与管路动力循环子系统310贯通连接;滤过设备324与管路动力循环子系统310贯通连接;废液收集设备326与滤过设备324贯通连接;补液设备322、废液收集设备326和废液采集模块328分别与控制子系统330通信连接。

其中,补液设备322可用来存储补充液,以及用来向离体器官灌注系统提供补充液;滤过设备324可用来对待过滤的灌注液进行过滤;废液收集设备326可用来收集滤过设备过滤掉的物质;废液采集模块328可用来采集废液的相应数据,例如废液采集模块可以但不限于采集废液生成的流量、收集到的废液重量或废液过滤的压力等。需要说明的是,补充液包含离体器官正常代谢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例如包含抗生素,维生素,药物,以及调节灌注液ph值的缓冲液等。

具体地,补液设备322可通过以旁路的连接方式与管路动力循环子系统310贯通连接,能够将新的补充液通过管路动力循环子系统310泵入到离体器官灌注系统中。滤过设备324可通过管路动力循环子系统310与离体器官灌注系统贯通连接,滤过设备324能够对待过滤灌注液进行过滤,实现有效地过滤离体器官产生的代谢产物,如过量的水,乳酸,无机盐以及有害肾毒物等;废液收集设备326能够将滤过设备324过滤掉的物质进行收集处理。基于补液设备322通信连接控制子系统330,控制子系统330可控制补液设备322输出补充液的流量大小,控制子系统330还可用来监测补液设备322中存储的补充液的剩余容量,进而在补充液的剩余容量不足时,可及时添加补充液,防止因补充液不足,导致整个系统的灌注液失去平衡。基于废液收集设备326通信连接控制子系统330,控制子系统330可监测废液收集设备326的废液的收集量,防止废液收集设备中的废液收集过满。基于废液采集模块328通信连接控制子系统330,废液采集模块328可将采集到的数据传输给控制子系统,进而控制子系统可根据废液的相应数据(例如流量、压力或重量等),相应调节补充液的补充量,实现保持整个系统的灌注液平衡,简化了灌注液换液的操作过程。

在一个示例中,废液采集模块为设于废液收集设备的第二流量传感器,设于废液收集设备的重量传感器,或设于滤过设备的输入端的压力传感器;第二流量传感器、重量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均与控制子系统通信连接;

例如,如图4所示,第二流量传感器设于废液收集设备,第二流量传感器可用来采集流向废液收集设备的废液流量,并将采集到的废液流量传输给控制子系统。进而控制子系统可根据废液流量,得到预设时间内废液的废液生成数据(废液生成量和/或废液生成速率),且根据废液生成数据,得到补充液的补充数据(如补充量),以及根据补充数据,驱动换液子系统向管路动力循环子系统传输对应补充数据的补充液,实现对灌注液的过滤,并自动地补充离体器官灌注所需的补充液,保持整个系统的灌注液平衡。

又如,如图5所示,重量传感器设于废液收集设备,重量传感器可用来采集流向废液收集设备中的废液重量,并将采集到的废液重量传输给控制子系统。进而控制子系统可根据废液重量,得到预设时间内废液的废液生成数据(废液生成量和/或废液生成速率),且根据废液生成数据,得到补充液的补充数据,以及根据补充数据,驱动换液子系统向管路动力循环子系统传输对应补充数据的补充液,实现对灌注液的过滤,并自动地补充离体器官灌注所需的补充液,保持整个系统的灌注液平衡。

再如,如图6所示,压力传感器设于滤过设备的输入端,压力传感器可用来采集废液流向滤过设备输入端时的管路压力,并将采集到的管路压力传输给控制子系统。进而控制子系统可根据废管路压力,得到预设时间内废液的废液生成数据(废液生成量和/或废液生成速率),且根据废液生成数据,得到补充液的补充数据,以及根据补充数据,驱动换液子系统向管路动力循环子系统传输对应补充数据的补充液,实现对灌注液的过滤,并自动地补充离体器官灌注所需的补充液,保持整个系统的灌注液平衡。

需要说明的是,废液采集模块还可以是以下传感器的任意组合:为设于废液收集设备的第二流量传感器,设于废液收集设备的重量传感器,和设于滤过设备的输入端的压力传感器。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废液收集设备720包括贯通连接滤过设备710的废液收集装置722以及设于废液收集装置722的第一液位传感器724;第一液位传感器724与控制子系统750通信连接。

其中,第一液位传感器724可用来测量废液收集装置722中收集到的废液容量。废液收集装置722可用来收集废液,例如废液收集装置722可包括废液容纳器,通过废液容纳器收集废液。

具体地,基于废液收集装置722贯通连接滤过设备710,废液收集装置722可收集滤过设备对灌注液过滤处理后产生的废液;基于第一液位传感器724通信连接控制子系统750,第一液位传感器724可实时测量废液收集装置722的废液收集情况,控制子系统750可采集第一液位传感器724测量到的液位数据,进而控制子系统750可实时监控废液收集装置722的废液收集情况;例如控制子系统750在监测到废液收集装置722的废液过满时,产生预警,提示用户及时处理废液收集装置中收集到的废液。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补液设备730包括贯通连接管路动力循环子系统740的补液管路循环组件731,通信连接控制子系统750的加液装置733,以及贯通连接在加液装置733和补液管路循环组件731之间的储液件735;补液管路循环组件731与控制子系统750通信连接。

其中,补液管路循环组件731可用来为传输补充液提供传输管路以及提供传输动力;例如,补液管路循环组件731可包括输液泵以及贯通连接输液泵的管路,通过管路可传输补充液,通过输液泵可驱动补充液在管路中流动。储液件735可用来存储补充液,例如储液件735可以但不限于是储液罐或储液包;加液装置733可用来向储液件735添加补充液。可选的,补液设备730还包括设于管路的止液阀。其中止液阀可以是自动止液阀;止液阀可用来关断补充液的传输。

具体地,基于储液件735贯通连接在加液装置733和补液管路循环组件731之间,补液管路循环组件731贯通连接管路动力循环子系统740;补液管路循环组件731可通过旁路的连接方式接入到管路动力循环子系统740中,储液件735中的补充液可通过补液管路循环组件731泵入到管路动力循环子系统740,进而通过管路动力循环子系统740流向离体器官灌注系统中,实现自动地补充离体器官灌注所需的补充液,保持整个系统的灌注液平衡,简化了灌注液换液的操作过程,提高了换液效率。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补液设备730还包括设于补液管路循环组件731的第二流量传感器737,以及设于储液件735的第二液位传感器739。第二流量传感器737、第二液位传感器739分别与控制子系统750通信连接。

其中,第二流量传感器737可用来测量补液管路循环组件731中补充液的流量大小。可选的,第二流量传感器737为超声波流量传感器,光学流量传感器或电学流量传感器。第二液位传感器739可用来测量储液件735中补充液的剩余容量。

具体地,基于第二流量传感器737通信连接控制子系统750,控制子系统750可采集第二流量传感器737测量到的补充液的补充流量。进而控制子系统750可实时监测储液件735输出补充液的补充流量大小;例如,控制子系统750可在实际采集到的补充流量达到误差预警,及时调整补充液的流量大小,提高了灌注换液的精确度。基于第二液位传感器739通信连接控制子系统750,控制子系统750可采集第二液位传感器739测量到的补充液的剩余容量,进而控制子系统750可实时监控储液件735中的补充液的剩余容量情况。例如,当第二液位传感器739监测量到储液件735中的液位低于预设阈值时,控制子系统750可控制加液装置733添加新的补充液到储液件735中,防止储液件735中的补充液不足,导致系统的灌注液失去平衡。

上述的离体器官灌注换液系统中,由管路动力循环子系统提供动力将离体器官待过滤的灌注液泵入换液子系统中,经过滤过设备对待过滤的灌注液进行过滤处理后,得到过滤后的灌注液,并将过滤后的灌注液以及换液子系统提供的补充液,通过管路动力循环子系统泵入回流到离体器官灌注系统中,其中,废液的排出量和补充液的补充量保持一致,使得离体器官灌注系统的灌注液始终处于一个平衡的状态。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提供了一种离体器官灌注换液系统,包括管路动力循环子系统810,换液子系统820和控制子系统830;其中,控制子系统830包括上位机装置832,以及连接上位机装置832的下位机装置834。下位机装置834分别通信连接管路动力循环子系统810、换液子系统820。

其中,下位机装置834可以具有arm(advancedriscmachines,risc微处理器)处理器的处理装置,上位机装置832可以但不限于是计算机、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便携式可穿戴设备等。

具体地,基于上位机装置832与下位机装置834通信连接,上位机装置832可向下位机装置834传输采集到的各个子系统的运行数据,同时可以将接收到的数据用于外置显示设备进行显示。基于下位机装置834分别通信连接管路动力循环子系统810和换液子系统820,下位机装置834可用于传递(采集、接收或下发等)各个子系统之间的运行参数,并与上位机装置832通信,实现实时监控整个系统的运行状态。

在一个示例中,下位机装置可划分为补液控制单元,滤过控制单元,废液控制单元以及管路传输控制单元。上位机装置可包括通信连接补液控制单元的补液参数单元,通信连接过滤控制单元的滤过参数单元,通信连接废液控制单元的废液参数单元以及通信连接管路传输控制单元的管路传输参数单元。其中,上位机装置的各参数单元(补液参数单元,滤过参数单元,废液参数单元以及管路传输参数单元)分别用于接收相应的运行参数,以及分析运行参数和下发操控指令等。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控制子系统830还包括连接下位机装置834的警报装置836。

其中,警报装置836可以是蜂鸣器或闪烁灯,也可以是蜂鸣器和闪烁灯的组合。

具体地,基于警报装置836连接下位机装置834,下位机装置834监控到异常(如异常情况包括但不限于是补充液的流量大小异常,补充液剩余容量异常,管路有气泡,系统异常或储存异常等)时,触发警报装置836,使得警报装置836发出报警信息。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