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底栖贝类苗种中间培育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31671发布日期:2020-05-20 07:18阅读:492来源:国知局
一种底栖贝类苗种中间培育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养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底栖贝类苗种中间培育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海产品等高档食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目前及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海产品将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具有巨大的市场空间。目前,海产品的来源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为从自然海域捕捞,另一方面为人工养殖。近10多年来,因我国海洋捕捞技术及装备的不断进步、捕捞船只及马力的迅速增加、捕捞队伍的迅速扩大,加上对捕捞作业监控不力,造成经济海洋生物繁殖栖息地的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海洋自然资源量锐减,自然海域可捕获的资源日益减少,从自然海域捕捞海产品的数量已难以持续增长,因此,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海产品需求,只能通过人工养殖和加大资源恢复力度。中国,有着绵长的海岸线,有着广阔的浅海滩涂,适合海洋贝类的养殖。目前,由于生物饵料的研究培养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各种贝类苗种繁育技术也得以相继被突破。如吊养贝类的牡蛎、扇贝、珍珠贝、贻贝等及浅海滩涂养殖种类的文蛤、花蛤、缢蛏等种类在某些沿海地区已形成一个很大的产业。其产业的发展已贯穿至育种、苗种繁育、苗种中间培育、养成及后续产业等。虽有些种类已成功突破其苗种繁育,但幼贝中间培育阶段尚未找到一种合适的养殖设施及养殖方式,造成苗种供应短缺,使养殖产量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市场价格迟迟居高不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底栖贝类苗种中间培育装置,该装置可以提高幼贝中间培育过程中的成活率,为贝类养殖产业提供充足苗种。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底栖贝类苗种中间培育装置,包括筐体和可分离的盖体,所述筐体包括侧面、底面以及由所述侧面围合而成的上方开口,所述侧面的中上部设有若干长形通孔,所述上方开口上设有第一穿孔,所述盖体为网格状且所述盖体的边缘处对应所述第一穿孔位置处设有第二穿孔。

优选的,所述长形通孔沿着所述侧面中上部均匀排列。

优选的,所述侧面从所述上方开口向着所述底面方向逐渐缩小。

优选的,所述筐体是所述上方开口大于所述底面的棱台形。

进一步的,所述筐体是所述上方开口大于所述底面的四方棱台形。

优选的,所述侧面为梯形,所述上方开口和所述底面为四方形。

优选的,所述上方开口的每条边上分别均匀设有1~2个第一穿孔,所述盖体的边缘处对应所述第一穿孔位置处设有1~2个第二穿孔。

优选的,所述第一穿孔中或所述第二穿孔中还设有扎紧带,所述筐体和所述盖体通过所述扎紧带扎紧。

优选的,所述扎紧带为扎条或绳状物。

优选的,所述筐体和所述盖体的材质为市售常规抗腐蚀耐老化材料,所述筐体和所述盖体可以完全贴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中的培育装置设施简单、成本低廉、操作容易、可循环利用;

(2)本实用新型中的中间培育装置在底层放入细沙、在上层设置长形通孔,即能模仿贝苗野生生长状态下的条件,又能对贝苗进行保护防止敌害生物侵害;

(3))本实用新型中的中间培育装置投入成本及劳动量小,苗种一经撒播,靠天然海水中的饵料来进行维持生长,不需要其它人为干预;

(4)本实用新型中的中间培育装置在不用闲置时,每个筐体可以叠加起来,占用空间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底栖贝类苗种中间培育装置的筐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底栖贝类苗种中间培育装置的盖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底栖贝类苗种中间培育装置,包括筐体1和可分离的盖体2,所述筐体1包括侧面11、底面12以及由所述侧面11围合而成的上方开口13,所述侧面11的中上部设有若干长形通孔14,所述上方开口13上设有第一穿孔15,所述盖体2为网格状且所述盖体2的边缘处对应所述第一穿孔15位置处设有第二穿孔16。

所述长形通孔14沿着所述侧面11中上部均匀排列。

所述侧面11从所述上方开口13向着所述底面12方向逐渐缩小。

所述筐体1可以是所述上方开口13大于所述底面12的棱台形。

本实施例中所述筐体1是所述上方开口13大于所述底面12的四方棱台形。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所述侧面11为梯形,所述上方开口13和所述底面12为四方形。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所述上方开口13的两相对长边上分别均匀设有2个第一穿孔,所述上方开口13的两相对短边边上分别均匀设有1个第一穿孔15。同样的,所述盖体2的两相对长边的边缘处对应所述第一穿孔15位置处设有2个第二穿孔16,所述盖体2两相对短边的边缘处相对应所述第一穿孔15位置处设有1个第二穿孔16。实际上,第一穿孔15和第二穿孔16的数量可以根据筐体1和盖体2的长度而定,此处仅为列举。

所述第一穿孔15中或所述第二穿孔16中还设有扎紧带,所述筐体1和所述盖体2通过所述扎紧带扎紧。

所述扎紧带可以为扎条或绳状物,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是扎条。

本实用新型中的底栖贝类苗种中间培育装置在使用时,首先待潮水退潮至最低潮位时,将该筐体1和盖体2及贝类苗种运输到最低潮位处。在筐体中添加入干净且无敌害生物的细沙,细沙添加量为以低于长形通孔3cm处左右。然后在筐体1中加入干净的海水,使海水淹没过细沙,再把贝苗均匀的撒播在筐体中,撒播完贝苗后,用盖体2把筐体盖上,用扎紧带(如扎条)扎紧。待贝苗大部分已钻入细沙中,将所有的培育装置整齐码放在最低潮位处,待潮水涨起时水流通过筐体的长形通孔14和盖体2表面的网格进入到筐体中进行水流交换,苗种通过摄食水中的浮游生物和一些有机颗粒物从而于自然海水中成长。

本实用新型中苗种位于筐体1中,敌害生物不能损伤到幼贝,整个培育装置位于自然海区,幼贝靠摄食自然海区饵料生长。

应用实施例一:

2018年10月15日在广西北海市福成镇白龙海区,对2mm左右的象鼻螺苗用上述本实施例中的培育装置(筐体底面的长度为50cm、宽为40cm、高为15cm,筐体底部无长形通孔部分的高度为10cm)进行苗种中间培育,每个筐体中放入2000个左右的幼贝。在经过2个月的培育,对其中的10个培育装置象鼻螺苗数量与重量进行测量,所得数据如表1所示。

表1每个筐内象鼻螺数量和质量

应用实施例二:

2018年11月2日在广西北海市福成镇白龙海区,对2mm左右的织锦巴菲蛤幼贝用以上介绍的培育装置和方法进行苗种中间培育,每个培育框中放入2000个左右的幼贝。在经过大概2个半月的苗种培育,随机抽取其中的10筐进行数量和质量的测量,所得数据如表2所示。

表2每个筐内织锦巴菲蛤数量和质量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具体的实施方式,根据上述内容,按照本领域的普通技术知识和惯用手段,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上述基本技术思想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出其它多种形式的等效修改、替换或变更这些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