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漂流性鱼卵孵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437548发布日期:2020-12-29 09:35阅读:243来源:国知局
一种漂流性鱼卵孵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动物养殖领域,涉及鱼卵孵化技术,具体涉及一种漂流性鱼卵孵化装置。



背景技术:

在鱼类繁殖过程中,鱼类受精卵孵化是极为关键的一个技术环节,孵化率的高低直接决定初孵仔鱼的数量和质量,同时对后期苗种培育也有一定的影响。漂流性鱼卵需要在一定的溶解氧、水温条件下才能天然成苗,而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与水流流速有关,流速过低会使卵容易沉入水底死亡。对于漂流性鱼卵的孵化目前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水泥池环道冲水孵化;另一种则是孵化桶孵化。

水泥环形池孵化是较为理想的一种仿自然孵化方式,其具有容量大,流速可控、操作方便、使用寿命长等优点,缺点则是成本高、占地资源多且不能满足野外工作需求。孵化桶是目前各增殖放流站使用较多的孵化器,其优点为方便分组管理和操作简单;缺点则是孵化桶的流量控制不能满足鱼卵对流速的需求,同时容易在桶内形成死角造成受精卵堆积和卵膜破损,而造成受精卵损失。

所以目前需要一种孵化孵化方法,可满足鱼卵在孵化过程中全程保持均匀悬浮状态,并解决漂流性鱼卵耗氧高、易破损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漂流性鱼卵孵化装置。

本实用新型所述漂流性鱼卵孵化装置,包括圆柱形筒体和位于圆柱形筒体下方且顶部与圆柱形筒体联通的收缩筒,所述收缩筒底部面积小于顶部面积,所述圆柱形筒体由上缘固定圈、下缘固定圈和包围两个固定圈的第一环形纱网组成;所述收缩筒由位于其下方的收缩固定圈和包围在收缩固定圈和所述下缘固定圈的第二环形纱网组成;所述收缩固定圈直径小于所述下缘固定圈;

所述孵化装置还包括固定在上缘固定圈的进气管,进气管末端位于下缘固定圈所处平面以下,所述进气管末端还悬挂有气石;

所述孵化装置还包括固定在下缘固定圈的进水管,所述进水管的进水端连接有水泵,出水端位于所述收缩固定圈所处平面以下位置,连接所述出水端的部分进水管为竖直向上;

所述上缘固定圈上还设置有悬挂装置和进气管固定装置。

优选的:所述收缩筒为锥形。

优选的:所述悬挂装置包括四端固定在上缘固定圈上的十字支架,及端部分别固定在十字支架四端的多根挂绳。

优选的:所述进气管固定装置包括所述十字支架及固定在十字支架交叉点处的进水管悬挂环。

优选的:所述进水管的出水端上方覆盖有隔离网。

优选的:所述进水管和进气管上安装有阀门。

采用本实用新型所述漂流性鱼卵孵化装置,具有如下优越性:

1、适用性强,可根据不同种漂流性鱼卵进行冲水流量调整,以达到最佳效果,大幅提高鱼卵成活率。

2、制作工艺简单、造价低、便于携带。

3、根据漂流性鱼卵的主要特征和孵化需求,本实用新型通过底部反冲流水,加上气管曝气双重手段模拟漂流性鱼卵孵化环境,使鱼卵在孵化过程中全程保持均匀悬浮状态,解决漂流性鱼卵在孵化过程中耗氧高、易破损的问题。

4、可通过调整水流流量和频率,调整气阀控制曝气大小,创造适宜不同类型漂流性鱼卵和不同孵化阶段的环境要求。

5、孵化装置底部与进水管连接处采用隔离网可防止停水时鱼卵进入水管,减少损失。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漂流性鱼卵孵化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名称为:1-圆柱形筒体,2-上缘固定圈,3-下缘固定圈,4-收缩筒,5-阀门,6-进水管,7-挂绳,8-气石,9-隔离网,10-出水端,11-进气管,12-十字支架,13-进水管悬挂环,14-鱼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所述漂流性鱼卵孵化装置,包括圆柱形筒体1和位于圆柱形筒体1下方且顶部与圆柱形筒体1联通的收缩筒4,所述收缩筒底部面积小于顶部面积,所述圆柱形筒体由上缘固定圈2、下缘固定圈3和包围两个固定圈的第一环形纱网组成;所述收缩筒4由位于其下方的收缩固定圈和包围在收缩固定圈和所述下缘固定圈的第二环形纱网组成;所述收缩固定圈直径小于所述下缘固定圈;

所述孵化装置还包括固定在上缘固定圈2的进气管11,进气管末端位于下缘固定圈3所处平面以下,所述进气管末端还悬挂有气石8;

所述孵化装置还包括固定在下缘固定圈的进水管6,所述进水管6的进水端连接有水泵,出水端10位于所述收缩固定圈所处平面以下位置,连接所述出水端的部分进水管为竖直向上;

所述上缘固定圈2上还设置有悬挂装置和进气管固定装置。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将整个装置大半浸没在静止或流动水池的水面以下,上缘固定圈通常高于水面,避免鱼卵从圆柱形筒体的上方开口漂走,鱼卵可以从圆柱形筒体的上方开口放入,整个装置通过固定在上缘固定圈的悬挂装置悬挂在水里。

放入鱼卵后,开启水泵和气泵,打开进气管和进水管上的阀门5,新鲜水流从进水管6通过收缩筒底部的出水端进入收缩筒4和圆柱形筒体1组成的空间,由于水泵泵水通常压力较高,且如图1所示,连接所述出水端的进水管方向竖直向上,使出水端水流产生向上的均匀流速,可以不停的将鱼卵14向上带动漂浮。

同时空气通过进气管11进入圆柱形筒体1下方,并插入气石8通过气石进行曝气,提高了孵化装置中的流速和溶氧含量。

漂流性鱼卵在收缩筒4和圆柱形筒体1组成的空间中可随水流和气流自动翻滚,包围收缩筒和圆柱形筒体的第一环形纱网和第二环形纱网可以选用60目纱网,通透性良好,网眼大幅低于鱼卵尺寸,且不会使鱼卵溢出和卡在网眼上刮破。

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为,圆柱型筒体底面直径为50cm、柱高50cm;收缩筒部分上底面直径为50cm、下底面直径为20mm。上述的进气管为口径5mm软管,气石通常可以通过绑扎方式悬挂在进气管末端并使进气管末端插入气石,进气管悬吊于圆柱型筒体内中下部,使其能通过拉拽进气管上下移动位置改变高度。上述进水管可以选择为20mm口径l型pvc水管。

图1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悬挂装置包括四端固定在上缘固定圈上的十字支架12,及端部分别固定在十字支架四端的多根挂绳。

例如上缘固定圈2为一个直径50cm钢圈,2根长50cm钢条交叉焊接位于钢圈内部呈十字形,钢条组成的十字支架与钢圈的4个焊接点为钢圈的圆周四等分点,上缘固定圈也为一个直径50cm的钢圈。

可以在上缘固定圈的圆周四等分点上各固定1个环扣,1个环扣上连接1根挂绳,4根挂绳7的另一端集中固定于装置上方的挂钩,使其在纵向上充分拉开无褶皱,使孵化装置可利用自身所受重力下拉,垂直悬浮在水体中。

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进气管的固定也可以利用十字支架;所述进气管固定装置包括所述十字支架及固定在十字支架交叉点处的进水管悬挂环13。

可以在上述的十字支架中心交叉焊接处固定1个口径大于进气管的进水管悬挂环,上述的进气管为口径5mm软管,进气管穿过进水管悬挂环但不固定,这样可以通过伸缩进气管调整进气管末端气石8在水中的高度位置;进气端位于孵化装置外部与进气阀门连接。

整个孵化装置采用底部向上冲水和气石曝气的手段,使受精鱼卵14可以被水流或上浮的气泡携带至上方,随后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又缓慢下坠,长期周期性的翻滚漂浮于孵化装置的水中,受精鱼卵不至下沉至底部或死角;水管和气管均可以设置有阀门5,控制供水和供气量大小,调整受精卵在孵化器中的上下周期运动速度。

所述收缩筒可以设置为上大下小的圆台形,圆台较小的底面可以是开有通水孔的封闭材料,也可以是纱网,将出水端设置在底面中央的网眼处,并在出水端表面覆盖上隔离网7,避免鱼卵堵住出水端或在水泵故障时落入出水端,隔离网可以采用10#纱网。

图1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收缩筒4设置为锥形,出水端绑扎固定在锥形底部,设置成锥形可以降低底部受水流的冲击力,通过进水管与锥形底部的固定连接较好的对孵化装置进行固定,特别是可以防止孵化装置随水流大幅晃动甚至侧翻。设置成锥形后,为防止鱼卵下沉堆积在锥形底部,所述隔离网7应设置在距离锥形一定距离处并具备一定面积,避免鱼卵堆积,通常将隔离网7设置在距离锥尖至少四分之一锥高处。

采用上述漂流性鱼卵孵化装置进行鱼卵孵化时,可以采取如下方式:

(1)将漂流性鱼卵孵化装置放置在水中,上缘固定圈高出水面5厘米以上,将漂流性鱼卵放置在所述漂流性鱼卵孵化装置中对鱼卵进行孵化;鱼卵的总体积一般不超过孵化装置中圆柱形筒体的20%。

(2)从卵裂期到鱼苗出膜前期,漂流性鱼卵孵化装置的流量控制在7.5~10l/min,冲水一周期为8-10秒,每周期内冲水时间55-65%,其余时间不冲水;周期性冲水可以使得鱼卵在孵化器中有规律性的均匀分布漂浮;

(3)停水溶膜阶段,当有3-7%的鱼卵已经孵出时,即将漂流性鱼卵孵化装置的进水阀门关闭,使孵化器中的水停止流动,等待鱼卵自由下沉、溶膜;

(4)剩余鱼卵中的鱼苗全部孵出后,打开漂流性鱼卵孵化装置的进水阀门,流量设置为4.5~6l/min冲起鱼苗;

(5)有鱼苗平游后将流量降低至4l/min以下,避免水流过大,使鱼苗顶水游泳而消耗体力。

经试验验证,采用以上孵化方式,可以使圆口铜鱼的鱼卵成活的孵化率从一般的35-45%提高至70%以上;使长薄鳅的鱼卵成活的孵化率从一般的30-35%提高至55-65%。

采用本实用新型所述漂流性鱼卵孵化方法及孵化装置,具有如下优越性:

1、适用性强,可根据不同种漂流性鱼卵进行冲水流量调整,以达到最佳效果。

2、制作工艺简单、造价低、便于携带。

3、根据漂流性鱼卵的主要特征和孵化需求,本实用新型通过底部反冲流水,加上气管曝气双重手段模拟漂流性鱼卵孵化环境,使鱼卵在孵化过程中全程保持均匀悬浮状态,解决漂流性鱼卵在孵化过程中耗氧高、易破损的问题。

4、可通过调整水流流量和频率,调整气阀控制曝气大小,创造适宜不同类型漂流性鱼卵和不同孵化阶段的环境要求。

5、孵化装置底部与进水管连接处采用隔离网可防止停水时鱼卵进入水管,减少损失。

前文所述的为本实用新型的各个优选实施例,各个优选实施例中的优选实施方式如果不是明显自相矛盾或以某一优选实施方式为前提,各个优选实施方式都可以任意叠加组合使用,所述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具体参数仅是为了清楚表述实用新型人的实用新型验证过程,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仍然以其权利要求书为准,凡是运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同结构变化,同理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