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牛只保育井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347521发布日期:2022-11-26 11:51阅读:92来源:国知局
一种牛只保育井架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养殖保育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牛只保育井架。


背景技术:

2.牛是偶蹄目、牛科、牛亚科下的一族动物,通常俗称为“牛”,大多是大到极大的草食性动物,对人类非常重要的黄牛、水牛和牦牛,它们体质强壮,颈、肩或背部常具有由脊椎的背棘支持并有发达的肌肉而形成的隆起,有适合长跑的腿,脚上有四趾,但侧趾比鹿类更加退化,门牙和犬齿均退化,齿冠磨蚀后表面形成复杂的齿纹,适于吃草,胃四室,反刍功能完善,成年雌雄皆具洞角,是由额骨的突起衍生出来形成的对称骨枝,不分叉,内部空心,外被可脱落的角鞘,套在骨质的角心上,洞角被去掉后,不能再生长,一般长到一定程度便停止生长,且不更换角鞘。
3.牛是专性草食动物,作为全草食草动物,它们会消耗高纤维的植被,其中所含的纤维素和木质素比森林动物要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各种肉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对于牛肉的需求量越来越高,这就对肉牛的养殖带来巨大的挑战,如何提升犊牛的成活率,如何使犊牛更加健康更加快速的发育,成了提高肉牛产量的重要问题,但现在的肉牛养殖领域中,在进行牛颈部注射治疗的牛只保育工作时,对牛身体的固定结构通常为固定的安装结构,整体的固定结构,都需要将养殖牛驱赶到指定位置,全程需要养殖牛的配合,无法在养殖牛不抵抗的情况下,实现对其稳定的固定,容易导致养殖牛感到恐惧,出现反抗现象,给后续注射带来极大的不便,严重情况下甚至给工作人员带来伤害,不利于日常的使用,因此亟需设计一种牛只保育井架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牛只保育井架,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现在的肉牛养殖领域中,在进行牛颈部注射治疗的牛只保育工作时,对牛身体的固定结构通常为固定的安装结构,整体的固定结构,都需要将养殖牛驱赶到指定位置,全程需要养殖牛的配合,无法在养殖牛不抵抗的情况下,实现对其稳定的固定,容易导致养殖牛感到恐惧,出现反抗现象,给后续注射带来极大的不便,严重情况下甚至给工作人员带来伤害,不利于日常的使用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牛只保育井架,一种牛只保育井架,包括第一门架,所述第一门架的一侧设置有传动架,所述第一门架一侧的顶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安装架,所述第一门架一侧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安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门架的内侧壁设置有铰链,所述第一门架的内侧壁通过铰链活动连接有第一活动门,所述第一安装架和第二安装架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门架,所述第二门架的内部设置有第二活动门,所述第一门架和第二门架的一侧均设置有固定锁,所述第一门架的内侧固定连接有防护架,所述防护架内顶壁和内底壁的两侧均匀设置有扭力转轴,所述防护架内壁的两侧通过扭力转轴活动连接有顶固侧斜架,所述顶固侧斜架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顶压侧板,所述顶
固侧斜架的内壁均匀设置有按摩辊,所述顶固侧斜架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l型卡块;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固定于传动架的顶部,所述驱动电机与传动杆连接,传动杆靠近驱动电机侧安装有第一转动座,第一转动座的表面套接有传动带,传动带的另一侧套接在位于传动架底部的第二转动座上,所述第二转动座上部也安装有传动杆,传动杆远离驱动电机侧安装有第一斜齿轮,所述第一斜齿轮与第二斜齿轮成90度齿接,所述第二斜齿轮固定于第一往复丝杆上,所述第一往复丝杆的表面套接有第一套接轴座,所述第二转动座的一端通过传动杆、第一斜齿轮和第二斜齿轮活动连接有第二往复丝杆,所述第二往复丝杆的表面套接有第二套接轴座,所述第二套接轴座的表面固定连接有连接条,所述第二安装架的表面通过第二套接轴座活动连接有推盘。
6.优选的,所述第一套接轴座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固定架,所述固定架的底部设置有阻尼转轴,所述固定架的底部通过阻尼转轴活动连接有卡脖框。
7.优选的,所述卡脖框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收缩架,所述收缩架的内部设置有缓冲弹簧,所述缓冲弹簧的顶端固定连接有防护胶座。
8.优选的,所述卡脖框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插固块,所述固定架顶端的两侧设置有第二插固块。
9.优选的,所述卡脖框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底端固定连接有u型插座,所述u型插座内壁的两侧设置有限位辊。
10.优选的,所述推盘表面的一端开设有通槽,所述推盘表面的另一侧开设有插接槽,所述插接槽的内壁固定连接有限位块。
11.优选的,所述防护架的两侧从左至右依次开设有卡接槽和转动槽,所述卡接槽的内壁设置有阻尼胶条,所述转动槽的内壁设置有阻尼胶套。
12.优选的,所述l型卡块与阻尼胶条之间相互适配,所述顶固侧斜架与阻尼胶套之间相互适配。
13.优选的,所述固定架的一侧设置有第一磁吸条,所述卡脖框一侧的顶端设置有第二磁吸条。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该牛只保育井架,通过设置的第一门架、传动架、第一安装架、第二安装架、第二门架、驱动电机、第一转动座、传动带、第二转动座、第一往复丝杆、第一套接轴座、第二往复丝杆、第二套接轴座、推盘、连接块、卡脖框、收缩架、连接杆和u型插座,可以实现对养殖牛更加高效且稳定的固定操作,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工作人员首先将需要进行固定的养殖牛从第二门架处赶入,使得养殖牛的四蹄可以分别穿过通槽和插接槽并落地,此时将第二活动门关闭,然后启动驱动电机,使得驱动电机带动第一转动座以及传动带进行稳定的转动操作,传动带再去带动第二转动座进行与第一转动座反方向的转动操作,第一转动座和第二转动座之后再通过传动杆、第一斜齿轮和第二斜齿轮之间的驱动,去分别带动第一往复丝杆和第二往复丝杆进行反方向的转动操作,此时第一套接轴座和第二套接轴座分别在第一往复丝杆和第二往复丝杆的表面进行相互靠近的运动操作,第二套接轴座带动连接条连接的推盘进行向u型插座处的移动操作,推盘上站立的养殖牛在推盘的推动下,进行顺从的同步走动操作,推盘与牛的四蹄进行稳定的限位操作,可以保证牛随着推盘的推动进行
自主意识的走动,不会对牛本身造成恐慌影响,此时卡脖框在第一套接轴座的带动下向牛的颈部进行缓缓的移动操作,慢慢的与牛的颈部进行连接固定,并且连接杆连接的u型插座可以与推盘的插接槽的处对接,在限位块的作用下进行对接操作,实现对牛前蹄的限位操作,并同步实现对牛颈部的快速固定操作,整体的固定结构可以保证牛不会出现应激反应,使得牛可以在防护架内部得到稳定的固定操作,此时工作人员打开第一活动门处进行牛颈部的保育注射治疗操作,当牛出现应激反应时关闭第一活动门即可,保证工作人员的安全,体现了设备设计的实用性。
15.2、该牛只保育井架,通过设置的防护架、扭力转轴、顶固侧斜架、顶压侧板、按摩辊、l型卡块、固定架、阻尼转轴、卡脖框、收缩架、缓冲弹簧、防护胶座、第一插固块、第二插固块、u型插座、限位辊、卡接槽、转动槽、阻尼胶条和阻尼胶套,进一步提高设备整体的保育效果,在日常的使用过程中,牛在随着推盘进行走动进入防护架时,此时牛身两侧的顶固侧斜架可以在扭力转轴的带动进行进行缓缓的转动操作,并且顶压侧板内侧壁的按摩辊进行转动操作,按摩辊表面的按摩粒可以对牛身两侧进行按摩操作,保证牛处于舒适状态,更好进行后续的注射治疗操作,顶固侧斜架在转动时其一端的l型卡块可以与防护架侧面的阻尼胶条处进行对接,对其进行限位操作,当完成保育治疗工作后,工作人员可以将第二插固块拔出,使得卡脖框整体通过阻尼转轴进行转动操作,旋转九十度后第一磁吸条和第二磁吸条此时处于相贴合,通过第一磁吸条和第二磁吸条快速进行固定,此时卡脖框离开了牛的颈部,同时u型插座快速与插接槽处断开连接,u型插座与第一门架内顶壁顶固,再通过限位辊对牛进行二次限位,此时赶动牛从打开的第一活动门处快速的离开,之后启动驱动电机进行复位操作,实现持续的安全牛保育工作,体现了设备设计的全面性。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发明结构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驱动电机结构的整体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推盘和u型插座结构的连接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卡脖框结构的整体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顶固侧斜架结构的整体示意图;图6为本发明图1中a处结构的放大示意图;图7为本发明图3中的b处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17.图中:1、第一门架;2、传动架;3、第一安装架;4、第二安装架;5、铰链;6、第一活动门;7、第二门架;8、第二活动门;9、固定锁;10、防护架;11、扭力转轴;12、顶固侧斜架;13、顶压侧板;14、按摩辊;15、l型卡块;16、驱动电机;17、第一转动座;18、传动带;19、第二转动座;20、传动杆;21、第一斜齿轮;22、第二斜齿轮;23、第一往复丝杆;24、第一套接轴座;25、第二往复丝杆;26、第二套接轴座;27、连接条;28、推盘;29、连接块;30、固定架;31、阻尼转轴;32、卡脖框;33、收缩架;34、缓冲弹簧;35、防护胶座;36、第一插固块;37、第二插固块;38、连接杆;39、u型插座;40、限位辊;41、通槽;42、插接槽;43、限位块;44、卡接槽;45、转动槽;46、阻尼胶条;47、阻尼胶套;48、第一磁吸条;49、第二磁吸条。
具体实施方式
18.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19.请参阅图1-7,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牛只保育井架,本技术中使用的固定锁9、扭力转轴11、按摩辊14、驱动电机16、传动带18、第一往复丝杆23、第二往复丝杆25、阻尼转轴31、缓冲弹簧34、第一磁吸条48和第二磁吸条49为市场上可直接购买到的产品,其原理和连接方式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现有技术,包括第一门架1,第一门架1的一侧设置有传动架2,第一门架1一侧的顶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安装架3,第一门架1一侧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安装架4,其特征在于:第一门架1的内侧壁设置有铰链5,第一门架1的内侧壁通过铰链5活动连接有第一活动门6,第一安装架3和第二安装架4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门架7,第二门架7的内部设置有第二活动门8,第一门架1和第二门架7的一侧均设置有固定锁9,第一门架1的内侧固定连接有防护架10,防护架10内顶壁和内底壁的两侧均匀设置有扭力转轴11,防护架10内壁的两侧通过扭力转轴11活动连接有顶固侧斜架12,顶固侧斜架1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顶压侧板13,顶固侧斜架12的内壁均匀设置有按摩辊14,顶固侧斜架12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l型卡块15,防护架10的两侧从左至右依次开设有卡接槽44和转动槽45,卡接槽44的内壁设置有阻尼胶条46,转动槽45的内壁设置有阻尼胶套47,l型卡块15与阻尼胶条46之间相互适配,顶固侧斜架12与阻尼胶套47之间相互适配,牛身两侧的顶固侧斜架12可以在扭力转轴11的带动进行缓缓的转动操作,并且顶压侧板13内侧壁的按摩辊14进行转动操作,按摩辊14表面的按摩粒可以对牛身两侧进行按摩操作,保证牛处于舒适状态,更好进行后续的注射治疗操作。
20.驱动电机16,驱动电机16固定于传动架2的顶部,驱动电机16与传动杆20连接,传动杆20靠近驱动电机16侧安装有第一转动座17,第一转动座17的表面套接有传动带18,传动带18的另一侧套接在位于传动架2底部的第二转动座19上,第二转动座19上部也安装有传动杆20,传动杆20远离驱动电机16侧安装有第一斜齿轮21,第一斜齿轮21与第二斜齿轮22成90度齿接,第二斜齿轮22固定于第一往复丝杆23上,第一往复丝杆23的表面套接有第一套接轴座24,第二转动座19的一端通过传动杆20、第一斜齿轮21和第二斜齿轮22活动连接有第二往复丝杆25,第二往复丝杆25的表面套接有第二套接轴座26,第二套接轴座26的表面固定连接有连接条27,第二安装架4的表面通过第二套接轴座26活动连接有推盘28,第一套接轴座24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连接块29,连接块29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固定架30,固定架30的底部设置有阻尼转轴31,固定架30的底部通过阻尼转轴31活动连接有卡脖框32,卡脖框32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收缩架33,收缩架33的内部设置有缓冲弹簧34,缓冲弹簧34的顶端固定连接有防护胶座35,卡脖框32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插固块36,固定架30顶端的两侧设置有第二插固块37,卡脖框32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杆38,连接杆38的底端固定连接有u型插座39,u型插座39内壁的两侧设置有限位辊40,推盘28表面的一端开设有通槽41,推盘28表面的另一侧开设有插接槽42,插接槽42的内壁固定连接有限位块43,固定架30的一侧设置有第一磁吸条48,卡脖框32一侧的顶端设置有第二磁吸条49,第一转动座17和第二转动座19之后再通过传动杆20、第一斜齿轮21和第二斜齿轮22之间的驱动,去分别带动第一往复
丝杆23和第二往复丝杆25进行反方向的转动操作,此时第一套接轴座24和第二套接轴座26分别在第一往复丝杆23和第二往复丝杆25的表面进行相互靠近的运动操作,第二套接轴座26带动连接条27连接的推盘28进行向u型插座39处的移动操作,推盘28上站立的养殖牛在推盘28的推动下,进行顺从的同步走动操作,推盘28与牛的四蹄进行稳定的限位操作,可以保证牛随着推盘28的推动进行自主意识的走动,不会对牛本身造成恐慌影响。
21.工作原理:使用时,使用人员首先将需要进行固定的养殖牛从第二门架7处赶入,使得养殖牛的四蹄可以分别穿过通槽41和插接槽42并落地,此时将第二活动门8关闭,然后启动驱动电机16,使得驱动电机16带动第一转动座17以及传动带18进行稳定的转动操作,传动带18再去带动第二转动座19进行与第一转动座17反方向的转动操作,第一转动座17和第二转动座19之后再通过传动杆20、第一斜齿轮21和第二斜齿轮22之间的驱动,去分别带动第一往复丝杆23和第二往复丝杆25进行反方向的转动操作,此时第一套接轴座24和第二套接轴座26分别在第一往复丝杆23和第二往复丝杆25的表面进行相互靠近的运动操作,第二套接轴座26带动连接条27连接的推盘28进行向u型插座39处的移动操作,推盘28上站立的养殖牛在推盘28的推动下,进行顺从的同步走动操作,推盘28与牛的四蹄进行稳定的限位操作,可以保证牛随着推盘28的推动进行自主意识的走动,不会对牛本身造成恐慌影响,此时卡脖框32在第一套接轴座24的带动下向牛的颈部进行缓缓的移动操作,慢慢的与牛的颈部进行连接固定,并且连接杆38连接的u型插座39可以与推盘28的插接槽42的处对接,在限位块43的作用下进行对接操作,实现对牛前蹄的限位操作,并同步实现对牛颈部的快速固定操作,整体的固定结构可以保证牛不会出现应激反应,使得牛可以在防护架10内部得到稳定的固定,此时工作人员打开第一活动门6处进行牛颈部的保育注射治疗操作,当牛出现应激反应时关闭第一活动门6即可,在日常的使用过程中,牛在随着推盘28进行走动进入防护架10时,此时牛身两侧的顶固侧斜架12可以在扭力转轴11的带动进行进行缓缓的转动操作,并且顶压侧板13内侧壁的按摩辊14进行转动操作,按摩辊14表面的按摩粒可以对牛身两侧进行按摩操作,保证牛处于舒适状态,更好进行后续的注射治疗操作,顶固侧斜架12在转动时其一端的l型卡块15可以与防护架10侧面的阻尼胶条46处进行对接,对其进行限位操作,当完成保育治疗工作后,工作人员可以将第二插固块37拔出,防护架10本身为箱型结构,不会对固定架30和卡脖框32操作造成影响,使得卡脖框32整体通过阻尼转轴31进行转动操作,通过第一磁吸条48和第二磁吸条49快速进行固定,此时卡脖框32离开了牛的颈部,同时u型插座39快速与插接槽42处断开连接,连接杆38和u型插座39可以围绕着固定架30的底部设置有阻尼转轴31进行手动快速旋转操作,翻转后,连接杆38以及u型插座39整体可以卡固在出口处的内顶壁之上,u型插座39本身为悬空设备,在旋转过程中,不会与设备的其他结构出现接触问题,不会出现阻挡问题,注射完成的牛可以直接从u型插座39中间穿过,u型插座39内壁两侧的限位辊40可以对牛的两侧进行滚动限位,连接杆38和u型插座39翻转后不会对牛造成阻挡,翻转前可以对牛进行快速限位工作,连接杆38和u型插座39在对牛颈部进行固定后,牛的后颈部仍然为裸露状态,可以进行相对应的颈部的注射工作,u型插座39与第一门架1内顶壁顶固,再通过限位辊40对牛进行二次限位,此时赶动牛从打开的第一活动门6处快速的离开,之后启动驱动电机16进行复位操作,实现持续的安全牛保育工作,以上为本发明的全部工作原理。
22.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
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