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秧苗栽植装置的插秧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3842阅读:18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带有秧苗栽植装置的插秧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带有秧苗栽植装置的插秧机,更详细地说,涉及一种作为秧苗栽植装置具有以往所必要的功能外还使此秧苗栽植装置紧凑或轻型化的技术。
首先,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能使秧苗栽植装置中进给箱紧凑或轻量化。作为进给箱的各功能是,向栽植传动箱传递动力,载苗台横向往复(横进给)运动,可变化设定横进给速度而横进给变速,使装载在载苗台上的秧苗在上下方向移动(纵进给),以及驱动此纵进给。为此一般地,进给箱内具有接受传递至进给箱动力的输入轴,与箱外横进给用螺旋轴相连接的横进给轴,与输入轴齿轮连动的纵进给轴驱动用的第1输出轴以及与纵进给轴链条传动的第2输出轴(例如参见日本特开平6-141635号公报)。
由于插秧机在湿地上行走,除具备栽植作业时的必要的功能外还需要重量轻,这样行走车轮的下沉较少,使田荒废的可能性较小。即,如栽植垄数相同的话,作为插秧机重量较轻则性能较好。
为此本发明主要省略了来自进给箱的纵进给轴驱动用的第1输出轴。为此考虑了用例如日本实用新型2510933号公报所示的、在横进给轴的箱体外伸出部分使纵进给轴与偏心凸轮连动的技术。但是此手段虽使进给箱自身减轻并紧凑了,但在进给箱外部必须设置新的连动机构。因而从装置整体来说获得所需空间及重量方面较佳是困难的。并且,在以往不存在的连动机构上会附着泥或灰尘从而会妨碍其动作又会出现新的问题,当然还需要进一步改善。为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保持其必要功能的同时通过削减进给箱内1根轴,从而实现进给箱紧凑或轻量化。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以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结构作为特征。采用此结构,输入轴的端部就具有第1输出轴的功能。这是,纵进给驱动用的第1输出轴只要从进给箱单侧伸出即可,以及能实现输入轴的端部不具有轴支撑以外的功能的目的的结果。在本发明中,从动体的轴部作为第1输出轴的功能。此从动体共用输入轴与轴心,通过连动机构用输入轴加以驱动。这样,以往输入轴的装配空间能装设该输入轴与第1输出轴,从而能保持原有必要功能而消减箱内1根轴。
如上所述,由于纵进给轴驱动用从动体装配于输入轴的端部,从而不必有以往的纵进给轴驱动专用的第1输出轴。即从动体兼有纵进给驱动功能和输入轴的支承功能。由于进给箱内轴能够减少1根,这部分的减轻能使进给箱进一步紧凑化。
另外,由于此从动体装于进给箱上,在易挂泥或灰尘的插秧机中,具有连动机构等的驱动部不在进给箱之外的优点。从动体可通过与装在横进给轴上的驱动体连动进行减速。因而,也能使碰撞式驱动纵进给机构侧的从动臂的纵进给轴驱动臂有非常慢的驱动速度,受到碰撞不会招致冲击的部件寿命下降。
在上述构成之外,在从动体的轴部为筒状轴的情况下,不论是输入轴还是纵进给轴,也能使用以往的带有实心断面的轴。此从动体支承于进给箱上。因此从动体的轴部做成筒状轴时与输入轴或纵进给轴做成筒状轴并外嵌到轴部的情况相比,用单一球轴承支承时具有易确保从动体的支承强度的优点。这样,通过对作为新设部件的从动体的形状下工夫,作为原有部件的输入轴与纵进给轴能使用原来部件,从而能最小限度地抑制新设部件数,从成本和管理上是有利的。
在此,进给箱内存在齿轮机构和链条机构,用于润滑这些机构的润滑油贮存于进给箱内。因此,在从动体轴部为筒状轴的情况下,经此筒状轴的内部空间进给箱的内、外是连通的。这种不当能够通过在输入轴与纵进给轴之间设置隔开从动体轴部的内部空间的遮挡部件加以消除。通过设置这样的遮挡部件,能够有效地阻止润滑油外泄。遮挡部件使用固定于筒轴上的盖就可以。
在以往的进给箱中,横进给轴与第1输出轴上下夹持着输入轴设置,从而横进给轴与第1输出轴之间有足够的轴间距离。如本发明,将纵进给轴与相邻横进给轴的输入轴做成同轴时,从轴向看装于纵进给轴上的碰撞式驱动用的驱动臂前端,会与同横进给轴连动的螺旋螺发生干涉。通过将从动体轴部的伸出方向与横进给轴伸出方向相反设置就能避免这种干扰。
采用本发明,横进给变速机构是通过选择输入轴侧的驱动齿轮与横进给轴侧的从动齿轮构成的多个齿轮中任一个而进行变速驱动的。如此构成时,能使横进给变速机构的结构简单、操作力轻。并且也能减少变速操作所需空间。
换挡键的换挡行程有必要设置成从多个齿轮对的一端朝另一端为比较长的行程。因而,单纯从设计上将此换挡行程布置成必要尺寸时,输入伞齿轮机构与多个并排齿轮对相隔开,易加大进给箱左右宽度。
但是在本发明中,沿输入轴滑动换挡键的拨叉的位移路径在机体前后方向看是设定在驱动伞齿轮的旋转轨迹内。采用此结构,对于所需的拨叉位移空间,由于输入伞齿轮机构的存在,只要对以往作为死空间的输入轴周围的空间通过有效地利用就可确保。此拨叉专用空间即进给箱横向宽度能够较窄。
在秧苗栽植装置中,首先将机体来的动力输入到进给箱构成栽苗台的横进给或纵进给的传动部,并将来自它们的动力传递至多个栽植传动箱这样的结构是采用一般如日本特开平6-153636号公报图2所示的结构。在上述公报所示的以往技术中,装于进给箱末端的输出轴与3处栽植传动箱的输入轴通过2个中间轴(序号17)与5个联轴器(无序号)连动连接,进给箱与离它最近的中间的栽植传动箱的输入轴直接由联轴部连接动作。
但是,由于新机种等,设计新的秧苗栽植装置时使各部分合理布置的结果,进给箱与中央的栽植传动箱大致接触地、左右方向上接近设置。这样,由于不采用以往那样的在进给箱与栽植传动箱之间存在联轴器配置空间,有必要考虑新的传动结构。
在本发明中,进给箱的输出轴与在左右方向与此进给箱处于最近位置的栽植传动箱(中心栽植传动箱)的输入轴形成为一体的公用轴。此公用轴可相对于进给箱或中心栽植传动箱插入拨出。
通过采用这样的公用轴,由于不需以往的联轴器等连接部件,能使进给箱与栽植传动箱更靠近设置。但是,如果公用轴与各箱体的传动结构仍是以往那样的话,由于公用轴安装状态下,进给箱与栽植传动箱也一体化成为非常大的装置,从而不利于组装作业和输送等。但是,此公用轴通过可插拨于进给箱或栽植传动箱,能够避免了上述不利,与以往相比能够实现进给箱与栽植传动箱相接近布置的秧苗栽植装置的方案。
采用本发明,在秧苗栽植装置的升降控制手段中,也能实现装置整体轻量化及紧凑化。在此,主要是通过栽植深度调节杆与能上下摆动支承可动托架的连杆机构相互靠近布置。正如本发明,通过将相邻于栽植深度调节杆的导杆的连杆机构上基部支点安装于此导杆上,导杆也能兼作连杆机构的安装部件。通过将导杆与托架做成同一部件,能够减少部件数目,并降低制造组装工序。
图1是水稻插秧机的侧视图,图2是栽苗装置的侧视图,图3是示出栽苗装置传动结构的系统图,图4是示出进给箱内传动结构的断面图,图5是示出秧苗纵向进给机构结构的侧面图,图6是示出横向进给变速操作机构的换挡操作部主要部分的侧面图,图7是说明载苗台的滑轨上下调节的部分切去的侧面图,图8是示出横进给变速杆的导杆的正面图,图9示出用电气检测测力浮板升降时,变位检测机构与栽植深度调节杆间关系的斜视图,图10是图9的侧面图,图11是图9的平面图,图12是控制方框图,图13是用机械检测测力浮板升降时,相应于图9的斜视图,图14是示出图13变位检测机构与升降操作杆相关连的构成图,图15是图13的平面图,图16是说明栽苗装置的滚压的后视图,图17~图20是本发明适用于6垄水稻插秧机时的其它实施例,图17是说明进给箱至栽植传动箱的动力传动视图,图18是示出进给箱与中心栽植传动箱相结合的断面图,图19示出公用轴从进给箱取下状态的断面图,图20示出管状部件其它结构的断面图。
下面参照


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
图1示出轻型4垄水稻插秧机,1为行走机体,2为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3为秧苗栽植装置,4为秧苗装载台,5为皮带传动机构,6为前部变速箱,7为前轮,8为后轮,9为栽植机构,10为进给箱,E为发动机,W为装在秧苗装载台上的垫状秧苗。
通过将来自发动机E的动力输入到前部变速箱6,对轴支在此前部变速箱6上的前轮7加以驱动。传至前部变速箱6的动力经从前部变速箱6向后延伸的传动轴11传入后部变速箱12,由此,驱动后轮8。并且此动力还经从前部变速箱6向后延伸的动力输出(PTO)传动轴13和连动轴14输入到进给箱10,由此驱动栽植机构9。
栽植机构9在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后部,可绕前后向轴x旋转安装,并且栽植机构9能够通过油缸2A收缩驱动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2来升降。
栽植机构9具有前述的进给箱10,在从进给箱10经链条箱18传递动力下旋转的转动箱56,在每一转动箱56上的一对栽植臂57,以及多个整地浮板58。在多个整地浮板58内,根据其左右方向的中间浮板(下称“测力浮板”)的姿态,检测秧苗栽植装置3相对苗圃场所S的高度,从而秧苗栽植装置3相对苗圃面S进行升降(这种升降控制将在后面加以说明)。
在驾驶座位96的前部设置着转向手柄59以及操纵前部变速箱6内齿轮变速系统的主变速杆60。在驾驶座位96的左侧设置使皮带传动机构5变速的付变速杆61。在驾驶座位96的右侧设置着升降杆62。此升降杆62用于控制安装于前部变速箱6内的栽植离合器85(图14)的离合以及控制秧苗栽植装置3的升降。
下面说明进给箱10的传动结构。
如图3、4所示,进给箱10上具有与连动轴14连动连接并接受PTO动力的纵向传动轴15,通过伞齿轮连动机构B与纵向传动轴15连动的输入轴16,与输入轴16相并行并构成秧苗栽植装置3的横向进给变速机构C的横进给轴17,以及将动力传递至各栽植传动箱18的输出轴19。伞齿轮连动机构B由纵向传动轴15侧的主动伞齿轮47与输入轴16侧的从动伞齿轮48构成。
输入轴16的一端通过轴承20直接支承到进给箱10上,而另一端在通过外嵌其上的被动齿轮(被动体一例)21状态下靠轴承22支承到进给箱10上。此外,在被动齿轮21与横向送进变速机构C之间,还有链轮23,用于使朝向栽植传动箱18的输出轴19与链条连动。
与被动齿轮21啮合的驱动齿轮(驱动体一例)24可一体回转地嵌装到横向进给轴17一端,而横向进给轴17的另一端嵌装着连动驱动螺旋轴25的联轴器26,另一端经螺旋轴25由轴承27支承着。下面说明往复式横向送进载苗台4的横向送进机构H。
如图3、4所示,秧苗栽植装置3的横向送进变速机构C由并排设置的减速比不同的4组齿轮对构成。即,嵌装在输入轴16上的4个驱动齿轮28~31与嵌装在横向进给轴17上的4个从动齿轮32~35通常处于啮合状态的同时,具有只任选一个驱动齿轮以与输入轴16成一体回转的换挡键构造的变速操作机构Si。输入轴16上设有长键槽16a,而各驱动齿轮28~31上设有接合槽28a~31a,通过换挡拨叉36,换挡操作使换挡键37与键槽16a相配合。在换挡键37的前端形成有只与接合槽28a~31a内任一相配合的凸部37a,在换挡轴38的推拉操作下使凸部37a位于任一接合槽例如第1接合槽28a时,呈现1速驱动状态。
换挡拨叉36是在与换挡键37的操作槽37b相接合的状态下可自由滑动地外嵌到输入轴16上的,并且是具有从1速驱动齿轮28至4速驱动齿轮31这样长度的行程量地沿轴向滑动操作的。于是,沿输入轴16的换挡路径L是,从前后方向看去进入驱动伞齿轮47的回转轨迹内状态下,即换挡拨叉36处于横向十分接近从动伞齿轮48的位置时,键前端的凸部37a成为与1速驱动齿轮28接合。也就是,在1速~3速状态下,换挡拨叉36位于前后方向看去的驱动伞齿轮47的回转轨迹内。再者,49是使换挡键37朝轴外径方向突出的弹簧件,从而能确保换挡拨叉36和各接合槽28a~31a相接合。
前述的被动齿轮21的轴部21A为筒状轴,并伸到进给箱10外,通过与驱动秧苗纵向进给机构41的纵向进给轴39键结合内嵌到轴部21A的外伸轴部21a上。轴部21A处于进给箱10内的部分内嵌着可与被动齿轮21相互相对转动的输入轴16。轴部21A的内部空间设有将输入轴16与纵向进给轴39隔开的遮挡部件40,它是由压入并内嵌于轴部21A的盖件构成,用于阻止进给箱10内润滑油漏出。
也对照图5,与被动齿轮21连动的纵向进给轴39具有一对驱动臂43,用于碰撞式驱动秧苗纵向进给机构41的从动臂42。驱动臂43是将钢板弯成U字形,并且它的开口端部在两侧夹持滚子44的状态下用销45支撑的同时,通过插通弯曲侧的螺栓46的插入,使其固定到纵向进给轴39上。纵向进给轴39上形成嵌入螺栓46用的凹部39a,从而在插入螺栓46时,成为在轴向不错位的结构。此外,螺旋轴25相对进给箱10外伸到纵向进给轴39的相反侧,从侧面看允许驱动臂43的回转轨迹与螺旋轴25相干涉。
在此,在横向进给变速机构C中,由于载苗台4只在位于行程端时有必要变速操作(这属于公知技术,对此详细说明予以省略),所以在本结构中,4处接合槽28a~31a仅在处于横向进给行程端状态时的排成一直线。以设定4段各个变速比,同时,在其横向进给行程端状态下,驱动臂43的位置也成为一定。
即,设定如螺旋轴25刚好13转而载苗台4从一端横向进给位移到另一端时,横向进给变速机构C中1~4速齿轮比各自设定为1速30/132速22/113速20/134速16/13于是,驱动齿轮24与被动齿轮21的减速比设定为26/18=13/9。
因此,螺旋轴25在13转时各驱动齿轮28~31的转数各自为1速驱动齿轮2813×30÷13=30转2速驱动齿轮2913×22÷11=26转3速驱动齿轮3013×22÷13=20转4速驱动齿轮3113×16÷13=16转,成为任一整数倍的转数,可自由地进行换挡键37的换挡移动。此外,螺旋轴25为13转时纵向进给轴39成为13×9÷13=9转,也是整数倍的转数,在横向行程端状态下,驱动臂43必须取同一姿势(位置)。
如图2、4、7所示,手动操作的横向进给变速杆50直接安装到换挡轴38的外伸端。横向进给变速杆50的导杆50G是调节操作载苗台4的纵向进给方向量的量调节杆51的导杆,它形成在导杆部件52上,曲拐结构的调节臂53与量调节杆51连杆相连,此调节臂53的前端是设在载苗台4下端的滑轨4A的前端,它与被操作部4a相配合。
在这种结构中,通过操作量调节杆51,能变更滑轨4A的对于载苗台4相对的上下位置。具体地讲,在各栽植传动箱18侧面的上下2处形成支撑杆18a,18b,在这些支撑杆18a、18b上可在上下方向滑动地嵌入滑杆54。滑杆54的上端装有滑轨4A。在此状态下操作量调节杆51时,如图7实线及虚线所示,滑杆54相对支撑杆18a、18b滑动从而滑轨4A升降。
各支撑杆18a、18b上装有与滑杆54紧配合的套筒55,它以弹性变形材料制成,为此,例如,滑杆54与支撑杆18a、18b间存在多少间隙或即使滑杆54与支撑杆18a、18b互相歪扭,也不会产生缝隙。结果,支撑杆18a、18b与滑杆54间不会进入砂粒或灰尘。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被动齿轮21的轴部21A为筒状轴即形成中空轴,但也可以将此轴部21A做成实心轴,而将输入轴16及纵向进给轴39各自的端部做成筒状轴并外嵌到轴部21A上的结构。但是将轴部21A作成筒状轴与将输入轴16及纵向进给轴39各端部做成筒状轴场合相比较,能使轴部21A更粗,为此在被动齿轮21由单一轴承22支承时,本实施例的结构对易于确保被动齿轮21支承强度方面更有利。
在上述实施例中,不论是被动体还是驱动体均是齿轮,但并不局限于齿轮,例如可以是,将被动体及驱动体由链轮构成,两者可通过链条传动。
下面,将对把秧苗栽植装置3相对苗圃面S的高度维持在给定范围内的秧苗栽植装置3的升降控制加以说明。升降控制能通过检测测力浮板58A的升降进行。本发明中,说明电气检测测力浮板58A升降的一例(图9~12)和机械检测测力浮板58A升降的一例(图13~图15)。
首先,示出电气检测测力浮板58A升降的一例。
如图10所示,在秧苗栽植装置3的链条箱18的下面支承着可围绕横向摆动轴芯Z摆动的栽植深度调节轴63。支承臂64与栽植深度调节轴63成一体摆动。支承臂64的前端位置上设有支点,各整地浮板58可围绕着向轴芯Y摆动地支承于此支点。整地浮板58的前部经屈伸型的连杆部件65支承,并可围绕着支承臂64的轴芯Y上下摆动。栽植深度调节杆70可围绕着栽植深度调节轴63摆动地安装到栽植深度调节轴63上。
多个整地浮板58内,在左右方向的中间浮板(下称“测力浮板”)上设有浮板检测器67(“变位检测机构”一例),它用于检测测力浮板58A相对秧苗栽植装置3的基准高度。在本实施例中,浮板检测器67是电位计,即电气检测测力浮板58A的升降,68为驱动浮板检测器67的操作臂。测力浮板58A的前部连有纵向杆66,此纵向杆66与操作臂68相连。浮板检测器67装到可动托架77C上,并设有装在可动托架77C与操作臂68之间的压缩弹簧型的传感弹簧69。传感弹簧69对测力浮板58A施加向下的弹簧压力,通过浮板检测器67检测出克服此弹簧压力的测力浮板58A所围绕着摆动轴芯Y的摆动量。
如图12所示,操作板(未图示)上设有电位计型的升降灵敏度设定器71,通过刻度盘的操纵,设定测力浮板58A相对秧苗栽植装置3的目标姿态。驱动控制升降油缸2A,以便灵敏度设定器71的设定值与浮板检测器67的检测值相对应并维持一定,即,使秧苗栽植装置3与苗圃场所S的上下间隔保持一定。驱动控制升降油缸2A的手段是微机内藏的控制装置73,并且它构成升降控制手段。控制装置73接受升降灵敏度设定器71及浮板检测器67来的输出信号以控制电磁升降控制阀72。升降灵敏度设定器71的刻度能设定于1~7的7个位置。此数字处于较大的话,测力浮板58A的目标姿态被设定为前短后长,即被设定为控制灵敏度处于更加迟钝侧。
秧苗的栽植深度由下述结构加以调节。
参照图1及图9~11,接近栽植深度调节杆70的摆动轴芯Z处设有横向框架74。并排设置着的多个链条箱18的各前端固定到此横向框架74上。从横向框架74处立设着板状框架75,栽植深度调节杆70插穿此板状框架75。板状框架75上形成有引导栽植深度调节杆70摆动的导向孔75A和将杆70连接固定于栽植深度调节位置上的连接固定孔75B。即,板状框架75兼作导杆。
板状框架75的前面(图9前侧)设有前后上下2根支承销76、76。上下一对摆动连杆77A、77B转动配合地支承于各支承销76、76上。上摆动连杆77A及下摆动连杆77B的一端(图9右侧)可相对摆动地连接到纵向连杆上。安装浮板检测器67的可动托架77C的角部(可动托架77C内与横向框架74相接触的弯曲部分)兼作此纵向连杆。上摆动连杆77A及下摆动连杆77B的另一端可相对摆动地连接着另一纵向连杆,板状框架75内与横向框架74相连接的部分兼作此另一纵向连杆。由此,形成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77。
上摆动连杆77A的前述另一端形成凹部77a,此凹部77a连接着从栽植深度调节杆70的杆部延伸出的接合销70A。
在上述结构中,当栽植深度调节杆70上摆进入浅栽植位置时,测力浮板58A的支点位置(轴心Y)下移。与此同时可动托架77C也下降,从而测力浮板58A不变更浮板检测器67的检测值。即,可动托架77C也相对秧苗栽植装置3平行下降。由此,秧苗栽植装置3与测力浮板58A的上下间隔成为扩大的浅植状态。在进行深植时,只需使栽植深度调节杆70与深植位置相一致,可动托架77C上升,即成为深植状态。
下面,示出了为进行秧苗栽植装置3的升降控制,机械检测测力浮板58A升降的例子。
如图14所示,升降杆62与前部变速箱6内的栽植离合器85相连。此升降杆62可强行使升降控制阀95只朝上。灵敏度调节杆86调节秧苗栽植装置3的升降控制中的灵敏度。87A是灵敏度调节杆86的导杆,87B是升降杆62的导杆。
当升降杆62操作至最前方的“栽植位置(P)”时,栽植离合器85接合输入操作,同时,自动升降控制秧苗栽植装置3,使它相对苗圃场所S维持在设定高度上。当升降杆62操作至1段后方的“下降位置(d)”时,在栽植离合器断开状态下自动升降控制秧苗栽植装置3。在升降杆62的“中立位置(n)”,在栽植离合器断开状态下停止秧苗栽植装置3的升降。在最后方的“上升位置(u)”,在栽植离合器断开状态下使秧苗栽植装置3强制上升。
升降杆62通过连杆机构89与位于前部变速箱6内的栽植离合器85的操作杆88相连接。升降控制阀95通过牵制杆90与升降连杆机构2的下部连杆2B相连接。当升降杆62操作至“上升位置(u)”时秧苗栽植装置3到达所设定的上限的话,通过牵制杆90,升降杆62返回“中立位置(n)”,自动地停止秧苗栽植装置3的上升。
升降控制阀95根据作用于测力浮板58A上的接触压力的变动、自动地进行操作。为此目的,检测杆91从测力浮板58A的前部伸出并与悬臂92的一端相连。悬臂92以支点P为中心摆动。悬臂92的另一端通过释放钢丝(检测钢丝一例)与升降控制阀95的操作臂95a相连。此外,将检测杆91朝下压的弹簧94作用于悬臂92上。通常在升降控制阀95的操作臂95a上施加着使测力浮板58A朝下降方向的弹力。即,此操作臂95a使释放钢丝93的内钢丝93a朝升降控制阀95侧拉伸方向偏置。
通过此结构,当测力浮板58A围绕着轴心Y摆动时,与此摆动连动地,进行下面要说明的中立、上升及下降各升降控制。此外,在此例中,升降控制阀95相当于升降控制手段,而测力浮板58A及检测钢丝93等相当于变位检测机构。
中立控制秧苗栽植装置3相对苗圃场所S维持在目标高度时,测力浮板58A处于基准位置,作用于测力浮板58A上的向上的接地负荷与基准值相等,此时,控制阀66的操作臂95a维持在“中立”位置。
上升控制是在机体至耕地较深处、机体成后退向下倾斜且秧苗栽植装置3将要下降于目标高度之下时进行。这时,由于作用于测力浮板58A上的向上的接地负荷比基准值要大,测力浮板58A朝上方摆动变位。由此,释放钢丝93的内钢丝93a被拉伸,升降控制阀95的操作臂95a从“中立”位置转换至“上升”位置,升降油缸2A缩短,秧苗栽植装置3上升。当秧苗栽植装置3到达目标高度时,回归到上升控制中立状态,停止上升动作。
下降控制是在机体已至耕地较浅处、机体向下前倾、秧苗栽植装置3将要从目标高度上浮时进行。这时,由于作用于测力浮板58A上的向上的接地负荷要比基准值小,测力浮板58A朝下摆动变位,由此,释放钢丝93的内钢丝93a放松,升降控制阀95的操作臂95a在给予此操作臂95a的前述弹力作用下从“中立”位置转换至“下降”位置。这样,升降油缸2A伸长,秧苗栽植装置3下降。当秧苗栽植装置3到达目标高度时,回归到上述控制中立位置,停止下降动作。
升降控制的控制灵敏度是由控制中立时的测力浮板58A的基准姿势以及给予测力浮板58A的向下施加负荷(检测负荷)决定的。即,测力浮板58A的姿势变至向前向下方向时,从摆轴Y至接地面前端的距离变大,通过比调整前要小的接地负荷,测力浮板58A易上摆。此外,控制中立时测力浮板58A变至向前向下方向时弹簧94的负荷即检测负荷变小。测力浮板58A的基准姿势即检测负荷用灵敏度调节杆86按如下方式调节。
灵敏度调节杆86的导杆87A上形成带凹口的导槽87a。灵敏度调节杆86通过与任一导槽87a的接合,可有7级调节。灵敏度调节杆86支承着释放钢丝93的外钢丝93b的一端(升降控制阀95的端部)。释放钢丝93与测力浮板58A和升降控制阀95的操作臂95a相连。由于这种结构,通过灵敏度调节杆86前后摆动,外钢丝93b的一端能在钢丝长度方向进行位置调节。在此,外钢丝93b的一端在离开升降控制阀95侧变位调节时,浮板侧的内钢丝93c伸出长度变短。据此,悬臂92以支点P为中心摆动,悬臂92的内钢丝93c侧端部上升,控制中立时的测力浮板58A的姿势变化至朝前向下方向,使上述的控制灵敏度变得敏感。反之,当外钢丝93b的前述一端变位调节至接近升降控制阀95侧时,浮板侧的内钢丝93c的伸出长度变长。据此,悬臂92以支点P为中心摆动,悬臂92的内钢丝93c侧的端部下降,控制中立时的测力浮板58A的姿势朝前向上方向变化,上述的控制灵敏度变得迟钝。
因而,插秧机操作者将灵敏度调节杆86 7级调节时,操作者对苗圃场地泥土硬度进行判断,泥土硬度较柔软时将升降控制的灵敏度调节至敏感侧。
在图13~图15所示的例中,秧苗栽植深度由下述结构加以调节。
在栽植深度调节杆70的摆轴中心Z附近设有横向框架74。此横向框架74上固定着并排设置的多个链条箱18的各个前端。从横向框架74处立设着板状框架75,并且栽植深度调节杆70插穿此板状框架75。板状框架75上形成有引导栽植深度调节杆70摆动的导向孔75A和在栽植深度调节位置固定连接杆70的固定连接孔75B。即,板状框架75兼作导向杆。
在板状框架75的前面(图13前侧)设有向前的上下2根支承销76、76。上下一对摆动连杆77A、77B分别转动配合地支承于各支承销76、76上。上摆动连杆77A的下摆动连杆77B的一端(图9右侧)连接着可相对摆动的纵向连杆。安装悬臂92的可动托架77c的角部(可动托架77c中与横向框架74相接触的弯曲部分)兼作此纵向连杆。上摆动连杆77A及下摆动连杆77B的另一端可相对摆动地连接着另外的纵向连杆。板状框架75内与横向框架74相连接部分兼作此另外的纵向连杆。据此,形成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77。
上摆动连杆77A的另一端上形成凹部77a。从栽植深度调节杆70的杆部伸出的接合销70A插入此凹部77a。
在上述结构中,当栽植深度调节杆70上摆操纵至浅植位置时,测力浮板58A的支点位置(轴心Y)朝下方摆动。由于与之同时的可动托架77c的下降,测力浮板58A不变更浮板检测器67的检测值。即,可动托架77c也相对秧苗栽植装置3平行下降。由此,秧苗栽植装置3与测力浮板58A的上下间隔成为较宽的浅植状态。在进行深植时,只需将栽植深度调节杆70与深植位置相一致,可动托架77c作上升动作,成为深植状态。
下面,参照图16说明秧苗栽植装置3的滚压控制。
滚压结构是由设置在升降连杆机构2的后端纵向连杆2c(图1)上的支承托架78、设在此支承托架78上的滚压电机79、通过滚压电机79而能在两个方向转动的螺杆80以及与螺杆80螺旋配合的螺母81构成。左右的平衡弹簧82A、82B的各一端固定连接于此螺母81上。左右平衡弹簧82A、82B的另一端分别连接固定于载苗台4的左右端。
往复式横向进给载苗台4的横向进给机构H由从进给箱10一端朝侧方延伸的螺杆25以及与此螺杆25螺旋配合时固定于载苗台4上的可动框架83构成。通过与栽植动作相连动地驱动螺杆25,载苗台4在左右方向往复运动。
为了使秧苗栽植装置3滚压,根据装在载苗台4上的滚压检测器84(图12)的检测结果以给定的滚压角度或水平状地转动滚压电机79并使螺母81移向一侧。这样,螺母移动侧的平衡弹簧82A或82B暂时缩短,另一侧的平衡弹簧82B或82A伸长。为了恢复平衡,载苗台4在滚压方向移动,但由于载苗台4通过横进给机构H与秧苗栽植装置3相连,从而秧苗栽植装置3滚压至螺母81移动侧。
此外,横向进给机构H动作、载苗台4朝左右一方移动时,与滚压时相反,载苗台4移动侧的平衡弹簧82A或82B伸长,另一侧的平衡弹簧82B或82A缩短。这样,因载苗台4的移动所致平衡的破坏由弹簧82A、82B的伸缩而加以补偿。
这样的平衡弹簧82A、82B也兼作滚压弹簧。这些平衡弹簧82A、82B由于与螺杆25平行架设,平衡弹簧82A、82B不会将偏负荷荷载于螺杆25上。
下面,参照图17~20,说明从进给箱10至栽植传动箱18的动力传动结构。此外,由于以后的发明与进给箱10及最接近于此进给箱10的栽植传动箱18的传动结构有关,所以示出了与6垄插秧机的有3个栽植传动箱18有关连的部分。以后将多个栽植传动箱18中最靠近进给箱10的栽植传动箱称作中心栽植传动箱118。
在进给箱10的朝向中心栽植传动箱118的输出轴150a上键联着从动链轮147,它通过驱动链轮23(图4)和离合器与之连动。中心栽植传动箱118的输入轴150b上装有驱动链轮148及公知结构的定位停止型的垄际离合器A。在此输入轴150b上还外嵌着用弹簧149在垄际离合器A输入侧施压的离合器罩体151,跳动离合器D进入状态时可与驱动链轮148成一体旋转的离合器盘152以及将驱动链轮148推压向离合器盘152的卷簧153。这些构件中只有离合器罩体151可经常与输入轴150b成一体旋转。栽植机构9的驱动负荷比给定值大时,跳动离合器D成为分离状态,即,离合器盘152与驱动链轮148克服卷簧153的弹力退到图18的右方,从而不可能与离合器盘152成一体旋转。
进给箱10的输出轴150a与中心栽植传动箱118的输入轴150b作为连成一体的公用轴150的结构。公用轴150可插拨地嵌入进给箱10中。即,从动链轮147与公用轴150在插入状态用键使之成一体旋转。此外,从此状态使进给箱10相对右移时,能够拔出公用轴150(见图19)。
为了即使公用轴150拔出状态下,从动链轮147也不能朝径向自由移动,由进给箱10的右箱部10R与左箱部10L构成的轮毂部分10a在从动链轮147侧伸出,接合并支承从动链轮147的衬套部147a。更详细地说,公用轴150由在中心栽植传动箱118内部的左右一对球轴承155支承着。进给箱10的左右轮毂部10a的内径比轴套部147a的外径稍大。为此,即使拔出公用轴150时,从动链轮147由于球轴承154的存在不会右移。从动链轮147直到链轮部147b与轮毂部分10a相接触才能够稍移动至左方,但在径向几乎不动。采用这样的结构的话,一旦拔出的公用轴150再次插入进给箱10时,能够回避从动链轮147由于在进给箱10内倾斜或移动不能再插入的情况。
公用轴150插入进给箱10状态下,由卡环160与球轴承将从动链轮147设置在左右方向的给定位置上。
球轴承154只装在右箱10R的轮毂部分10a上,而左箱10L上的省略了。这种结构具有下述优点。
由于不论是进给箱10还是中心栽植传动箱118都共同支承于栽植框架F上,从精度上,公用轴150的支承部并不限于在两箱体中成一直线。但是,在公用轴150插拨侧的箱体(图示例中为进给箱10)上只设有1个轴承(球轴承154)的情况下,即使几个轴线不一致,也易于吸收尺寸误差所致的倾斜。此外,在用2个轴承两边支承公用轴的结构中,由于几乎不容许各箱体的轴线偏移,轴的旋转变得不畅。为此,易产生轴承的寿命将下降,功率消耗大等问题。
图18所示的管状部件156与进给箱10的轮毂部分10a和围绕着中心栽植传动箱118中公用轴150的轮毂部分118a并排设置着。管状部件156以水封状态下与两轮毂部分10a、118a的内周相配合,并与密封环161共同作用下,从外部密封进给箱10及检测器栽植传动箱118的各箱体内部。在以往的方式中,在内嵌管状部件156处要压入较昂贵的密封件。在此处如装上1个廉价的管状部件以及2个廉价的密封环161,将有利于降低制造成本。
管状部件也可以是如图20所示的另外结构。图20中的管状部件256是由金属制的基部256a与橡胶等密封部256b的2层筒状杆构成。管状部件256即可以如实线所示嵌入轮毂部分10a、118a中,也可以如虚线所示外嵌于轮毂部分10a、118a上。
此外,也可以是直接使两轮毂部分10a、118a配合、省去管状部件的结构。
对于左右栽植传动箱18、18,与以往一样,由中间轴157与联轴器158与公用轴150连动连接。公用轴150与左右栽植传动箱18、18之间设有筒盖159以盖住回转部分。
在上述例中,进给箱10是插拨公用轴150侧的箱体。但是本发明可以是将公用轴150固定于进给箱10,而可相对栽植传动箱118插拨的结构。
权利要求
1.一种带有秧苗栽植装置(3)的插秧机,其中,秧苗栽植装置(3)的进给箱(10)由接受来自行走机体(1)动力的输入轴(16),横向进给轴(17),将来自输入轴的动力变速并传至横向进给轴(17)的横进给变速机构(c)以及将来自输入轴(16)的动力传至栽植传动箱(18)的输出轴(19,150a)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横进给轴(17)上支承着接受来自输入轴(16)动力并驱动回转的驱动体(24),与此驱动体(24)连动的从动体(21)与此输入轴(16)可相对转动地装配于输入轴(16)的一端;所述从动体(21)的轴部(21A)伸出于进给箱(10)的外部,驱动秧苗纵进给机构(41)用的纵进给轴(39)可连接于此突伸轴部(21a)上。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从动体(21)的轴部(21A)为筒状轴,此轴部(21A)的一端可相对转动地嵌入所述输入轴(16),同时,此轴部(21A)的另一端可成一体转动地嵌入所述纵进给轴(39)。
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插秧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从动体(21)的轴部(21A)的内部空间设有将输入轴(16)与纵进给轴(39)隔开的遮挡部件(40)。
4.按照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插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横进给轴(17)与所述从动体(21)的轴部(21A)从所述进给箱(10)处朝相互相反的方向伸出。
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横进给变速机构(C)由可相对转动地装配于所述输入轴(16)上的驱动齿轮(28、29、30、31),可与其成一体转动地装配于所述横进给轴(17)上并与驱动齿轮(28、29、30、31)啮合的从动齿轮(32、33、34、35)以及变速操作机构(Si)构成;所述变速操作机构(Si)由位于各驱动齿轮上的多个接合槽(28a、29a、30a、31a),位于输入轴(16)上的键槽(16a),在与键槽(16a)相配合状态下可滑动同时只能与所述多个接合槽(28a、29a、30a、31a)中任一相接合的换挡键(37)以及沿输入轴(16)滑动换挡键(37)的拨叉(36)构成。
6.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插秧机,其特征在于,从行走机体(1)的前后方向看,所述拨叉(36)的位移路径(L)设定在与输入轴(16)相啮合的驱动伞齿轮(47)的回转轨迹内。
7.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秧机,其特征在于,输入轴(16)与输出轴(19、150a)可用链条传动连接。
8.按照权利要求7所述的插秧机,其特征在于,左右延伸的栽植框架(F)支撑着进给箱(10)与多个栽植传动箱(18),进给箱10的输出轴(150a)与所述多个栽植传动箱(18)内最靠近所述进给箱(10)位置处的中心栽植传动箱(118)的输入轴(150b)形成一连成一体的公用轴(150),同时,此公用轴(150)可插拨入所述进给箱(10)或所述中心栽植传动箱(118)内。
9.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秧机,其特征在于,还具有包含测力浮板(58A)的多个整地浮板(58),可上下调节此测力浮板(58A)各支点的栽植深度调节杆(70),以及检测测力浮板(58A)围绕支点的上下摆动变位的变位检测机构;此变位检测机构上设有可上下移动地支承于秧苗栽植装置(3)的固定部分的可动托架(77c),通过可动托架(77c)与栽植深度调节杆(70)的连动连接,此可动托架(77c)可与所述测力浮板(58A)的上下变位相一致地上下动作;将所述栽植深度调节杆(70)保持在任意操作位置上的导杆(75)上装有可上下移动地支承着所述可动托架(77c)的连杆机构(77)的基部支点。
全文摘要
一种轻型、紧凑的带有秧苗载植装置的插秧机,其中秧苗载植装置的进给箱由接受行走机体来的动力的输入轴、横向进给轴、将来自输入轴的动力变速并传至横向进给轴的横向进给变速机构以及将来自输入轴的动力传至载植传动箱的输出轴构成。横进给轴上支承着接受输入轴的动力并能驱动回转的驱动体,与此驱动体连动的从动体与输入轴可相对转动地装配于输入轴一端;从动体的轴部伸到进给箱的外部,驱动秧苗纵进给机构用的纵进给轴可连接到所述突伸的轴部上。
文档编号A01C11/02GK1185271SQ97105490
公开日1998年6月24日 申请日期1997年6月3日 优先权日1996年12月16日
发明者久保守, 牧原邦充 申请人:株式会社久保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