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效硝酸铵及其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377632阅读:286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长效硝酸铵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提供一种长效硝酸铵化学肥料,具体地说是含双氢胺的长效硝酸铵及其制备方法。
硝酸铵是目前农业中较多应用的重要固体氮肥,它的含氮为33.5%,仅次于尿素肥料。其优点是所含的氨态氮和硝态氮完全能被作物吸收,不留下任何对土壤、作物有害的物质。但它主要是在硝化一反硝化作用下造成较大的NO3-淋失及N2O的大气排放。这是影响其应用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申请人早期曾提出过采用添加双氰胺制备长效碳酸氢铵化肥(CN1053225A),和主要含有双氢胺和煤基的一种氮肥长效增效剂(CN1109038A)添加到碳酸氢铵或尿素中,可以延长化肥的肥效期,并能提高化肥的氮素利用率的技术。该技术主要是利用双氰胺具有的硝化抑制作用,能阻止氮肥的铵态向硝态氮的转化进程,降低和减少氮肥的淋溶损失和挥发损失。但是将双氰胺用机械混合的方法,直接添加到硝酸铵中,或将氮肥长效增效剂加入硝酸铵中,均不能明显增加硝酸铵的肥效期和有效地提高其氮素利用率。目前尚未见到有关改善硝酸铵性能的实用技术方面的报导。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硝酸铵氮素利用低的问题,提供一种长效硝酸铵及其制备方法。该化肥的肥效期长,其氮素利用率也比普通硝酸铵高近5~8%。使用这种长效肥代替硝酸铵,不仅可收到增产增收的目的,也可减少农田排放导致大气温室效应气体的排放量,保护了自然环境。
本发明提供的长效硝酸铵,仍然采用加入双氰胺而得到的一种含双氰胺的硝铵化肥,其特征在于双氰胺与硝酸铵为共晶混合物形式存在,且双氰胺的含量为硝铵重量的0.5~5%;所谓共晶混合物形式存在的双氰胺与硝酸铵,是在硝酸铵的合成过程中,将双氰胺加入到反应溶液中,进行混合,然后经脱水和干燥后得到的产物。
具体的长效硝酸铵的制备方法如下1.将双氰胺溶解(用水或氨水)后,用计量泵输入到合成硝酸铵的反应釜中与反应溶液充分混合;2.再按常规技术对反应后溶液进行浓缩、双氰胺与硝酸铵共同结晶、脱水和干燥制得成品。
本发明的长效硝酸铵也可做为微量营养元素的载体,如硼、锰、钼、锌等,生产出含多种微肥的长效复合硝酸铵。同时这种长效硝酸铵也可与目前生产当中应用的各种专用肥(含氮、磷、钾)配制成长效专用复混肥。根据不同土壤的肥力水平和栽培作物的需肥特点来灵活配制出各种长效专用复混肥。
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给予进一步地说明。
实施例1长效硝酸铵的制备在合成硝酸铵的工艺流程中,增设一溶解槽和计量泵,将溶解槽内双氰胺溶液定量泵入合成硝酸铵反应釜中,再按常规技术进行操作即可得到长效硝酸铵。
实施例2长效硝酸铵的应用利用实施例1的制备方法,当加入不同双氰胺的量时,将得到含双氰胺不同的硝酸铵,在田间完全相同条件下作铵稳定性实验,并用普通硝酸铵作为对比,其结果如表1。
表1双氰胺含量对硝酸铵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由表1的结果,当双氰胺的含量过低时(<0.5%),对提高硝酸铵氮素利用率的作用有限,而含量过高时(>5%),也不能更有效提高氮素利用率,且因双氰胺的价格较高,过多的使用将增加长效硝酸铵化肥的成本,一般以其含为1~5%较适宜。
比较例1双氰胺添加形式对硝酸铵氮素利用率的影响利用实施例1的方法制备出长效硝酸铵,与等量双氰胺与硝酸铵按机械混合方法得到的混合物,在实施例2相同条件下进行对比实验,其结果列于表2。
表2双氰胺添加形式对硝酸铵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将硝酸铵量3%的双氰胺与硝酸铵机械混合均匀(按CN1053225A技术);②利用氮肥长效增效剂(CN1109038A技术),使双氰胺添加量为3%的硝酸铵混合肥料。
由表2的结果可以看到,在双氰胺含量相同的各种硝酸铵化肥中,按本发明的方法制备的肥料具有最明显的提高氮素利用率的作用。同时由于本发明提供的方法简单,设备投资少,适于推广应用。
权利要求
1.一种长效硝酸铵,含有双氰胺,其特征在于双氰胺与硝酸铵为共晶混合物形式存在,且双氰胺的含量为硝酸铵重量的0.3~4%;所谓共晶混合物形式存在的双氰胺与硝酸铵,是在硝酸铵的合成过程中,将双氰胺加入到反应溶液中,进行混合,然后经脱水和干燥后得到的产物。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长效硝酸铵,其特征在于双氰胺含量为1~5%。
全文摘要
一种长效硝酸铵是双氰胺与硝酸铵为共晶混合物形式存在,且双氰胺的含量为硝酸铵重量的0.3~4%,其制备方法是将双氰胺溶解(用水或氨水)后,用计量泵输入到合成硝酸铵的反应釜中与反应溶液充分混合,再按常规技术对反应后溶液进行浓缩、双氰胺与硝酸铵共同结晶、脱水和干燥制得。该化肥的肥效期长,其氮素利用率也比普通硝酸铵高近5~8%。使用这种长效肥代替硝酸铵,不仅可收到增产增收的目的,也可减小农田排放导致大气温室效应气体的排放量,将收到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文档编号C05C1/02GK1204633SQ9711189
公开日1999年1月13日 申请日期1997年7月3日 优先权日1997年7月3日
发明者李荣华, 刘子江, 张玉华, 武志杰, 刘春萍, 史奕, 陈利军 申请人: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