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走式谷物收获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572阅读:20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自走式谷物收获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农作谷物的自走式收获机械,它尤其适于水稻谷物的收获作业。
根据天津市农业机械管理局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实用小型联合收割机技术》一书第64-67面介绍“与小型拖拉机配套的小型联合收割机适应我国目前农村经济水平较低、农业经营规模小而分散的国情;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在一定时期内,将是我国农作物收获的主导产品之一,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目前,我国有从事小型联合收割机科研、生产的单位200余家。已经有一些与8.8-18.3千瓦(12-25马力)拖拉机配套的成熟机型。同时,小型自走式联合收割机也有了一定的发展。”该书还指出当前发展小型联合收割机存在的问题“……产品标准化程度低,机型杂乱,现有披挂式、双动力,一次切割、二次切割,轴流清选、气流清选等多种型式,给推广及售后服务带来不便;三是产品的可靠性仍然很低,……现有的产品中,用于收割小麦的较多,而运用收割水稻的较少,主要原因是水田行走问题没有解决。……鉴于国外先进国家联合收割机发展的道路,要便于提高收割机的自动化、电脑化,还需要发展自走式小型联合收割机。”事实确如上书所述,如专利号为93204980.x的“小型组配式联合收割机”需与15马力的小四轮车组配,设有二次切割带输送机构的星轮扶禾立式割台,可联合完成切割,脱粒、输送、清选、装袋作业,但仅可收割小麦而对水田水稻的收割无能为力。再如专利申请号为91104455.8的“小型连续自走式麦稻收割机”它是以人力或简单机械为动力源,由人力转动手柄或简单动力机械通过齿轮、链条等的传动带动动刀片与固定刀片切割达到收割目的。它仅能完成麦稻收获中的切割工序,而未解决输送、脱粒、清选等谷物的全套收获作业。又如专利号为93215677.0的“新型自走式谷物联合收割机”,虽可自动行走进行麦、稻、大豆的收获作业,具有操作灵活、节油、损失率低的优点,但需两套动力分别通过中间皮带轮减速驱动收获机构和行走机构,其结构仍为复杂,且作业范围主要是旱地收获麦、豆等谷物,对于水田水稻尤其泥脚松软稻田则难以收获作业。
本实用新型的设计目的是设计提供一种用单动力将收获与行走机构配套、结构简单、易拆卸安装、性能可靠、效率较高、自动行走,能进行水稻收获的作业机械。
本实用新型由割台(25)、拨禾轮(2)、搅穗龙(4)、输送管(16)、脱粒器(18)、支承船(21)、行走轮(22)、机架(23)主要部件组成,割台(25)的前下方为往复剪切割刀,割台(25)的前上方为拨禾轮(2),割台(25)的内后侧为搅穗龙(4),其具体设计方案是割台(25)、输送管(16)、脱粒器(18)由前往后依次连接向后抬高安置在机架(23)的上部,割台(25)后方的副轴(34)横穿输送管(16)被管内前端的输送带环套,其中段由联轴器(33)对接连固,其两端由联接块(11)将割台(25)扣接在机架(23)前横梁两侧的调节杆上;行走轮(22)圆周具有长扁齿爪,设在机架(23)的前下方两侧,其一端链轮用链条与上方变速箱(13)的动力输出齿轮挂套;支承船(21)的支杆开有10-20个插销孔成一竖行,设在机架(23)的后下方;柴油机(17)与变速箱(13)分别安置在输送管(16)中部两侧的机架(23)上。
设在割台(25)前上方的拨禾轮(2)的两端套置浮杆(3);拨禾轮(2)的每根拨禾杆外套一行梳齿板,其一端具有可灵活转动、垂直于拨杆的双轮拐,轨导板(1)与双轮拐贴靠设在割台(25)前上方一侧。
割台(25)的割刀动刀基部一侧套置有摇杆(24),摇杆(24)的上部由联杆(6)斜向后上方与偏心轮(7)的偏心轴挂套。
搅穗龙(4)的外壁为从两端或一端向输送管(16)进口旋推的螺旋叶,在输送管(16)进口前螺旋叶空段断面设有略大于1/4螺旋叶旋转圆面的扇形锯齿板(26)。
脱粒器(18)的进口与输送管(16)的出口相接,其滚筒为从进口端渐向另端排草口缩小的横圆锥台状,搅谷龙(19)设在其圆弧筛板的下方,在搅谷龙(19)的出口旁设有风机(20)。
主轴(35)横穿输送管(16)的输送带环圈,其一端安有主动齿轮(27)及一带轮,主动齿轮(27)依次与前下方的中间齿轮(28),从动齿轮(29)啮合;其另端安有与伸出变速箱(13)前方纵轴(12)的前端锥齿轮啮合的锥齿轮。
副轴(34)的一端安有与斜上方中间齿轮(28)啮合的从动齿轮(29),另端安置的主动齿轮(8)依次与中间齿(9),搅穗龙(4)轴端的从动齿轮(10)啮合。
变速箱(13)内具有前进I、II、III及空、后退五对可分别啮合分离的变档齿轮组,踩压离合器(32)将上部操作柄(14)拨动,可使挂套行走轮(22)一端链轮的链条驱使行走轮(22)相应变档运转,将变速箱(13)后端的转向柄(15)拨动,可使行走轮(22)带动整机左/右转向。
本实用新型按上述设计制造,可由后方支承船的支杆销孔上下调整前方割台的俯冲高度,还可通过其支杆及机架与割台连接处的调节杆同时调整割台与机架的水平高度或俯冲高度;其前方拨禾轮可由其两侧升降杆调整高度。割台与机架的高度调整极为灵活方便。该实用新型除柴油机动力输出双槽带轮及脱粒器的两端的带轮由皮带挂套外,其他各部件均由齿轮啮合传动或由链条带动链轮传动,所以动力输出可靠,切割、输送、脱粒,谷草分离与风选及行走各部件运转灵活协调,性能稳定可靠。
本实用新型采用变速箱、离合器与一对行走轮,一对支承船为行走机构,其阻力较小,且行走轮的前进I、II、III及后退的调速度变档与左右转向灵活。安装拆卸可从割台、变速箱、脱粒器、柴油机、机架与行走轮几部分组装拆卸,割台还可将拨禾轮、割刀、搅穗龙三部分组装拆卸,其拆卸安装十分方便,它采用6-12马力单动力柴油机将收获与行走机构组合配套,可操作行走下水田进行水稻收获作业,每小时可收水稻谷物2-5亩,其结构紧凑简单,工效较高;同时所脱谷物不仅经筛板筛选进行谷草分离,而且最后还经搅谷龙出口的风机风选后进行卸谷装运,因此所脱谷物携带渣屑较少。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以下结合附图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予以具体说明由图1、图2可知,本实用新型的割台(25),输送管(16)、脱粒器(18)由前往后依次连接向后逐渐抬高安置在机架(23)的上部,割台(25)后方由副轴(34)横穿输送管(16)被其管内的输送带前端环套,从而使输送带转动,带动其背部抓爪不断将所割谷穗沿输送管(16)底板输入脱粒器(18)。副轴(34)分两段由联轴器(33)从中对接而成,其两端由联接块(11)将割台(25)扣接在机架(23)前横梁两侧的调节杆上;行走轮(22)圆周具有长扁齿爪设在机架(23)的前下方两侧,其一端链轮用链条与上方变速箱(13)的动力输出齿轮挂套;支承船(21)的支杆开有15个插销孔成一竖行,栓接支承在机架(23)的后下方;柴油机(17)与变速箱(13)分别安装在输送管(16)中部两侧的机架(23)上。
拨禾轮(2)设在割台(25)的前上方,其两端套置浮杆(3);拨禾轮(2)的每根拨杆穿套有一横行梳齿板,其一端设有灵活转动并垂直于其杆部的双轮拐;双轮拐贴靠割台(25)前上方一侧的轨导板(1)随拨禾轮(2)旋转始终将穿套拨杆外壁的梳齿板朝向下方。浮杆(3)的后端套置在割台(25)上方链轮(5)的内侧,其前端升降杆(36)由销孔栓连并接,支撑于割台(25)前下方内侧。
割台(25)的前下方为往复剪切割刀,割刀的动刀基部一侧套置有摇杆(24),摇杆(24)的上部由联杆(6)斜向后上方与偏心轮(7)的偏心轴挂套。
搅穗龙(4)设在割台(25)的后侧,其外壁具有两端向输送管(16)进口旋推的螺旋叶;在输送管(16)进口前的螺旋叶空段断面设有略大于四分之一螺旋叶旋转圆面的扇形锯齿板(26)。搅穗龙(4)的底槽板与前方割刀基部及后方输送管(16)进口连为一体。
脱粒器(18)的滚筒为从进口端渐向排草口一端缩小的横圆锥台框架,搅谷龙(19)设在其圆弧形筛板的下方,风机(20)设在脱粒器(18)下方搅谷龙(19)的出口旁。脱粒器(18)进口一端的双槽带轮外槽与柴油机(17)双槽带轮(31)的内槽挂套皮带,其内槽与下方搅谷龙(19)的轴端带轮挂套皮带;脱粒器(18)排草口的一端带轮与风机(20)的轴端带轮挂套皮带。
主轴(35)横穿输送管(16)的输送带环圈,其一端安有主动齿轮(27)及与柴油机(17)双槽带轮(31)外槽挂套皮带的带轮,张紧轮(30)安在靠近皮带的下方。通过张紧轮(30),可调节其皮带的松紧程度,从而使主轴(35)将柴油机(17)的动力传递或切断输往前方割台(25)及行走机构。主轴(35)的另端安有与伸出变速箱(13)前方纵轴(12)前端锥齿轮啮合的锥齿轮。主动齿轮(27)依次与设在前下方的中间齿轮(28),从动齿轮(29)啮合,且从动齿轮(29)比主动齿轮(27)的齿轮数成三倍增加,旋转方向与主动齿轮(27)一致。
副轴(34)的一端安置从动齿轮(29),其另端安置的主动齿轮(8)依次与前下方的中间齿轮(9)及搅穗龙(4)轴端的从动齿轮(10)啮合,且从动齿轮(10)比主动齿轮(8)的齿数成四倍增加,旋转方向与主动齿轮(8)一致。搅穗龙(4)的轴端的从动齿轮(10)内侧并列设置的链轮由链条与割台(25)上方的链轮(5)套挂;在割台(25)上方与链轮(5)并列安置的链轮由链条与前方拨禾轮(2)的轴端链轮套挂。
变速箱(13)内设有前进I、II、II及空、后退五对可分别啮合/分离的变档齿轮组,踩压离合器(32)将上部操作柄(14)拨动,可使套挂在行走轮(22)一端的链轮链条驱使行走轮(22)相应变档运转;踩压或松开离合器(32),将变速箱(13)后端的转向柄(15)拨动,可使行走轮(22)驱使整机左/右转向。
本实用新型在搅谷龙(19)出谷口下方的谷物装盛拖船,操作柄(14)与转向柄(15)外侧机架(23)上设置的操作椅及各部的护罩外壳其附图从略。
权利要求1.一种自走式谷物收获机,由割台(25)、拨禾轮(2)、搅穗龙(4)、输送管(16)、脱粒器(18)、支承船(21)、行走轮(22)、机架(23)主要部件组成,割台(25)的前下方为往复剪切割刀,割台(25)的前上方为拨禾轮(2),割台(25)的内后侧为搅穗龙(4),其特征在于割台(25)、输送管(16)、脱粒器(18)由前往后依次连接向后逐渐抬高设置在机架(23)的上部;割台(25)的后方副轴(34)横穿输送管(16)被管内前端的输送带环套,其中段由联轴器(33)对接连体,其两端由联接块(11)将割台(25)扣接在机架(23)前横梁两侧的调节杆上;行走轮(22)圆周具有长扁齿爪,设在机架(23)的前下方两侧,其一端链轮由链条与上方变速箱(13)的动力输出齿轮挂套;支承船(21)的支杆开有10-20个插销孔成一竖行,设在机架(23)的后下方;柴油机(17)与变速箱(13)分别安置在输送管(16)中部两侧的机架(23)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走式谷物收获机,其特征在于拨禾轮(2)的两端由浮杆(3)套置;拨禾轮(2)的每根拨杆穿套有一横行的梳齿板,其一端设有可灵活转动并垂直其杆部的双轮拐,双轮拐贴靠割台(25)前上方一侧的轨导板(1)随拨禾轮(2)旋转,始终将穿套在拨杆外壁的梳齿板朝向下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走式谷物收获机,其特征在于浮杆(3)后端套置在割台(25)上方链轮(5)的内侧,其前端升降杆(36)由销孔栓连并接,支撑在割台(25)前下方内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走式谷物收获机,其特征在于割台(25)割刀的动刀基部一侧套置有摇杆(24),摇杆(24)的上部由联杆(6)斜向后上方与偏心轮(7)的偏心轴挂套。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走式谷物收获机,其特征在于搅穗龙(4)外壁具有从两端或一端向输送管(16)进口旋推的螺旋叶,在输送管(16)进口前的螺旋叶空段断面设有略大于四分之一螺旋叶旋转圆面的扇形锯齿板(26)。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走式谷物收获机,其特征在于脱粒器(18)的滚筒为从进口端渐向排草口一端缩小的横圆锥台框架,其圆弧筛板下方设有搅谷龙(19),风机(20)设在搅谷龙(19)的出口旁;脱粒器(18)进口一端的双槽带轮外槽与柴油机(17)的双槽带轮(31)的内槽挂套皮带,其内槽与下方搅谷龙(19)的轴端带轮挂套皮带;脱粒器(18)排草口的一端带轮与风机(20)的轴端带轮挂带皮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走式谷物收获机,其特征在于主轴(35)横穿输送管(16)的输送带环圈,其一端安有主动齿轮(27)及与柴油机(17)双槽带轮(31)外槽挂套皮带的带轮,张紧轮(30)安在靠近皮带的下方;其另端安有的锥齿轮与伸出变速箱(13)前方纵轴(12)前端的锥齿轮啮合;主轴(35)一端的主动齿轮(27)依次与设在前下方的中间齿轮(28)、从动齿轮(29)啮合,且从动齿轮(29)比主动齿轮(27)的齿数成倍增加,旋转方向与主动齿轮(27)一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走式谷物收获机,其特征在于副轴(34)的一端安置从动齿轮(29)其另端安置主动齿轮(8),主动齿轮(8)依次与前下方的中间齿轮(9)及搅穗龙(4)轴端的从动齿轮(10)啮合,且从动齿轮(10)比主动齿轮(8)的齿数成倍增加,旋转方向与主动齿轮(8)的一致。
9.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自走式谷物收获机,其特征在于搅穗龙(4)轴端的从动齿轮(10)内侧并列设置的链条与割台(25)上方的链轮(5)挂套;在割台(25)上方与链轮(5)并列安置的链轮由链条与前方拨禾轮(2)的轴端链轮挂套。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走式谷物收获机,其特征在于变速箱(13)内设有空、前直I、II、III及后退五对可分别啮合/分离的变档齿轮组,踩压离合器(32),将上部操作柄(14)拨动,可使套挂在行走轮(22)一端的链轮链条驱使行走轮(22)相应变档运转;踩压或松开离合器(32)将变速箱(13)后端的转向柄(15)拨动,可使行走轮(22)驱使整机左/右转向。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为一种自走式收获谷物的农机,其机架上部的割台、输送管、脱粒器由前往后,依次连接向后抬高,割台后方的副轴横穿输送管内输送带前端环圈,由两端联接块将割台扣接于机架前横梁两侧的调节杆,行走轮与支撑船分别设在机架前下方与后下方的两侧,柴油机与变速箱分别设在输送管中部两侧的机架上。它由单动力将收获、行走机构配套,具有结构简单、易拆卸安装、操作灵活可靠、功效较高等优点,尤其适应于水稻的收获作业。
文档编号A01D41/00GK2288575SQ972079
公开日1998年8月26日 申请日期1997年1月30日 优先权日1997年1月30日
发明者陈东升 申请人:陈东升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