钵体秧苗的移栽装置及其专用塑料秧盘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983阅读:84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钵体秧苗的移栽装置及其专用塑料秧盘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钵体秧苗的移栽装置,特别适用于水稻、玉米、蔬菜等作物的钵体秧苗的移栽。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与该移栽装置配套使用的专用塑料秧盘。
国内外对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成果表明,获得高产的途径一是进行群体促控,达到高产型、高光效群体结构,走“小群体、壮个体、高积累”的途径。传统的水稻育秧和湿润育秧方式是使秧苗在淹水条件下生长,不利于壮苗。而应用塑料秧盘及采用旱育秧技术培育钵体秧苗,可以实现培育壮秧,增产效果显著,在近几年得到了广泛推广。但是目前将钵体秧苗移栽到本田的方法大量采用的是人工抛秧。虽然也有用抛秧机抛秧,但需要用人工先从塑料秧盘中拔出秧苗,而人工拔秧效率低并会损伤秧苗,抛秧机抛撒装置也会损伤秧苗。据有关研究表明人工拔秧损伤率达11.9%,装运损伤率达7.1%,抛秧机抛撒装置损伤率达5.8%。另外人工或机械抛秧,秧苗在田间的分布是无序的,均匀性差,不利于通风透光和肥料充分利用,也不利于中期管理和机械化收获。
农业专家认为有序化的栽植更能发挥钵体秧苗增产的优越性。目前在我国东北个别地区虽然已有使用水稻钵体摆秧机实现有序化水稻移栽,但其移栽过程是人工先将拔出的秧苗堆放在秧箱内,然后操作手将散乱的钵体秧苗分配给分秧机构,再由自动排序机构将秧苗按顺序单行排列输送到分秧轮,最后遂个将秧苗移栽到本田。可见这种机械移栽方法不但需要人工拔秧,还需要人工分配秧苗,不仅费人工、效率低还会损伤秧苗。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钵体秧苗的移栽装置及其专用塑料秧盘,可以实现直接从塑料秧盘中按一定顺序将钵体秧苗取出,并按一定顺序移栽到田间,在机械化移栽过程中做到不伤秧,并且省人工、高效率。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首先是提供一种钵体秧苗移栽装置,它包括机架、栅条滚筒、送秧凸轮机构、推秧凸轮机构、拨秧轮、压盘器、秧斗、导苗管及开沟器,其技术关键在于栅条滚筒将塑料秧盘准确地定位,推秧凸轮机构安装在栅条滚筒的内腔,钵体秧苗被推秧凸轮机构顶杆从塑料秧盘底部顶出,落入秧斗及导苗管,开沟器安装在导苗管的前下方,由送秧凸轮机构摇杆带动棘爪来拨动栅条滚筒作间歇转动。
另外还提供了一种与上述装置相配套的塑料秧盘,其技术关键在于钵形穴按行、列呈方阵布置,共有15列、31行,每5列为一组,共有3组,相邻两组的间隔为6~8mm,同组相邻两列间隔为2~4mm,每行间隔为1~2mm,钵形穴底部有一个十字形狭缝,狭缝中间有一个直径为2~3mm的小孔。
本实用新型因为是用顶杆机构直接从塑料秧盘底部将钵体秧苗顶出,钵体秧苗再通过秧斗及导苗管落入秧田,无需人工拔秧,在移栽过程中也不会损伤秧苗,可以实现成行有序移栽。因此既可以提高作业效率,又有利于增产。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由以下的实施例及其附图给出。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钵体秧苗移栽装置的结构简图。
图2为
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钵体秧苗移栽装置的结构简图的俯视图。
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钵体秧苗移栽装置的栅条滚筒结构简图。
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专用塑料秧盘的主视图。
图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专用塑料秧盘的钵形穴的局部视图。
图6为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专用塑料秧盘的钵形穴的剖面图。
图1、图2分别为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钵体秧苗移栽装置的结构简图和它的俯视图秧盘11被栅条滚筒20定位在该装置上,压盘器12起夹持作用,推秧凸轮机构9安装在栅条滚筒20内腔。本实施例的推秧凸轮机构9的凸轮轴8上共有15只凸轮10,每5个为一组共3组,每只凸轮10与顶杆13一一对应,而每一顶杆13又与秧盘11一行上的每个钵形穴24的底部一一对应。凸轮轴8每组5个凸轮10按5个不同的相位安装,当凸轮轴8每转动一周5个凸轮10依次推动顶杆13,每一顶杆13分别从秧盘11底部将钵体秧苗14顶出。钵体秧苗14脱离秧盘后,被拨秧轮15拨到秧斗16内,拨秧轮15是由凸轮轴8通过传动链21来驱动的,拨秧轮15的叶片数与推秧凸轮机构9中每组凸轮10的个数的比例为3/5。然后钵体秧苗14通过安装在秧斗16下的导苗管17落入本田。因此凸轮轴8每转动一周,秧盘11上就有一行钵体秧苗14完成了移栽过程。此时,送秧凸轮机构2的摇杆5带动棘爪6来拨动栅条滚筒20上的棘轮7,使栅条滚筒20转过一个角度,使得下一行钵体秧苗14对准顶杆13所对位置。摇杆5的锁止爪4用于锁定栅条滚筒20。送秧凸轮机构2的凸轮3与推秧凸轮机构9的凸轴轮8在同一轴线上。安装在导苗管17前下方的开沟器18是用于在本田上开出一条浅沟,使钵体秧苗14正好落在沟上,有利于立苗。
从图2可知栅条滚筒20的两侧有两个滚筒圈23,其中一个滚筒圈23连接有棘轮7,两个滚筒圈23之间用若干栅条19连接,栅条19中间有二个隔圈22固定支撑。塑料秧盘11安装在栅条滚筒20上时,栅条19与隔圈22正好嵌入塑料秧盘11的钵形穴24之间的间隙内,因而使得塑料秧盘11可靠地定位在栅条滚筒20上。
从图4到图6可知,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专用塑料秧盘11的钵形穴是按行、列呈方阵布置,共有15列,31行,每5列为一组,共有3组,分别与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钵体秧苗移栽装置的推秧凸轮机构9的每组凸轮对应,相邻两组的间隔为6~8mm,同组每列间隔为2~4mm;每行间隔为1~2mm。在钵形穴24的底部有一个十字形狭缝25,狭缝25中间有一个直径为2~3mm的小孔。其作用一是为了便于钵体秧苗14被顶出,二是为了钵形穴24不被顶杆破坏。
权利要求1.一种钵体秧苗移栽装置,它包括机架(1)栅条滚筒(20),送秧凸轮机构(2),推秧凸轮机构(9),拨秧轮(15),压盘器(12),秧斗(16)、导苗管(17)及开沟器(1 8),其特征在于栅条滚筒(20)将塑料秧盘(11)准确地定位,推秧凸轮机构(9)安装在栅条滚筒(20)的内腔,钵体秧苗(14)被推秧凸轮机构(9)顶杆(13)从塑料秧盘(11)底部顶出,落入秧斗(16)及导苗管(17),开沟器(18)安装在导苗管(17)的前下方,由送秧凸轮机构(2)摇杆(5)带动棘爪(6)来拨动栅条滚筒(20)作间歇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送秧凸轮机构(2)摇杆(5)的中部有一个锁止爪(4)、端部铰接一个棘爪(6)。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送秧凸轮机构(2)的凸轮(3)与推秧凸轮机构(9)的凸轮轴(8)在同一轴线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用栅条滚筒(20)的栅条(19)和隔圈(22)嵌入塑料秧盘(11)的钵体穴(24)之间的间隙内使其定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拨秧轮(15)的叶片数与推秧凸轮机构(9)中每组凸轮(10)个数的比例为3/5。
6.一种与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装置配套使用的专用塑料秧盘,其特征在于钵形穴(24)按行、列呈方阵布置,共有1 5列、31行,每5列为一组,共有3组,相邻两组的间隔为6~8mm,同组相邻两列间隔为2~4mm,每行间隔为1~2mm;钵形穴(24)底部有一个十字形狭缝(25),狭缝(25)中间有一个直径为2~3mm的小孔。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移栽钵体秧苗的装置及其专用塑料秧盘,特别适用于水稻、玉米、蔬菜等作物的钵体秧苗移栽。该装置由栅条滚筒、送秧凸轮机构、推秧凸轮机构、拨秧轮、压盘器、秧斗、导苗管及开沟器等组成。工作时专用塑料秧盘被安放在栅条滚筒上,钵体秧苗被推秧凸轮机构的顶杆从秧盘底部顶出后移栽本田。本实用新型移栽水稻钵体秧苗不伤秧并能做到成行有序,不仅节省人工,而且有利于增产。
文档编号A01C11/02GK2313363SQ97243280
公开日1999年4月14日 申请日期1997年12月24日 优先权日1997年12月24日
发明者钟伟民, 吴崇友, 涂安富, 卢晏 申请人: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