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巢型水稻育苗盘用抛秧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419阅读:35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蜂巢型水稻育苗盘用抛秧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稻秧苗栽植机械,特别是一种蜂巢型水稻育苗盘用抛秧机。
目前,国内外水稻抛秧机多种,但一般均为乱抛秧,抛出的秧苗位置不定,单位面积之间穴数相差较大。抛秧后尚需人工稀植或补抛,抛秧效果不尽人意。因此,影响了大面积普及推广。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水稻抛秧机的不足之处。研制一种抛秧位置准确,可以按农艺要求横竖成行,株行距可调,抛秧速度快、效率高、质量好、不伤苗的蜂巢型水稻育苗盘用抛秧机。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安装在套管内的推秧杆与连杆的一端相连接,连杆的另一端装在曲轴上,与推秧杆相配合的育苗盘安置于两侧边带有棘齿条的铝合金框内,棘齿条的下侧装有升盘器和棘爪,育苗盘前下方的机架上装有抛秧槽。
本实用新型实现方案中与推秧杆相配合的育苗盘上的育苗孔为蜂巢型通孔。
本实用新型推秧杆将秧苗从育苗盘中推出后,秧苗沿着抛秧槽抛入田中。秧位准确,秧苗带土块入田,不伤苗不缓苗,有利于水稻增产。育苗盘采用蜂巢型通孔,结构合理,可有效利用育苗盘面积,使单位育苗盘面积的育苗株、穴数增加。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
图1的左视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推秧机构示意图图中1.地轮;2.托板;3.主动链轮;4.抛秧槽;5.下滑道;6.链条;7.机架;8.棘爪;9.弹簧;10.上滑道;11.档板;12.棘齿条;13.铝合金框;14.育苗盘;15.升盘器;16.偏心块;17.被动链轮;18.推秧杆;19.套管;20.连杆;21.曲轴。
本实用新型固定在地轮[1]上的主动链轮[3]通过链条[6]带动被动链轮[17]旋转,被动链轮[17]固定在曲轴[21]上。连杆[20]的一端装在曲轴[21]颈上,另一端与装在套管[19]内的推秧杆[18]相连接。连杆[20]通过曲轴[21]旋转带动推秧杆[18]在套管[19]内做轴向往复运动,向前运动时,推秧杆进入育苗盘[14]的蜂巢型通孔中,将秧苗从育苗盘中推入抛秧槽[4],秧苗沿着抛秧槽落入田中。抛秧槽落地点位置可调,可调整抛秧的株、行距离。育苗盘[14]装在两侧边带有棘齿条[12]的铝合金框[13]中,两棘齿条下侧设有棘爪[8]和升盘器[15],升盘器在被动链轮上的偏心块[16]的推动下,通过杠杆作用将带有育苗盘[14]的铝合金框[13]向上抬起一齿后,由棘爪[8]固定,便于推秧动作的完成。本实用新型与推秧杆[18]相配合的育苗盘[14]上的育苗孔为蜂巢型通孔,这样从结构上增加了育苗盘上单位面积内的育苗株、穴数。
权利要求1.一种蜂巢型水稻育苗盘用抛秧机,由地轮、机架、育苗盘组成,其特征是安装在套管[19]内的推秧杆[18]与连杆[20]的一端相连接,连杆[20]的另一端装在曲轴[21]上,与推秧杆[18]相配合的育苗盘[14]安置于两侧边带有棘齿条[12]的铝合金框[13]内,棘齿条[12]的下侧装有升盘器[15]和棘爪[8],育苗盘[14]前下方的机架[7]上装有抛秧槽[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蜂巢型水稻育苗盘用抛秧机,其特征是与推秧杆[18]相配合的育苗盘[14]上的育苗孔为蜂巢型通孔。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水稻抛秧用机械,由地轮、被动链轮、链条、主动链轮、蜂巢型育苗盘、抛秧槽、推秧杆、套管、连杆等组成,推秧杆在连杆的带动下,在套管内作往复运动,向前运动时推秧杆进入育苗盘的育苗孔中,将秧苗推入抛秧槽,落入田中。本实用新型抛秧位置准确,株行距可调,抛秧密度可控,作业速度快、效率高、质量好,为大面积普及推广提供了条件。
文档编号A01C11/00GK2406469SQ992478
公开日2000年11月22日 申请日期1999年11月13日 优先权日1999年11月13日
发明者赵吉春, 刘桂封 申请人:赵吉春, 刘桂封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