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吸式害虫的生测装置及其生测方法

文档序号:8516744阅读:460来源:国知局
刺吸式害虫的生测装置及其生测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生物防治研宄领域,特别是涉及刺吸式害虫的生测装置及其生测方 法。
【背景技术】
[0002] 刺吸式害虫采用针状口器取食植物组织汁液,无法取食固体食物,现有技术中针 对刺吸式害虫的取食特性建立了其生测方法,传统的生测体系采用两端开口的玻璃管,在 一端用膜饲喂法放置饲料,另一端用尼龙纱网和橡皮筋封口,保持管内空气流通。但该方法 仍存在缺陷,亟需改进。此方法有三个明显的缺点,1.)利用橡皮筋将尼龙纱网固定在玻璃 管一端,极易产生缝隙,试虫进入缝隙后被困而不能逃脱即死亡,影响生测结果的准确性。 2.)更换饲料时,流程固定、不能间断,试虫易逃跑,影响生测结果,操作异常繁琐。3.)无法 保证试管内空气湿度。稻飞虱作为水稻害虫对湿度的需求极高,其适宜的生长湿度在80% 以上。我国北方地区,空气干燥,即使使用恒温恒湿培养箱,也并不能保证玻璃管内小环境 维持虫体适宜的湿度,易造成试虫死亡,影响生测结果。由于存在上述问题,空白对照试虫 死亡率在20%上下浮动,而空白对照死亡率大于20%时,则生测数据无效,导致了试虫及 测试蛋白的浪费。

【发明内容】

[0003] 针对上述领域的不同,本发明提供一种刺吸式害虫的生测装置,空白对照试虫死 亡率低,能够产生更精确可靠的结果,为高通量的杀虫活性菌株筛选,及蛋白活性验证提供 了实验技术方面的可靠保障。
[0004] 同时还提供采用该生测装置的生测方法。
[0005] 刺吸式害虫的生测装置,包括一个透明瓶体和一个可拆式瓶盖,其特征在于:所述 瓶底加有琼脂糖凝胶,透明瓶体的瓶壁上开设有透气孔,所述透气孔上从瓶壁内侧粘贴覆 盖有透气医用透明胶带,所述瓶盖开设有取食口,所述取食口上有拉伸的石蜡封口膜从瓶 外封口形成的瓶盖膜,瓶盖膜上添加有液体食物,液体食物的上面附有食物保护膜。
[0006] 所述食物保护膜为拉伸的石蜡封口膜,并固定于瓶盖上。
[0007] 所述透明瓶体的容积50mL,瓶高69mm,直径42mm,所述取食口为直径为30mm的孔, 所述透气孔为直径为6mm。
[0008] 所述瓶底加有4mL 2 %琼脂糖凝胶。
[0009] 所述透明瓶体为透明PET塑料瓶,所述瓶盖膜为双层石蜡封口膜。
[0010] 所述瓶盖与瓶体为螺纹连接。
[0011] 一种刺吸式害虫的生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12] (1)制备上述刺吸式害虫的生测装置;
[0013] ⑵瓶体内放入试虫;以黑布覆盖瓶身,将瓶口朝向光源,每隔两天更换饲料;
[0014] (3)生测持续 3-6d。
[0015] 所述步骤⑴的制备方法如下:取透明塑料瓶,瓶盖用直径30mm开孔器打孔,瓶身 侧面用6mm钻头开孔;于瓶内贴医用透气胶带封住瓶身孔,将双层石蜡封口膜拉伸后罩住 开孔的盖子,添加液体食物,再用拉伸的石蜡封口膜覆于液体食物上密封,制作成饲料囊, 瓶底加4mL 2%琼脂糖凝胶以保湿所述刺吸式害虫为灰飞虱。
[0016] 所述更换饲料是将带有饲料囊的瓶盖一起更换。
[0017] 所述瓶体内放入试虫20头,每个处理重复3次。
[0018] 本发明采用了塑料瓶,并在其瓶身一侧开6_直径的孔,并于瓶内贴透气的医用 胶带封住开孔,既能防止试虫逃逸又能为试虫的生长提供足量的空气,解决了试虫意外死 亡对生测结果的影响。其次,瓶盖与瓶身可分离,可以只用瓶盖完成生测用饲料的准备。将 需替换的饲料与瓶盖一同取下,更换新的即可。整个过程可以分步骤进行,利于操作,减少 试虫逃逸,极大的方便了生测实验的进行。最后,在瓶底加入2%浓度的琼脂糖凝胶,可以维 持瓶内对灰飞虱适宜的湿度,只要控温良好的培养箱皆可进行刺吸式害虫的生测实验,此 举使得先前生测对照处理组在20 %上下浮动的死亡率,降至10%以下。
【附图说明】
[0019] 图1本发明刺吸式害虫的生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0] 图2本发明刺吸式害虫的生测装置中瓶盖的剖视示意图,
[0021] 1 一透明瓶体,2-瓶盖,3-透气孔,4一透气医用透明胶带,5-取食口,6-瓶盖 膜,7-液体食物,8-食物保护膜,9一琼脂糖凝月父。
【具体实施方式】
[0022]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23] 实施例1
[0024] 如图1、2所示,刺吸式害虫的生测装置,包括一个透明瓶体1和一个采用螺纹连接 的瓶盖2,所述透明瓶体1的容积50mL,瓶高69mm,直径42mm,所述瓶底加有4mL 2 %琼脂 糖凝胶9,透明瓶体1的瓶壁上开设有直径为6mm的透气孔3,所述透气孔3上从瓶壁内侧 粘贴覆盖有3M透气医用透明胶带4,所述瓶盖2开设有直径为30mm取食口 5,所述取食口 5上有拉伸的双层石蜡封口膜从瓶外封口形成的瓶盖膜6,瓶盖膜6上添加有液体食物7, 液体食物7的上面附有食物保护膜8。所述食物保护膜8采用拉伸的石蜡封口膜,并固定于 瓶盖2上。石蜡封口膜中间包裹有液体食物,饲料囊。
[0025] 实施例2生测方法
[0026] a.生测改用透明PET塑料瓶(容积50mL,瓶高69mm,直径42mm)进行;
[0027] b.白色瓶盖,用直径30mm开孔器打孔;瓶身侧面用6mm钻头开孔,于瓶内贴3M医 用透气胶带
[0028] (http://solutions. 3m. com. cn/wps/portal/3M/zh CN/APACNexcare/Nexcare/ Brand/tape/product2/),供试虫换气;
[0029] c.瓶底加4mL 2%琼脂糖凝胶以保湿;
[0030] d.将双层石赌封口膜(parafi Im M,USA)拉伸4倍后罩住开孔的盖子,添加200 μ L 人工饲料;
[0031] e.再用拉伸的石蜡封口膜覆于人工饲料上密封,制作成饲料囊;
[0032] f.每瓶放入试虫20头,每个处理重复3次;
[0033] g.以黑布覆盖瓶身,将瓶口朝向光源,每隔两天更换饲料。生测持续3-6d。
[0034] 实施例3生测体系的建立与验证
[0035] 新的生测体系的建立在原有生测体系的基础上,经过多点改进。首先,采用了塑料 瓶,并在其瓶身一侧开6_直径的孔,并于瓶内贴透气的医用胶带封住开孔,既能防止试虫 逃逸又能为试虫的生长提供足量的空气,解决了试虫意外死亡对生测结果的影响。其次,瓶 盖与瓶身可分离,可以只用瓶盖完成生测用饲料的准备。将需替换的饲料与瓶盖一同取下, 更换新的即可。整个过程可以分步骤进行,利于操作,减少试虫逃逸,极大的方便了生测实 验的进行。最后,在瓶底加入2%浓度的琼脂糖凝胶,可以维持瓶内对灰飞虱适宜的湿度,只 要控温良好的培养箱皆可进行灰飞虱的生测实验,此举使得先前生测对照处理组在20%上 下浮动的死亡率,降至10%以下。
【主权项】
1. 刺吸式害虫的生测装置,包括一个透明瓶体和一个可拆式瓶盖,其特征在于:所述 瓶底加有琼脂糖凝胶,透明瓶体的瓶壁上开设有透气孔,所述透气孔上从瓶壁内侧粘贴覆 盖有透气医用透明胶带,所述瓶盖开设有取食口,所述取食口上有拉伸的石蜡封口膜从瓶 外封口形成的瓶盖膜,瓶盖膜上添加有液体食物,液体食物的上面附有食物保护膜。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刺吸式害虫的生测装置,所述食物保护膜为拉伸的石蜡封口 膜,并固定于瓶盖上。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刺吸式害虫的生测装置,所述透明瓶体的容积50mL,瓶高 69mm,直径42mm,所述取食口为直径为30mm的孔,所述透气孔为直径为6mm。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刺吸式害虫的生测装置,所述瓶底加有4mL2%琼脂糖凝胶。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刺吸式害虫的生测装置,所述透明瓶体为透明PET塑料瓶,所 述瓶盖膜为双层石蜡封口膜。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刺吸式害虫的生测装置,所述瓶盖与瓶体为螺纹连接。
7. 刺吸式害虫的生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 制备权利要求1-6任一刺吸式害虫的生测装置; (2) 瓶体内放入试虫;以黑布覆盖瓶身,将瓶口朝向光源,每隔两天更换饲料; (3) 生测持续3-6d。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刺吸式害虫的生测方法,所述步骤(1)的制备方法如下:取 容积50mL,瓶高69mm,直径42mm的透明塑料瓶,瓶盖用直径30mm开孔器打孔,瓶身侧面用 6mm钻头开孔;于瓶内贴医用透气胶带封住瓶身孔,将双层石蜡封口膜拉伸后罩住开孔的 盖子,添加液体食物,再用拉伸的石蜡封口膜覆于液体食物上密封,制作成饲料囊,瓶底加 4mL2%琼脂糖凝胶以保湿。
9.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刺吸式害虫的生测方法,所述更换饲料是将带有饲料囊的瓶 盖一起更换。
10.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刺吸式害虫的生测方法,所述透明瓶体的容积50mL,瓶高 69mm,直径42mm,所述瓶体内放入试虫20头,每个处理重复3次,所述试虫为灰飞虱。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刺吸式害虫的生测装置及其生测方法,属于生物防治研究领域。本发明生测装置,包括一个透明瓶体和一个可拆式瓶盖,所述瓶底加有琼脂糖凝胶,透明瓶体的瓶壁上开设有透气孔,所述透气孔上从瓶壁内侧粘贴覆盖有透气医用透明胶带,所述瓶盖开设有取食口,所述取食口上有拉伸的石蜡封口膜从瓶外封口形成的瓶盖膜,瓶盖膜上添加有液体食物,液体食物的上面附有食物保护膜。本装置既能防止试虫逃逸又能为试虫的生长提供足量的空气;且可以只用瓶盖完成生测用饲料的准备;琼脂糖凝胶可以维持瓶内对灰飞虱适宜的湿度,只要控温良好的培养箱皆可进行刺吸式害虫的生测实验,此举使得先前生测对照处理组在20%上下浮动的死亡率,降至10%以下。
【IPC分类】A01K67-033
【公开号】CN104839098
【申请号】CN201510276569
【发明人】林克剑, 刘永磊, 耿丽丽, 李飞, 束长龙, 宋福平
【申请人】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公开日】2015年8月19日
【申请日】2015年5月26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