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消落带生物治理方法

文档序号:9794676阅读:982来源:国知局
一种消落带生物治理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植被恢复及环境保护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消落带生物治理方法。
【背景技术】
[0002]消落带是指湖泊、水库等,由于季节性等原因的水位涨落,使淹没在水中的土地周期性的露出水面而形成的一种现象。目前我国最大的消落带形成于三峡水库,由于水库的蓄水泄洪功能会使水库的水位在高程145?175米之间变化,因此在三峡库区的周边会形成30米落差的消落带。除了三峡水库,我国还有一些湖泊会因为季节性的雨季和旱季,形成消落带。由于水位变化对土地的冲刷,水位的涨落造成土地的长期被水淹没或者干旱,甚至部分消落带由于水位变化过程中水土流失严重,已经因土壤侵蚀成为裸露基岩。消落带是距离水库或者湖泊最近的区域,也是水流入库区或者湖泊最后的一道屏障,在当前情况下,水分经过消落带进入库区或湖泊,水中带有的泥沙、有机物、化肥等污染物不经过任何拦截会进入库区或者湖泊中造成水体严重污染以及富营养化。同时,消落带的土壤侵蚀、地质灾害造成库区或湖泊两岸的景观破坏也是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0003]对消落带进行生物治理,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有通过在消落带种植一些高大乔木,例如枫杨、柳树、落羽杉等进行生物治理的相关报道。然而,这些树种在被水淹没后存活率低,无法忍受长期的没顶水淹(完全淹没在水中),因此无法实现稳定、长久的治理效果;并且,即使在消落带内种植有这些树种,仍然存在比较严重的水土流失等现象,生物治理效果有限。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提供一种消落带生物治理方法,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消落带生物治理中树种存活率低、无法实现有效、稳定且长久的生物治理效果等技术缺陷。
[0005]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消落带生物治理方法,包括:在消落带露出水面时,在与消落带最高高程之间的高程差为10米以下的区域种植中山杉,并在所述中山杉之间混交种植饲料桑、狗牙根和过江龙中的一种或多种。
[0006]在本发明中,所述消落带指的是是水库或者湖泊由于蓄水泄洪或者季节性的雨季在库区或者湖泊周边所形成的长时间被淹没再退水干涸的地带;所述消落带露出水面时指的是水位下降并暴露出消落带的状态;所述消落带最高高程指的是消落带的最高水位;所述高程差为10米以下指的是水淹深度< 10米。
[0007]本发明人经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选择中山杉作为消落带生物治理的主要树种,并且在与消落带最高高程之间的高程差为10米以下(水淹深度< 10米)的区域种植中山杉,同时在该区域混交种植饲料桑、狗牙根和过江龙中的一种或多种,既可以达到良好的生物治理效果,同时也能保证各植物的长期存活率。具体地,在消落带高程差大于10米(水淹深度>10米)的情况下,只需要对与消落带最高高程之间的高程差为10米以下(水淹深度< 10米)的区域进行种植即可;在消落带高程差为10米以下(水淹深度< 10米)的情况下,可按照上述方式对整个消落带区域进行种植。
[0008]本发明一【具体实施方式】的消落带生物治理方法,在位于第一区域的中山杉之间混交种植饲料桑,所述第一区域为与消落带最高高程之间的高程差为5米以下的区域;在位于第二区域的中山杉之间混交种植狗牙根和/或过江龙,所述第二区域为与消落带最高高程之间的高程差为5?10米的区域。即,所述第一区域的水淹深度< 5米;所述第二区域的水淹深度为5?10米。
[0009]可以理解的是,该【具体实施方式】针对的是消落带高程差大于5米(水淹深度>5米)的情况。针对消落带高程差为5米以下(水淹深度<5米)的情况,仅需要在消落带整个区域中混交种植中山杉和饲料桑即可。
[0010]进一步地,在位于所述第二区域的中山杉之间混交种植狗牙根和过江龙。该方式可以避免种植植物的单一性,增加草本植物对地面的覆盖,从而起到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美观性的效果。
[0011]在本发明一【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中山杉的种植方法包括:在所述区域内间隔设置种植穴,将苗高> I米、地径> 0.8厘米的中山杉种植于所述种植穴内,并且控制所述中山杉的种植密度为60?110株/亩。选择苗高彡I米,地径彡0.8厘米的中山杉苗木能够正常生长并耐受较深(水深< 10米)且长期(水淹时间〈180天)的水淹;适宜的种植密度(60?110株/亩)既有利于保证中山杉在消落带形成有效的覆盖率,从而实现良好的治理效果,同时也能保证中山杉汲取充足的营养而维持良好的生长状态,从而实现长期稳定的生物治理效果。
[0012]进一步地,所述种植穴的长度为30?50厘米、宽度为30?50厘米、深度为25?35厘米,所述中山杉的苗高为I?1.5米、地径为0.8?I厘米。选择该规格的苗木在不影响治理效果的前提下还有利于提高治理的经济性,并且可以根据所选的中山杉苗木规格在上述尺寸范围内选择合适的种植穴进行种植。
[0013]本发明提供的消落带生物治理方法,还包括:在消落带再次露出水面时,对种植所述中山杉的区域进行松土,并且控制松土深度为10?15厘米。所述消落带再次露出水面指的是经上述生物治理后的消落带在经历水位上涨而淹没后,再次经历水位下降并暴露出消落带的状态。本发明人经研究发现:种植于消落带的中山杉在经过水的淹没后会对其生长造成影响,为了降低这种影响,可以在水位下降后,对种植中山杉的种植穴进行松土,并且控制松土深度为10?15厘米,此措施可以有效地减轻由于长期水淹而造成的中山杉栽植穴的土壤板结、改善土壤的通气状况,从而使经历长期水淹的中山杉依旧能够保持良好的生长状态和较高的存活率。
[0014]在本发明一【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饲料桑的种植方法包括:将苗高> 30厘米、地径> 0.3厘米的饲料桑以株间混交种植和/或行间混交种植的方式种植于所述中山杉之间,并且控制所述饲料桑的种植密度为2220?3330株/亩。种植上述苗木规格的饲料桑能够保证其正常生长以及水淹后的存活率,进一步地,出于经济因素方面的考虑,可以优选苗高为30?50厘米、地径为0.3?I厘米的饲料桑进行种植。并且,饲料桑的种植密度不宜过高或过低,过高时(> 3330株/亩)苗木间的生存竞争激烈,不利于使饲料桑和中山杉保持最佳的生长状态,过低时(< 2220株/亩),无法尽快实现地面的有效覆盖,从而无法实现最佳的生物治理效果,并且经济性较低。
[0015]此外,对于中山杉和饲料桑的混交种植方式,只要满足其各自的种植密度,则可按照本领域常规的种植方法进行种植,例如,可以在地面上设置15厘米宽、10厘米深的土槽,将饲料桑按20?30厘米的间距摆放在土槽中后,用土填埋,从而与中山杉之间形成株间混交和行间混交。
[0016]本发明提供的消落带生物治理方法,还包括:当种植的饲料桑高度达到I米以上时,对其进行刈割,通过调整刈割时机,保证刈割后的饲料桑在水位上涨前具有多根枝条。本发明人研究发现:在消落带被水短期(30天以内)淹没之前,即使对饲料桑进行上述刈害I],也不会影响水位下降后饲料桑在消落带的正常生长;在消落带被水长期(大于60天)淹没之前,保留一定数量枝条(秋枝)的饲料桑在退水后萌发率较高,该秋枝可以维持水淹后饲料桑的养分供给。同时,鉴于饲料桑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其在刈割后可作为饲料用于禽畜,因此该方式同时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0017]进一步地,在所述消落带再次露出水面时,对种植所述饲料桑的区域进行松土。松土有利于改善土壤的通气状况,从而促进饲料桑萌发并保持良好的生长状态。
[0018]本发明的实施,至少具有以下优势:
[0019]1、本发明选择中山杉作为消落带生物治理的主要种植树种,同时选择其它植物与其混交种植,因其可以耐受较深(水淹深度< 10米)且长期(水淹时间〈180天)的水淹,退水后能够迅速萌发,且生长状况良好,防治土壤侵蚀的能力强,从而实现长期有效且稳定的生物治理效果。
[0020]2、本发明的生物治理方法应用灵活、适用范围广泛,其能够用于湖泊、水库等所形成的消落带,既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同时饲料桑是高蛋白饲料,可以在水位上涨之前收割作为饲料使用,中山杉生长迅速,能够形成速生丰产林或景观林,兼顾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Mo
[0021 ] 3、本发明的生物治理方法可以防治因水体对土地的冲刷而将泥沙、化肥、有机物等带入库区或者湖泊,从而避免水体的富营养化,为水质的净化提供重要的保障;同时,其还可以防治土壤侵蚀、崩塌等地质灾害,并美化库区及湖泊两岸的自然景观。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以下通过具体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发明方案的实施和所具有的有益效果,但不能对本发明的可实施范围形成任何限定。
[0023]实施例1
[0024]本实施例的消落带为形成于长江三峡库区的消落带。长江三峡库区水位每年在145?175m之间交替变化,消落带最高高程为175m,高程差为30m、面积达350km2。
[0025]针对该消落带的生物治理方法包括:
[0026]在消落带露出水面时(即水位下降时),在高程为165?175m之间的区域种植中山杉,同时在高程为170?175m的中山杉之间混交种植饲料桑,在高程为165?170m的中山杉之间混交种植过江龙以和/或狗牙根。
[0027]中山杉种植季节为春季,此时三峡库区为泄洪季,在种植时,可以间隔设置尺寸约为长40厘米X宽40厘米X深30厘米的种植穴,所选中山杉的苗高为I?1.2米、地径为0.8?I厘米,该苗木规格中等,可以保证在6?7月份库区水位上升时中山杉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