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参菌的人工栽培繁育技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62238阅读:48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白参菌的人工栽培繁育技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人工栽培食用菌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白参菌的人工栽培繁育技术。
背景技术
白参菌又名入担柴,分类学上属担子菌亚门、层菌纲,伞菌目,裂褶菌科。野生白参菌对外界的生存生长条件选择很严,又有很强的季节性,它对温度的适应性较宽,可在8℃~30℃范围内生长,而以16℃~24℃为最适温度;它对湿度的要求较严,如空气湿度达到85%以上时,白参子实体从分化到成熟只需七天时间就可完成,若空气湿度低于65%时,其子实体便即脱水死亡,当发现它脱水后虽迅速补水也不能还生,白参菌相对于其它菌喜散光光照,喜新鲜空气,白参菌喜生长在桦木、楠木、栎木及壳斗科阔叶树种开始糟腐的树桩及倒伏的树干上。凡生长过一次白参菌的原址都不会再第二次长出白参菌来。野生白参菌多为单瓣,少复瓣,瓣的长度多在1~2cm,它质地柔软,味道鲜美还具有自身独特的清香味,它富含人体所需要的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用菌,同时又是药用菌,经常食用或泡水饮,具有清肝明目,健胃润肠之医药功能,还对妇科、小儿盗汗、神经衰弱、头昏耳鸣,便秘痔疮等症有一定疗效,故历来被山民当作山珍稀品采收和出售。现代科学知,白参菌对增强人体免疫功能、防癌抗癌具有一定疗效。但由于白参菌是一种野生菌,朵形较小,朵的成熟时间又不一致,传统的采收方法费工时,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如能进行人工引种栽培白参,并在人为的科学的调控下提高质量,增加产量,将会取得优异的经济收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经检索,已有一份发明专利申请,CN00112649.0、名称为“人工培养裂褶菌子实体及其培养方法”,提出了人工引种培育白参菌的方法,但存在以卜缺点1、在该专利申请说明书第一页最后一行第十七个字起,即“在试管中加入培养基接入菌株封口灭菌,压力在1.5千克/平方厘米,保持30分钟,待压力降到零时取出放置斜面培养,培养温度为20~28℃,8~12天,菌丝长满斜面即可用于繁殖原种”,它是先对试管中的培养基上接入菌株,即是菌种,再去灭杂菌,结果是接在培养基上的菌种将随同杂菌一起在灭菌条件下同时死亡,它已不可能在试管斜面培养基上长出菌丝供繁殖原种使用了。
2、白参菌是典型的好气性真菌,它的生长离不开硫元素,但如果硫的用量过大,被菌分解出的硫量就多,游离硫极易形成多量的硫化氢气体而抑制菌株的生长,甚至杀死菌株。而在该专利申请的四个配方中所用石膏粉都占1~2%,显得用量过多,无益于白参菌的栽培、生长。
3、该专利申请中先加入尿素后再在高压或常压、100℃温度下灭菌,而尿素在此灭菌条件下已被分解失效。
4、在该专利申请中用玉米面10~20%,其用量过高,易引发杂菌的感染;而且该配方所加入的矿物质品种多,元素重复。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白参菌的人工栽培繁育技术,它按照白参菌生长特征所需的生活环境,通过人工对组合配料的搭配,驯化繁育经过优选及组织分离法分离出的野生稳定菌种供人工栽培,并人为控制温度、湿度、空气流通及散射光照,从而生产出株型更大,内含物质更高且能高产稳产的白参菌。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野外优选白参菌种,经组织分离法提纯得到野生菌株(Schizophyllum commune Fr.),采用PDA、VB琼脂蛋白培养基装入试管中,经高温高压灭菌后接入菌株,培养得母种,也称一级种;将煮熟的小麦或玉米粒放在袋或瓶中,高温高压条件下灭菌后接种母种并培育得原种,也称二级种;通过人工配料,接种原种并培育得三级种,也称栽培种或规模扩大化生产种,移入大栅架码后人为控制温度、湿度、空气流通及散射光照培育出生产销售型白参,即可采收、加工、出售。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措施实现由野外优选白参菌种,经组织分离法提纯得到野生菌株,采用PDA、VB琼脂蛋白培养基装入试管中,经高温高压灭菌后接入菌株,培养得母种,也称一级种;将煮熟的小麦或玉米粒放在袋或瓶中,高温高压条件下灭菌后接种母种并培育得原种,也称二级种;通过配制的培养基,接种原种并培育得三级种,也称栽培种或规模扩大化生产种,其特征在于栽培种培养基的配方成份按重量百分比为1)、阔叶杂木木屑68~80%、麸皮17~30%、硫酸钙0.5%、碳酸钙0.5%、糖1%、VB0.01%,或是2)、玉米棒芯粉50~68%、杂木木屑20~28%、麸皮10~20%、碳酸钙1%、糖1%,或是3)、油菜副产物50~70%、杂木屑10~20%、米糠10~18%、玉米粉8~10%、碳酸钙0.5%、过磷酸钙0.5%,糖1%,以上配料按料水比为1∶1.2~1.3混合并搅拌均匀,至含水量达50~55%时装入袋内作灭杂菌处理后在无菌条件下接种,再套入洁袋内送入培养室,在10~20勒克斯的散射光照射下培养,菌丝满袋即制得栽培种,及时移入栅架内并上架、排场,排场完后向栅架增湿至不低于90%的湿度,常温下每天开窗30分钟,3~5天即可从接种眼上长出白参。
上述的栽培种培养基由不含脂醚及芳香油的阔叶杂木树种的木屑或玉米棒芯粉或油菜副产物作为主料,麸皮或米糠或玉米粉为辅料,再加入微量的矿物质,VB、糖作为添加剂组成,其中阔叶杂木屑由木屑和刨花各50%构成,油菜副产物由油菜壳30%和油菜秸杆粉70%构成。
上述接入菌株培养一级种过程中,在10~20勒克斯的散射光照射下进行培养,当菌丝满管后对菌丝做变温炼种处理,即在培养温度的基础上经12小时上调或下调1℃,但最高不超过30℃,最低不低于16℃,经2~5天变温锻炼菌种,供培育二级种使用或放到4℃温度下保存待用。
上述的各级菌种的菌丝在扩繁培育的过程中,需要在10~20勒克斯的散射光照射下进行培养。
上述接种一级种时,在无菌室中用袋装的采用近两端错位接种,用瓶装的采用深层接种,接种后在常温及有10-20勒克斯散射光照条件下培育,菌丝长满袋或满瓶即得二级种。
上述栽培种的接种采用正面双排入眼或三面三排九眼的腹面多点打穴接种法。
上述长满菌丝的袋装栽培种移入立体层架式排菇栅架。
上述排场时以菌袋或菌棒接种眼向上式或先向下后向上式给菌种造型。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1制作1000平方米培养基试管母种的操作方法在野白参大量生长的季节到野外优选生长旺盛、大片、色泽正常、无病虫害的白参菌种,到实验室中采用PDA、VB综合配方做培养基,按重量称取去皮马玲薯200g,细碎后用1000ml水煮烂后经4至6层纱布过滤取汁液,在汁液中加水使一共达1000ml置于锅内加热至90℃;同时称取葡萄糖20g,磷酸二氢钾3g,复合VB10g,硫酸镁1.5g,蛋白胨2g,琼脂20g,加入锅内搅拌,待溶解后趁热装入试管中,将装液试管装入高压锅中在117千帕,123℃条件下灭菌45分钟,待自然降压后取出摆成大斜面,在无菌室接种后,放在有10~20勒克斯散射光照、20℃温度下培养,经5-8天菌丝满管,菌丝满管后视种植季节气温变化情况,可调高或降低试管温度对菌种进行变温炼种,以增强菌种对外界环境的生存适应能力,锻炼菌种的方法可在培养试管菌种温度的基础上,经12小时上升1℃或下降1℃,但最高不超过30℃,最低不低于16℃,变温炼种的时间为2~5天。当菌丝长满经6~11天后,即得到母体,也称一级菌种。可按1∶50的比例扩繁或放到4℃温度下保存待用。
实施例2制作100Kg麦粒菌种的操作方法称取98Kg精选小麦粒或玉米粒并用水掏洗干净,加入0.5Kg碳酸钙浸泡12小时,使之充分吸水后,滤出麦粒或玉米粒放入水中煮沸15分钟左右,使其熟而不烂,取出,加入1.5Kg硫酸钙搅拌均匀至手不沾湿,此时含水量为70%左右,装入15×30cm专用菌种袋或瓶中,在147千帕、128℃高温高压下经2.5小时完成灭菌,自然降压冷却,待温度降至30℃以下时,在无菌间,袋装的采用近两端错位接种法接种;用瓶装的采用深层接种,有利于菌丝长势均匀。接种后在常温及有10~20勒克斯散射光照条件下培养,经10~12天菌丝满袋或满瓶既得约200袋原种,也称二级菌种,可用于扩繁或栽培。
实施例3制作1000袋栽培种种袋规格为15~17×55~57cm聚丙稀或聚乙烯长腹袋,每袋需料1Kg,共需1干公斤混合料。先制备栽培种培养基,称取粉碎玉米棒芯粉680Kg,杂木木屑200Kg,麸皮200Kg,碳酸钙1Kg,糖1Kg,清水1300Kg待用。
取400Kg玉米棒芯粉与100Kg杂木屑搅拌,加入100Kg麸皮搅拌,又加入1Kg碳酸钙搅拌,再分别加入280Kg玉米棒芯粉,100Kg杂木屑,100Kg麸皮。取10Kg水将1Kg红糖完全溶化再加100Kg水稀释后加入混合料中参加搅拌,将剩余的水逐渐加入搅拌的混合料中,使含水量控制在50~55%,充分搅拌均匀后机械装袋。装袋后六小时内移入常压灭菌灶内,在常压下、96℃以上的温度下经16~18小时,保持100℃即可完成灭菌,出灶后自然降温至30℃以下时,采用腹面多点式正面双排八眼或三面三排九眼打穴无菌接种。接种后再套上20×60cm的清洁袋,封口后以“井”字型堆码并在有10~20勒克斯散射光照条件下自然培养,经18~20天菌丝即可满袋,得三级菌种,又称栽培菌种或规模化种植白参菌菌种。
本发明给出三个制备栽培种培养基的较佳组配,实施例详细说明了其中一个的制备方式,其它两个配方与之相类似,操作时,按比例量称取主料(杂木屑或油菜副产物),先从主料中取出1/3~1/2,与称取辅料(麸皮或米糠)及添加料(矿粉)搅拌后再加入剩余的主料一起搅拌。从料水比为1∶1.2~1.3的用水量中取出部分水,将糖和VB分别完全溶解,用剩余水稀释后加入到混合料中一起充分搅拌均匀,使其含水量达50-55%。然后按上述操作装袋、灭菌,控制散光培养制得栽培种。
将适合规模化种植的栽培菌菌袋移入立体式层架出菇棚,除去20×60cm的套袋上架。排场时以接种眼向上式,每格排9~10袋,袋高距6cm,排场完后向出菇栅增湿使菇栅湿度达90%以上,并在常温下每天开窗30分钟换入新鲜空气,催蕾后3~5天即有玫瑰花状的白参从接种眼长出。如果上架时先让菌袋或菌棒接种眼向下放置,出菇后待菇长至4~5成熟度时,将出菇眼翻转朝上进行培养,经3~5天即长成内黄外白的特殊“莲花状”白参,这是利用菌菇的生长及光照所造就的商品经济形状。装一次白参菌袋可出菇2~3茬,约28天完成,每袋菌种平均可产白参一公两。
权利要求
1.一种白参菌的人工栽培繁育技术,由野外优选白参菌种,经组织分离法提纯得到野生菌株,采用PDA、VB琼脂蛋白培养基装入试管中,经高温高压灭菌后接入菌株,培养得母种,也称一级种;将煮熟的小麦或玉米粒放在袋或瓶中,高温高压条件下灭菌后接种母种并培育得原种,也称二级种;通过配制的培养基,接种原种并培育得三级种,也称栽培种或规模扩大化生产种,其特征在于栽培种培养基的配方成份按重量百分比为1)、阔叶杂木木屑68~80%、麸皮17~30%、硫酸钙0.5%、碳酸钙0.5%、糖1%、VB0.01%,或是2)、玉米棒芯粉50~68%、杂木木屑20~28%、麸皮10~20%、碳酸钙1%、糖1%,或是3)、油菜副产物50~70%、杂木屑10~20%、米糠10~18%、玉米粉8~10%、碳酸钙0.5%、过磷酸钙0.5%,糖1%,以上配料按料水比为1∶1.2~1.3混合并搅拌均匀,至含水量达50~55%时装入袋内作灭杂菌处理后在无菌条件下接种,再套入洁袋内送入培养室,在10-20勒克斯的散射光照射下培养,菌丝满袋即制得栽培种,及时移入栅架内并上架、排场,排场完后向栅架增湿至不低于90%的湿度,常温下每天开窗30分钟,3~5天即可从接种眼上长出白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栽培繁育技术,其特征在于栽培种培养基由不含脂醚及芳香油的阔叶杂木树种的木屑或玉米棒芯粉或油菜副产物作为主料,麸皮或米糠或玉米粉为辅料,再加入微量的矿物质,VB、糖作为添加剂组成,其中阔叶杂木屑由木屑和刨花各50%构成,油菜副产物由油菜壳30%和油菜秸杆粉70%构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栽培繁育技术,其特征在于接入菌株培养一级种过程中,在10-20勒克斯的散射光照射下进行培养,当菌丝满管后对菌丝做变温炼种处理,即在培养温度的基础上经12小时上调或下调1℃,但最高不超过30℃,最低不低于16℃,经2-5天变温锻炼菌种,供培育二级种使用或放到4℃温度下保存待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栽培繁育技术,其特征在于各级菌种的菌丝在扩繁培育的过程中,需要在10-20勒克斯的散射光照射下进行培养。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栽培繁育技术,其特征在于接种母种时,在无菌室中用袋装的采用近两端错位接种,用瓶装的采用深层接种,接种后在常温及有10-20勒克斯散射光照条件下培育,菌丝长满袋或满瓶即得二级种。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栽培繁育技术,其特征在于栽培种的接种采用正面双排八眼或三面三排九眼的腹面多点打穴接种法。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栽培繁育技术,其特征在于长满菌丝的袋装栽培种移入立体层架式排菇栅架。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栽培繁育技术,其特征在于排场时以菌袋或菌棒接种眼向上式或先向下后向上式给菌种造型。
全文摘要
一种白参菌的人工栽培繁育技术,它野外优选白参菌种,经组织分离法提纯得到野生菌株(Schizophyllumcommune Fr.),按照白参菌生长特征所需的生活环境,通过人工对组合配料的搭配,驯化繁育经过优选及组织分离法分离出的野生稳定菌种供人工栽培,并人为控制温度、湿度、空气流通及散射光照,从而生产出株型更大,内含物质更高且能高产稳产的白参菌。
文档编号C12N1/14GK1557122SQ20041002182
公开日2004年12月29日 申请日期2004年2月11日 优先权日2004年2月11日
发明者段会昌, 余家贵 申请人:腾冲县中和乡农民文化技术学校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