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油谱线去毒灭菌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25761阅读:44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食用油谱线去毒灭菌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食用油加工行业中消除食用中所含有的对人体有毒害作用的黄曲霉毒素(AFT)、杀灭细菌装置的构造。
背景技术
黄曲霉毒素(AFT)是黄曲霉菌及寄生曲霉菌中产毒菌株的代谢产物。黄曲霉毒素的毒性极强,动物实验证明,长期摄入低浓或短期摄入高浓度的黄曲霉毒素后,均可诱发肝癌。根据我国粮油食品的真菌及黄曲霉毒素污染情况普查资料,在温度湿度较高的地区,以花生为原料的食用油黄曲霉毒素的污染较为严重。要保证食用油的食用安全,对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用油,必须进行去毒处理。目前,国外除去食用油中的黄曲霉毒素的设备有用臭氧、过氧化氢、强酸、强碱、氨化、紫外线谱线照射、γ射线等装置。这些装置分别存在着装置复杂、成本高、操作技术复杂、去毒效果不理想等缺点,难于广泛采用。国内目前采用较多的装置有白粘土吸附沉淀、氨熏蒸馏、化学添加剂、紫外线谱线照射等,其中以用紫外线谱线照射设备采用较多。
当前使用中的紫外线谱线照射装置存在的主要缺陷是由于紫外线照射过程中被加工的食用油温度升高,浮到上层,破坏了正常循环,使之食用油照射不匀。过度照射使食用油变质、酸价增高、过氧化值增高;照射不足使去毒灭菌不够、残存黄曲霉毒素超标。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食用油谱线去毒灭菌装置,该装置能消除食用油中的黄曲霉毒素、杀灭细菌,确保食用油品质不变,减少设备投资,降低使用成本,工艺操作简单。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食用油谱线去毒灭菌装置其照射室采用圆柱形,使之位于圆柱形照射室轴心的紫外线灯谱线照射均匀,不留死角,充分发挥紫外线灯的辐照效果;原料食用油的进、出口分别位于照射室的下部与上部,使之原料食用油循环均匀防止因过度照射使食用油变质、酸价增高、过氧化值增高,照射不足使去毒灭菌不够、残存黄曲霉毒素超标;照射室可由一套单独使用,亦可多套串联使用,以增加整套装置的去毒灭菌效果、增加生产能力。
本实用新型的应用效果良好,根据原料食用油中的黄曲霉毒素的含量不同来确定原料食用油的流速和照射室串联的数量。实验表明,经本实用新型处理的食用油,黄曲霉毒素的含量和食用油中的过氧化值远低于国家标准GB 1534-2003的规定。同时原料油中的细菌也被紫外线杀灭。


图1本实用新型的构造图1-圆柱形照射室、2-紫外线灯、3-联通管,可串联多套照射室、4-原料食用油入口、5-成品食用油出口。
图1所示是三套照射室串联使用。
具体实施方式
在附图中,圆柱形照射室(1)采用直径为220mm、高度为250mm的金属圆柱形容器;紫外线灯(2)采用QAFTB-500型,紫外线灯(2)插入照射室(1)后离照射室底部5-10mm;连通管(3)可根据需要串联多个照射室(1);原料食用油由高位槽经调节阀门由原料食用油入口(4)进入照射室(1),经紫外线谱线照射去毒灭菌后由成品食用油出口(5)流出,经成品包装出厂。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中,原料食用油温度控制在22-24℃为宜,紫外线谱线照射后温度应低于50℃,整套装置应尽量减少原料食用油与空气接触以防过氧化值增高。
根据本实用新型制作的实验装置用十二套照射室串联使用,成品食用油中的黄曲霉毒素的含量仅小于5ppb(微克/公斤),过氧化值略有上升,远低于国家标准GB 1534-2003的规定。
权利要求1.一种食用油谱线去毒灭菌装置,由照射室、紫外线灯、联通管、原料食用油入口、成品食用油出口构成,其特征是照射室为圆柱形,紫外线灯沿圆柱形的轴心轴向设置;原料食用油入口位于照射室的下部;成品食用油出口位于照射室的上部;联通管可把多套照射室同时串联使用。
专利摘要一种食用油谱线去毒灭菌装置,由圆柱形照射室、沿轴心轴向插入的紫外线灯、位于照射室的下部的原料食用油入口、位于照射室的上部的成品食用油出口、可同时串联多套照射室同时串联使用的联通管构成。它可以用紫外线谱线照射除去食用油中所含有的黄曲霉毒素(AFT)、杀灭细菌。同时,使食用油中过氧化值等技术指标不高于国家标准。
文档编号A23L3/28GK2819826SQ2004200983
公开日2006年9月27日 申请日期2004年12月14日 优先权日2004年12月14日
发明者宋继明, 宋兆美, 刘新钲, 宋渭道 申请人:青岛市粮食科学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