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绿豆豌豆食用分离蛋白及其生产方法

文档序号:595672阅读:36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绿豆豌豆食用分离蛋白及其生产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绿豆豌豆食用分离蛋白生产方法,属于食用蛋白生产方法
技术领域
。二、
背景技术
绿豆性凉,味甘,含丰富的维生素A、B、C,具有消暑止渴、降血压、利尿下气、排毒的功效,素有"食中佳品,济世长谷"之美誉,既是调节饮食的佳品,又是食品工业和酿酒工业的重要原料之一,也是重要的药材。绿豆消费主要集中在食用、深加工和出口三个方面。豌豆中富含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尤其是含有优质蛋白质,可以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和康复能力;豌豆中富含胡萝卜素,食用后可防止人体致癌物质的合成,从而减少癌细胞的形成,降低人体癌症的发病率;豌豆中富含粗纤维,能促进大肠蠕动,保持大便能畅,起到清洁大肠的作用;豌豆是铁和钾的上等来源。中医认为豌豆有理中益气、补肾健脾、和五脏、生精髓、除烦止渴的功效。绿豆蛋白质主要为球蛋白,其组成中富含赖氨酸、亮氨酸、苏氨酸,能促进人体内胆固醇在肝脏分解成胆酸,加速胆汁中胆盐分泌和降低小肠对胆固醇的吸收,兴奋神经,增进食欲;其中丰富的胰蛋白酉每抑制剂,可以保护肝脏,减少蛋白分解,减少氮质血症,保护肾脏。氨基酸含量基本达到FA0/WH0推荐模式值,同时还具有溶解性、乳化性、吸水保油性、起泡性等。豌豆蛋白质是一种优质蛋白质,氨基酸比例较平衡,人体所需的八种必需氨基酸除蛋氨酸含量稍低外,其余均达到FA0/WH0推荐模式值,同时还具有许多优良功能特性,如溶解性、乳化性、吸水保油性、起泡性等。植物蛋白粉作为营养强化剂可添加到谷物食品中,也可作为肉类代作品添加到火腿肠、红肠等西式肉制品中,也可直接加工成蛋白饮料或添加到乳品中。随着蛋白质在消化、代谢过程方面研究的深入,蛋白制品的保健功能已引起人们极大关注,国外蛋白系列保健品已成为最流行的功能性膳食配料。作为生产龙口粉丝的主要原料,绿豆豌豆淀粉制品的使用量逐年增加,但是在生产绿豆豌豆淀粉的同时,也造成蛋白质资源的极大浪费,并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目前,国内虽有以绿豆豌豆为原料生产粉丝的厂家也从浆水中回收蛋白质,但回收率低、质量差,只能用作词料;在绿豆豌豆食用蛋白领域,国内虽有部分学者进行过研究,但在工业化生产方面尚处于空白。在国外已有几家大公司在生产豌豆食用蛋白,但其核心技术只掌握在德国公司手中。国内生产粉丝的厂家从绿豆豌豆淀粉浆水中回收蛋白质,方法过于简单,即将浆水经自然沉淀、热絮凝、浓縮、蒸煮、烘干等工序提取蛋白,因加热耗去大量热能,同时使蛋白质完全变性,溶解性、起泡性、搅打性、乳化性等完全丧失,只能用作饲料,而提取蛋白的同时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污染。三、
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改变目前绿豆豌豆蛋白资源存在的极大浪费现象,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减少环境污染并改变目前国内食用蛋白紧缺的状况,提供一种能够避免加热耗去大量热能,同时不使蛋白质变性,提高蛋白质的利用范围,减少环境污染的绿豆豌豆食用分离蛋白生产方法。本发明改变现有的加热提纯方法,采用碱溶酸沉法提纯浆水中的蛋白,最终获取一种成熟的绿豆豌豆食用分离蛋白及其提取生产工艺。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法实现一种绿豆豌豆食用分离蛋白生产方法,特殊之处在于包括以下加工步骤a.碱溶将绿豆豌豆加工淀粉后的废浆液倒入碱溶调节罐,加入适当比例的氢氧化钠溶液,将蛋白液的PH值调整到9.0—11.0,其目的是将蛋白充分地溶解到水中;b.杂质分离将调好ra值的蛋白液经由卧式螺旋分离机进行分离,排出蛋白液中的部分纤维及残渣等杂质;C.酸沉将分离出的蛋白乳液加至点酸罐中,加入适当比例的盐酸溶液,将其PH值调至4.5-5.5,使蛋白产生絮凝;d.蛋白浓縮将酸沉后的蛋白液进行二次分离,去除一定的水份及杂质,分离后的浓蛋白液水份在60-80%左右,然后加水将蛋白液浓度调至8-15%;e.中和:将浓缩加水后的蛋白液加入一定比例的碱溶液将PH值调至7.0;f.杀菌、脱腥中和后的蛋白液经高温杀菌,再经闪蒸进行脱气、除腥;g.均质处理后的蛋白液进入均质机进行均质;h.喷雾干燥将均质后的蛋白液进行喷雾干燥,得到绿豆豌豆食用分离蛋白成品。上述绿豆豌豆食用分离蛋白生产方法得到绿豆豌豆食用分离蛋白。本发明一种绿豆豌豆食用分离蛋白生产方法,采用淀粉加工产生的浆水作为原料,改变了现有的生产工艺,加工成食用级蛋白,产品不仅感观良好、质量优异,而且具有溶解性、乳化性、吸水保油性、起泡性等优良功能特性,也对环境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本发明对淀粉加工产生的浆水进行"深加工",改变了现有的加热提纯方法,采用碱溶酸沉法提纯浆水中蛋白,加工成食用级蛋白,具有以下优点l.产品得率高,99%回收;2.提取蛋白后的浆水中C0D、B0D、SOD等含量的大幅度降低,大大减轻了水处理的难度;3.无需加热即可提取,工艺科学先进、工时短,能耗低;4.产品质量好,无变色、变味。本发明加工提取的绿豆豌豆食用分离蛋白,各项指标均符合大豆蛋白的国家标准,在许多功能特性上比大豆蛋白优异。绿豆豌豆食用分离蛋白各项指标具体检测结果详见下表表一绿豆食用分离蛋白理化指标检测表<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5</column></row><table>表二豌豆食用分离蛋白理化指标检测表<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5</column></row><table><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6</column></row><table>四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给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用来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说明。实施例l,一种绿豆豌豆食用分离蛋白生产方法,量取1000升加工绿豆豌豆淀粉后的废浆液倒入碱溶调节罐,加入适当比例氢氧化钠溶液,将蛋白液PH值调整到9.0后,由卧式螺旋分离机进行分离,排出蛋白液中的部分纤维及残渣等杂质。将分离出蛋白乳液加至点酸罐中,加入适当比例盐酸溶液,将其PH值调至4.5,使蛋白产生絮凝。将酸沉后蛋白液进行二次分离,去除一定的水份及杂质,分离后的浓蛋白液水份在60左右,然后加水将浓度调至8%。再加入一定比例碱溶液将PH值调至7.0。中和后的蛋白液经125t:高温杀菌后再经闪蒸进行脱气、除腥。处理后的蛋白液进入均质机进行均质。最后进行喷雾干燥,得到绿豆豌豆食用分离蛋白成品。实施例2,一种绿豆豌豆食用分离蛋白生产方法,量取1000升加工绿豆豌豆淀粉后废浆液倒入碱溶调节罐,加入适当比例氢氧化钠溶液,将蛋白液ra值调整到io.o后,由卧式螺旋分离机进行分离,排出蛋白液中的部分纤维及残渣等杂质。将分离出蛋白乳液加至点酸罐中,加入适当比例盐酸溶液,将其PH值调至4.8,使蛋白产生絮凝。将酸沉后的蛋白液进行二次分离,去除一定的水份及杂质,分离后浓蛋白液水份在70左右,然后加水将浓度调至12%。再加入一定比例的碱溶液将PH值调至7.0。中和后的蛋白液经145'C高温杀菌后再经闪蒸进行脱气、除腥。处理后的蛋白液进入均质机进行均质。最后进行喷雾干燥,得到绿豆豌豆食用分离蛋白成品。实施例3,一种绿豆豌豆食用分离蛋白生产方法,量取1000升加工绿豆豌豆淀粉后废浆液倒入碱溶调节罐,加入适当比例氢氧化钠溶液,将蛋白液PH值调整到11后,由卧式螺旋分离机进行分离,排出蛋白液中的部分纤维及残渣等杂质。将分离出的蛋白乳液加至点酸罐中,加入适当比例盐酸溶液,将其PH值调至5.5,使蛋白产生絮凝。将酸沉后蛋白液进行二次分离,去除一定的水份及杂质,分离后浓蛋白液水份在80左右,然后加水将浓度调至15%。再加入一定比例的碱溶液将ra值调至7.0。中和后的蛋白液经115'C高温杀菌后再经闪蒸进行脱气、除腥。处理后的蛋白液进入均质机进行均质。最后进行喷雾干燥,得到绿豆豌豆食用分离蛋白成品。本发明以上实施例加工提取的绿豆豌豆食用分离蛋白,各项指标均符合大豆蛋白的国家标准,在许多功能特性上比大豆蛋白优异。权利要求1、一种绿豆豌豆食用分离蛋白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加工步骤a.碱溶将绿豆豌豆加工淀粉后的废浆液倒入碱溶调节罐,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将蛋白液的PH值调整到9.0-11.0;b.杂质分离将调好PH值的蛋白液经由卧式螺旋分离机进行分离,排出蛋白液中的部分纤维及残渣杂质;c.酸沉将分离出的蛋白乳液加至点酸罐中,加入盐酸溶液,将其PH值调至4.5-5.5,使蛋白产生絮凝;d.蛋白浓缩将酸沉后的蛋白液进行二次分离,去除一定的水份及杂质,分离后的浓蛋白液水份在60-80%左右,然后加水将蛋白度调至8-15%;e.中和将浓缩加水后的蛋白液加入碱溶液,将PH值调至1.0;f.杀菌、脱腥中和后的蛋白液经高温杀菌后,再经闪蒸进行脱气、除腥;g.均质处理后的蛋白液进入均质机进行均质;h.喷雾干燥将均质后的蛋白液进行喷雾干燥,得到绿豆豌豆食用分离蛋白成品。2、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绿豆豌豆食用分离蛋白生产方法得到的绿豆豌豆食用分离蛋白。全文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绿豆豌豆食用分离蛋白及其生产方法,属食用蛋白生产方法
技术领域
。特征在于,步骤a.碱溶将绿豆豌豆加工淀粉后的废浆液加入碱液,pH值调9.0-11.0;b.杂质分离由分离机进行分离,排出蛋白液中的部分纤维及残渣;c.酸沉加至点酸罐中,加盐酸溶液,pH值调至4.5-5.5;d.蛋白浓缩二次分离,加水将蛋白液浓度调至8-15%;e.中和加入碱溶液将pH值调至7.0;f.杀菌、脱腥高温杀菌,再经闪蒸进行脱气、除腥;g.均质进入均质机进行均质;h.喷雾干燥喷雾干燥,得到食用分离蛋白。本发明采用淀粉加工产生的浆水作为原料,加工成食用级蛋白,产品感观良好、质量优异,具有溶解性、乳化性、吸水保油性、起泡性等优良特性,保护环境。文档编号A23J1/00GK101238846SQ200810013938公开日2008年8月13日申请日期2008年1月18日优先权日2008年1月18日发明者王雪源申请人:王雪源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