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锅连续茶叶炒烘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68665阅读:21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多锅连续茶叶炒烘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制茶机械,特别是涉及一种多锅连续茶叶炒烘机。
背景技术
目前,制茶机械种类繁多,以适应不同品种茶叶的制茶工艺要求。对绿 茶、尤其是高档绿茶来说,主要包括杀青、揉捻、整形、烘干等设备。中国
专利号为96217799. 7的本申请人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多锅 连续炒茶机,由机架、电机、锅体、电热管、炒刷、炒手板及链条传动装置
组成,其主要特征在于,锅体呈长形多槽式,每只锅槽中的炒手板通过链条 传动装置,由电机驱动同向同速转动,相邻炒手板平面呈直角相交。解决了 茶炒制所需的均匀、变温等问题,且能连续生产。该机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制茶效率高。其不足之处是,茶叶炒干部分缺乏提香设备、制茶效率还显不
足,不完全达到名优茶制作工艺要求;且茶叶在炒制过程中存在通行不畅、
粘锅茶汁等问题。
发明内容
锅连续茶叶炒烘机。解决茶叶香气不足、制茶效率不高,且茶叶在炒制过程 中存在通行不畅、粘锅茶汁等问题。使其完全达到名优茶制作工艺要求。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釆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多锅连续茶叶炒 烘机,包括炒茶部分和茶叶烘干部分。所述的炒茶部分是在机体上包括一组 圆形槽锅,每只槽锅中心的驱动轴上设有翻炒及推动茶叶前行的电动炒手, 槽锅底部设有加热装置;电动炒手及加热装置均由自动控制系统控制。所述 的烘干部分包括茶叶传送装置,并由自动控制系统控制。其特征在于:在所 述的炒茶部分出茶口和烘干部分入茶口之间设置茶叶摊凉退火装置;所述的
茶叶传送装置除出茶口、入茶口外,密闭在设有加热装置的热烤烘箱内。
所述的摊凉退火装置为透气传送带机;所述的茶叶传送装置为透气传送 带机。所述的茶叶传送装置还可以为层叠透气传送带机。
为了茶叶在炒制过程中通行顺畅,所述的槽锅剖面形状主要为圆形,入 茶锅口为外扩形、出茶锅口为圓形。
所述的电动炒手包括与槽锅中心的驱动轴联接的炒手架,及通过炒手架 另一端弹性联接的炒刷。弹性联接可以是两者通过螺钉套弹簧联接,也可以 是两者衬垫弹性体材料。
为了解决茶汁粘锅问题,所述的炒茶部分还在前段槽锅设置擦锅刷,所 述的擦锅刷是活动联接在驱动轴上。
为了茶叶整形,所述的炒茶部分后段槽锅设置压辊,所述的压辊是通过 支架活动联接在驱动轴上。
为了更好的对茶叶摊凉退火,所述的摊凉退火装置入茶口对应设置吹风机。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效果由于在炒茶部分出茶口和烘干部分入茶口之间 设置茶叶摊凉退火装置,解决摊凉退火问题。由于在烘干部分的茶叶传送装 置,由自动控制系统控制,茶叶传送装置除出茶口、入茶口外,密闭在设有 加热装置的热烤烘箱内,利用烤烘达到提香目的。在炒茶部分采用外扩形槽 锅及增加擦锅刷来解决茶叶通行不畅及茶汁粘锅问题。在炒茶部分采用压辊 来实现条形茶、扁茶在炒烘过程中自动整形。
具有如下特点
一、 多锅连续炒制和连接传送带式初烘、摊凉退火和提香,形成完整的制茶 工艺流程,至成品茶出机装箱。
二、 全部采用电能(传动与加热),其工艺流程全部实现自动控制。
三、 杀青、炒制为槽锅式,炒手翻炒,符合传统名优绿茶炒制原理。炒制的
(杀青)的茶叶品质优于滚筒式杀青的茶叶品质。
四、 条形茶、扁茶可以在炒烘过程中自动整形。
五、 烘干部分利用辐射热为主烤干,不用强制性热风,烘干过程时间长,能 明显提高被烘茶叶的品质,特别是香味好于目前其它类型烘干机。
六、 结构合理、操作简单、安全度高,噪音低,易维修,主要部件使用寿命 长,易损部件少。
七、 制茶效率高,台时产量高,制茶成本低,明显减轻劳动强度,大量节省 能源和劳动力。
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较为详细的说明。

图1为多锅连续茶叶炒烘机剖视构造示意图。
图2为多锅连续茶叶炒烘机槽锅的部分构造示意图。 图3为多锅连续茶叶炒烘机炒手架构造示意图。 图4为多锅连续茶叶炒烘机炒刷构造示意图。 图5为多锅连续茶叶炒烘机压辊及支架构造示意图。 图6为多锅连续茶叶炒烘机槽锅部分第4个实施例构造示意图。 图7为多锅连续茶叶炒烘机炒茶机部分构造示意图。示意相邻炒手的布置 位置。
图8为多锅连续茶叶炒烘机炒茶机部分构造示意图。示意炒手、压辊、擦 锅刷的布置。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如图1、 2、 3、 4、 5、 6所示, 一种多锅连续茶叶炒烘机,包
括炒茶部分和茶叶烘干部分。所述的炒茶部分是在机体6上包括一组圆形槽
锅2,每只槽锅2中心的驱动轴上设有翻炒及推动茶叶前行的电动炒手1,槽
锅2底部设有加热装置4;电动炒手1及加热装置4均由自动控制系统3控制。
所述的烘干部分包括茶叶传送装置,并由自动控制系统控制。在所述的炒茶 部分出茶口和烘干部分入茶口之间设置茶叶摊凉退火装置;所述的茶叶传送
装置除出茶口、入茶口外,密闭在设有加热装置的热烤烘箱内。
如图l所示,所述的摊凉退火装置为透气传送带机8;所述的茶叶传送装
置也为透气传送带机,由传送带机9、 12、 14构成层叠式茶叶传送装置。层 叠数视制茶工艺要求和占用场地来确定。
如图2所示,所述的槽锅22剖面形状主要为圆形,入茶锅口 23为外扩 形、出茶锅口21为圆形。通过试验,所述的槽锅外扩形入茶锅口是锅口折边 与锅口垂直深度距离d2取值30—50mm,锅口折边与入茶锅口水平宽度距离 dl取值8 — 15mm为宜。
如图1、 3、 4所示,所述的电动炒手1包括与槽锅中心的驱动轴联二接的 炒手架31,及通过炒手架31另一端弹性联接的炒刷46。所述的炒手架31为 板形炒手架, 一侧设置有凹槽32,用以安装炒刷46;另一侧有与槽锅中心的 驱动轴联接的板33。所述的炒刷46由长条形内芯41和长条形凹槽板42组成, 内芯41安装在凹槽板42中,长条形内芯用较柔软、耐磨、耐高温、无毒、 无异味、稍有弹性的材料制作。所述的炒手架31弹性联接炒刷46,可以是两 者通过螺钉43套弹簧44和调节螺母45联接。也可以是两者衬垫弹性体材料。 使炒刷46相对炒手架有3—5mm的伸缩幅度。
如图1所示,所述的烘干机部分,以辐射热为主自然烘烤,不用强制性 热风烘千;传送带式茶叶传送装置,使初烘、摊凉、足火(复烘)工艺流程 一次性完成。在传送带机9、 12、 14构成的层叠式茶叶传送装置中,还设置 了可以将被烘茶叶翻边并保持条形整齐的导叶板ll、 13、 15及匀叶轮10。
多锅连续茶叶烘机全部工艺流程均可以自动控制,如果对茶生叶老嫩、 含水量等状况及炒制过程中的生熟度、含水量等状况可以采取快速检测(需 要有相应的检测仪器),就可以将检测数据输入电脑控制系统,完成本机的全 自动化工艺流程。
实施例2, 一种多锅连续茶叶炒烘机,包括炒茶部分和茶叶烘干部分。如 图5所示,在炒茶部分后段槽锅中心的驱动轴上通过支架52活动联接压辊51, 来整形茶叶。压辊用长圆形金属体(如钢管)制作,可以在槽锅内自由转动, 利用压辊自重压制被炒制的茶叶。可以依据制茶时的需要决定压辊的重量、 安装数量与安装在炒茶部分适当位置的槽锅中。其余同实施例1。
实施例3, 一种多锅连续茶叶炒烘机,包括炒茶部分和茶叶烘干部分。如图8所示,所迷的炒茶部分还在前段槽锅中心的驱动轴上设置擦锅刷81,所 述的擦锅刷是活动联接在驱动轴上;来清除粘锅茶汁。所述的擦锅刷还可以 是收折的,以方便使用(使用时将擦锅刷调整至工作位,不用时放置或伸缩 至空挡)。因为,茶生叶杀青前期槽锅内面常沾满很多茶汁,影响茶叶炒制品 质,设计擦锅刷可以定期擦除茶汁。擦锅刷用耐磨、耐高温、无毒、无异味、 稍有弹性的材料制作(如金属丝、不锈钢筛网)。其余同实施例l。
实施例4, 一种多锅连续茶叶炒烘机,包括炒茶部分和茶叶烘干部分。如 图6所示,所述的茶叶炒茶部分的一组槽锅2是直径逐渐减少的槽锅。这是 因为茶生叶杀青前期体积较大,含水量高,槽锅直径宜较大,杀青后期茶叶 体积缩小,含水量降低,槽锅直径宜小,此设计可以在不影响茶叶品质和台 时产量的条件下降低机器总体积和制机成本。其余同实施例1。
实施例5, 一种多锅连续茶叶炒烘机,包括炒茶部分和茶叶烘干部分。如 图7所示,所述的茶叶炒茶部分的一组槽锅中相邻炒手的相位差是90° 。炒 手在槽锅内位置每四只锅为一组合(余类推),按相位差是90。角顺序排列。 每只槽锅内只安装一只炒茶炒手。此种设置方法可以在炒手同向同速翻炒时, 被炒制茶叶顺利向前运送。其余同实施例l。
实施例6, 一种多锅连续茶叶炒烘机,包括炒茶部分和茶叶烘干部分。如 图1所示,所述的摊凉退火装置入茶口对应设置吹风机7。其余同实施例l。
权利要求1、一种多锅连续茶叶炒烘机,包括炒茶部分和茶叶烘干部分;所述的炒茶部分是在机体上包括一组圆形槽锅,每只槽锅中心的驱动轴上设有翻炒及推动茶叶前行的电动炒手,槽锅底部设有加热装置;电动炒手及加热装置均由自动控制系统控制;所述的烘干部分包括茶叶传送装置,并由自动控制系统控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炒茶部分出茶口和烘干部分入茶口之间设置茶叶摊凉退火装置;所述的茶叶传送装置除出茶口、入茶口外,密闭在设有加热装置的热烤烘箱内。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锅连续茶叶炒烘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摊 凉退火装置为透气传送带机;所述的茶叶传送装置为透气传送带机。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锅连续茶叶炒烘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茶叶传送装置为层叠式透气传送带机。
4、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锅连续茶叶炒烘机,其特征在于所述 的槽锅剖面形状主要为圆形,入茶锅口为外扩形、出茶锅口为圓形。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锅连续茶叶炒烘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槽 锅外扩形入茶锅口是锅口折边与锅口垂直深度距离取值30—50画,锅口折边 与入茶锅口水平宽度距离取值8 — 15mm。
6、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锅连续茶叶炒烘机,其特征在于所述 的电动炒手包括与槽锅中心的驱动轴联接的炒手架,及通过炒手架另 一端弹 性联接的炒刷。
7、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迷的多锅连续茶叶炒烘机,其特征在于所述 的炒茶部分还在前段槽锅设置擦锅刷,所述的擦锅刷是活动联接在驱动轴上; 后段槽锅设置压辊,所述的压辊是通过支架活动联接在驱动轴上。
8、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锅连续茶叶炒烘机,其特征在于所述 的茶叶炒茶部分的 一组槽锅是直径逐渐减少的槽锅。
9、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锅连续茶叶炒烘机,其特征在于所述 的炒茶部分的一组槽锅中相邻炒手的相位差是90° 。
10、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锅连续茶叶炒烘机,其特征在于所 述的摊凉退火装置入茶口对应设置吹风机。
专利摘要一种多锅连续茶叶炒烘机,包括炒茶部分和茶叶烘干部分。所述的炒茶部分是在机体上包括一组圆形槽锅,每只槽锅中心的驱动轴上设有翻炒及推动茶叶前行的电动炒手,槽锅底部设有加热装置;电动炒手及加热装置均由自动控制系统控制。所述的烘干部分包括茶叶传送装置,并由自动控制系统控制。在所述的炒茶部分出茶口和烘干部分入茶口之间设置茶叶摊凉退火装置;所述的茶叶传送装置除出茶口、入茶口外,密闭在设有加热装置的热烤烘箱内。所述的摊凉退火装置和茶叶传送装置为透气传送带机。由于设置茶叶摊凉退火装置,且利用烤烘达到烘干提香目的。实现了多锅连续炒制和连接传送带式初烘、摊凉退火和提香完整的制茶工艺流程。尤其适用于名优绿茶生产。
文档编号A23F3/06GK201188853SQ20082009389
公开日2009年2月4日 申请日期2008年5月6日 优先权日2008年5月6日
发明者刘才林 申请人:刘才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