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移动式干发酵沼气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78336阅读:33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移动式干发酵沼气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沼气发生装置,特别涉及一种移动式干发酵沼气池。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推进和农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农业和农村的能 源消费也不断增长。沼气是一种重要的能源,以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和农产品加工业副产 品等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为主,通过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养殖场沼气工程等,推进废 弃物循环利用,不仅可以节约大量的其它能源,满足农村生产生活能源的部分需求,而且还 可有效替代高污染、高排放的传统能源利用方式,如砍伐林木烧柴,烧秸杆等,减少污染,保 护植被。然而,目前传统的沼气池,系地下水压式沼气池,发酵原料浓度一般仅为6 10%, 不仅产气量低,产气量也不均衡;且占地面积大,要提高产气量只有增加沼气池的容积,占 用更大的土地面积,不利于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沼气池一旦修好,则不能移动;而且因物 料浓度低,还需要经常进出料,增加了管理难度,使用不方便。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之不足,提供一种产气量大,可不占用土地、 且管理和使用方便的移动式干发酵沼气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本移动式干发酵沼气池,由下池体1、密封材料 2、上盖3、导气管4、水槽5、导水管6和内置储气池7组成;上盖3置于下池体1之上,两者 间用密封材料2进行密封;水槽5置于上盖3的顶部,两者间用密封材料2进行密封,水槽 5通过其底部中央的导水管6与内置储气池7连通,导气管4通过水槽5的底部与沼气池连 通,内置储气池7放置于沼气池中央。 本沼气池采用干发酵的形式产生沼气,沼气池内畜禽粪便和农作物等发酵原料的
浓度一般为20-30% 。当沼气池内产生沼气时,内置储气池中的水在气压作用下通过导水管
进入水槽,而当沼气通过导气管排出后,水槽中的水又回到内置储气池中。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干发酵沼气池改变了传统的地下水压式沼气池只能靠
增加池的容积来提高产气量的缺点,不占用土地且可移动。由于采用干发酵方式,增加了沼
气发酵的物料浓度,延长了产气周期,避免频繁进出料带来的管理不便,同时干发酵的罐内
温度平均比地下池高,一年四季产气平衡。

图1为本实用新型之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下池体,2、密封材料,3、上盖,4、导气管,5、水槽,6、导水管,7、内置储气 池。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是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如图l,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移动式干发酵沼气池,包括下池体1、密封材料2、上盖 3、、导气管4、水槽5、导水管6和内置储气池7。其中上盖3置于下池体1之上,两者间利 用密封材料2进行密封;水槽5置于上盖3的顶部,两者间用密封材料2进行密封,水槽5 的通过底部中央的导水管6与内置储气池7连通,导气管4通过水槽5的底部与沼气池连 通,内置储气池7放置于沼气池中央;当沼气池内产生沼气时,内置储气池7中的水在气压 的作用下通过导水管6进入水槽7,而当沼气通过导气管4排出后,水槽5中的水又回到内 置储气池7中。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首先将下池体1安装平稳,将内置储气池7垂直安置于其中, 并在内置储气池加入水至占其容积90% ,然后将调配好的沼气发酵原料加入池中,原料填 加至下池体上部时,将上盖3盖上并在两者结合处填充下池体密封材料2进行密封,密封完 成后继续填加发酵原料,至占沼气池体积的80%时停止加料,再将连接好导水管6和导气 管4的水槽5放置于上盖3的顶部,同时在两者结合处填充密封材料2进行密封,整个沼气 池安装完毕,即可投入使用。
权利要求一种移动式干发酵沼气池,其特征在于本移动式干发酵沼气池,由下池体(1)、密封材料(2)、上盖(3)、导气管(4)、水槽(5)、导水管(6)和内置储气池(7)组成;上盖(3)置于下池体(1)之上,两者间利用密封材料(2)进行密封;水槽(5)置于上盖(3)的顶部,两者间用密封材料(2)进行密封,水槽(5)通过其底部中央的导水管(6)与内置储气池(7)连通,导气管(4)通过水槽(5)的底部与沼气池连通,内置储气池(7)放置于沼气池中央。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移动式干发酵沼气池,由下池体、密封材料、上盖、导气管、水槽、导水管和内置储气池组成,上盖置于下池体上方,两者间用密封材料密封,水槽置于上盖的顶部,两者间用密封材料密封,水槽通过其底部中央的导水管与内置储气池连通,导气管通过水槽的底部与沼气池连通,内置储气池放置于沼气池中央。干发酵沼气池改变了传统的地下水压式沼气池只能靠增加池的容积来提高产气量的缺点,不占用土地且可移动。由于采用干发酵方式,增加了沼气发酵的物料浓度,发酵原料的浓度一般为20-30%,延长了产气周期,避免频繁进出料带来的管理不便,同时干发酵的罐内温度平均比地下池高,一年四季产气平衡,适宜广大农村使用。
文档编号C12M1/107GK201459132SQ200920111869

公开日2010年5月12日 申请日期2009年8月28日 优先权日2009年8月28日
发明者吴桢芬, 孔琳, 王督, 苏有勇 申请人:昆明理工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