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乌龙茶自动生产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0947阅读:14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乌龙茶自动生产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茶叶生产机械,具体涉及一种乌龙茶自动生产系统。
背景技术
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过程中,机械的作用不可小觑。茶叶机械的广泛应 用,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确保了茶叶品质。近年来,乌龙茶的各种机械化生产 工序已经较为普遍,特别是晾青、炒青、做青、包揉、烘焙、捡梗等,但是这些设备大多还是单 机进行使用。在现有技术中,由于乌龙茶的生产过程都是由多个单机逐个进行的,每款设备必 须配置一到两人,工序繁琐,而且操作条件差,对环保及生产环境有一定的影响。再者,现有 的乌龙茶生产设备的结构设计还不够合理。杀青机不能连续进行杀青,而且经杀青后的茶 叶冷却不到位就不能直接进行下道工序。成型过程更是繁琐,速包机危险系数高,劳动力 大,成型效率低,一般情况下,要经过多次的速包,包揉,茶叶才可成型。松包筛末也是需要 进行单独生产。单机生产,不仅工作量大,产量低,而且也达不到卫生要求。对于茶叶的批 量生产,上述生产过程的效率是远远不够的。现有技术中期待一种全自动化的乌龙茶生产系统的诞生。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乌龙茶自动生产系统, 该乌龙茶自动生产系统的生产效率较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方案来实现的一种乌龙茶自动生产系统,其特征 在于所述乌龙茶自动生产系统包括依次设置的滚筒式茶叶杀青机、冷却带、第一提升带、 第一储存筒、整形机、第三提升带、滚筒式松包筛末机、正反转传输带,第二提升带、第二储 存筒、烘干机,所述冷却带的始端位于所述滚筒式茶叶杀青机的出料口的下方,所述第一提 升带的始端位于所述冷却带的末端的下方,所述第一储存筒位于所述第一提升带的末端的 下方,所述整形机位于所述第一储存筒的下方,所述第三提升带的始端位于所述整形机的 出料口的下方,所述滚筒式松包筛末机的进料口位于所述第三提升带的末端的下方,所述 正反转传输带位于所述滚筒式松包筛末机的出料口的下方,所述第二提升带的末端位于所 述正反转传输带末端的下方,所述整形机位于所述第二储存筒的下方,所述第三提升带位 于所述整形机的出料口的下方,所述烘干机位于所述正反转传输带始端的下方。所述冷却带的旁侧设置有冷却风机。所述冷却风机设置有至少4个。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的乌龙茶自动生产系统具有生产效率高、能 耗低、自动化程度高、控制精度好、操作维护简便的优点。再者,第一提升带、第二提升带、 第三提升带和正反转传输带使用了不锈钢材料制成,这样既提高和稳定了乌龙茶产品的品 质、卫生质量,改善了劳动条件,又提高了乌龙茶加工技术水平和茶叶加工的机械装备水平。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乌龙茶自动生产系统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滚筒式茶叶杀青机1 ;冷却带2 ;第一提升带3 ;第一储存筒4 ;整形机5 ;第三提升 带6 ;滚筒式松包筛末机7 ;正反转传输带8 ;第二提升带9 ;第二储存筒10 ;烘干机11 ;操作 台12。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一种乌龙茶自动生产系统,包括依次设置的滚筒式茶叶杀青机1、冷 却带2、第一提升带3、第一储存筒4、整形机5、第三提升带6、滚筒式松包筛末机7、正反转 传输带8,第二提升带9、第二储存筒10、烘干机11,冷却带2的始端位于滚筒式茶叶杀青机 1的出料口的下方,第一提升带3的始端位于冷却带2的末端的下方,第一储存筒4位于第 一提升带3的末端的下方,整形机5位于第一储存筒4的下方,第三提升带6的始端位于整 形机5的出料口的下方,滚筒式松包筛末机7的进料口位于第三提升带6的末端的下方,正 反转传输带8位于滚筒式松包筛末机7的出料口的下方,第二提升带9的末端位于正反转 传输带8末端的下方,整形机5位于第二储存筒10的下方,第三提升带6位于第二整形机 5的出料口的下方,烘干机11位于正反转传输带8始端的下方。滚筒式茶叶杀青机1是通过螺旋式旋转对茶叶进行杀青。茶叶从滚筒式茶叶杀青 机1的前端进入,从后端排出。杀青机采用清洁的液化气做为燃料,通过对杀青温度的控 制,将茶叶不停的翻转,杀青均勻。滚筒式茶叶杀青机1具有自动恒温系统和自动点火装 置,滚筒式茶叶杀青机1还具有保温隔热的效果,从而达到升温迅速,节省燃气的目的,滚 筒式茶叶杀青机1的滚筒采用无级调速,出茶快、干净,调速操作灵活方便,运转平稳,适用 于各类茶的炒制,用不锈钢气排,火势均勻,制优率高。冷却带2由不锈钢筛网做成,经过调速电机的带动传输茶叶,在冷却带2的旁侧设 置4个以上的冷却风机,把刚刚杀青出来的高温茶叶通过冷风把温度降低。整形机5在pLc的控制下自动动作,在液压的作用下,茶叶成型,整形成块状后翻 动并松散茶叶改变叶张的受力方向,再重复整形茶叶,因为成型时间短,茶叶不会存在湿热 作用,成品色泽鲜润一致,大大提高了乌龙茶造型的质量和效率,实现无布包揉,减轻了工 人劳动强度,有利于提升乌龙茶加工自动化水。滚筒式松包筛末机7是采用螺旋方式旋转将整形好的块状茶叶通过滚筒搅拌,使 茶叶松散,同时,把粉末筛掉。滚筒式松包筛末机7的内桶可以加大、加长,传动部分用皮带 变速,万向轴承支撑,减少噪音,不易损坏。该滚筒式松包筛末机7具有结构紧奏、设计合 理、安全高效,使用轻便的优点。烘干机11由输送装置、干燥室、调速置装、加热装置、送风装置组成。其中,输送装置是链板式的,由电机带动链条转动,从而带动网带,茶叶由最高层 逐层递减方式,从上到下烘干,最后由出料口把烘干好的茶叶送出。输送装置和干燥室最上层烘板连成一个循环,热风通过干燥室进入输送装置。干燥室内,各组链板的运行速度从上 至下渐次减慢,以符合物料的干燥规律,干燥室后端连接送风装置,风分层送入,烘毕的物 料由前端下部卸出。变速装置为无级变速器,根可据不同物料的烘干要求和初终含水率在一定范围进 行无级调速,还可根据用户要求改变调速范围。加热装置主要由电热丝组成,通过送风装置 把温度输送到干燥室,再送到输送装置上起到加热烘干的作用。上述滚筒式茶叶杀青机1、整形机5、滚筒式松包筛末机7、烘干机11均为现有的装 置,在此就不做过多阐述。本实用新型还可以设置用于操作控制乌龙茶自动生产系统的操 作台12。工作时,打开电源,启动系统,预热滚筒式茶叶杀青机1,待温度达到设定要求后, 开始投放鲜茶叶,鲜茶叶在经过高温杀青后,冷却带2进行降温,后茶叶由第一提升带3传 送到第一储存桶4内,待储存茶叶超100斤时,自动打开第一储存桶4底部的出料口的阀 门,茶叶落到整型机5的行腔里面,整型机5由液压系统控制,通过可编程控制器控制电磁 阀,从而使各个位置的油缸动作,在此过程中,整型机5先自动盖上盖子,主缸前推,当行程 带位后,就停止前推,侧缸移动,压缩空间,从而使茶叶收到各各方向力的作用,当压力达到 设定压力时,就会自动回程,打开盖子,翻料缸工作,把整型的茶叶翻出,后茶叶经过第三提 升带6传送到滚筒式松包筛末机7,整型茶叶经过打散筛末后,在经过正反转传输带8正转 传送到第二提升带9上,由第二提升带9传送到第二储存料桶10内,待茶叶全部进入第二 储存料桶10内,自动打开出料阀门,茶叶经过整形机5的第二次整型,在经过上述的5至IJ, 6次循环整形后,茶叶形状达到要求,经过打散的茶叶由正反转传输带8自动反转输送到烘 干机11上,进行茶叶烘干。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内容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实用 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该具体实施方式
部分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细地说明,本领域的 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乌龙茶自动生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乌龙茶自动生产系统包括依次设置的 滚筒式茶叶杀青机(1)、冷却带( 、第一提升带C3)、第一储存筒(4)、整形机( 、第三提升 带(6)、滚筒式松包筛末机(7)、正反转传输带(8),第二提升带(9)、第二储存筒(10)、烘干 机(11),所述冷却带( 的始端位于所述滚筒式茶叶杀青机(1)的出料口的下方,所述第一 提升带(3)的始端位于所述冷却带O)的末端的下方,所述第一储存筒(4)位于所述第一 提升带(3)的末端的下方,所述整形机( 位于所述第一储存筒(4)的下方,所述第三提升 带(6)的始端位于所述整形机(5)的出料口的下方,所述滚筒式松包筛末机(7)的进料口 位于所述第三提升带(6)的末端的下方,所述正反转传输带(8)位于所述滚筒式松包筛末 机(7)的出料口的下方,所述第二提升带(9)的末端位于所述正反转传输带(8)末端的下 方,所述整形机( 位于所述第二储存筒(10)的下方,所述第三提升带(6)位于所述整形 机(5)的出料口的下方,所述烘干机(11)位于所述正反转传输带(8)始端的下方。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乌龙茶自动生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带O)的旁侧 设置有冷却风机。
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乌龙茶自动生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风机设置有至 少4个。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乌龙茶自动生产系统,包括从前到后依次设置的滚筒式茶叶杀青机、冷却带、第一提升带、第一储存筒、整形机、第三提升带、滚筒式松包筛末机,在滚筒式松包筛末机与第三提升带之间依次设置有正反转传输带、第二提升带和第二储存筒,第二提升带的始端位于正反转传输带的末端的下方,正反转传输带的始端的旁侧设置有烘干机。本实用新型的乌龙茶自动生产系统具有生产效率高、能耗低、自动化程度高、控制精度好、操作维护简便的优点。
文档编号A23F3/06GK201888208SQ2010206033
公开日2011年7月6日 申请日期2010年11月12日 优先权日2010年11月12日
发明者陈加友 申请人:福建省安溪佳友机械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