玳玳红茶及其窨制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玳玳红茶及其窨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药食同源”的玳玳花与红茶通过高温窨制工艺进行制备。通过本发明制作的玳玳红茶,不仅具有红茶在外形上条索紧细苗秀、色泽乌润、金毫显露,在内质上汤色红艳明亮、香醇鲜嫩、甜爽回甘的特点,而且增加了玳玳花温厚的香气和开胃通气的药理作用。
【专利说明】玳玳红茶及其窨制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玳玳红茶及其窨制方法,属于茶叶饮料加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红茶属于全发酵茶类,是以茶树的芽叶为原料,经过萎凋、揉捻(切)、发酵、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精制而成。因其干茶色泽和冲泡的茶汤以红色为主调,故名红茶。红茶的抗菌力强,用红茶漱口可防滤过性病毒引起的感冒,并预防蛀牙与食物中毒,降低血糖值与高血压。香气物质比鲜叶明显增加。所以红茶具有红茶、红汤、红叶和香甜味醇的特征。
[0003]玳玳花花蕾含挥发油,油中主要含柠檬烯、芳樟醇、栊牛儿醇、香茅醇、缬草酸等。尚含新橙皮甙和柚皮甙。具有疏肝、和胃、理气等功效,可镇定心情,解除紧张不安,此外,也有助于缓和压力所致的腹泻,能清血、促进循环,还有减脂瘦身美容的效果。其内质香气浓郁,滋味醇厚,闻之令人忘倦。
[0004]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社会对功能饮料的需求也迅速增长,红茶与玳玳花相结合,是一种新的功能茶饮料,它即提高了红茶味和香的口感,又提高了人们日常保健养身的需求。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玳玳红茶及其窨制方法。并按照以下步骤⑴至(5)的顺序配制。
[0006](I)备料:a.选料:选上等红茶为茶坯;b.择花:选择晴天集中人工采摘玳玳花蕾。
[0007](2)摊凉:每一次窨花前先将玳玳花摊凉2?3小时,让花蕾自然走水。
[0008](3)干燥:用90?140°C温度烘干红茶茶坯至含水率5?7%。
[0009](4)窨制:第一次高温窨制:红茶茶坯和玳玳花按10: 4?8的比例,拌匀堆高30?60公分窨制,温度为45?50°C,通花时间10?15小时,通花后4?6小时带花上机热烘,温度为90?140°C,然后起花,进行茶、花分离;第二次窨制:用第一窨玳玳红茶与玳玳花按10: 3?6的比例,拌匀堆高30?60公分窨制,温度为40?45°C,通花时间8?12小时;通花后4?6小时带花上机热烘,温度为90?140°C,然后起花,进行茶、花分离;第三次窨制:用第二窨玳玳红茶与玳玳花按10: 2?4的比例,拌匀堆高30?60公分窨制,温度为40?45°C,通花时间6?10小时;通花后4?6小时带花上机热烘,温度为90?130°C,含水率6?8%起花,进行茶、花分离。
[0010](5)精选:将茶、花分离后的茶进行平园、风选、均堆、装箱。
[0011]本发明提供的玳玳红茶及其窨制方法有以下优点:
[0012]一.本发明的玳玳红茶既有红茶香甜味醇的口感,又具备玳玳花的疏肝、和胃、理气、解郁等功效。其香气浓郁,滋味醇厚,闻之令人忘倦。是一种集嗅觉、味觉和保健于一身的功能型茶饮料。[0013]二.本发明的玳玳红茶的窨制方法,原料采集方便,工艺简单,成本低廉,且易于进行规模化工业生产。
【具体实施方式】
[0014]实例一:
[0015](I)备料:a.选料:选上等红茶为茶坯;b.择花:选择晴天集中人工采摘玳玳花蕾。
[0016](2)摊凉:每一次窨花前先将玳玳花摊凉2小时,让花蕾自然走水。
[0017](3)干燥:用120°C温度烘干红茶茶坯至含水率5%。
[0018](4)窨制:第一次高温窨制:红茶茶坯和玳玳花按10: 4的比例,拌匀堆高30公分窨制,温度为40°C,通花时间10小时,通花后4小时带花上机热烘,温度为90°C,然后起花,进行茶、花分离;第二次窨制:用第一窨玳玳红茶与玳玳花按10: 3的比例,拌匀堆高40公分窨制,温度为45°C,通花时间8小时;通花后5小时带花上机热烘,温度为100°C,然后起花,进行茶、花分离;第三次窨制:用第二窨玳玳红茶与玳玳花按10: 2的比例,拌匀堆高30公分窨制温度为50°C,通花时间7小时;通花后4小时带花上机热烘,温度为90°C,当含水率下降到6%后起花,进行茶、花分离。
[0019](5)精选:将茶、花分离后的茶进行平园、风选、均堆、装箱。
[0020]实例二:
[0021](I)备料:a.选料:选上等红茶为茶坯;b.择花:选择晴天集中人工采摘玳玳花蕾。
[0022](2)摊凉:每一次窨花前先将玳玳花摊凉3小时,让花蕾自然走水。
[0023](3)干燥:用140°C温度烘干红茶茶坯至含水率6%。
[0024](4)窨制:第一次高温窨制:红茶茶坯和玳玳花按10: 5的比例,拌匀堆高50公分窨制,温度为50°C,通花时间12小时,通花后5小时带花上机热烘,温度为115°C,然后起花,进行茶、花分离;第二次窨制:用第一窨玳玳红茶与玳玳花按10: 5的比例,拌匀堆高50公分窨制,温度为50°C,通花时间10小时;通花后5小时带花上机热烘,温度为120°C,然后起花,进行茶、花分离;第三次窨制:用第二窨玳玳红茶与玳玳花按10: 3的比例,拌匀堆高40公分窨制,温度为45°C,通花时间8小时;通花后5小时带花上机热烘,温度为100°C,当含水率下降到7%后起花,进行茶、花分离。
[0025](5)精选:将茶、花分离后的茶进行平园、风选、均堆、装箱。
[0026]实例三:
[0027](I)备料:a.选料:选上等红茶为茶坯;b.择花:选择晴天集中人工采摘玳玳花蕾。
[0028](2)摊凉:每一次窨花前先将玳玳花摊凉2-3小时,让花蕾自然走水。
[0029](3)干燥:用100°C温度烘干红茶茶坯至含水率7%。
[0030](4)窨制:第一次高温窨制:红茶茶坯和玳玳花按10: 8的比例,拌匀堆高60公分窨制,温度为50°C,通花时间15小时,通花后6小时带花上机热烘,温度为140°C,然后起花,进行茶、花分离;第二次窨制:用第一窨玳玳红茶与玳玳花按10: 6的比例,拌匀堆高60公分窨制,温度为50°C,通花时间12小时;通花后6小时带花上机热烘,温度为140°C,然后起花,进行茶、花分离;第三次窨制:用第二窨玳玳红茶与玳玳花按10: 4的比例,拌匀堆高60公分窨制,温度为50°C,通花时间10小时;通花后6小时带花上机热烘,温度为130°C,当含水率下降到8%后起花,进行茶、花分离。
[0031](5)精选:将茶、花分离后的茶进行平园、风选、均堆、装箱。
【权利要求】
1.一种玳玳红茶,其特征是:将采集到的新鲜玳玳花蕾和红茶茶坯进行高温窨制,并按照以下步骤⑴至(5)的顺序配制。 (1)备料:a.选料:选上等红茶为茶坯;b.择花:选择晴天集中人工采摘玳玳花蕾。 (2)摊凉:每一次窨花前先将玳玳花摊凉2?3小时,让花蕾自然走水。 (3)干燥:用90?140°C温度烘干红茶茶坯至含水率5?7%。 (4)窨制:第一次高温窨制:红茶茶坯和玳玳花按10: 4?8的比例,拌匀堆高30?60公分窨制,温度为45?50°C,通花时间10?15小时,通花后4?6小时带花上机热烘,温度为90?140°C,然后起花,进行茶、花分离;第二次窨制:用第一窨玳玳红茶与玳玳花按10: 3?6的比例,拌匀堆高30?60公分窨制,温度为40?45°C,通花时间8?12小时;通花后4?6小时带花上机热烘,温度为90?140°C,然后起花,进行茶、花分离;第三次窨制:用第二窨玳玳红茶与玳玳花按10: 2?4的比例,拌匀堆高30?60公分窨制,温度为40?45°C,通花时间6?10小时;通花后4?6小时带花上机热烘,温度为90?130°C,含水率6?8%起花,进行茶、花分离。 (5)精选:将茶、花分离后的茶进行平园、风选、均堆、装箱。
2.根据权利I所述的一种玳玳红茶窨制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窨制为高温通花,通花温度为40?50°C。
3.根据权利I所述的一种玳玳红茶窨制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通花后4?6小时带花上机热烘,温度为90?140°C
4.一种玳玳红茶窨制方法,其特征是:将采集到的新鲜玳玳花蕾和红茶茶坯进行高温窨制,并按照以下步骤⑴至(5)的顺序配制。 (1)备料:a.选料:选上等红茶为茶坯;b.择花:选择晴天集中人工采摘玳玳花蕾。 (2)摊凉:每一次窨花前先将玳玳花摊凉2?3小时,让花蕾自然走水。 (3)干燥:用90?140°C温度烘干红茶茶坯至含水率5?7%。 (4)窨制:第一次高温窨制:红茶茶坯和玳玳花按10: 4?8的比例,拌匀堆高30?60公分窨制,温度为45?50°C,通花时间10?15小时,通花后4?6小时带花上机热烘,温度为90?140°C,然后起花,进行茶、花分离;第二次窨制:用第一窨玳玳红茶与玳玳花按10: 3?6的比例,拌匀堆高30?60公分窨制,温度为40?45°C,通花时间8?12小时;通花后4?6小时带花上机热烘,温度为90?140°C,然后起花,进行茶、花分离;第三次窨制:用第二窨玳玳红茶与玳玳花按10: 2?4的比例,拌匀堆高30?60公分窨制,温度为40-45°C,通花时间6?10小时;通花后4?6小时带花上机热烘,温度为90?130°C,含水率6?8%起花,进行茶、花分离。 (5)精选:将茶、花分离后的茶进行平园、风选、均堆、装箱。
5.根据权利4所述的一种玳玳红茶窨制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窨制为高温通花,通花温度为45?50°C。
6.根据权利4所述的一种玳玳红茶窨制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通花后的烘培为高温干燥,烘培温度为90?140°C。
【文档编号】A23F3/40GK103798425SQ201210444405
【公开日】2014年5月21日 申请日期:2012年11月6日 优先权日:2012年11月6日
【发明者】李际明 申请人:李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