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秸秆厌氧发酵罐进出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8999阅读:145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秸秆厌氧发酵罐进出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厌氧发酵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固液发酵原料分离输送的秸杆厌氧发酵罐进出料装置。
背景技术
利用农业固体废弃物秸杆进行厌氧发酵产生沼气是实现农村减排,获得生物质能的重要途径。如公开号为CN101368190A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就公开了一种氢氧化钠湿式固态常温处理提高玉米秸生物气产量的方法,其是将秸杆粉碎后进行碱液浸泡预处理,预处理后的原料按照一定的含固浓度比例加水,再进入厌氧发酵罐进行发酵。由于秸杆的比重轻,如稻草杆、玉米杆和小麦杆等,新鲜料进入厌氧发酵罐后很容易漂浮到上层,为提高 产气率,在发酵过程中需不断地进行搅拌使得罐内充分混合。但是,考虑到能耗和设备功能问题,秸杆不可能被粉碎得非常碎,按比例加水后的混合物料基本没有流动性,容易造成设备和管道的堵塞与磨损,泵送设备难以长期可靠地将物料送入发酵罐,影响发酵工艺正常进行。另一方面,完全发酵后的秸杆必须取出,才能维持发酵罐罐内干物质浓度,保证发酵工艺稳定运行。。现有的秸杆厌氧发酵罐进出料装置中,对于进料,主要的工艺路线是将秸杆粉碎后和液体混合后再通过泵送入发酵罐内,例如中国发明专利申请(专利申请号为第200910172314. 9号)就公开了一种利用秸杆发酵生产沼气的上料系统,其使得秸杆在前,液体在后推动秸杆进入发酵罐。粉碎后的秸杆长度(通常为I. 5cm至2. 5cm)依然很大,秸杆和液体混合后缺乏流动性,强制性地输送(例如泵送)很容易造成设备和管道的堵塞与磨损。因此采用秸杆和液体混合输送均不能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另外,对于出料问题,目前的主要方法是用泵设备抽出,但其没有考虑到严重的堵塞与磨损问题,在实际的工程中是不能长期稳定运行。另外,如中国发明专利申请(专利申请号200910058653. 4)公开了一种上推流秸杆沼气发酵工艺及装置,其旨在利用自然上浮现象,层层不断地推动已经发酵的秸杆,使其从罐上方挤出。但上部堆积推流的方式很容易引起物料结壳,并忽略了秸杆厌氧发酵的特点,即必须不断搅拌才能获得比较高的产气率。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诸多问题,本设计人基于从事相关领域多年的丰富经验及专业知识,结合应用实际,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固液发酵原料分开输送、避免堵塞、运行稳定可靠的秸杆厌氧发酵罐进出料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固液发酵原料分开输送、避免堵塞、运行稳定可靠的秸杆厌氧发酵罐进出料装置。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秸杆厌氧发酵罐进出料装置,至少包括进液管道,所述进液管道与厌氧发酵罐的底部相连通;上料机,倾斜向上设置于厌氧发酵罐的外侧,所述上料机的出料口邻近厌氧发酵罐上部;进料绞龙,设置于所述厌氧发酵罐的上部,所述进料绞龙的进料口位于所述厌氧发酵罐的外部,并与所述上料机的出料口对接,所述进料绞龙倾斜向下延伸,所述进料绞龙的出料口伸入至所述厌氧发酵罐的罐内上部。如上所述的秸杆厌氧发酵罐进出料装置,其中,所述进出料装置还包括倾斜设置于厌氧发酵罐上部的出料绞龙,所述出料绞龙的进料口位于所述厌氧发酵罐的罐内上部,所述出料绞龙倾斜向上延伸,所述出料绞龙的出料口伸出所述厌氧发酵罐外。如上所述的秸杆厌氧发酵罐进出料装置,其中,所述上料机为螺旋绞龙机。如上所述的秸杆厌氧发酵罐进出料装置,其中,所述上料机为皮带上料机。如上所述的秸杆厌氧发酵罐进出料装置,其中,所述上料机为斗式提升机。如上所述的秸杆厌氧发酵罐进出料装置,其中,在所述厌氧发酵罐的侧壁上开设有溢流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特点和优点I、本实用新型通过分开设置进液管道输送液体发酵原料(如粪污水),上料机和进料绞龙输送固体发酵原料(如秸杆),在厌氧发酵罐罐内进行混合,使得污水和秸杆两者都可以顺利地进入发酵罐内,避免设备堵塞,不会出现进料困难的情况,可保持长期稳定运行。2、本实用新型采用分开输送方式,使得加入的污水量和秸杆量可单独准确计量,增加了工艺的准确性。

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实用新型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其中,图I为本实用新型秸杆厌氧发酵罐进出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I-进液管道;2_上料机;3_进料绞龙;4_厌氧发酵罐;5_出料绞龙。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和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
的描述,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细节。但是,在此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而不能以任何方式理解成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教导下,技术人员可以构想基于本实用新型的任意可能的变形,这些都应被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请参考图1,为本实用新型秸杆厌氧发酵罐进出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秸杆厌氧发酵罐进出料装置,安装于厌氧发酵罐4上,该进出料装置至少包括进液管道I、上料机2、进料绞龙3,其中进液管道I与厌氧发酵罐4的底部相连通,用于向厌氧发酵罐4内输送液体发酵原料(如污水或清水等)。上料机2倾斜向上设置于厌氧发酵罐4的外侧,上料机2的出料口邻近厌氧发酵罐4上部,用于向进料绞龙3输送固体发酵原料(如秸杆粉碎物等)。进料绞龙3设于厌氧发酵罐4的上部,进料绞龙3的进料口位于厌氧发酵罐4的外部,进料绞龙3的进料口与上料机2的出料口对接,使得固体发酵原料经上料机2输送至进料绞龙3,进料绞龙3倾斜向下延伸,进料绞龙3的出料口伸入至厌氧发酵罐4的罐内上部,从而将固体发酵原料撒落至厌氧发酵罐4的罐内与液体发酵原料相混合。本实用新型通过分开设置进液管道I输送液体发酵原料,上料机2和进料绞龙3输送固体发酵原料,在厌氧发酵罐4进行混合,实现了固液发酵原料分开输送,避免了设备堵塞,克服了进料困难的现象,可长期稳定运行,加入的污水量和秸杆量也可单独准确计量,增加了工艺的准确性。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进出料装置还包括倾斜设置于厌氧发酵罐4上部的出料绞龙5,该出料绞龙5的进料口位于厌氧发酵罐4的罐内上部,使得发酵完全的秸杆进入出料绞龙5,出料绞龙5倾斜向上延伸,出料绞龙5的出料口伸出厌氧发酵罐4外,使得发酵完全的秸杆通过出料绞龙5输送出厌氧发酵罐4,以利用秸杆的回收利用,提高了秸杆的使用效率。进一步的,所述上料机为皮带上料机或者为螺旋绞龙机或者为斗式提升机,只要能保证连续向进料绞龙3输送固体发酵原料即可。另外,发酵罐内发酵液的机械搅拌可以是常见的立式搅拌或者侧式搅拌,本实用新型在此不作限制,只要能够保证搅拌均匀即可。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上料机2、进料绞龙3、出料绞龙5 (即螺旋输送机)的具体结构和工作原理均为已有技术,在此不再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在进料时,污水(或清水)由泵设备通过进液管道I进入发酵罐4的底部,污水的量取决于秸杆的进料量(按照总发酵液的含固量确定)。粉碎并预处理过的秸杆由上料机2从地面斜向上输送到发酵罐4的上部,再由进料绞龙3输送进入发酵罐4。在出料时,本实用新型通过出料绞龙5配合发酵罐4内发酵原料的搅拌来实现的,准备出料前,发酵罐4内的搅拌器开启一段时间后停止一段时间,等罐内出现分层时,开启出料绞龙5抽出发酵后的秸杆,抽一段时间后再重复搅拌和出料的操作。对于液体的出料为已有技术,在此不再详细说明。针对上述各实施方式的详细解释,其目的仅在于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解释,以便于能够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这些描述不能以任何理由解释成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特别是,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中描述的各个特征也可以相互任意组合,从而组成其他实施方式,除了有明确相反的描述,这些特征应被理解为能够应用于任何一个实施方式中,而并不仅局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
权利要求1.一种秸杆厌氧发酵罐进出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出料装置至少包括 进液管道,所述进液管道与厌氧发酵罐的底部相连通; 上料机,倾斜向上设置于厌氧发酵罐的外侧,所述上料机的出料口邻近厌氧发酵罐上部; 进料绞龙,设置于所述厌氧发酵罐的上部,所述进料绞龙的进料口位于所述厌氧发酵罐的外部,并与所述上料机的出料口对接,所述进料绞龙倾斜向下延伸,所述进料绞龙的出料口伸入至所述厌氧发酵罐的罐内上部。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秸杆厌氧发酵罐进出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出料装置还包括倾斜设置于厌氧发酵罐上部的出料绞龙,所述出料绞龙的进料口位于所述厌氧发酵罐的罐内上部,所述出料绞龙倾斜向上延伸,所述出料绞龙的出料口伸出所述厌氧发酵罐外。
3.如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秸杆厌氧发酵罐进出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料机为螺旋绞龙机。
4.如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秸杆厌氧发酵罐进出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料机为皮带上料机。
5.如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秸杆厌氧发酵罐进出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料机为斗式提升机。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秸秆厌氧发酵罐进出料装置,至少包括进液管道,所述进液管道与厌氧发酵罐的底部相连通;上料机,倾斜向上设置于厌氧发酵罐的外侧,所述上料机的出料口邻近厌氧发酵罐上部;进料绞龙,设置于所述厌氧发酵罐的上部,所述进料绞龙的进料口位于所述厌氧发酵罐的外部,并与所述上料机的出料口对接,所述进料绞龙倾斜向下延伸,所述进料绞龙的出料口伸入至所述厌氧发酵罐的罐内上部。本实用新型实现了固液发酵原料分开输送,避免了发酵原料混合输送时的堵塞问题、运行稳定可靠。
文档编号C12M1/107GK202626179SQ201220316770

公开日2012年12月26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29日 优先权日2012年6月29日
发明者张良 申请人:北京金宇蓝天生态能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1条留言
  • 访客 来自[吉林省长春市联通] 2018年05月09日 18:22
    假的!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