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治疗痤疮和改善皮肤质地的膳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25788阅读:63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由食物和既食既药(药食两用)的药食组成的保健膳食,尤其对治疗痤疮和改善皮肤质地效果明确,属于食疗保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食物是人生存的物质基础,具有两种基本功能:一是为人的生长、发育、繁殖和活动提供营养与能量;二是维持人的健康,增强抵抗力,促进患病后机体康复,降低一些疾病的危害,治疗某些疾病。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造成某些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发生了改变。因饮食结构不合理导致的健康问题越来越多。通过改善不良饮食结构,或选用特定膳食来改变人体健康有着特殊的作用和现实意义。如今70%以上成年人处于亚健康,亚营养人群更是超过亚健康人群,70%以上的人皮肤不健康,13%的人患有皮肤病,如痤疮、皮肤过敏、湿疹、长斑、皮肤质地变差等,皮肤问题逐年增加;同时超重、肥胖、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等人群也不断增加。

古代中国人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对食物的认识逐渐深入,发现食物源于自然,但作用却存在差异,有些差异非常大,对人的影响非同一般。随着经验的积累逐渐将不同作用的食物区别使用。用于充饥的称食物,用于治病的称药物。同时人们还发现有些食物既可充饥又可治病,这便是食药两用(既食既药)的药食。药食同源,或医食同源是指食物与药物起源相同但作用不同。食物与药物只是作用的差异,而差异却是人们区别它们性质的依据。

“以食为药、以食代药”,“食补胜于药疗”,“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等观念备受国人推崇,至今仍造福大众。这些宝贵经验也受到世界许多国家的赞许和借鉴。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也曾说过最好的“药物”是食物。几千年来人们在选用食物和既食既药物品来增进健康,防病治病,延年益寿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成果。在中国还创立了用食疗来防病治病的理论体系和实施方法,这便是药膳。

同时,现代医学从多方面也验证了某些食物和既食既药的食物对人体具有特殊作用,并从中开发出能增进健康的保健品和药品。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必将从食物和既食既药物品中开发出更多有益健康的产品。而且现代医学和营养学的研究还发现,食物对肠道微生态平衡有特殊作用和意义。如食物中的植物化学物质对人体抗氧化、延缓衰老、改善皮肤质地、治疗某些皮肤病、调节免疫和代谢、降低肿瘤发生、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等许多方面都有很好的作用。皮肤——作为人体最大的器官,其健康状况与食物营养有着明确的关系。通过食物改善人体营养既能够促进皮肤健康,同时也有助于皮肤疾病的治疗和康复。

与本发明相关的专利申请如下:

1、公开号CN102423073A的专利申请(与本发明为同一申请人),提供了一种食疗养生膳食,其基础配方按重量份干重计的原料组成如下:黑芝麻30—60份、茯苓4—6份、山楂2—8份、枸杞2—8份、薏仁2—5份、酸枣仁1—5份、莲子2—5份、山药2—5份、百合1—5份、枣5—10份、阿胶1—5份、玫瑰花1—4份、胡萝卜2—8份、核桃仁2—5份、南瓜子2—5份、黑大豆2—5份、黑木耳2—5份、金银花1—3份、海带1—3份、桑椹1—3份。其中,黑芝麻为主要成分,同时,基础配方可与药食两用类、蔬菜类、水果类、菌菇藻类、坚果类、杂粮及薯类,共七类组配成复合配方。该配方功效作用较多,并主要体现在对以下几方面症状的明显改善:a.便秘b.睡眠差及失眠c.贫血d.润肤养颜 e.祛斑 f.降血脂 g.痛经。可见,该食疗养生膳食并未提及对痤疮的治疗作用,同时也未记载有对其他一些过敏性皮肤病以及对皮肤质地的改善作用。

2、公开号CN104000206A的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祛痘的膳食,它包括以重量计的下列组分:微胶囊化后的双歧杆菌(青春双歧杆菌、乳双歧杆菌、两歧双歧杆菌、短双歧杆菌、婴儿双歧杆菌、长双歧杆菌)900g-1100g、乳杆菌(嗜酸乳杆菌粉、干酪乳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德氏乳杆菌、乳亚种格氏乳杆菌、发酵乳杆菌、瑞士乳杆菌、唾液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罗伊氏乳杆菌、植物乳杆菌、副干酪乳杆菌、约氏乳杆菌)900g-1100g、嗜热链球菌900g-1100g、乌梢蛇900g-1100g、水解胶原蛋白900g-1100g、海洋鱼低聚肽粉900g-1100g、决明子900g-1100g、金银花900g-1100g、白芷900g-1100g、桑椹900g-1100g、枸杞900g-1100g、桑叶900g-1100g、甘草900g-1100g、薏苡仁900g-1100g、马齿苋900g-1100g、库拉索芦荟凝胶900g-1100g、栀子900g-1100g、藕粉900g-1100g、鱼腥草800g-1000g、山楂800g-1000g、茯苓800g-1000g、菊花700g-900g、蜂花粉 700g-900g、牛磺酸700g-900g、维生素B2800g-1000g、维生素E700g-900g、杏仁700g-900g、维生素C700g-900g、淡竹叶600g-800g、低聚木糖 500g-700g、赤小豆500g-700g。该配方是通过多种药食同源成份进行搭配,并添加乳杆菌、双歧杆菌、嗜热链球菌等,来达到促进益生菌在肠道的增殖,调节肠内微生态平衡,促进对微量元素的吸收,增强脾胃运动功能,并加速药效的吸收。该配方组成较复杂,且含有益生菌、蛋白类物质、中草药、维生素、低聚糖、花粉等组分。目前选用益生菌的要求和存在的问题有:1、益生菌要活菌作用才好,低温才能保证细菌的活性,并且一次使用的益生菌要达到一定的数量才有用。2、长期用益生菌有可能出现因益生菌细菌基因突变造成与肠道细菌发生的基因交换,从而导致耐药菌的出现,因而存在安全隐患。目前医学上使用益生菌的要求是短期使用。3、长期使用益生菌是否安全尚未得到证明。4、新版《中药大辞典》第二版明确注明以下物质具有抗炎、抗菌作用。该配方使用了具有抗炎抗菌的中药有金银花、枸杞、桑叶、菊花、鱼腥草、马齿苋、茯苓、薏苡仁、栀子、甘草、淡竹叶、芦荟。益生菌要活菌作用才大,虽然使用了微胶囊技术,但以上中药与微胶囊中的益生菌在消化道伴行,会大大降低益生菌的作用。5、益生菌是过路菌,在肠道停留的时间一般半个月左右。因此促进肠道益生菌生长繁殖方法不仅简单,而且安全,意义更大。补菌不如养菌。又补菌,又养菌有多此一举之嫌。该配方在生产加工、保存方面有诸多的条件要求,选用组分五十余种,组分作用之间的合理性存在明显的问题。

另外,从中西医的角度来看,西医对于痤疮采用的主要治疗原则和方案是:A.维A酸外用:轻、中度粉刺性痤疮和炎性痤疮是首选。对于Ⅱ、Ⅲ度痤疮用外抗生素和口服抗生素联合治疗。重度痤疮用异维A酸口服。B.抗微生物治疗:外用抗生素与维A酸类合用,中、重度炎性痤疮用口服抗生素治疗。C.联合治疗:轻度痤疮外用维A酸与抗生素或过氧化苯酰联合。中、重度痤疮外用维A酸与口服抗生素联合用药。D.物理治疗:红外线、激光照射。虽然西医治疗痤疮方法明确,但使用的药物对人体有一定的毒性作用和副作用,且治疗周期较长。而中医认为痤疮属于肺风粉刺范畴,用药方法较多,但其效果与诊治医师的经验有很大关系,因而没有统一的治疗方法和标准,也存在一定的用药毒性问题和副作用。

综上,研发一种能够治疗痤疮以及改善皮肤质地,并且使用方便,疗效明确,无毒副作用的食疗膳食意义重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依据中医学、中药学、现代医学、营养学、植物学、生物学等相关理论,并通过借鉴传统的中医中药经验,提供一种由既符合医学又符合营养学的食物和药食组成的用于治疗痤疮和改善皮肤质地的膳食。该膳食食用安全,无毒副作用,各组成成分无配伍禁忌,能长期使用,适应人群广,对治疗痤疮,改善人体皮肤健康状况,控制或缓解某些皮肤疾病,养颜、靓肤、美白有明确的功效作用。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用于治疗痤疮和改善皮肤质地的膳食,其特征在于:按重量份干重计的原料组成为:

大枣10--30份、银耳10--30份、绿豆10--25份、黑大豆10--25份、茯苓10--25份、木耳5--20份、香菇3--15份、枸杞子3--9份、黑芝麻3--9份、山药3--9份、薏苡仁3--9份、葛根2--8份、山楂2--8份、柠檬1--6份、绿茶1--6份、百合1--6份、马齿苋1--6份、蒲公英1--6份、桑椹1--6份、菊花1--5份、裙带菜1--5份。

进一步地,原料的用量为:

大枣15--25份、银耳15--25份、绿豆15--20份、黑大豆15--20份、茯苓15--20份、木耳10—15份、香菇5--10份、枸杞子5--7份、黑芝麻5--7份、山药5--7份、薏苡仁5--7份、葛根3--6份、山楂3--6份、柠檬2--5份、绿茶2--5份、百合2--5份、马齿苋2--5份、蒲公英2--5份、桑椹2—5份、菊花2--4份、裙带菜2--4份。

本发明所述膳食的加工方法是:

步骤A:清洁或清洗原料;

步骤B:将经步骤A清洁或清洗后的原料作热熟化、热杀菌或烘干处理,各原料的具体处理方式为:a、将银耳、绿豆、黑大豆、茯苓、木耳、香菇、山药、薏苡仁、葛根、山楂、百合、马齿苋、蒲公英、裙带菜湿蒸20--30分钟,再于70--100℃的温度下烘焙至干燥;b、将大枣、黑子麻、枸杞子、柠檬、绿茶、桑椹、菊花于70--100℃的温度下烘焙至干燥;

步骤C:将步骤B干燥后的原料粉碎成粉混匀即可,或者定型制成片剂、胶囊剂或丸剂等。

本发明所述膳食的食用方法及用量如下:

1.用温开水、牛奶、茶水、或菜汤等进行冲服。

2.制成糕点食用。

3.用于汤圆、包子等面点的内陷进行食用。

4.每天用量10g--30g,每日2次。

适用人群:12岁以上患有痤疮的普通人、皮肤质地差、慢性皮肤过敏、面部长色斑、色素沉着、亚健康、亚营养、营养结构不合理、抵抗力低、口苦、口干、口臭等人群。

下面结合中医学、现代医学、生物学、营养学、植物化学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就本发明配方的作用原理分析说明如下。

1.进化论认为生物演变的基本规律是适应性变化,只有适应了环境,生物才能生存。一切生物具有两个最基本的特性,一是摄取食物满足生存和生长发育;二是繁衍后代,传递遗传信息。摄取食物是一切生物生存的基础。不同生物有不同的食物需求,在食物链上占据不同的位置。选择不同的食物对生物体有极大的影响,人类也不例外。地球上可供人类食用的食物很多,受胃容量和能量需求限制,人不可能摄入过多的食物,因此合理选择食物对人体健康意义重大。

2.营养学指出,要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人每天必须从食物中获取七类营养物,包含大约50种营养素。要得到以上营养素,必须摄取多种多样的食物。世上没有一种或几种食物能够满足人体需要。食物多样性是营养健康的基础。食物有两个基本功能,一是满足人的基本生理需要,提供生长、发育、生殖和机体活动的营养和能量;二是促进人体健康,使机体处于更好的生理状态,降低疾病发生,延缓衰老。满足第一个功能由七大营养物提供,满足第二个功能由食物中的活性物质提供,其中植物活性物,又称植物化学物是最主要的物质。

3.植物化学物种类多,作用广,对人体有特殊作用,目前估计有6--10万种,许多物质的作用尚未弄清。已知对人体有良好作用的植物化学物不多,常见的有多酚类(包括类黄酮、芪、酚酸和木酚素)、苷类、皂甙类、生物碱、蛋白类结合物、芳香类、脂类、甾醇类、萜类、各种黄、橙、红、绿、紫等五颜六色的色素和酸、甜、苦、麻、涩、咸等不同味觉的成分。这些物质有抗氧化、调节代谢、调节生理功能、调节免疫功能、抗炎、抗菌、抗病毒、抗肿瘤、抗辐射、延缓衰老、治疗某些皮肤疾病、改善皮肤质地、降低疾病发生等作用。

4.中医认为中药的性能是治疗疾病的主要依据。性能是指与中药治疗作用有关的性质和功能,是中药共有的一些普遍特性。中药的性能是指药性理论,它既是中药功能的高度概括,也是认识中药功效和应用中药的理论基础。

1)中医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都是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导致机体阴阳偏盛或偏衰,脏腑经络功能失调的结果。因而药物防病治病的基本作用不外乎祛邪去病,扶正固本,协调脏腑经络功能,从而纠正机体阴阳偏盛或偏衰,使其恢复阴平阳秘。药物之所以能够针对病情发挥上述作用,正是利用药物的偏性去纠正疾病所表现的人体偏性。

2)中药的归经是用于表达药物作用的一种性能。它表示药物作用对于人体部位的选择性,即某个药服用后主要在哪个部位发挥疗效。表明归有归属,或者到达的意思。归属和到达实际是药物表现出来的作用部位。经是指人体的腑脏经络称谓。某药归某经,或某几经是指这味药发挥作用主要在这些腑脏经络,但对其他腑脏可能作用小或无。

3)中医藏象学和经络学所指的部位同西医学所确定的解剖部位是不一样的。如某药归肝经,可能主要是治疗眼科疾病,与解剖学上的肝脏没有直接关系。归经指药物的疗效显现地方,而非药物在该部位浓度高低。

4)中医五脏六腑是指心、肝、脾、肺、肾和小肠、大肠、胃、胆、膀胱、三焦。中医临床实践中常常发现许多功效相同的药物,或其他性能相同的药物产生疗效的部位不一样。比如许多能清脏腑热的药物,像菊花、黄连、黄芩,它们的作用部位、效果有明显差异。菊花对肝热效果好,黄连对心热效果好,黄芩对肺热效果好。

5)反映中药药性的特征包括:药物有四气:寒、热、温、凉;药物有五味:酸、苦、甘、辛、咸(另外还有淡味、涩味);药物的毒性提示:大毒、有毒、小毒、未言明毒性。

6)用药上有配伍禁忌和用药宜忌。中医对患者的治疗采用的是辩证论治。辨证方法主要有:八纲辨证、脏腑辩证、六经辨证、卫营血辩证、三焦辩证、血津液辩证、病因辩证、症状辩证等。

按照中医理论和《中药大辞典》第二版中记载的内容,本发明配方中各原料的主要作用为:

1. 大枣:补脾胃、益气血、安心神、调营卫、和药性。

2. 银耳:滋阴生津、润肺养胃。

3. 黑大豆:活血利水、祛风解毒、健脾益肾。

4. 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和胃、宁心安神。

5. 枸杞子:养肝、滋肾、润肺。

6. 绿豆:清热、消暑、利水、解毒。

7. 木耳:补益气血,润肺止咳、止血。

8. 黑芝麻:养血、益精、润肠通便。

9. 山药:补脾、养肺、固肾益精。

10. 薏苡仁:利湿健脾、舒筋除痹、清热、排脓。

11. 桑椹:滋阴养血、生津润肠。

12. 柠檬:生津解暑、和胃安胎。

13. 绿茶:清头目,除烦渴,消食化痰,利尿解毒。

14. 百合:养阴润肺、清心安神。

15. 马齿苋: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16. 蒲公英: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17. 菊花:疏风清热、平肝明目、解毒、消肿。

18. 裙带菜:软坚化痰、利水消肿。

19. 山楂:消食健胃、行气散淤。

20. 香菇:扶正、益气开胃、透疹、化痰、抗癌。

21. 葛根:解肌发表、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上述21种原料的归经统计是:入肝经11种,入肺经9种,入脾经9种,入肾经8种,入心经5种,入胃经11种,入大肠经2种。其中入肺经9种,包括茯苓、枸杞子、木耳、山药、薏苡仁、柠檬、绿茶、百合、菊花;入胃经11种,包括绿豆、大枣、茯苓、薏苡仁、柠檬、绿茶、蒲公英、裙带菜、山楂、香菇、葛根;入大肠经2种,包括木耳、马齿苋。即本发明配方具有清肺热,通腑利湿、清热解毒、凉血散瘀、疏肝理气、软坚散结、除湿解毒、活血滋肾、健脾益肾、润肺养胃、补脾胃等功效。

5. 现代医学将疾病的致病因素归为两类:先天因素,如遗传因素、发育因素;后天因素,如微生物侵袭、病毒细菌感染、外伤、器官机能衰退、有毒有害物损害、营养代谢失常、生理机能紊乱、组织异常增生、自我调节机能异常等。治疗是针对引发原因进行对因对症,但是除微生物感染、营养不良、部分外伤、一些生理机能紊乱等少数疾病可以治愈外,多数病仅能控制、或延缓病情发展、或减轻疾病危害、或降低并发症。治疗针对性强、目标明确,但作用较为单一。

基因通过指导蛋白质、核酸的合成表达自身的遗传功能。营养对人体遗传物质的合成有影响,如营养不良对人体生长发育、组织细胞损伤修复、蛋白质合成等有明显影响。研究证实食物对人的表观基因有影响,如甲基化是蛋白质和核酸的重要修饰功能,有些食物成分影响蛋白质和核酸的甲基化和去甲基化。

6.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与人体是共生关系,彼此依赖,相互影响,肠道内环境的平衡对人体健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肠道益生菌的生长繁殖对人体营养、健康关系最为重要。

7.在植物化学物与人体关系研究方面,发现植物化学物对提高、改善人的体质,增进健康,预防疾病,调节生理功能,防衰老,改善皮肤质地,治疗某些皮肤病,降低肿瘤发生等多方面有重要作用。

本发明配方即为由含多种成分的植物化学物、维生素、矿物质等原料组成。如多酚类(包括类黄酮、芪、酚酸和木酚素)、多糖、萜类、甾醇类、生物碱、低聚糖、苷类、皂甙类、脂类(磷脂类、脂肪酸)、蛋白类、果酸、天然色素、植物激素、挥发油、芳香类、嘌呤类、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天然色素、维生素B族、维生素E、微量元素、膳食纤维等,这些物质具有以下不同的作用:

1. 抗氧化作用 2. 对免疫系统作用 3. 对心血管系统作用 4. 抗肿瘤作用 5. 抗衰老、抗突变作用 6. 对中枢神经系统作用 7. 降血脂作用 8. 降血糖作用 9. 益菌生作用 10. 抗辐射作用 11. 抗炎作用12. 抗菌、抗病毒作用 13. 保肝作用 14. 抗血凝、抗血栓作用 15. 植物雌激素作用 16. 抗动脉粥样硬化 17. 对皮肤作用 18. 对消化系统胃肠作用 19. 解毒作用 20. 对造血系统作用 21. 对核酸和蛋白质生成的影响 22. 抗胃溃疡作用23. 抗高血钙作用 24. 镇痛作用 25. 解热抗炎作用26. 降血压作用 27. 利尿作用 28. 止血作用 29. 镇咳平喘作用 30. 抗应激性损伤作用 31. 镇静催眠作用 32. 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33. 利胆作用 34. 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 35. 解酒作用。

总之,通过本发明配方中作为一个整体的各原料间的相互配合作用,以及在特定用量配比的协同作用下,该膳食对用于痤疮的治疗、改善食用者皮肤质地、对某些过敏性皮肤疾病的控制,以及在促进人体健康等方面都取得了意料不到的积极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实施例形式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上述内容再作进一步的说明。但不应将此理解为本发明上述主题的范围仅限于以下的实施例,凡基于本发明上述内容所实现的技术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一种用于治疗痤疮和改善皮肤质地的膳食,按重量份干重计的原料组成为:

大枣10份、银耳10份、绿豆10份、黑大豆10份、茯苓10份、木耳5份、香菇3份、枸杞子3份、黑芝麻3份、山药3份、薏苡仁3份、葛根2份、山楂2份、柠檬1份、绿茶1份、百合1份、马齿苋1份、蒲公英1份、桑椹1份、菊花1份、裙带菜1份。

实施例2

一种用于治疗痤疮和改善皮肤质地的膳食,按重量份干重计的原料组成为:

大枣20份、银耳20份、绿豆15份、黑大豆15份、茯苓15份、木耳15份、香菇6份、枸杞子6份、黑芝麻6份、山药5份、薏苡仁5份、葛根5份、山楂5份、柠檬3份、绿茶4份、百合4份、马齿苋4份、蒲公英4份、桑椹4份、菊花3份、裙带菜3份。

实施例3

一种用于治疗痤疮和改善皮肤质地的膳食,按重量份干重计的原料组成为:

大枣30份、银耳30份、绿豆25份、黑大豆25份、茯苓25份、木耳20份、香菇15份、枸杞子9份、黑芝麻9份、山药9份、薏苡仁9份、葛根8份、山楂8份、柠檬6份、绿茶6份、百合6份、马齿苋6份、蒲公英6份、桑椹6份、菊花5份、裙带菜5份。

实施例4

一种用于治疗痤疮和改善皮肤质地的膳食,按重量份干重计的原料组成为:

大枣15份、银耳10份、绿豆15份、黑大豆20份、茯苓15份、木耳10份、香菇10份、枸杞子9份、黑芝麻8份、山药7份、薏苡仁8份、葛根8份、山楂4份、柠檬5份、绿茶5份、百合3份、马齿苋5份、蒲公英3份、桑椹3份、菊花2份、裙带菜4份。

实施例5

一种用于治疗痤疮和改善皮肤质地的膳食,按重量份干重计的原料组成为:

大枣25份、银耳15份、绿豆20份、黑大豆15份、茯苓20份、木耳8份、香菇6份、枸杞子3份、黑芝麻5份、山药5份、薏苡仁4份、葛根3份、山楂6份、柠檬2份、绿茶3份、百合2份、马齿苋4份、蒲公英2份、桑椹5份、菊花4份、裙带菜2份。

实施例6

一种用于治疗痤疮和改善皮肤质地的膳食,按重量份干重计的原料组成为:

大枣12份、银耳18份、绿豆25份、黑大豆16份、茯苓17份、木耳18份、香菇8份、枸杞子7份、黑芝麻9份、山药7份、薏苡仁4份、葛根5份、山楂3份、柠檬5份、绿茶6份、百合5份、马齿苋2份、蒲公英3份、桑椹2份、菊花1份、裙带菜4份。

除上述实施例1-6外,在实际应用中,还可根据食用者不同病症、或相关健康问题,在用量范围内有针对性地增减配方中各原料,以产生更大的增强作用,发挥更好的效果。

实施例7

上述实施例1-6所述膳食的加工方法是:

步骤A:清洁或清洗原料;

步骤B:将经步骤A清洁或清洗后的原料作热熟化、热杀菌或烘干处理,各原料的具体处理方式为:a、将银耳、绿豆、黑大豆、茯苓、木耳、香菇、山药、薏苡仁、葛根、山楂、百合、马齿苋、蒲公英、裙带菜湿蒸20--30分钟,再于70--100℃的温度下烘焙至干燥;b、将大枣、黑子麻、枸杞子、柠檬、绿茶、桑椹、菊花于70--100℃的温度下烘焙至干燥;

步骤C:将步骤B干燥后的原料粉碎成粉混匀即可,或者定型制成片剂、胶囊剂或丸剂等。

以下结合典型案例就本发明配方的作用原理、膳食食用效果进一步分析说明如下:

1、考察对象:

共102例,其中,男32例,女70例,最大年龄56岁,最小年龄15岁,平均年龄32岁。

2、食用时间:

最长时间48个月,最短一个月。

3、食用量:

每天早晚各5g--15g。

4、食用效果:

1)寻常痤疮和聚合性痤疮30例,临床治愈和显著好转率90%;

2)102例食用人中,全身皮肤质地改善,皮肤光泽度、光滑度改善明显达62%;

3)患有特应性皮炎、慢性荨麻疹、过敏性皮炎、日光性皮炎共计20例,临床治愈和显著好转率60%;

4)102例食用人中,皮肤出现美白作用的约30%;继发性面部色斑、色素沉着42例,明显减退率59.5%;

5)102例食用人中,出现体质改善,抵抗力增强的约50%;

6)102例食用人自评疲乏缓解,精力增加,注意力改善的约50%;

7)有口苦,或口干,或口臭长期存在者43例,有效缓解和消除率60%;

8)睡眠质量差26例,明显改善率50%;

9)非梗阻性便秘25例,有效缓解率52%。

5、典型案例

——王鹤菲,女,20岁,四川省乐山市职业技术学院护理系学生。患聚合性痤疮中度(Ⅱ级)3年,过敏体质,有四肢躯干慢性皮肤过敏史多年,经常发痒和皮损出现。近两年来经多家西医皮肤科和中医治疗痤疮效果差,面部、背部反复长炎性痘,部分痘红、肿、痛和化脓,有局部炎性增生,色素沉着,食辛辣刺激物病加重。2015年8月8日起服用本配方,每天早晚各服10g--15g,期间停止其他治疗,不改变生活习惯,仅要求少食辣椒。服用5天后面部痘痘红、肿、痛明显减轻,无新的痘再长出,化脓的部位开始结痂。服用15天后面部痘痘红、肿、痛基本消失,背部痘明显好转,连续服用30天后临床治愈。同时出现在面部的痘印(色素)减退,面部及全身皮肤质地改善,皮肤比之前光滑、细嫩,面色红润和变白,全身皮肤未再发痒、原有皮损消失,自感精力比以前旺盛。停止服用后6个月偶有一至几个痘出现,但症状轻。

——温燕妮,女,34岁,四川省乐山市人民医院护士。特应性皮炎史多年,主要在面部、颈部出现较重的红肿、痒等过敏反应,对热和阳光敏感;秋季过敏性鼻炎史多年;右侧卵巢囊肿1X1cm2;经常面部长痘,一般2--5个。两侧面頬、颧部色素斑明显。2014年9月起经西医皮肤科和中药治疗过敏数月无效,病情进行加重。前述治疗期间又出现月经紊乱,之后停经,寻求中药治疗停经过程中特应性皮炎加重。2015年2月16日起服用本配方,每天早晚各服10g--15g,停止中西医和其他治疗,属减少辛辣食物摄入。服用15天后面部红肿、痒基本控制;服用2个月后面部皮炎完全控制,无红肿和发痒,面色改善,气色好,痘偶发。服用5个月后月经恢复来,之后逐渐恢复正常。服用6个月后面部色素斑明显减退。服用12个月复查右侧卵巢囊肿消失;服用至今(14个月)特应性皮炎未再发病,面部色斑基本消失,体质明显改善,自述2015年秋季过敏性鼻炎明显减轻,不易感冒,或感冒后症状轻,恢复快。

——徐丽莉,女,31岁,四川省乐山市人民医院护士。体质差,易感冒(平均每月感冒一次病史多年),感疲乏,精神差,面色晦暗,面部长斑,双眼眼袋明显,全身皮肤质地差,右肘部有神经性皮炎,时有面部发痒,长痘。2015年10月17日起服用本配方,每天早晚各服10g--15g,停止其他治疗。一月后以上不适症状消失,面色有红润出现,精神好转。连续服用至今(8个月),面部斑明显消退,眼袋变小,近半年来未感冒,全身皮肤质地改善。

采用本发明配方治疗的30例痤疮患者都曾经过西医皮肤科、中医中药治疗,但效果不佳,或无效,年龄在16岁至35岁之间,其中男6人,女24人。痤疮分类:轻度(Ⅰ级)16例,中度(Ⅱ级)8例,中度(Ⅲ级)4例,重度(Ⅳ级)2例。治疗方法是每天早晚各冲服10g--15g,服用期间停止其他治疗,多数人不要求改变原有生活饮食行为习惯,允许食用辛辣刺激物、甜食、油腻、油炸等食物,但需适当控制食用量;个别人建议少食或不食辣椒、花椒。服用后见效最快3--5天,面部痤疮不再新发,原有痤疮红、肿、痛开始减轻,一般7--15 天能见到病情明显好转。多数人连续食用1--2个月即临床治愈,或明显好转(效果显著)。停止服用后,70%的人3--6个月未见复发,少数人偶有一至几个痘出现,但症状轻,不治疗就会很快自愈。其中,治疗炎性痤疮27例,临床治愈18例,占60%;显著好转8例,占26.6%;一例无效,占3%;治疗粉刺型3例,临床治愈1例,占3.3%;效果一般2例,占6.6%;总治愈和显效率90%。

可以看出:一方面痤疮病因是多方面的,而采用本发明配方能对人体多部位、多环节、多节点有明确的综合作用,且各种有效成分的协同作用能有效干预和调节生理功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从而使痤疮病理改变被纠正,受损的皮肤结构得到修复,疾病得到控制或治愈。

另一方面,虽然本发明的组成原料与中医治疗痤疮所采用的中药原料差别极大,即大多数原料是常见中医治疗痤疮时未选用的,配方有显著的区别,但是却取得了与西医、中医相当的意想不到的治疗效果。所选患者虽然都是曾经西医、中医治疗过,疗效不好,或无效的,但采用本发明配方,在治疗痤疮的同时,还能给食用者带来体质改善,或便秘缓解,或皮肤健康状况的提升,有明显的治疗优势;同时还对某些伴随病症有明显改善,如皮肤过敏性疾病,面部色斑、色素沉着、抵抗力低、疲乏、精力差、睡眠差等健康问题。而且治疗周期也较西医、中医短,食用者无需中医辨证,配方无明确毒副作用。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在治愈或控制痤疮病情的同时,还能达到服用者体质的改善,健康状况的提升,全身皮肤质地变好,以及一些伴随的健康问题同时得到改善的效果。这是西医、中医治疗痤疮时不具有的附加作用。

例如:102例食用人中,出现体质改善,抵抗力增强的约50%;食用人员自评疲乏缓解,精力增加,注意力改善的约50%。表现在以往易感冒,或感冒后症状重,或易发上呼吸道病毒和细菌混合感染。食用1--2个月后,感冒减少,或感冒后,或上呼吸道感染后症状较以往轻,治疗或不治疗较以往病程缩短。另外,还有80%以上食用者自述服用后肛门排气次数和排气量较以往增加,起初1--5 天屁臭,之后臭味明显降低,大便较以往好排。有便秘者多数有改善,大便异味较以前减轻。屁臭味降低、大便异味减轻说明肠道内有害菌减少,产生的有毒有害物减少,肠道内环境改善。50%左右的服用者面部肤色渐变润泽,随服用时间延长,有的出现面色红润,气色好、皮肤较以前白。有口苦,或口干,或口臭者多数人这些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

我们知道,一般情况下,人体内80%--90%的毒素来源于肠道。肠道微生态平衡有利于消化吸收,维持肠道屏障功能,减少有害菌的生长繁殖,减少细菌毒素的产生,减少毒素吸收,降低人体感染,减轻体内炎性物质反应,保护免疫功能正常,促进机体健康。人可一日无食,而肠道菌不可一日无食。因为肠道菌只能被动地等待共生的宿主进食后才提供它们需要的食物。肠内细菌自身不储备能量,当肠内缺乏供细菌利用的物质时,它们的生长繁殖就会受影响,细菌会以肠粘膜为食,甚至产生细菌之间自噬,导致肠道内环境破坏,引发疾病,影响人体健康。有专家将肠道菌群视为人体的第九大器官系统。肠道菌与人体的共生关系是生物进化的产物,是生物间相互适应的结果,对人体生理机能和健康十分重要。从配方改善食用者便秘,纠正肠功能紊乱,抵抗力增强,免疫调节功能平衡,就足以证明它对肠道微生态平衡具有的明确作用。配方曾与异麦芽寡糖对便秘的改善进行过对比,结果是改善便秘作用强于异麦芽寡糖。异麦芽寡糖属低聚糖,主要作用是供给肠道益生菌营养,改善便秘、提高抵抗力、调节免疫等。

通过上述临床实验可确定,本发明膳食对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有明确作用,而且是由配方原料中所含的膳食纤维、低聚糖和其他有益于肠道益生菌生长繁殖的物质共同作用的结果。

最后,再就背景技术中提出的公开号CN102423073A专利(对比文件1)中记载的配方与本发明的原料组成,通过临床观察进一步分析说明如下:

(1)对比文件1中记载的是以黑芝麻为主要成分,配以茯苓、山楂、枸杞、薏仁、酸枣、莲子、山药、百合、枣、阿胶、玫瑰花、胡萝卜、核桃仁、南瓜子、黑大豆、黑木耳、金银花、海带、桑椹形成基础配方。基础配方还可与药食两用类、蔬菜类、水果类、菌菇藻类、坚果类、杂粮及薯类、其他类共七类组配成复合配方。其功效作用包括:a.便秘 (改善)b.睡眠差及失眠 (改善)c.贫血(改善)d润肤养颜 e.祛斑 f.降血脂 g.痛经 (缓解)。

而本发明的组成原料为:大枣、银耳、绿豆、黑大豆、茯苓、木耳、香菇、枸杞子、黑芝麻、山药、薏苡仁为主,配以葛根、山楂、柠檬、绿茶、百合、马齿苋、蒲公英、桑椹、菊花、裙带菜。其中,大枣、银耳、绿豆、黑大豆、茯苓、木耳、香菇、黑芝麻、山药、薏苡仁、葛根、山楂、柠檬、绿茶、百合、桑椹虽然在对比文件1的基础配方或七类二次配方中有涉及,但是并没有披露由包括这些原料按特定配比所组成的膳食,更没有说明对痤疮有治疗作用,也没提及对其他一些过敏性皮肤病的作用,以及对皮肤质地的改善作用。

(2)通过对食用本发明配方膳食102人中曾经食用过对比文件1配方膳食的36人回顾性调查及个人评价发现,当时8人有面部痤疮,但食用过对比文件1配方膳食后没有明确的改变,说明对比文件1对于痤疮没有治疗作用;36人的皮肤质地和一些过敏性皮肤病均没有得到改善;36人在祛斑、养颜、美白、改善便秘方面没有本配方效果好。

综上,本发明配方是以食疗干预调节人体机能和营养补充共同发挥作用,并同现代医学和中医预防疾病与治疗疾病的用药理念吻合。功能上对痤疮有明确的治疗作用,效果与中西医治疗相同,且无毒副作用,在治疗的同时还改善皮肤质地、祛斑、美白、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等。本发明配方在治疗痤疮和改善人体皮肤质地等方面与现有的中西医比较有明显的优势,配方由食物和既食既药的药食组成,安全性高,作用明确,适应人群广,无明确毒副作用,使用方便,可长期食用,配方原料易得,生物适应性好,易被大众认可接受。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