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方灵芝养生茶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553535阅读:84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保健食品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复方灵芝养生茶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现代社会的人们正受到四面八方而来的污染,有相当一部分人属于中医的“治未病”或现代医学的“亚健康”范畴,机体的自愈能力和免疫功能急速下降。身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尤以五脏六腑为主力,各司其职缺一不可,五脏其中之肝主藏血、疏泄,能调节血液流量和全身气机。而当人体活动时,机体所需血量增加,血液则会由肝脏输送到身体各经脉,以供全身各组织器官所需。肝损伤会最先直接引发血管问题和疾病,进而令各五脏六腑机体功能下降令机体陷入恶性循环,降低机体免疫力。科学研究证明人体每日大约产生10000个左右的癌细胞,正常会由人体免疫系统对付,一般人不会得癌症,但现代人类每分每秒受到四方八面的污染攻击直接降低了人体免疫系统对付癌细胞的能力,再加上适合癌细胞変异的酸性体质,就会大大提高患癌风险。

现代人很少接触野生灵芝,而且被传统意识灌输观念识为灵芝属遥不可及的贵重品。在古代,灵芝生长在人迹罕见的森林深处,非常稀少,且不能人工栽培,使广大百姓对野生灵芝神奇作用的了解很少,而只能望而止步,未能有机会真实了解灵芝。寒、热、温、凉为中药的四气,寒凉属阴,温热为阳,一般按“寒则热之,热则寒之”的原则来进行身体的调理。但其实还有一种特性就是平性、居中,不寒、不热、不凉、不温,灵芝即平性,适合所有人群用于调节身体机能。。食用灵芝不仅要遵循一定的用法用量,而且需要对灵芝进行一系列加工处理,但是掌握灵芝的用法用量以及这一加工处理过程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而且十分不便于操作,因此这给普通消费者带来很大的困扰。目前,以灵芝作为原料的保健食品大多口感不佳,而且灵芝中的有效成分大多损失严重,其药用功效及保健功效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采用多种菌类,能够排除体内毒素、调节代谢平衡,并具有抗自由基、抗氧化、提高机体免疫力的效果的复方灵芝养生茶。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复方灵芝养生茶,其包括:无柄赤芝粉、平盖灵芝粉、云芝粉、桑树桑黄提取物、斑褐孔菌粉;

进一步地,各组份的重量份数为:无柄赤芝粉5-15份、平盖灵芝粉5-15份、云芝粉5-15份、桑树桑黄提取物5-15份、斑褐孔菌粉5-15份;

进一步地,各组份的重量份数为:无柄赤芝粉7-10份、平盖灵芝粉7-10份、云芝粉7-10份、桑树桑黄提取物7-10份、斑褐孔菌粉7-10份;

进一步地,所述复方灵芝养生茶还包括桦褐孔菌粉;

进一步地,所述桦褐孔菌粉按重量份数计为3-7份;

进一步地,所述桦褐孔菌粉按重量份数计为4-6份;

进一步地,所述无柄赤芝粉、平盖灵芝粉、云芝粉、斑褐孔菌粉、桦褐孔菌粉均为经过低温真空微波处理后进行气流粉碎破壁制得;

进一步地,所述桑树桑黄提取物为用醇回流提取、减压浓缩、干燥后得到的粉末。

本发明还公开了上述的复方灵芝养生茶的制备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制备制备除桑树桑黄提取物外的各原料的粉,,根据配方将上述原料混合均匀;

(2)制备桑树桑黄提取物,并与步骤(1)得到的混合物混合均匀;

(3)将步骤(2)得到的混合物进行烘干处理和灭菌处理即得到产品;

进一步地,制备无柄赤芝粉、平盖灵芝粉、云芝粉、桦褐孔菌粉、斑褐孔菌粉为经过低温真空微波处理后进行气流粉碎破壁,制备桑树桑黄提取物的方法为用醇回流提取、减压浓缩、干燥。

无柄赤芝,甘淡、微苦、平、无毒,能补肺益肾、和胃健脾、安神定志、扶正培本,除对癌症、脑溢血、心脏病有疗效之外。还对胃肠、肝脏、肾脏、白血病、神经衰弱、慢性支气管炎等有显著的疗效。此外还有强精、消炎、镇痛、抗菌、解毒、利尿净血等多种作用和功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天然免疫调节剂。

平盖灵芝,微苦、平。具有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消除疲劳.保肝护肝.抑制癌细胞生长,提高睡眠质量,排肠毒、美容,滋补强身以及止痛、清热、化积、止血、化痰,安神的功效,主治食管癌、肺癌、肝癌、鼻咽癌、胰腺癌、急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神经衰弱、肠风泻血、消化不良.风湿性肺结核等,它含有丰富的麦角甾醇、灵芝酸、灵芝多糖、氨基酸、多肽、腺苷、三萜类及多种微量元素,其中有机锗含量高达12380ppm,有机硒含量也很高。两千年前的《神农本草经》把野生灵芝位列上药中之最高品目。并阐明野生灵芝可扶正固本、滋补强壮、延年益寿,且无毒副作用。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也对野生灵芝有详细的记载。野生灵芝含有多种生理活性物质,能够增强人体免疫力,久食可全面提高人体的精、气、神。是老少皆宜的天然补品。食用人群:免疫力低下。便秘、失眠、降三高、急性慢肝炎均可食用。

云芝,称彩云革盖菌或瓦菌,是多孔菌科植物云芝的子实体或菌丝体。云芝是一种大型珍贵药用真菌,常用于抗癌治疗。源自中国的原始森林,于中国东南西北都有分布,寄生于海拔3000米以上的阔叶树和朽木上。归经:肝;脾;肺经。功效:健脾利湿;止咳平喘;清热解毒;抗肿瘤。

桑黄,味苦、性温,利五脏,软坚,排毒,止血,活血,和胃止泻。主治淋病,崩漏带下,症瘕积聚,癖饮,脾虚泄泻。能强化免疫力,促进肝细胞再生,可用于防治慢性肝炎、肝硬化、肝腹水等。能降低和调整血糖浓度,有效的预防及改善糖尿病。能够降低血脂,防止动脉硬化,防止心脑血管病的发生。桑黄提取物能够完全抑制尿酸,对痛风有良好效果。有关研究表明,桑黄及提取物对人体无毒无害,即使长期大剂量服用亦无任何毒副作用。

斑褐孔菌,味辛,性温。能活血通经,被动瘀止痛。用于心痛(心绞痛)、心律失常,以及血瘀闭经、痛经、月经不调和症瘕积聚等症。斑褐孔菌成分复杂,其发酵物中除含较多酚类物质外,还含有多糖物质。采用抗脑垂体后叶素为指标进行筛选,证明多糖为其主要活性成分。在多糖的组分中,主要是半乳糖和木糖。

桦褐孔菌,化学成分有多糖、桦褐孔菌素、桦褐孔菌醇、多种氧化三萜类化合物、栓菌酸、多种羊毛甾醇型三萜类化合物、叶酸衍生物、芳香族的香草酸、丁香酸及γ羟基苯甲酸,还有报道称已分离出单宁化合物、类固醇、生物碱类化合物、黑色素类、低分子多酚类及木质素类化合物.桦褐孔菌含有大量的抗癌、降血压、降血糖、复活免疫作用的植物纤维类多糖体。可以提高免疫细胞的活力,抑制癌细胞扩散和复发,在胃肠内防止致癌物质等有害物质的吸收,并促进排泄。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采用多种菌类,能够排除体内毒素、调节代谢平衡,并具有抗自由基、抗氧化、提高机体免疫力的效果,各组份相辅相成,达到最优的祛病延年、益寿养生的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一种复方灵芝养生茶,按重量份包含以下组份:

无柄赤芝粉10份、平盖灵芝粉10份、云芝粉10份、桑树桑黄提取物7份、斑褐孔菌粉7份。

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经过低温真空微波处理后进行气流粉碎破壁制备无柄赤芝粉、平盖灵芝粉、云芝粉、斑褐孔菌粉,根据配方将上述原料混合均匀;

(2)用醇浓度为80%的正丙醇回流提取2小时、减压浓缩、干燥制备桑树桑黄提取物,并与步骤(1)得到的混合物混合均匀;

(3)将步骤(2)得到的混合物进行烘干处理和灭菌处理即得到产品。

实施例2

一种复方灵芝养生茶,按重量份包含以下组份:

无柄赤芝粉10份、平盖灵芝粉10份、云芝粉10份、桑树桑黄提取物7份、斑褐孔菌粉7份、桦褐孔菌粉4份。

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经过低温真空微波处理后进行气流粉碎破壁制备无柄赤芝粉、平盖灵芝粉、云芝粉、桦褐孔菌粉、斑褐孔菌粉,根据配方将上述原料混合均匀;

(2)用醇浓度为80%的正丙醇回流提取2小时、减压浓缩、干燥制备桑树桑黄提取物,并与步骤(1)得到的混合物混合均匀;

(3)将步骤(2)得到的混合物进行烘干处理和灭菌处理即得到产品。

该配方经过内部试用后,经追踪调查了解如下:

张XX、男、37岁、工职人群,因工作压力引起头痛失眠,经服用该产品三个月后,头痛症状减轻,失眠症状明显好转。

黄女士,女,30岁,家庭主妇,产后引起的过度肥胖,高血脂,脂肪肝,肠胃炎等,经服用此配方2个月,肠胃明显改善,排毒效果甚好,体重有下降。

陈XX,男,48岁,管理阶层人士,失眠体制抵抗力较低容易感冒,经服用该配方三个月后,失眠质量有所改善,感冒次数减少.体制抵抗力有所增加.

孙女士,63岁,退休职工,经常头痛头晕,经服用此配方1个多月后,头不晕不痛,已全治愈。

黄先生,华为职工,36岁,糖尿病患者,经服用三个月后,已经停用處方药。

张女士,58岁,深圳南油集团退休经理,患有肿瘤,经服用此配方三个月后,肿瘤缩小,精神状态好。

李先生,29岁,酒店经理,患有先天性支气管炎,偶尔头痛失眠,经服用2个月后,症状有所改善,头痛失眠大大改善。

霍女士,39岁,中国银行经理,月经不调,血量不足,产后更伴有妇科炎症,经服用两个月后,月经正常,炎症减少。

余先生,61岁,派出所退休民警,三高人士,尿酸超标严重,经服用三个月后。尿酸症状已无再复发迹象,血脂基本回复正常指标,血压正常。身体状态好。

华先生,56岁,公安局局长,三高,尿酸高,失眠头痛,掉头发,经服用三个月后,尿酸状态已无复发迹象,血脂血压正常,睡眠状态良好,无头痛。

上述实施例只是为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是在于让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是根据本发明内容的实质所作出的等效的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