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死亡动物的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659047发布日期:2018-06-12 17:13阅读:53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死亡动物的环保处理的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死亡动物的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据资料显示(王兴平,2011),我国畜禽传染病有200多种,每年因各类疾病引起猪的死亡率为8%~12%,家禽的死亡率约12%~20%,牛死亡率约为2%~5%,羊死亡率约为7%~9%,其他家畜死亡率约为2%以上,其中因传染病和寄生虫病死亡的占一半以上。全国每年因动物死亡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400亿元以上,因饲料、人工、药物浪费等所致的间接经济损失在1000亿元以上。

2013年10月15日,农业部以农医发〔2013〕34号印发《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规范所称无害化处理,是指用物理、化学等方法处理病死动物尸体及相关动物产品,消灭其所携带的病原体,消除动物尸体危害的过程。规范无害化处理的方法包括焚烧法、化制法、发酵法和掩埋法四种方法,其中焚烧法和掩埋法只能实现无害化处理,并且处理过程中的废气含有恶臭气体如:氨、三甲、硫化氢、甲硫氢、甲硫醇、甲硫醚、二甲二硫、二硫化碳等产生二次污染,而且焚烧法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处理成本高;因重大动物疫病及人畜共患病死亡的动物尸体和相关动物产品,不得使用发酵法进行处理,限制了其使用范围;而化制法的产品如直接饲喂畜禽,有同源性风险,也被国家明令禁止,只能用于堆肥作为有机肥,附加值很低。

CN106001054A 公开了一种利用黑水虻处理病死畜禽的方法,该方法通过对病死畜禽进行分解,然后高温杀菌烘干,经压榨处理后得到油脂和剩余物料,把剩余物料粉碎后添加混合料制成饲料原料,将饲料原料喂养黑水虻,最后将黑水虻虫体和剩余残渣分离,黑水虻可作为饲料或提供提炼油酯,剩余残渣用于制作有机肥。CN104907317A 公布了一种病死猪蝇蛆生态处理方法,该方法通过将病死猪经过沸水浸泡处理后,添加适量菌糠配置成养殖蝇蛆的病死猪培养料,再将孵化成幼虫的蝇蛆按一定比例接种到病死猪培养料上,培养3-4天蝇蛆成熟后,即可收货蝇蛆作为蛋白饲料原料,收获的残料再通过进一步堆肥发酵,经风干大幅减少水分后进行粉碎,即可直接作为养分丰富的生物有机肥料使用。

自然界中,已经定名的昆虫大约100万种,而腐食性昆虫的种类大概占昆虫种类的17.3%,其中,具有规模化处理有机废弃物潜力的昆虫有:双翅目的蝇蛆、虻类和蚊类,等翅目昆虫(白蚁),鞘翅目的金龟甲、埋葬甲和隐翅甲等。腐生性昆虫可工厂化处理畜禽粪便、餐厨垃圾、作物秸秆、动物尸体、屠宰场和食品加工厂的下脚料等。雷朝亮等(2013),认为蝇蛆作为工厂化处理有机废物的首选种类有很大的优势,但是蝇蛆工厂化处理死亡动物具有明显的缺点:(1)需要添加一定量的辅料如锯末、秸秆、粪便等,增加了生产成本;(2)蝇蛆不能将有机质完全吃掉,剩余的有机质处理仍需要大量费用;(3)蝇蛆分离困难;(4)蝇蛆的养殖需要较高的温度,在北方冬季实现困难。

因此,急需一种方法,既能够无害化处理死亡动物,又能够实现死亡动物的资源回收利用,形成较高附加值的产品。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死亡动物的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方法。该方法通过收集死亡动物,高温湿热处理,粉碎,饲喂蜚蠊,收集蜚蠊虫体、卵鞘,灭菌,干燥,成为蛋白饲料原料,蜚蠊粪便进行堆肥后作为农业有机肥。该方法按照《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的化制法将死亡动物无害化处理,处理后的产物经蜚蠊类昆虫生物转化为蛋白饲料原料进而资源化利用,整个过程实现了死亡动物的无害化、资源化循环利用,降低了整个处理过程的成本。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死亡动物的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收集死亡动物,高温湿热处理,粉碎,饲喂蜚蠊,收集蜚蠊虫体、卵鞘,灭菌,干燥,成为蛋白饲料原料,蜚蠊粪便进行堆肥后作为农业有机肥。

所述的死亡动物为农业养殖饲养的畜禽、特种养殖动物的完整或部分躯体。

本发明的特点还有:

所述的高温湿热处理为温度≥100℃,压力≥0.05MPa(绝对压力),处理时间≥30min。

作为优选,所述的高温湿热处理为温度为100-150℃,压力为0.05-0.5MPa(绝对压力),处理时间为30-60分钟。

死亡动物粉碎粒径应不大于3cm,添加植物源辅料混合饲喂蜚蠊;所述的植物源辅料为秸秆、草叶、锯末、麸皮、豆渣中的至少一种,添加量不超过30%。

所述的灭菌包括物理灭菌法和化学灭菌法,无菌保证水平(SAL)不高于10-3。其中物理灭菌法包括湿热灭菌、干热灭菌、辐照灭菌;化学灭菌法包括采用乙醇、异丙醇、苯酚、甲醛、戊二醛、过氧化氢、环氧乙烷灭菌。

所述的堆肥为高温堆肥,具体温度为50-65℃,以杀灭其中的病菌、寄生虫卵等。

所述蜚蠊平均每天的病死动物的转化处理量不少于饲养室蜚蠊重量的1%,优选为1%-18%,进一步优选为2%-15%。

蜚蠊转化处理病死动物的饲养室采用带立向隔片的养殖架,每米的隔片数量为10~120张,更优选为25~75张。

蜚蠊转化处理餐厨垃圾的饲养室中,按照单层饲养室面积,蜚蠊的饲养重量应为0.5kg/m2~250kg/m2,更优选为1kg/m2~200kg/m2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该过程经过高温湿热处理将死亡动物的病原菌、病毒等杀灭,在蜚蠊类灭菌过程中,用物理或化学方法灭菌可二次将产品的病原菌、病毒等杀灭,更符合病原菌/病毒灭杀至少需要两次灭菌的要求,产品更加安全。

(2)整个过程实现了死亡动物的无害化、资源化循环利用,降低了整个处理过程的成本。

(3)提高了整个处理过程产品的附加值,蜚蠊类昆虫的粗蛋白含量可达60%以上,是媲美秘鲁鱼粉的高蛋白饲料原料。

总之,本发明按照《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的化制法将死亡动物无害化处理,处理后的产物经蜚蠊类昆虫生物转化为蛋白饲料原料进而资源化利用,整个过程实现了死亡动物的无害化、资源化循环利用,降低了整个处理过程的成本。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阐述,以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了解本发明,但并不因此限制本发明。

实施例1

收集养殖场死亡的肉鸡,,高温湿热处理,处理温度100℃,压力0.1MPa(绝对压力),处理时间30min,粉碎至粒径不大于3cm,管道输送饲喂德国小蠊,饲养室中采用竖立的隔片养殖架,每米的隔板数量约为90张,单层饲养室中,每平方米饲养德国小蠊200kg,平均每天处理死亡肉鸡的重量是饲养蜚蠊重量的8%,饲养3个月,收集德国小蠊,灭菌处理,灭菌采用75%乙醇将德国小蠊浸泡60min,沥干后,于50~60℃干燥,即得蛋白饲料原料。收集德国小蠊的粪便,在温度50~60℃高温堆肥6天即为有机肥。

结果表明:每处理1吨死亡动物,可以获得180kg德国小蠊干燥的虫体,约140kg有机肥。经检测德国小蠊虫体的粗蛋白含量约为65.6%,脂肪约为16.7%,微生物检测未检出致病菌。

实施例2

收集养殖场死亡的猪,高温湿热处理,处理温度135℃,压力0.3MPa(绝对压力),处理时间60min。粉碎到3cm以下。加入质量分数10%的秸秆,混合均匀饲喂蜚蠊。饲养室中采用竖立的隔片养殖架,每米的隔板数量约为30张,单层饲养室中,每平方米饲养美洲大蠊(成虫为主)50kg,饲养室温度控制在25℃~32℃,湿度控制在60%~95%,平均每天处理死亡猪的重量是饲养蜚蠊重量的4%,饲养6个月,捕捉美洲大蠊,收集美洲大蠊卵鞘,灭菌处理,灭菌采用121℃,压力0.21MPa(绝对压力),处理时间60min,灭菌后,于70~80℃干燥,即得蛋白饲料原料。收集美洲大蠊的粪便,在温度55~65℃高温堆肥5天即为有机肥。

结果表明:每处理1吨死亡动物,可以获得约135kg美洲大蠊干燥的虫体,约150kg有机肥。经检测美洲大蠊虫体的粗蛋白含量约为63.1%,脂肪约为17.2%,微生物检测未检出致病菌。

实施例3

收集养殖场死亡的牛,高温湿热处理,处理温度121℃,压力0.21MPa(绝对压力),处理时间40min,粉碎到3cm以下,饲喂东方蜚蠊饲养室中采用竖立的隔片养殖架,每米的隔板数量约为50张,单层饲养室中,每平方米饲养东方蜚蠊成虫为主)100kg,饲养室温度控制在25℃~32℃,湿度控制在60%~95%,每天处理死亡动物的重量是饲养蜚蠊重量的10%,饲养6个月,收集东方蜚蠊,于40~50℃干燥,灭菌处理,灭菌采用辐射灭菌,灭菌剂量25kGy,灭菌后即得蛋白饲料原料。收集蜚蠊的粪便,在温度55~65℃高温堆肥5天即为有机肥。

结果表明:每处理1吨死亡动物,可以获得约165kg蜚蠊干燥的虫体,约145kg有机肥。经检测土元虫体的粗蛋白含量约为65.4%,脂肪约为16.8%,微生物检测未检出致病菌。

实施例4

收集养殖场死亡的鸭子,高温湿热处理,处理温度135℃,压力0.3MPa(绝对压力),处理时间60min,粉碎至粒径不大于2cm,加入质量分数5%豆渣混合均匀,饲喂日本大蠊。饲养室中采用竖立的隔片养殖架,每米的隔板数量约为60张,单层饲养室中,每平方米饲养日本大蠊成虫为主)150kg,饲养室温度控制在25℃~32℃,湿度控制在80%~95%,平均每天处理死亡鸭子的重量是饲养蜚蠊重量的5%,饲养6个月,收集日本大蠊,收集日本大蠊,收集卵鞘,灭菌处理,灭菌采用过氧化氢熏蒸,温度为常温,处理时间240min,灭菌后,于50~60℃干燥,即得蛋白饲料原料。收集日本大蠊的粪便,在温度50~65℃高温堆肥6天即为有机肥。

结果表明:每处理1吨死亡动物,可以获得约175kg日本大蠊干燥的虫体,约160kg有机肥。经检测日本大蠊虫体的粗蛋白含量约为65.7%,脂肪约为18.9%,微生物检测未检出致病菌。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