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茶流水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04024阅读:58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炒茶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炒茶流水线。



背景技术:

目前茶叶的制作包含很多道工序,其中炒茶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道工序,而且炒茶工序需要分多次进行,每次炒茶之前都需要将茶叶降温,不同的炒茶工序之间需要大量的时间来重复降温动作,浪费时间和精力,炒茶工序之间无法做到有序衔接、连贯加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炒茶流水线,解决目前炒茶工序时间花费多、连续性差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这种炒茶流水线,包括炒茶机,炒茶机依次间隔排列,炒茶机之间设有斜向上的传送带,传送带首端位于炒茶机的出口处下方,传送带尾端与下一台炒茶机的入口处相配合,传送带上设有若干传送单元,传送带为网格材料一体结构,传送带上固定有若干风扇。这样设置后,各个炒茶机之间由传送带连接,传送带将前一个炒茶机出来的茶叶输送到下一个炒茶机的进料口,而且传送带上的各个传送单元将茶叶均匀分配,各个传送单元内茶叶量保持一致,传送单元的移动速度受到精确控制,既一个传送单元从底部到顶部的时间刚好满足一个炒茶周期,在传送单元移动过程中通过风扇使茶叶快速降温,节约茶叶降温时间,整个流水线做到连续工作。

进一步改善,传送单元为传送格,传送格由若干垂直立于传送带上的挡板分隔而成。传送格由挡板组成,这样就与传送带连为一体,传送格在传送带移动过程中逐渐向上移动到指定位置并循环往复。

进一步改善,传送单元为传送框,传送框首尾衔接设置,传送框端面上分风扇位于布有透气孔。传送框作为传送单元,既可以单个独立使用,也可以多个首尾衔接使用,增加了实用性,而且传送框上的透气孔利于散热,使用效果好。

进一步改善,风扇位于传送带之间,风扇出风口对着传送单元底部。风扇位于传送带之间,从传送单元底部出风,最大速度降低茶叶的温度。

进一步改善,风扇位于传送带侧端,风扇出风口对着传送单元侧端。风扇位于传送带侧端,从侧端对着传送单元出风,加快散热。

进一步改善,传送带由金属网一体制成结构。金属网不仅结构牢固而且其上布满小孔,小孔有利于通风换气,加快茶叶散热,避免茶叶发生回潮。

进一步改善,传送单元宽度大于炒茶机宽度。传送单元宽度大于炒茶机,这样可以确保炒茶机出来的茶叶都掉落到传送单元内,避免茶叶掉落到外部造成浪费。

进一步改善,传送带通过传送辊与电机相连。这样设置后,传送带就能实现自动化运转,提高传送带的传送效率。

本实用新型有益的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合理、紧凑,通过传送带将各个炒茶机连接起来用于传输茶叶,传送带上的传送单元移动速度与炒茶速度配合,使炒茶机做到连续工作,大大提高工作效率,适于推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炒茶机1,传送带2,挡板3,传送单元4,风扇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参照附图:本实施例中的这种炒茶流水线,包括炒茶机1,炒茶机1依次间隔排列,炒茶机1之间设有斜向上的传送带2,传送带2首端位于炒茶机的出口处下方,传送带2尾端与下一台炒茶机的入口处相配合,传送带2上设有若干传送单元4,传送带2为网格材料一体结构,传送带2上固定有若干风扇5。

传送带2由金属网一体制成结构。

传送单元4宽度大于炒茶机1宽度。

传送带2通过传送辊与电机相连。

实施例一:传送单元4为传送格,传送格由若干垂直立于传送带2上的挡板3分隔而成。

实施例二:传送单元4为传送框,传送框首尾衔接设置,传送框端面上分布有透气孔。

实施例三:风扇5位于传送带2之间,风扇5出风口对着传送单元4底部。

实施例四:风扇5位于传送带2侧端,风扇5出风口对着传送单元4侧端。

实施例五:风扇5位于传送带2之间,风扇5出风口对着传送单元4底部,传送带2侧端也设有风扇,风扇5出风口对着传送单元4侧端。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通过参考优选的实施例进行了图示和描述,但是,本专业普通技术人员应当了解,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可作形式和细节上的各种各样变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