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杀青理条机的分料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36733阅读:440来源:国知局
一种杀青理条机的分料机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杀青理条机的分料机构。



背景技术:

茶叶的加工流程一般包括摊凉、杀青、理条、烘干、提香等, 其中在茶叶理条过程中,位于理条槽框的入料端处的布料盘上方布置一料斗或料管,通过限制料斗的出口宽度来控制茶叶的下落速度。

上述技术方案存在的缺陷是:由于料斗的出口尺寸较小,极易发生 堵塞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些茶企是将料斗的出口尺寸加大,然后通过人工方式将布料盘上的茶叶拨弄开来,以确保茶叶均匀分置到理条槽框的各理条槽内,采用人工拨料的方法不仅劳动强度大,加工效率低,而且对茶叶成品的质量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该方法难以在茶叶加工工艺中广泛应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杀青理条机的分料机构,以解决上述问题。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杀青理条机的分料机构,包括理条槽框和与理条槽框对应的进料斗;所述进料斗的出料口安装有限量板,限量板上开设有多个导流口;所述进料斗内还安装有多个导流结构,每个导流结构位于相邻两个导流口之间,相邻两个导流结构之间形成茶叶流道。

进一步的,所述茶叶流道沿流通方向逐渐变小。

进一步的,所述导流结构为竖向设置的引流板,且引流板为压型钢板,引流板的横截面为梯形状。

进一步的,所述进料斗底面还嵌设有多个磁条,且多个磁条均匀分布在进料斗的底面。

进一步的,所述理条槽框内均匀设置有多个理条槽,每个理条槽的入口与导流口对接。

进一步的,所述进料斗倾斜设置,且进料斗的下端铰接设置有支撑装置,且支撑装置的另一端固定在理条槽框上。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装置为可伸缩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使进料斗内的茶叶在通过导流口之前通过导流结构进行均匀导流,使通过每个导流口内的茶叶分散均匀,有效避免茶叶堵塞在导流口处,使进入到各个理条槽内的茶叶分散更加均匀。进料斗内嵌设的磁条能有效将茶叶中的铁碎末行分离。

进料斗倾斜设置主要是方便进料斗内的茶叶进入到理条槽框内,而支撑装置主要是用于支撑进料斗,同时支撑装置、进料斗、理条槽框共同形成三角形结构,使整个结构更加稳固;而支撑装置为可伸缩结构主要是方便对进料斗的倾斜角度进行调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杀青理条机的分料机构的结构图;

图2是图1中导流结构的结构图;

附图中标记及相应的零部件名称:

1、理条槽框,11、理条槽,2、进料斗, 3、限量板,4、导流口,5、导流结构,51、立架,52、引流板,6、磁条, 7、支撑装置,8、茶叶流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子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杀青理条机的分料机构,包括理条槽框1和与理条槽框1对应的进料斗2;所述进料斗2的出料口安装有限量板3,限量板3上开设有多个导流口4,限量板3用于对进料斗2内的茶叶均匀分散,使分散的茶叶通过导流口4进入到理条槽框1内;所述进料斗2内还安装有多个导流结构5,每个导流结构5位于相邻两个导流口4之间,相邻两个导流结构5之间形成茶叶流道8,使茶叶流道8的出口与导流口4对接,使茶叶在进入导流口4之前,通过导流结构5导流进入到茶叶流道8后再通过导流口4,能有效避免导流口4处茶叶堵塞。

如图2所示,所述茶叶流道8沿流通方向逐渐变小,方便茶叶进入到茶叶流道8内,能有效防止茶叶堆积、堵塞在茶叶流道8内。导流结构5为竖向设置的引流板52,且引流板52为压型钢板,引流板52的横截面为梯形状,引流板52的横截面还可以为V型。具体为,引流板52通过立架51固定在进料斗2上,立架51固定在进料斗2的底面上,且立架51与进料斗2底面垂直,引流板52竖直固定在立架51上。

立架51为L型,立架51的水平部通过螺钉与进料斗2底面固定,立架51的垂直部通过螺钉与引流板52固定,一方面方便将立架51固定安装在进料斗2上,另一方面方便将引流板52安装在立架51上。所述进料斗2底面还嵌设有多个磁条6,且多个磁条6均匀分布在进料斗2的底面,避免茶叶中掺杂有铁末,能有效清除茶叶中的铁末。

所述理条槽框1内均匀设置有多个理条槽11,每个理条槽11的入口与导流口4对接,分散后的茶叶均匀的进入到理条槽11内,使每个理条槽11内的茶叶均匀,同时使通过导流口4的茶叶能直接进入到理条槽11内。所述进料斗2倾斜设置,进料斗2的倾斜角度为10°~60°,且进料斗2的下端铰接设置有支撑装置7,且支撑装置7的另一端固定在理条槽框1上,使支撑装置7、理条槽框1、进料斗2形成三角形结构,使结构更加稳固。所述支撑装置7为可伸缩结构,方便根据不同的情况对进料斗2的倾斜角度进行调节。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