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芡实壳制备饲料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314616阅读:64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农业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芡实壳制备饲料的方法。

技术背景

芡实,属睡莲科芡实属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广泛分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主要产于中部和南部地区。芡实的种仁营养丰富,淀粉和蛋白质含量高,且脂肪含量低,芡实富含各类矿质元素、氨基酸和维生素,此外芡实还含有甾醇类、黄酮类、环肽类和脑苷脂类等活性成分。芡实是药食两用,除了是很好的食材外,还具有抗氧化、提高肌体免疫力等功效。芡实外层为芡实壳,在芡实加工利用过程中,大量的芡实壳成为废料,芡实壳中含有多种微量金属元素和油酸、亚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还含有多酚类物质。很多农民把芡实壳作为一种普通燃料,其价值没有很好的开发和利用,既浪费了芡实壳资源还破坏了环境。

发明具体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提供一种利用芡实壳制备饲料的方法,解决了传统芡实壳得不到充分利用,且饲料添加剂在采用的原料上存在较多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具体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利用芡实壳制备饲料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将芡实壳进行预处理:对芡实壳干燥后进行粉碎,粉碎后的芡实壳的粒度为30~50目;

(2)按质量百分比计,取玉米25~30%、米糠粕15~20%、鱼粉5~10%以及水混合均匀后粉碎成粒度为30~40目的粗粉;

(3)将步骤(1)制得的芡实壳和步骤(2)制得的粗粉混合即得所述饲料,所述芡实壳和所述粗粉的质量配比为1:1~1:3。

进一步的,步骤(1)中所述芡实壳的干燥方式为烘干,温度为40~60℃,压力为常压。

进一步的,步骤(2)所述粗粉含水量<10%。

进一步的,所述芡实壳和所述粗粉的质量配比为1:2。

有益效果:

通过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利用芡实壳制备饲料的方法,解决了传统芡实壳得不到充分利用,且饲料添加剂在采用的原料上存在较多的问题,本发明利用大量废弃且污染环境的芡实壳制造饲料添加剂,制得的饲料具有无污染、毒副作用小、生产成本低等优点。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实施例,对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1

一种利用芡实壳制备饲料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芡实壳进行预处理:对芡实壳烘干后进行粉碎,粉碎后的芡实壳的粒度为30目;烘干温度为45℃,压力为常压;

(2)按质量百分比计,取玉米25%、米糠粕15%、鱼粉5%以及水混合均匀后粉碎成粒度为30目的粗粉;所制得的粗粉含水量为8%;

(3)将步骤(1)制得的芡实壳和步骤(2)制得的粗粉混合即得所述饲料,所述芡实壳和所述粗粉的质量配比为1:1。

实施例2

一种利用芡实壳制备饲料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芡实壳进行预处理:对芡实壳烘干后进行粉碎,粉碎后的芡实壳的粒度为40目;烘干温度为50℃,压力为常压;

(2)按质量百分比计,取玉米28%、米糠粕18%、鱼粉8%以及水混合均匀后粉碎成粒度为35目的粗粉;所制得的粗粉含水量为5%;

(3)将步骤(1)制得的芡实壳和步骤(2)制得的粗粉混合即得所述饲料,所述芡实壳和所述粗粉的质量配比为1:2。

实施例3

一种利用芡实壳制备饲料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芡实壳进行预处理:对芡实壳烘干后进行粉碎,粉碎后的芡实壳的粒度为50目;烘干温度为60℃,压力为常压;

(2)按质量百分比计,取玉米30%、米糠粕20%、鱼粉10%以及水混合均匀后粉碎成粒度为40目的粗粉;所制得的粗粉含水量为9%;

(3)将步骤(1)制得的芡实壳和步骤(2)制得的粗粉混合即得所述饲料,所述芡实壳和所述粗粉的质量配比为1:3。

通过上述方法制得的饲料具有无污染、毒副作用小、生产成本低等优点,有利于推广使用。

以上所述仅为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企图据以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之限制,是以,凡有在相同之发明精神下所作有关本发明之任何修饰或变更,皆仍应包括在本发明意图保护之范畴。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一种利用芡实壳制备饲料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芡实壳进行预处理:对芡实壳干燥后进行粉碎,粉碎后的芡实壳的粒度为30~50目;(2)按质量百分比计,取玉米25~30%、米糠粕15~20%、鱼粉5~10%以及水混合均匀后粉碎成粒度为30~40目的粗粉;(3)将步骤(1)制得的芡实壳和步骤(2)制得的粗粉混合即得所述饲料,所述芡实壳和所述粗粉的质量配比为1:1~1:3。本发明解决了传统芡实壳得不到充分利用,且饲料添加剂在采用的原料上存在较多的问题,本发明利用大量废弃且污染环境的芡实壳制造饲料添加剂,制得的饲料具有无污染、毒副作用小、生产成本低等优点。

技术研发人员:高岳;司文会;余雁;徐良;阙小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技术研发日:2017.02.23
技术公布日:2017.10.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