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熏制品加工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蒸熏炉。
背景技术:
腊味肉制品是一种采用传统保存食物方法加工出来的产品,在我国长江流域及至世界各地广为流传。目前食用腊味肉制品主要有两种来源,一种是乡村冬季柴火传统熏制,二种是工厂制成的熏制品。乡村冬季柴火传统熏制品口味香纯、口感好、食用安全,但它存在一些缺点:是产量低、季节性限制,需要消耗大量木料,费时费力,人为影响质量因素高,同时还存在火灾隐患。工厂熏制品虽然产量高、工时费用较低,但普通使用烟熏剂,其口感口味不如柴火传统熏制品,且消费者对其熏制品大都担心食用安全。而且目前的蒸熏炉结构不合理,不能实现恒温熏制模式,也不能根据熏制品对湿度的不同要求实现加湿蒸熏,影响熏制品口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的上述不足和缺陷,提供一种适用于工厂生产熏制品的蒸熏炉,以解决上述问题。
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蒸熏炉,包括熏制室,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熏制室的底部一侧设置有与发烟装置连接的进烟口,所述进烟口上设置有进烟调节阀和温度传感器,所述熏制室的内部设置有挂物架,所述熏制室的顶部设置带有高压阀的高压蒸汽加热盘管、进气阀、排气阀、下吹鼓风机、低压蒸汽阀、压力表,所述低压蒸汽阀上连接有用于增加所述熏制室内湿度的增湿阀,所述熏制室的内腔还设置有湿度传感器,该蒸熏炉还包括与所述高压阀、进气阀、排气阀、下吹鼓风机、低压蒸汽阀、增湿阀、进烟调节阀、湿度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连接的plc控制装置。
由于采用了如上的技术方案,当温度传感器感应到熏制室内的温度到达预定温度范围时,通过plc控制装置使得高压阀、进气阀、排气阀、下吹鼓风机、低压蒸汽阀、增湿阀、进烟调节阀关闭,保证熏制室内温度恒定熏制,避免出现熏制室内温度过高产生明火,影响产品质量。当温度传感器感应到熏制室内的温度小于预定温度范围时,通过plc控制装置使得高压阀、下吹鼓风机、进烟调节阀打开,使得烟在熏制室内循环熏制。再者,在熏制过程中根据湿度传感器感应熏制室内的湿度,进而通过plc控制装置使得低压蒸汽阀和增湿阀打开,为熏制室内增加湿度,改善产品口味。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参见图1所示的一种蒸熏炉,包括熏制室1000,在熏制室1000的底部一侧设置有与发烟装置连接的进烟口1010,本实施例中的发烟装置可为柴火发烟装置,或者现有技术一般的发烟装置。进烟口1010上设置有进烟调节阀1011和温度传感器1012。熏制室1000的内部设置有挂物架1020,用于悬挂腊肠、腊肉等熏制品。
熏制室1000的顶部设置带有高压阀1110的高压蒸汽加热盘管1100、进气阀1200、排气阀1300、下吹鼓风机1400、低压蒸汽阀1500、压力表1600,低压蒸汽阀1500上连接有用于增加熏制室1000内湿度的增湿阀1700,熏制室的内腔还设置有湿度传感器1800,该蒸熏炉还包括与高压阀1110、进气阀1200、排气阀1300、下吹鼓风机1400、低压蒸汽阀1500、增湿阀1700、进烟调节阀1011、温度传感器1012和湿度传感器1800连接的plc控制装置。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如下:
将需要熏制的熏制品悬挂在挂物架1020上,关闭密封门,然后关闭进气阀1200、排气阀1300、低压蒸汽阀1500、增湿阀1700,开启高压阀1110、进烟调节阀1011和下吹鼓风机1400,使得熏制室1000内升温和进烟,在下吹鼓风机1400的作用下循环熏制。当温度传感器1012感应到熏制室1000内的温度到达预定温度范围时,通过plc控制装置使得高压阀1110、进气阀1200、排气阀1300、下吹鼓风机1400、低压蒸汽阀1500、增湿阀1700、进烟调节阀1011关闭,保证熏制室1000内温度恒定熏制,避免出现熏制室100内温度过高产生明火,影响产品质量。当温度传感器1012感应到熏制室1000内的温度小于预定温度范围时,通过plc控制装置使得高压阀1110、下吹鼓风机1400、进烟调节阀1011打开,使得烟在熏制室1000内循环熏制。再者,在熏制过程中根据湿度传感器1800感应熏制室内的湿度,进而通过plc控制装置使得低压蒸汽阀1500和增湿阀1700打开,为熏制室内增加湿度,改善产品口味。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