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具体为一种一种食用沙蚕及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市面上目前的沙蚕的吃的方式都是餐饮或加工成保健食品,原有这样方式惠及大众,也不便于全面发挥沙蚕的功效,不能方便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食用沙蚕及制备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食用沙蚕,其组成包括:干红枣、干枸杞、香菜、沙蚕,所述的食用沙蚕的重量克数为:干红枣1-5克、干枸杞1-5克、香菜1-2克、沙蚕为96-99克。
优选的,所述的食用沙蚕,所述的食用沙蚕的重量克数为:干红枣1克、干枸杞1克、香菜1克、沙蚕为96克。
优选的,所述的食用沙蚕,所述的食用沙蚕的重量克数为:干红枣5克、干枸杞5克、香菜2克、沙蚕为99克。
优选的,所述的食用沙蚕,所述的食用沙蚕的重量克数为:干红枣3克、干枸杞3克、香菜1.5克、沙蚕为97.5克。
优选的,所述的食用沙蚕的制备方法,首先前处理:选用新鲜或冻藏、冷冻时间不超过1个月的沙蚕作为原料,冷冻温度控制在-20℃,经冷藏、冷冻后的沙蚕需解冻,去拣剔、清洗,去须,剥除杂质,制得沙蚕仁,备用;然后进行冷却干燥:将经过前处理制得沙蚕仁,进行冷却干燥,冷却温度控制在-40℃--60℃,进行冷却干燥的沙蚕茶通过设备粉碎成粉,然后进行筛分,筛分目数为100目,粉碎成粉,以及经过筛分后的沙蚕,进行手用滤纸袋包装制成,即得成品,即得成品的沙蚕茶,只需要浇开沸水,即冲就可以形成即喝的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沙蚕袋泡茶里的香菜添加到沙蚕里一起冲泡,可去腥增味道,可补脾益气,可开胃消食,可健脾宽中,祛风解毒,可增强免疫。沙蚕袋泡茶,把净化干净的沙蚕放进真空冷冻干燥机里干燥到百分之五的含水量后,粗粉碎过筛备用,本沙蚕袋泡茶有两种,一种由沙蚕百分百原味的袋泡茶,一种由沙蚕百分之九十,香菜百分之十组成的调味沙蚕袋泡茶,将以上两种袋泡茶,每袋总重五克,装进茶袋后封好口,再把茶袋装进小铝膜包中封好口,再把封好口的小铝膜包每10小包装进一个大铝膜包中,封好口,
经过净化后的沙蚕也就在活的时候能排出它肠道里的杂质及其它异味,然后才进行冷冻干燥,把水份通过零下40至60度的设备冷干到含水量只有8%,这样工艺能保持沙蚕营养不流失,做成袋泡茶形式用开水一冲就能象茶叶一样把它营养冲出来,能够做又营养又方便使用,这样工艺结合袋泡茶形式,做到营养又方便,
净化流程,先在统货的沙蚕中,挑选成熟度饱满的沙蚕也就是它累积不饱和和脂肪酸含量高的沙蚕,第二步营造一个环境让它不应激在一定水温里生存让它自动把体内的及肠道的垃圾排出经过多次换来,经抽样检查沙蚕体内干净,就可以进行第散步冷冻干燥机器进行冷干让沙蚕不知不觉的睡着一样,只有把沙蚕体内的水份吸干各营养及血液还锁在沙蚕体内,这样没有水份冷冻干燥沙出锅时只有百分之八的含水量,经过粗碎就像茶叶性质,以袋泡茶的形式用开水冲就能萃取出它的原始营养出来,如果不粗碎它用开水泡五分钟你可到经水还原回来的傢活的沙蚕一样,方便又营养又健康又美容。这样制备方式沙蚕不容易变质,延长保质期。使沙蚕营养得到完整保存,不流失。有助于人体容易吸收沙蚕功效。弄成沙蚕茶,供携带与即食方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实施例1:
一种食用沙蚕,其组成包括:干红枣、干枸杞、香菜、沙蚕,所述的食用沙蚕的重量克数为:干红枣1-5克、干枸杞1-5克、香菜1-2克、沙蚕为96-99克。
实施例2:
根据实施例1所述的食用沙蚕,所述的食用沙蚕的重量克数为:干红枣1克、干枸杞1克、香菜1克、沙蚕为96克。
实施例3:
根据实施例1或2所述的食用沙蚕,所述的食用沙蚕的重量克数为:干红枣5克、干枸杞5克、香菜2克、沙蚕为99克。
实施例4:
根据实施例1或2或3所述的食用沙蚕,所述的食用沙蚕的重量克数为:干红枣3克、干枸杞3克、香菜1.5克、沙蚕为97.5克。
实施例5:
根据实施例1或2或3或4所述的食用沙蚕的制备方法,首先前处理:选用新鲜或冻藏、冷冻时间不超过1个月的沙蚕作为原料,冷冻温度控制在-20℃,经冷藏、冷冻后的沙蚕需解冻,去拣剔、清洗,去须,剥除杂质,制得沙蚕仁,备用;然后进行冷却干燥:将经过前处理制得沙蚕仁,进行冷却干燥,冷却温度控制在-40℃--60℃,进行冷却干燥的沙蚕茶通过设备粉碎成粉,然后进行筛分,筛分目数为100目,粉碎成粉,以及经过筛分后的沙蚕,进行手用滤纸袋包装制成,即得成品,即得成品的沙蚕茶,只需要浇开沸水,即冲就可以形成即喝的茶。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