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红茶的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3428744阅读:464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茶工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红茶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红茶是我国生产和出口的主要茶类之一,红茶属全发酵茶,因其干茶色泽和冲泡的茶汤均以红色为主调,故名红茶。红茶的产量和销量是茶类中较大的一种,红茶的制备经过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工艺处理,使得绿叶变成暗红色而得。传统工艺制成的红茶容易造成茶叶口感酸涩,滋味过浓,汤色发暗,叶底乌黑黯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红茶的制备方法,能够全面提升了红茶在色、香和口感上的品质,其产品质量等级高,可以满足消费者越来越高的品味需求。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红茶的制备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1)选料:

选取每年四月上旬至五月底进行采摘,采取两叶一芽的采摘方式,清晨6~8点进行采摘,放于竹篓内,并将竹篓整齐安放于事先在茶山上挖好的人工洞内,下午5~6点将茶叶运回;

(2)晾青:

将步骤(1)采摘的茶叶放于20℃~25℃的室内茶叶摊晾架上按3~5厘米的厚度进行均摊,摊晾8~10小时,晾至含水量55%~65%时,鲜叶萎凋,叶面颜色变深,叶片变软;

(3)揉捻:

将晾青后的茶叶按轻--重--轻工序进行揉捻,每步工序各揉捻15分钟,重复两遍,每遍全程45分钟;

(4)摊晾发酵:

将揉捻后的茶叶放置箩筐上,平铺厚度6~8厘米,用纯棉布覆盖,在25℃~30℃的自然温度下摊晾发酵5~7小时,每隔60~80分钟对茶叶进行翻动一次;

(5)干燥:

将发酵后的叶片于100℃~110℃下初烘,烘至含水量为55%~60%,室温摊凉40~50分钟后置于炒茶容器内,于85-90℃温度下炒干,直至含水量为10%,低温慢烘至足干即可。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3)揉捻温度环境为10℃~20℃。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4)发酵室空气湿度控制在85%~90%。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发明将茶叶通过选料、晾青、揉捻、摊晾发酵和干燥等工艺处理,并对其工艺参数条件的控制,使得采用本发明加工方法制备的红茶成品具有色泽乌黑油润、汤色红亮、茶香持久、滋味醇厚,内质香气浓郁,茶汤颜色鲜亮,全面提升了红茶在色、香和口感上的品质,其产品质量等级高,可以满足消费者越来越高的品味需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实施例1:

一种红茶的制备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1)选料:

选取每年四月上旬至五月底进行采摘,采取两叶一芽的采摘方式,清晨6点进行采摘,放于竹篓内,并将竹篓整齐安放于事先在茶山上挖好的人工洞内,下午5点将茶叶运回;

(2)晾青:

将步骤(1)采摘的茶叶放于20℃的室内茶叶摊晾架上按3厘米的厚度进行均摊,摊晾8小时,晾至含水量55%时,鲜叶萎凋,叶面颜色变深,叶片变软;

(3)揉捻:

将晾青后的茶叶按轻--重--轻工序进行揉捻,每步工序各揉捻15分钟,重复两遍,每遍全程45分钟,揉捻温度环境为10℃;

(4)摊晾发酵:

将揉捻后的茶叶放置箩筐上,平铺厚度6厘米,用纯棉布覆盖,在25℃的自然温度下摊晾发酵5小时,每隔60分钟对茶叶进行翻动一次,发酵室空气湿度控制在85%;

(5)干燥:

将发酵后的叶片于100℃下初烘,烘至含水量为55%,室温摊凉40分钟后置于炒茶容器内,于85℃温度下炒干,直至含水量为10%,低温慢烘至足干即可。

实施例2:

一种红茶的制备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1)选料:

选取每年四月上旬至五月底进行采摘,采取两叶一芽的采摘方式,清晨6点半进行采摘,放于竹篓内,并将竹篓整齐安放于事先在茶山上挖好的人工洞内,下午5点20将茶叶运回;

(2)晾青:

将步骤(1)采摘的茶叶放于22℃的室内茶叶摊晾架上按3.5厘米的厚度进行均摊,摊晾8.5小时,晾至含水量58%时,鲜叶萎凋,叶面颜色变深,叶片变软;

(3)揉捻:

将晾青后的茶叶按轻--重--轻工序进行揉捻,每步工序各揉捻15分钟,重复两遍,每遍全程45分钟,揉捻温度环境为12℃;

(4)摊晾发酵:

将揉捻后的茶叶放置箩筐上,平铺厚度6.5厘米,用纯棉布覆盖,在26℃的自然温度下摊晾发酵5.5小时,每隔65分钟对茶叶进行翻动一次,发酵室空气湿度控制在88%;

(5)干燥:

将发酵后的叶片于103℃下初烘,烘至含水量为56%,室温摊凉43分钟后置于炒茶容器内,于86℃温度下炒干,直至含水量为10%,低温慢烘至足干即可。

实施例3:

一种红茶的制备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1)选料:

选取每年四月上旬至五月底进行采摘,采取两叶一芽的采摘方式,清晨7点半进行采摘,放于竹篓内,并将竹篓整齐安放于事先在茶山上挖好的人工洞内,下午5点40将茶叶运回;

(2)晾青:

将步骤(1)采摘的茶叶放于24℃的室内茶叶摊晾架上按4.5厘米的厚度进行均摊,摊晾9.5小时,晾至含水量62%时,鲜叶萎凋,叶面颜色变深,叶片变软;

(3)揉捻:

将晾青后的茶叶按轻--重--轻工序进行揉捻,每步工序各揉捻15分钟,重复两遍,每遍全程45分钟,揉捻温度环境为16℃;

(4)摊晾发酵:

将揉捻后的茶叶放置箩筐上,平铺厚度7.5厘米,用纯棉布覆盖,在28℃的自然温度下摊晾发酵6.5小时,每隔75分钟对茶叶进行翻动一次,发酵室空气湿度控制在88%;

(5)干燥:

将发酵后的叶片于108℃下初烘,烘至含水量为58%,室温摊凉46分钟后置于炒茶容器内,于88℃温度下炒干,直至含水量为10%,低温慢烘至足干即可。

实施例4:

一种红茶的制备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1)选料:

选取每年四月上旬至五月底进行采摘,采取两叶一芽的采摘方式,清晨8点进行采摘,放于竹篓内,并将竹篓整齐安放于事先在茶山上挖好的人工洞内,下午6点将茶叶运回;

(2)晾青:

将步骤(1)采摘的茶叶放于25℃的室内茶叶摊晾架上按5厘米的厚度进行均摊,摊晾10小时,晾至含水量65%时,鲜叶萎凋,叶面颜色变深,叶片变软;

(3)揉捻:

将晾青后的茶叶按轻--重--轻工序进行揉捻,每步工序各揉捻15分钟,重复两遍,每遍全程45分钟,揉捻温度环境为20℃;

(4)摊晾发酵:

将揉捻后的茶叶放置箩筐上,平铺厚度8厘米,用纯棉布覆盖,在30℃的自然温度下摊晾发酵7小时,每隔80分钟对茶叶进行翻动一次,发酵室空气湿度控制在90%;

(5)干燥:

将发酵后的叶片于110℃下初烘,烘至含水量为60%,室温摊凉50分钟后置于炒茶容器内,于90℃温度下炒干,直至含水量为10%,低温慢烘至足干即可。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