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制作茉莉花绿茶的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13597230阅读:347来源:国知局
一种制作茉莉花绿茶的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茶叶窨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制作茉莉花绿茶的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全国最大的茉莉花基地位于广西南宁市横县,全县种植面积达10万亩,花农33万人,年产鲜花8万吨,茉莉鲜花产量占全国总产量80%以上,占世界总量60%以上。该县种植茉莉花历史悠久,相传有六七百年历史,横县茉莉花花期早、花期长、花蕾大、产量高、质量好、香味浓而著名。国家林业局、中国花卉协会命名为“中国茉莉之乡”,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横县茉莉花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茉莉花,别名:茉莉,拉丁文名:jasminumsambac(l.)ait,木犀科、素馨属直立或攀援灌木,高达3米。小枝圆柱形或稍压扁状,有时中空,疏被柔毛。叶对生,单叶,叶片纸质,圆形、椭圆形、卵状椭圆形或倒卵形,两端圆或钝,基部有时微心形,在上面稍凹入或凹起,下面凸起,细脉在两面常明显,微凸起,除下面脉腋间常具簇毛外,其余无毛;裂片长圆形至近圆形,先端圆或钝。果球形,呈紫黑色。花期5-8月,果期7-9月。茉莉的花极香,为著名的花茶原料及重要的香精原料;花、叶药用治目赤肿痛,并有止咳化痰之效。

绿茶(greentea),是中国的主要茶类之一,是指采取茶树的新叶或芽,未经发酵,经杀青、整形、烘干等工艺而制作的饮品。其制成品的色泽和冲泡后的茶汤较多的保存了鲜茶叶的绿色格调。常饮绿茶能防癌,降脂和减肥,对吸烟者也可减轻其受到的尼古丁伤害。

窨花茶,亦称花茶、熏花茶、香花茶、香片。利用茶善于吸收异味的特点,将有香味的鲜花和新茶一起闷,茶将香味吸收后再把干花筛除,制成的窨花茶香味浓郁,茶汤色深,深得偏好重口味的北方人喜爱。

经检索有关制作茉莉花绿茶的方法及装置的中国文献,如下:

1、中国专利<申请号>201310457680.5<发明名称>有机茉莉花绿茶的加工方法<申请人>广西金花茶业有限公司<地址>530300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横县横州镇环城东路002号<摘要>一种有机茉莉花绿茶的加工方法,包括晒青、杀青、切揉、烘干,其工艺步骤是:首选取优质早春绿茶或干茶叶,茶叶不施化肥,不喷施有毒有害的化学农药,茶叶含水量5-8%晒青,然后经过萎凋、杀青、消水、切揉、初烘、包揉,茉莉花采集晴天上午9-11点的有机茉莉花,经过养花、护花、窨花和精制烘焙得到产品。本发明制备的茉莉花绿茶既保留绿茶的甘甜,又有茉莉花茶的清香,产品达到外观雅致、味香兼佳、汤色明亮、香气浓郁自然、滋味纯厚甘爽、饮后齿颊留香、回味馥郁。

2、中国专利<申请号>201510838958.2<发明名称>一种制作茉莉花绿茶的方法及装置<申请人>朱罗伟<地址>625000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凤鸣乡硝坝村7组31号<摘要>本发明一种制作茉莉花绿茶的方法及装置,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茶胚处理、步骤二:茉莉花鲜花养护、步骤三:窨花拼和、步骤四:通花散热、步骤四:起花、步骤五:蒸压成型、步骤六:干燥;本发明的方法制备的茉莉花绿茶成品条索紧卷,嫩绿油润,银芽秀丽,白毫显露,香气鲜洁,滋味浓爽,汤色微黄而碧,叶底嫩绿匀整。

从所公开的文献中,可知,对于现有技术存在缺陷为:(1)窨制效率低;(2)窨制质量欠佳等;故还需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而提供一种制作茉莉花绿茶的方法及装置,所述方法窨制效率高,窨制所得的茉莉花绿茶品质高,香气纯正;而在窨制过程中,又能对剩余香气进行回收利用。

为了实现上述本发明的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制作茉莉花绿茶的方法,所述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采摘茉莉花,采摘新鲜茉莉花放于26℃~28℃的空调房内,放于竹架上进行摊匀,养花3~6个小时,备用;

(2)制作绿茶,采摘新鲜绿茶,经摊放、杀青,再进行揉捻,即得初级绿茶,备用;

(3)窨花,采取一层茉莉花一层初级绿茶,依次叠加多层,放入窨花装置中,所述窨花装置底部设有加热器,其顶部与抽风机连接,所述抽风机与热交换器连接;备用;

(4)启动,启动加热器10~15分钟,再启动抽风机,所述抽风机工作2~4,制得初级茉莉花绿茶,备用;

(5)烘干,将上述的初级茉莉花绿茶放入70℃~80℃烘干机内进行烘干,烘至茶叶水分为5%~6%,即得茉莉花绿茶。

以上所述窨花装置内设有多层托架,所述托架内设有上下两层,每层底部安装支撑网,所述支撑网底部安装加强板。

以上所述窨花装置、抽风机和热交换器具体连接方式为:所述抽风机的出风管与热交换器连接,所述抽风机的抽风口与抽风管连接;所述抽风管与集香管连接,所述集香管与窨花装置的顶部连接。

以上所述窨花装置前端顶部设有密封件。

以上所述密封件为塑料膜,所述塑料膜材质为聚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聚酯薄膜、聚丙烯或尼龙中的一种。

以上所述窨花装置安装有加热器,所述加热器加热通过其内的空气,经加热后的空气温度为40℃~50℃。

以上所述窨花装置底部距离地面为30~50cm。

以上所述抽风管、集香管材质均为pvc或不锈钢。

以上所述窨花装置顶部形状为棱锥形状。

以上所述热交换器对出风管内送至的风进行冷凝,冷凝所得液体,即为茉莉花花露水。

以上所述制作茉莉花绿茶的方法及装置工作原理:将一层经养花的茉莉花一层初级绿茶放于托架上,托架按次序装入窨花装置内,当所有托架安装完成后,再将安装于窨花装置前端顶部上的密封件放下;启动加热器10~15分钟,启动抽风机,抽风机抽取抽风管内的空气,抽风管抽取集香管内的空气,集香管抽取窨花装置内的空气,使得窨花装置形成负压,密封件在外部大气压作用下,紧贴于窨花装置前端面上;使得空气只能从窨花装置底部进入窨花装置;而进入窨花装置的空气先经加热器进行加热,再进入窨花装置内,抽风机连续工作,窨花装置内的空气被不断的从窨花装置抽入热交换器内,热交换器内将进入其内的空气进行冷凝,冷凝所得液体,即为茉莉花花露水。

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是:

1、本发明用抽风机从窨花装置的顶部抽风,使得窨花装置内形成负压,而窨花装置前端顶部安装有密封件,放下密封件,因窨花装置内形成负压,与外部大气压形成压差,外部大气压将密封件挤压于窨花装置前端面上,使得密封件与窨花装置前端面密封良好,空气只能从窨花装置底部进入,大大提高提取效率,也能最大量的提取茉莉花香气的量。

2、本发明的托架底部设有支撑网,托架上放置已经过养花的茉莉花,此时的茉莉花香气浓和纯,托架上层放置初级绿茶,通过窨花装置顶部抽气,窨花装置只有底部通风,外部空气由底部进入,带动茉莉花香气往上流动;而在窨花装置内设有多层托架,能一次性大批量抽取茉莉花香气。

3、本发明中窨花装置的顶部为棱锥形状,构成由大到小的趋势,当气体由窨花装置顶部进入集香管时,压力由小变大,流速由低速变为高速,大大降低香气在集香管和抽风管内停留时间,有效降低香气在抽取过程的损耗,能最大量的抽取茉莉花香气。

4、本发明中出风管是连接于热交换器的底部,而热交换器内设有支撑板,支撑板上安装钢网,钢网上放置活性炭;支撑板上设有通孔,通孔构成喷发口;从出风管内至热交换器内的空气,经支撑板上的通孔往上喷发,使得钢网上的活性炭进行有效吸收香气。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制作茉莉花绿茶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托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各组件名称及序号:抽风机1,抽风管2,集香管3,窨花装置4,密封件5,托架6,加热器7,热交换器8,出风管9,支撑网10,加强板11。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制作茉莉花绿茶的方法,所述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采摘茉莉花,采摘新鲜茉莉花放于26℃~28℃的空调房内,放于竹架上进行摊匀,养花3~6个小时,备用;

(2)制作绿茶,采摘新鲜绿茶,经摊放、杀青,再进行揉捻,即得初级绿茶,备用;

(3)窨花,采取一层茉莉花一层初级绿茶,依次叠加多层,放入窨花装置中,所述窨花装置底部设有加热器,其顶部与抽风机连接,所述抽风机与热交换器连接;备用;

(4)启动,启动加热器10~15分钟,再启动抽风机,所述抽风机工作2~4,制得初级茉莉花绿茶,备用;

(5)烘干,将上述的初级茉莉花绿茶放入70℃~80℃烘干机内进行烘干,烘至茶叶水分为5%~6%,即得茉莉花绿茶。

所述窨花装置4内设有多层托架6,所述托架6内设有上下两层,每层底部安装支撑网10,所述支撑网10底部安装加强板11。

所述窨花装置4、抽风机1和热交换器8具体连接方式为:所述抽风机1的出风管9与热交换器9连接,所述抽风机1的抽风口与抽风管2连接;所述抽风管2与集香管3连接,所述集香管3与窨花装置4的顶部连接。

所述窨花装置4前端顶部设有密封件5,所述密封件5能将窨花装置4前端面的面板进行全密闭,防止风从前端面进入;同时,还能对窨花装置4起到保温作用,阻挡热量与外部进行交换。

所述密封件5为塑料膜,所述塑料膜材质为聚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聚酯薄膜、聚丙烯或尼龙中的一种。

所述窨花装置4安装有加热器7,所述加热器7加热通过其内的空气,经加热后的空气温度为40℃~50℃,使得进入窨花装置内的空气带有热量,有效提高水分挥发,加速茶叶吸香。

所述窨花装置4底部距离地面为30~50cm,能保证足够高度,使得空气能顺利从底部进入加热器7,再经加热器7进入窨花装置4内。

所述抽风管2、集香管3材质均为pvc或不锈钢。

所述窨花装置4顶部形状为棱锥形状。

所述热交换器8对出风管9内送至的风进行冷凝,冷凝所得液体,即为茉莉花花露水。

以上为本发明的其中具体实现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显而易见的替换形式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