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饲料自动加工和喂养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76446发布日期:2018-06-02 02:13阅读:351来源:国知局
一种饲料自动加工和喂养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饲料加工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饲料自动加工和喂养系统。



背景技术:

如今养猪大都采用合成饲料喂养,但是合成饲料喂养的猪不如天然植物饲料喂养的猪,因为天然植物饲料里面含有多种猪所需要的营养,并且绿色无害,对猪更加有益。目前采用天然植物饲料对猪进行喂养,通常是通过人工采集天然植物后,将植物剁碎煮熟后放进猪圈,并且需要定时喂食,依赖人工,十分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自动化、高效率的饲料自动加工和喂养系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饲料自动加工和喂养系统包括进料装置、碎料装置、加热装置和运输装置,所述碎料装置设有进口和出口,所述进料装置设于所述碎料装置的进口处,所述碎料装置的出口处靠近所述加热装置,且所述进料装置、所述碎料装置、所述加热装置、所述运输装置分别与控制装置通讯连接。

进一步的,还包括传送装置,所述传送装置的一端设于所述碎料装置的出口处,所述传送装置的另一端靠近所述加热装置,所述传送装置与所述控制装置通讯连接。

进一步的,还包括支撑架,所述进料装置和所述碎料装置均连接于支撑架上,且所述进料装置位于所述碎料装置的上方,所述传送装置位于所述碎料装置的下方,所述加热装置位于所述传送装置的下方。

可选的,所述进料装置包括至少一个料仓,所述料仓的出口处设有阀门,所述阀门与所述控制装置通讯连接。

可选的,所述碎料装置包括滚刀、转轴和第一电机,所述转轴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支撑架上,所述滚刀套接在所述转轴上,所述转轴与所述第一电机传动连接,所述第一电机与所述控制装置通讯连接。

可选的,所述传送装置包括传送带、至少两个传送轮、至少两根传送轴、传送支撑柱和第二电机,各所述传送轮分别套接在相应的传送轴上,且各所述传送轴分别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传送支撑柱上,所述传送带绕过各所述传送轮首尾相连,其中一根所述传送轴与所述第二电机传动连接,所述第二电机与所述控制装置通讯连接。

可选的,所述传送带上设有多个凸起,各所述凸起间隔分布。

可选的,所述加热装置包括电锅、电锅架和第三电机,所述电锅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电锅架上,所述电锅与所述第三电机传动连接,所述第三电机与所述控制装置通讯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加热装置还包括翻动铲、翻动轴和第四电机,所述翻动轴可转动的连接在所述电锅架上,所述翻动铲连接在所述翻动轴上且所述翻动铲位于所述电锅的上方,所述翻动轴与所述第四电机传动连接,所述第四电机与所述控制装置通讯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运输装置为顶部设有承载槽的小车,所述小车上还设有倾倒装置,所述小车与所述控制装置通讯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发明通过碎料装置将进料装置内放入的天然植物切碎,然后将切碎的天然植物放入加热装置中进行加热煮熟变成饲料,最后由运输装置将煮熟的饲料运到猪圈中,并且运输装置能自动移动到猪圈,进料装置、碎料装置、加热装置和运输装置均与控制装置通讯连接,只要在控制装置上设定好工序和时间即可实现自动加工,对猪进行喂养,只要定时在进料装置中添足原料,便可脱离人工,实现自动加工和饲喂,效率高。

2、本发明还设有传送装置,可将碎料装置和加热装置布置在不同的地方,适应不同的空间环境,同时有利于保护加热装置。本发明的进料装置的料仓出口设有阀门,阀门与控制装置电连接,可实现自动开合,并且可根据需要进行原料配比。传送装置的传送带上设有凸起,可防止原料不移动,有利于原料的传送。加热装置上设有翻动铲,可防止原料在电锅内加热时变糊,且有利于均匀加热。运输装置的小车上设有承载槽,方便加热装置将饲料倒入小车中,且小车行至猪圈内时,小车可以通过倾倒装置将承载的饲料倒入食盆内或者猪可直接从小车内取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饲料自动加工和喂养系统的加工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饲料自动加工和喂养系统的俯视图。

图3为图1中A-A处的俯视图。

其中,1、支撑架;2、进料装置;21、料仓;211、阀门;22、漏斗;3、碎料装置;31、滚刀;32、转轴;33、第一电机;34、挡板;4、传送装置;41、传送带;42、传送轮;43、传送轴;44、传送支撑柱;45、第二电机;46、凸起;5、加热装置;51、电锅;52、电锅架;53、第三电机;54、翻动铲;55、翻动轴;56、第四电机;57、倾倒凸缘;6、小车;61、承载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参加图1至图3,本实施的饲料自动加工和喂养系统包括进料装置2、碎料装置3、传送装置4、加热装置5和运输装置,本实施例的运输装置为小车6,,碎料装置3设有进口和出口,进料装置2设于碎料装置3的进口处,碎料装置3的出口处设于传送装置4的一端,传送装置4的另一端与运输装置之间设有加热装置5,且进料装置2、碎料装置3、传送装置4、加热装置5、运输装置分别与控制装置通讯连接。通过碎料装置3将进料装置2内放入的天然植物切碎,然后通过传送装置4将切碎的天然植物放入加热装置5中进行加热煮熟变成饲料,最后由运输装置将煮熟的饲料运到猪圈中,进料装置2、碎料装置3、传送装置4、加热装置5和运输装置均与控制装置通讯连接,只要在控制装置上设定好工序和时间即可实现自动加工,并且运输装置能自动移动到猪圈,对猪进行喂养,只要定时在进料装置中添足原料,便可脱离人工,实现自动加工和喂养。

本实施例的进料装置2和碎料装置3均连接与支撑架1上,本实施例的支撑架1为柱体,且进料装置2位于碎料装置3的上方。进料装置2包括三个料仓21,应该指出的是,料仓21的数量不限于三个,料仓21的底部设有开口,开口处设有阀门211,阀门211与控制装置通讯连接,通过控制装置可以控制阀门211的开合以及开口的面积,从而控制原料的配比,且料仓21下方设有漏斗22,漏斗22连接在支撑架1上,漏斗22可集中从各个料仓21中出来的原料并控制原料下落的方向。碎料装置3包括滚刀31、转轴32和第一电机33,转轴32可转动的连接在支撑架1上,滚刀31套接在转轴32上,转轴32与第一电机33传动连接,第一电机33与控制装置通讯连接,本实施例的碎料装置3包括两组上述滚刀31、转轴32和第一电机33的结构,滚刀31的外侧设有挡板34,挡板34连接在支撑件1上,挡板34围成一圈将滚刀31包围在里面,通过第一电机33带动滚刀31转动将从漏斗22落下的原料切碎,然后落入传送装置4上,挡板34可以防止滚刀31转动时原料到处飞溅。

本实施例的传送装置4包括传送带41、传送轮42、传送轴43、传送支撑柱44和第二电机45,传送装置4的两端各设有两根传送支撑柱44,传送轴43可转动地连接在两根传送支撑柱44之间,传送轮42套接在传送轴43上,传送带41绕过两个传送轮42首尾相连,位于与碎料装置3同一侧的传送轴43与第二电机45传动连接,第二电机45与控制装置通讯连接,传送带42上设有凸起46,凸起46为长条形,凸起46的长度与传送带42的宽度相等,且凸起46在传送带42上水平间隔分布。传送带41位于滚刀31的下方,原料被滚刀31切碎后直接落到传送带41上,通过第二电机45带动传动轮42转动使传送带41将切碎的原料运到加热装置5内,凸起46可防止原料不移动,有利于原料的传送。

本实施例的加热装置5包括电锅51、电锅架52和第三电机53,本实施例的电锅架52为两根锅架支柱,电锅51可转动地连接在两根锅架支柱之间,电锅51与第三电机53传动连接,第三电机53与控制装置通讯连接,此外,电锅的边缘设有倾倒凸缘57,方便将煮熟的饲料倒入小车6,防止洒落,另外,加热装置5还包括翻动铲54、翻动轴55和第四电机56,翻动轴55可转动地连接在两根锅架支柱之间,翻动铲54连接在翻动轴55上,且翻动铲54位于电锅51的上方,翻动轴55与第四电机56传动连接,第四电机56与控制装置通讯连接。电锅51位于传送带41的下方,传送带41传送的原料落入电锅51内,电锅51通电发热将锅内的原料加热,同时第四电机56带动翻动轴55转动使翻动铲54旋转运动,翻炒原料,可防止原料在电锅内加热时变糊,且有利于均匀加热,通过第三电机53带动电锅51倾斜一定角度,将煮熟后的饲料沿倾倒凸缘57倒入小车内。

本实施例的运输装置为可自主移动的小车6,小车6的顶部设有承载槽61,小车上还设有倾倒装置,本实施中的小车通过气压缸将设有承载槽61的车厢的一侧顶起,使车厢一侧高一侧低,让饲料在重力的作用下落下,倒入食盆内,电锅51内的饲料倒入承载槽61内后,小车6移动到猪圈内,小车将承载槽61内的饲料倒入食盆或者猪即可从承载槽6内取食。

综上,本发明通过碎料装置将进料装置放入的原料切碎,再放入加热装置内加热煮熟,最后由运输装置送至饲喂处,并且运输装置能自动移动到猪圈,进料装置、碎料装置和加热装置均与控制装置通讯连接,只要在控制装置上设定好工序和时间即可实现自动加工,对猪进行喂养,只要定时在进料装置中添足原料,便可脱离人工,实现自动加工和饲喂。

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中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发明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的,“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

以上所述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形,这些改进和变形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